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穩血糖、抗發炎還能改善經期不適! 營養師揭最佳吃法:「加2物」吸收力更好
別再把生薑當成只是「煮湯用的辛香料」了!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對營養師來說,生薑早就是抗發炎飲食中的第一主角,連科學期刊都證實,每天吃對量的生薑,真的可以幫助降發炎、護關節、減少疼痛、穩定血糖。不論是經前不適、關節發炎、慢性疲勞,還是手腳冰冷、生理期情緒爆炸,一點點生薑,就是最溫柔又有效的營養救援 !
發炎指數全下降 生薑被科學認證的抗發炎效果
根據《Cytokine》在2020年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整合16項隨機對照試驗,共1010位受試者,發現每日補充生薑(平均750-2000毫克/天),可顯著降低以下發炎指標:
• CRP(C反應蛋白):SMD -5.11(95% CI -7.91至-2.30)
• TNF-α:SMD -3.23
• IL-6:SMD -2.00
這代表什麼?簡單說,就是生薑能有效降低慢性發炎反應的活躍程度,有助於控制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關節發炎與糖尿病風險。
而《Phytotherapy Research》在2020年也補充,生薑能提升總抗氧化能力(TAC)並降低脂質過氧化產物MDA濃度,進一步證實生薑在抗氧化與抗老化方面的潛力。也就是說,生薑不只是傳統驅寒食材,更是現代科學認可的「天然抗發炎劑」!
穩血糖又降血脂 糖尿病患者也能放心補充
根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於2014年發表的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針對70位第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為期12週的每日1600毫克生薑補充。
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生薑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素(HbA1c)、胰島素與胰島素抗阻(HOMA-IR)均顯著下降。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C反應蛋白(CRP)與前列腺素E2(PGE₂)也明顯改善。
這表示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生薑不只幫助穩血糖與血脂,還能降低與慢性發炎相關的併發症風險,是值得納入日常飲食的天然輔助策略。
拯救經血過多 女性經期新選擇,安全又溫和
根據《Phytotherapy Research》2015年發表的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研究團隊針對92位有重度經血量(HMB)困擾的年輕女性,進行為期三個月的介入觀察。結果顯示:每日服用薑膠囊可顯著減少月經出血量,改善經期不適,且未見明顯副作用。
對於傳統民俗療法中,生薑能緩解經痛的功效,以現代醫學的研究證實,生薑對經期過多者也是溫和、具實證支持的日常保健選擇。
科學實證加持 3大族群都受益的薑效驗證
這三項臨床與統合研究指出:生薑補充在不同族群(慢性發炎患者、糖尿病患、經期困擾者)中均展現明確的療效。從降低發炎指標、穩定血糖與血脂,到改善經期症狀,生薑的功效早已不再只是民俗傳說,而是具備科學基礎的日常保健選項。
三大活性關鍵 揭開生薑的修復與防禦機制
1、Gingerol(薑辣素):生薑的主要活性物質,具有強力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特別對CRP、TNF-α與關節發炎有幫助。
2、Shogaol(薑烯酚):加熱後生成的成分,抗發炎效果更強,常被應用於經痛與神經疼痛調理。
3、Zingerone:具有神經保護、改善腸胃道與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這些成分搭配B群、鉀、鎂與天然植化素,讓生薑不只是「辛辣感」,更是身體修復力的引爆點!
生薑怎麼吃才有效? 這樣搭配更養生
.建議每日攝取量
根據2020年在《Cytokine》與《Phytotherapy Research》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補充薑粉750-2000毫克(大多數介於1,000-1,500毫克之間)每日即可見顯著抗發炎效果。
若換算為鮮薑,根據《Pain Medicine》(2015)與其他臨床試驗的對照劑量推估,1克薑粉約相當於10克鮮薑,因此建議鮮薑每日攝取量為15-30克(約8-15片薄薑片)。
.注意
高劑量薑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建議每日分次攝取、搭配食物,並搭配整體飲食模式調整,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料理建議
1、加熱拌炒、生薑茶、燉湯、薑炒蛋、薑炒豆腐
2、搭配蛋白質與油脂食材(如牛奶、豆腐、雞肉、橄欖油)吸收更好
早餐這樣吃最穩定
•薑茶+紫米飯糰+水煮蛋
•黑豆薑奶+烤地瓜+一小把堅果
生薑千萬別空腹吃,也避免油炸後再高溫回鍋,以保留活性成分!
