博修舟船石港址航式

匠心修·行舟再
平原早期居民以舟船形塑出的特水域文化,是宜人共同的生活。承舟船文化,活化珍文化,宜立博物(以下「博」)海洋委(以下「海委」)合作理「宜舟船振」,2025年10月26日於石港址水域行「舟船修航式」,透舟船重返水域,再文化航程。
林茂盛代理「宜舟船的修,不是文物的再生,更是宜文化的航。」,特感海委大力支持,共同文化活化海洋文化振目。
200年前「石港春帆」的史回
石港址自清期宜外交通的重要,河船海船於此交往,舟楫穿梭、帆影。1825年(道光五年)噶通判竹芳「石港春帆」「八景」之一,句「石港深深口乍,歌鼓棹任徘徊。那知一夕南急,春帆雨」描出年港口繁、舟帆的盛。然而,著水道淤1924年道宜全通,水逐式微,舟船文化沉寂於光的波之中。直到今日,段被河海抱的石港史,在修的舟船航中再次被醒。
共共修─承
博於2024年艘宜木船,在海委的支持下,聚匠技、研究社群力,成「舟船共」,共同展修文化再的行。共的成跨各界:舟船捐者:溪和水大新先生;修匠:秋煌先生、制航先生;送力:宜社大孔明浩先生;研究指:立高雄科技大洪文玲副教授、王治平副教授及淡水河舢舨家明忠先生;材料研究:立屏科技大俊教授、立宜大正教授;航行:台地理永再生展王俊明事;共襄:人舞集以「海洋舞蹈」演出航揭幕。
舟船修,不是木工技的承,更是文化的重。造船、材料作、航,到社群共,每一道工序都乘著手的度地方的魂,「修船」成一跨越工、表演的文化旅程。
文化再-河海重返生活
石港址航的舟船不只是式,更是一文化的再航。透舟船修展示,民得以重新理解平原的河海地景生活方式,看「石港春帆」到「匠心再」之,宜人水共生的史。
了公安全,舟船供拍照,目前尚未放民搭乘。下回到博物,忘了前往石港址舟船合照,留下200年前的宜水。
- 者:中央社息服20251027 10:00:56
- 更多生活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