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飲食別亂吃!先吃這食物就錯了 當心慢性病上身
地中海飲食再度蟬聯最佳飲食,也是醫學界推薦預防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絕佳飲食。主張多蔬果、魚類、海鮮、全穀雜糧,少紅肉、未加工的地中海飲食,各類食物進食順序怎麼吃才對?
地中海飲食先吃什麼?
如同餐盤圖中所標示的進食順序1→2→3→4,原則上建議每餐從蔬菜先吃,再吃豆魚蛋肉(蛋白質)類食物,接著吃全穀雜糧(非精製澱粉)類,最後再吃水果,而且吃的速度愈慢愈好。但實際的進食順序可以蔬菜和豆魚蛋肉類食物輪流吃,總之,不要空腹時先吃非精製澱粉或水果。
看更多:天天吃很多菜卻瘦不下?3大錯誤吃法 害你肥胖、高血糖、高血脂
至於應該先吃「蛋白質類」還是「蔬菜類」食物?答案是:都可以!無論是先吃蔬菜還是先吃肉類等蛋白質食物,其實最主要目的是要減少最後攝取醣類的分量,從而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此外,目前研究認為,哪一口先吃並不會對胰島素產生顯著影響。
水果不能先吃
如果進食順序顛倒,也就是4(水果)→3(非精製澱粉)→2(蛋白質)→1(蔬菜),這樣的順序可能會導致血糖波動較大。進食順序的最大目的就是讓血糖保持穩定,而技巧就是「不甜的食物愈先吃,糖分愈高要愈後面吃」。
不過提醒大家,有些食物雖然吃起來不甜,如:果醋、檸檬汁,但是因為它們是由糖分較高的水果所製成,所以仍然建議在進食順序上要往後面放,然後總量也需要留心唷!
吃對順序 穩血糖、抗發炎
再次強調,為什麼要每餐要有正確的進食順序?因為若進食順序對了,可以保持血糖的平穩,也就能減少發炎反應。研究表明,血糖穩定能減少氧化壓力,並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的生成,特別是對於肥胖和糖尿病族群。
穩定的血糖濃度還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從而減少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發炎風險,許多慢性病就是由慢性發炎引起的。因此,我們除了嚴選放在餐盤中的食物種類以及分量以外,進食的順序若對了,也可以減緩我們的發炎問題。
當大家把餐盤布置好、準備開動前,不妨先思考一下要從哪一類食物開始吃喔!
看更多:美容飲別亂喝!這樣喝恐越喝越老 肌膚蠟黃、細紋冒出來
◎ 本文摘自/《吃出青春抗老力,健康儲值從餐桌開始!:三位營養專家的科學抗老新提案,器官導向×系統拆解×實作食譜,教你從餐桌累積健康資本,延續青春活力!》吳映蓉.翁德志.李芷薇 著
◎ 圖片來源/臉譜出版.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更多健康2.0報導
超多大型研究發現!喝對咖啡才能防糖尿病 加1招防血脂上升
流感季來了!中醫揭「千年不敗免疫學」:顧好3大臟腑,病毒進不來!
別再只煮蓮子銀耳湯!中醫博士推加2物更好 蓮子功效補氣益心、防失眠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胸痛半天誤當心肌梗塞 竟是魚刺卡在食道裡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台中一名61歲企業主管日前與朋友聚餐吃海鮮大餐,隔天早上起床即感胸口劇痛,吞嚥食物與喝水時更加明顯。他原以為休息即可,忍痛半天仍未改善,才前往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急診。 急診醫師林記閒指出,患者到院時主訴胸痛、血壓偏高(170/95),初步懷疑為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立即安排抽血、心電圖、胸部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在影像中赫然發現食道內有兩根長約3公分的尖銳異物,經會診腸胃科王允成醫師以內視鏡手術順利夾出兩根魚刺。 魚刺刺破恐致出血 誤信偏方恐更危險 林記閒醫師表示,魚刺尖銳且緊貼食道壁,若未即時取出,恐刺破食道造成大出血,或掉入腸胃導致穿孔與腹膜炎,後果不堪設想。所幸團隊及時處理,患者並無併發症。 該名男子坦言,平時因工作繁忙總在十分鐘內解決一餐,聚餐時又邊聊天邊喝魚湯,疑似因此誤吞魚刺。他笑說:「幸好即時夾出,不然後果不敢想!」 醫師提醒:誤食異物勿自行處理 應立即就醫 急診室主任陳莉瑋補充,急診常見誤食異物除魚刺外,還包括假牙、電池、膠囊與彈珠。她提醒民眾進食應細嚼慢嚥,若懷疑誤吞異物,切勿自行催吐或喝醋「溶刺」,這些偏方恐造成二度傷害。最安全的方式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別被「肉肉」騙了!醫揭肌少型肥胖風險高出兩倍,吃對動對才能守住行動力