注意族群須知 這幾類人吃生薑要小心
一般健康成人每日適量攝取,能安全享有抗發炎與保健好處。
1、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建議避開空腹生食或濃薑茶
2、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如warfarin):請先諮詢醫師
3、懷孕初期婦女:適量有助緩解孕吐,但建議每日不超過1克薑粉
4、嬰幼兒:如需添加應稀釋、量少且避免空腹飲用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用不完的薑怎麼保存才對?農糧署解答 只有這1種不用放冰箱
·做菜加「這5樣香料」不只提味!脹氣、消化差、排便不順都改善了 醫大推
其他人也在看

急尋中獎人!5-6月千萬發票還有3張未領 消費地點看這裡
急尋中獎人!今年5-6月期統一發票領獎期限至11月5日止,但截至目前為止,5-6月期統一發票1000萬特別獎還有3張未領,包括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121號統一超商花20元買麥香紅茶及麥香奶茶、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路145號順發3C量販消費150元、台南市後壁區新厝72號全家便利商店新營國道北分公司購買咖啡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柿子抗氧化效力超高!專家曝「空腹吃」可能讓腸胃打結
秋季盛產的柿子是科學實證的健康守護者!根據研究顯示,柿子富含多酚、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與珍貴膳食纖維,能有效幫助身體抗氧化、對抗慢性發炎,並穩定血糖及調節血脂。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這紙袋比塑膠袋更毒!醫揭5大身體發炎徵兆 2招解除慢性發炎
總覺得容易累、常拉肚子、記憶力變差,還老是瘦不下來?別以為只是老化或壓力大,醫師提醒,這些看似小毛病,其實可能是「慢性發炎」的表現!從飲食、包裝到生活習慣,每天看不見的小刺激,正一點一滴讓身體悄悄發炎
健康2.0 ・ 3 天前
獨家/威廉做公益挽形象後赴中醫看診 被傳喚出庭盼「做更好的人」
10月15日下午2點多,威廉結束記者會後並未立刻離開,仍穿著公益活動的上衣,在炸物店內幫忙協助外送點交,看起來對流程相當熟悉。直到4點45分,他才背著包包獨自前往附近停車場取車,準備離開。傍晚5點半,威廉驅車來到台北市內湖區,回到他曾居住多年的生活圈。下車時他已換...
CTWANT ・ 1 天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22 小時前
80歲男虛弱需人攙扶「自認最後一次回診了」醫囑每天吃5顆水煮蛋竟不藥而癒
80多歲老人常覺虛弱無力,走路一定要有人攙扶,還跟醫師說「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回診了」,醫師只給他一個處方箋:「每天吃5個蛋」,沒想到兩個月後回診,他不但行走完全不用人攙扶,而且體力恢復、元氣十足!
健康2.0 ・ 1 天前
容易血糖高的人,多半是這「8個習慣」害的! 不吃早餐、咖啡喝太多都中鏢
血糖有些波動是自然的,但我們要避免的是劇烈起伏,不論過高或過低。避免血糖大幅變化並不容易,因為許多原因都可能影響血糖穩定,例如藥物劑量過多或不足、脫水、壓力、疾病,以及過量攝取高碳水食物。營養師 Rebecca Jaspan 解釋道:「吃東西後血糖上升是正常的,無論是否有糖尿病。當血糖上升時,胰島素會被釋放,將血液中的糖分送進細胞,轉化成能量。但若胰島素作用受阻,可能因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糖分就會停留在血液中,導致長期高血糖,對健康有害。」Eatingwell網站分享以下 7 個習慣,糖尿病專家提醒最好避免,以免血糖飆升。 1、忽視壓力壓力難以避免,但若長期未處理,會嚴重傷害健康。Jaspan 指出:「高壓力會使身體釋放皮質醇與腎上腺素,導致血糖上升並干擾胰島素功能。這種『戰或逃』反應會讓糖分更久停留在血液中。」營養師 Lauren Plunkett 補充:「長期情緒壓力會演變成慢性壓力,長久下來引發健康問題。」 2、高強度運動運動通常能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但有時劇烈運動反而會讓血糖上升。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釋放腎上腺素,刺激肝臟釋放葡萄糖。Jaspan 補充:「此時身體
常春月刊 ・ 56 分鐘前