肌少症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並非只有「瘦巴巴的老人」才會有風險。董氏基金會指出,肌少症的關鍵不是體重,而是肌肉量、力量與功能是否下降。若沒有及早預防,不僅會讓行動力變差、生活品質下降,嚴重甚至可能失去自理能力或增加死亡風險。 事實上,許多「外表看起來不瘦」的人,也可能已經是「肌少型肥胖」族群。因為年齡越大,肌肉會逐漸流失,而脂肪卻不斷增加,導致表面上看似體型穩定,實際上卻是肌肉不足、脂肪過多的「虛胖」狀態。 研究揭露:「肌少型肥胖」死亡風險高出近兩倍根據法國克萊蒙奧弗涅大學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追蹤 5888 位 45 歲以上成人長達 10 年後發現: 握力正常、但體脂過高者 → 死亡風險增加 57% 握力不足、但體組成正常者 → 死亡風險增加 115% 握力不足又體脂過高者 → 死亡風險暴增 184%!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比單純的肥胖或肌少症更危險。它不僅會造成四肢無力、跌倒、骨折,更與血脂異常、糖尿病及關節炎有關,嚴重者可能臥床或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肌少型肥胖
常春月刊 ・ 1 天前《科技》工研院攜手日本新創ZYRQ 開發水浸潤式冷卻技術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補助下,宣布與日本新創公司ZYRQ展開策略合作,共同開發新世代「水浸潤式冷卻技術」,以環保、節能與高效為核心目標,解決AI晶片高功耗造成的散熱瓶頸。 工研院表示,水浸潤式冷卻技術不僅展現臺灣在高效與綠色運算領域的創新實力,也為雙方開啟跨國協作新里程碑。此成果未來將有助推動數據中心小型化與分散化布局,為AI時代的永續運算建立新典範,並進一步強化臺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高效運算(HPC)及生成式AI快速發展,數據中心與半導體晶片的散熱需求續升。ZYRQ由日本超級電腦處理器製造商PEZY Computing技術團隊創立,掌握日本高效運算應用通路與系統整合能量,是臺灣技術切入日本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策略夥伴。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楊秉祥表示,工研院全球首創的「水浸潤式冷卻技術」最大創新在於首度以水作為冷卻介質。相較業界普遍使用油類或氟化物,水不僅無毒、零污染,還具備零碳排潛力,且完全回收再利用優勢,展現出高度永續性與環保價值。 楊秉祥指出,透過特殊散熱元件設計、流體配方及系統優化整合,可有效降低散熱所需耗能,成功實現「用更
時報資訊 ・ 1 天前
無預警倒閉!地球村「14萬課程泡湯」 學員上課撲空3次氣炸
知名補習班「地球村美日語」無預警關閉多處分校,引發學員權益爭議!228名學員受害,其中一人繳14萬4000元卻撲空3次課程,痛批:「感到非常糟糕且後悔報名!」業者提出轉校或退費方案,但拒絕額外賠償,最快明年1月才能退費。台北消保官葉家豪表示,學員可要求退費再加計30%以上金額。原負責人涉毆人、欠債9億元,如今雙北25家分校僅剩2家仍開課。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7 小時前
80歲男虛弱需人攙扶「自認最後一次回診了」醫囑每天吃5顆水煮蛋竟不藥而癒
80多歲老人常覺虛弱無力,走路一定要有人攙扶,還跟醫師說「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回診了」,醫師只給他一個處方箋:「每天吃5個蛋」,沒想到兩個月後回診,他不但行走完全不用人攙扶,而且體力恢復、元氣十足!