台灣人一半過重,越南人卻不容易胖!醫曝「4關鍵習慣」:減重不是要節食
越南被譽為「亞洲最瘦國家」之一,原因在於當地人習慣享用原型食物,也鮮少飲用甜飲與攝取加工食品,再加上飯湯比例均勻、份量剛好,因此大部分越南人的身材都相當苗條。不過,肥胖專科醫師安欣瑜表示,越南近幾年來卻成為東南亞肥胖上升最快國家之一,為此也分析箇中原因:「減重並不只是要求節食,而是要『吃得像越南人』。」
鏡報 ・ 16 小時前
腳部水泡反覆發作是汗皰疹?台大醫:用錯藥沒完沒了 1工具是診斷關鍵
夏天一到腳底就冒出發癢的水泡,怎麼擦藥都沒用,但冬天就自動變好,是汗皰疹嗎?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烏惟新提醒,這類反覆發作、尤其只發生在單側,很可能是黴菌感染「水泡性足癬」,它常誤認為汗皰疹,導致治療無效
健康2.0 ・ 2 小時前
炒麻油錯一步變毒油!吃麻油降膽固醇、穩血糖?研究這幾招有效
三杯雞、麻油雞香氣撲鼻,但你是否也聽過「麻油會上火、不健康」的說法?麻油究竟算不算好油?麻油推薦哪一種?以下醫師帶你拆解麻油的營養成分,破解迷思,讓你吃得香,也吃得安心。 麻油主要成分與營養價值
健康2.0 ・ 1 天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血壓藥要白天吃還是晚上吃?最新研究揭露真相 醫師教你這樣用藥最好
最新研究揭示,高血壓藥物的服用時間,並不影響治療效果!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指出,該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早晨或睡前服用降壓藥,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影響並無顯著差異,患者可依個人習慣選擇最適合的服
健康2.0 ・ 2 小時前
早餐喝無糖全穀粉竟爆肥?醫揭「養生迷思」錯很大
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許多人選擇早餐時會偏好全穀類和鹹食,然而,50多歲的女性最近卻因為這樣的選擇,健檢報告顯示體重、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高得驚人。醫師指出,「全穀類」和「不甜食物」並不代表就能安心享用,這是常見的誤區。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44歲女摘完子宮漏尿!崩潰曝「胃和膀胱掉下來」 婦科醫搖頭揭真相
婦科醫師謝筱芸在臉書粉專表示,原PO漏尿的真正原因是「骨盆底肌肉鬆弛」,不管有沒有子宮都可能發生,例如懷孕、生產、肥胖、長期便秘或咳嗽都可能引起,有些人反而因為肌瘤壓迫膀胱,手術後排尿更順。另外,很多人以為穿「束腹帶」能防漏尿,事實上那會增加腹壓、反而讓漏...
CTWANT ・ 13 小時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1 天前
《歌劇魅影》男星46歲確診大腸癌1年就病逝!醫揭出現3症狀恐已是末期
曾在《歌劇魅影》中飾演靈魂人物「魅影」的澳洲知名男演員班・路易斯(Ben Lewis),驚傳因大腸癌病逝,享年46歲,消息震驚澳洲劇場界。他去年2月才確診,發現時癌細胞就已擴散,從發病到離世的速度之快
健康2.0 ・ 2 小時前
燕麥片原來真的能降體脂與降血脂,燕麥片好處及壞處一次看!
燕麥片是現代人的健康選擇之一,燕麥有什麼好處?燕麥片有哪些營養價值?燕麥可能的壞處有哪些?每天吃多少燕麥才有保健的效果?...
Heho健康網 ・ 1 天前
吃雞肉會得癌症?每周超過這分量 癌症風險增2.6倍 最佳吃法曝光
你以為吃雞肉很健康?研究顯示,過量食用雞肉可能增加死亡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須留意食用分量。一項追蹤4,000多位義大利中年人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周食用超過300公克雞肉的人,整體死亡率提
健康2.0 ・ 2 小時前
沒有胸悶痛!60歲男起床「1症狀」急就醫 竟是急性心梗了
提及心肌梗塞,一般會想到胸悶痛、頭暈、肩頸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但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一名60出頭的男子長期高血壓,某天因起床嘔吐數等症狀,上午9時就趕緊就醫,檢查發現,男子的心臟已受損,已是急性心梗,因此緊急改送急診治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