健康2.0 ・ 21 小時前
炒麻油錯一步變毒油!吃麻油降膽固醇、穩血糖?研究這幾招有效
三杯雞、麻油雞香氣撲鼻,但你是否也聽過「麻油會上火、不健康」的說法?麻油究竟算不算好油?麻油推薦哪一種?以下醫師帶你拆解麻油的營養成分,破解迷思,讓你吃得香,也吃得安心。 麻油主要成分與營養價值
健康2.0 ・ 21 小時前
一起吃飯也可能「吃到罹癌」?醫揭「這1習慣」最易傳染 超多人中招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日常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 可望大幅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除菌治療保「胃」健康 落實5招護胃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之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侵入性之上消化道內
常春月刊 ・ 13 小時前
「神聖之果」全身都是寶!火龍果這時間吃最好 能減肥、降膽固醇
火龍果正值產季,營養價值之高,被譽為「神聖之果」,能通便、減肥、抗發炎、抗老化、降膽固醇,不僅果肉好吃,全身也都是寶,尤其花蓮玉里產出的雙色火龍果,風味更是特殊。 「神聖之果」火龍果 火龍果原
健康2.0 ・ 21 小時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咖啡護肝效果佳?醫點名「這3種喝法」反而更傷身 拿鐵也中招
你是不是幾乎每天都要喝咖啡?根據最新研究,咖啡不只能讓你精神抖擻,還可能幫你的肝臟加分! 適量喝咖啡 與降低肝臟疾病的風險有關 一篇發表於知名國際醫學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大型統合分析整合了16篇研究的資料,發現喝咖啡的人,罹患肝癌的風險降低了約40%!另一篇2021年的統合分析也發現,喝咖啡使脂肪肝發生機率下降23%,脂肪肝進展至嚴重纖維化的風險也下降33%。甚至,美國肝臟醫學會(AASLD)在2023年發布的脂肪肝臨床指引中也提到:「每天喝三杯或更多咖啡可能對肝臟有潛在好處」。邱筱宸醫師指出,這些發現雖然主要來自觀察性研究,但結果一再重現、樣本龐大,讓咖啡成為越來越受學界關注的飲品!咖啡不只是咖啡因。它還富含多酚、抗氧化物質、以及可能具有抗發炎效果的天然成分。推測它有可能透過以上這些方式保護肝臟,不過詳細機轉仍有待未來研究去證實。 怎麼喝,才是「護肝喝法」? .每天1-3杯中杯黑咖啡(約200-300 ml/杯).不加糖、不加奶精最好,若要加,也盡量少量.有胃痛、胃食道逆流、心悸、孕婦或哺乳婦女,應先諮詢醫師.不建議「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公費疫苗第二階段11月起開打!50歲以上就可接種 全聯、家樂福將成疫苗施打站
[FTNN新聞網]記者盧逸峰/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今(28)日表示,今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等公費對...
FTNN新聞網 ・ 15 小時前
別再搞混!青花菜「不是綠色花椰菜」 農糧署教你分辨+營養差異一次看
長得像但並非同類?農糧署近日科普,青花菜(broccoli)與花椰菜(cauliflower)雖然都屬於十字花科蔬菜,但青花菜是花椰菜演化的中間產物,食用部分為花蕾球;花椰菜是為肉質花球,但二者皆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骨骼與腸道健康。
鏡報 ・ 1 天前
22歲女腹瀉、血便2年!長庚醫院揪元凶
[NOWnews今日新聞]一名年約22歲的女性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出現劇烈腹痛、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約2年,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甚至要留職停薪、長期困在家中。醫師提到,當時懷疑個案合併「困難梭菌」感...
今日新聞NOWNEWS ・ 12 小時前
「這水果」超油卻不讓人胖!每天1顆能護心、防糖尿病
眾多研究發現,酪梨營養密度極高。醫師江守山表示,研究發現,酪梨雖然熱量很高,卻不會使人發胖,且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臟病、糖尿病,及癌症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喝咖啡配菸酒「癌細胞加速上身」 隔1小時才能吃保健品
對許多上班族來說,早晨一杯咖啡是提神的必需品。然而,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咖啡若搭配錯誤食物或飲品,可能引發嚴重健康風險,特別是與吸菸、酒精一起攝取時,更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燕麥片原來真的能降體脂與降血脂,燕麥片好處及壞處一次看!
燕麥片是現代人的健康選擇之一,燕麥有什麼好處?燕麥片有哪些營養價值?燕麥可能的壞處有哪些?每天吃多少燕麥才有保健的效果?...
Heho健康網 ・ 1 天前
鈣含量比牛奶高!醫大讚「1常見蔬菜」:身體更容易吸收
很多人想到補鈣,就直覺要多喝牛奶,但其實也可以從綠色蔬菜攝取到好鈣。婦產科醫師邱筱宸點名「羽衣甘藍」,看起來皺皺的不起眼,但其裡面的鈣含量,竟然比牛奶還要高。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冷藏也沒用?黴菌最快5天就長出來,這些食物最危險
看見麵包長黴,你會怎麼做?台灣濕熱氣候讓黴菌無孔不入,不只影響食物保存,更可能悄悄傷害健康。專家提醒,食物發霉不只是浪費,嚴重時還會對肝腎造成致命威脅。 麵包發霉只切一角?小心黴菌已深入核心
健康2.0 ・ 2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