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起看/阿公愛喝「蔬菜湯」卻血糖失控 營養師解答:它不是!
許多人知道多吃蔬菜有助穩定血糖,卻忽略南瓜其實屬於澱粉。臨近萬聖節,這道應景食物更常被誤當蔬菜。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分享,她曾在門診遇到一位注重養生的長者,天天把「蔬菜湯」當保養喝,血糖卻一路攀升;追問才發現,所謂「菜湯」其實是把整顆南瓜熬成湯,且一鍋全數飲用,最終糖化血色素衝到8%。她強調,南瓜歸類在全穀雜糧,若錯把它當蔬菜「喝湯補身」,反而可能讓血糖失控。
高敏敏指出,不必因此怕南瓜。南瓜屬原形澱粉,纖維量相對友善;只要把它當主食的一部分,與白飯、白麵條等精緻澱粉做等量代換,就能兼顧口感與血糖管理。她建議,飲食規劃時,把南瓜視為主食來源之一,搭配足量非澱粉蔬菜與優質蛋白質,拉長胃排空、延緩醣類吸收,餐後血糖較穩定。反之,將濃稠南瓜湯當成「清菜湯」敞開暢飲,等於直接把一大份澱粉喝下肚,血糖自然難降。
至於為何常把南瓜誤認成蔬菜?她分析,日常飲食把蔬菜與湯品劃上等號,加上南瓜顏色鮮豔、常與蔬菜同一道上桌,視覺與語感都讓人「直覺」把它歸入蔬菜;然而在營養分類上,南瓜明確屬全穀雜糧,與馬鈴薯、地瓜等同為澱粉來源。種類上,台灣常見日本南瓜、栗子南瓜、菊花南瓜等,熱量、含水與β-胡蘿蔔素含量各有差異,但無論品種,原則皆相同:南瓜是澱粉,不是蔬菜。
她補充到,南瓜的營養依舊亮眼。β-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為維生素A,有助護眼並維持皮膚與黏膜的防護;維生素E與C參與抗氧化,能降低身體發炎、提升免疫力;鉀有助穩定血壓、減少水腫;而南瓜籽所含的鋅,對男性攝護腺保養與免疫防禦也有加分。正因「好處多」,更應「吃對量」:以南瓜入餐時,應同步下修同餐的米飯或麵食分量,才不致在不知不覺間「雙份澱粉」累積。
飲食規劃上,若想以湯品享用南瓜,可改為清湯中加入塊狀南瓜,透過咀嚼放慢進食速度,比起把整顆打成濃湯一飲而盡,更能掌控攝取量;或以南瓜飯、南瓜泥取代部分白飯,並搭配菇類、葉菜與魚蛋豆等蛋白質,讓整體餐盤兼顧纖維、蛋白與澱粉比例。她強調,與其把南瓜妖魔化,不如回到營養分類與份量原則:把它放對位置、吃對份量,南瓜可以是健康助攻,而不是血糖地雷。
高敏敏最後提醒,萬聖節餐桌少不了南瓜風味,糖友與需控糖族群務必記得「分類先正名、份量要精準」,別再把南瓜當「青菜湯」喝到過量。把南瓜當作可替換的主食來源,才是兼顧美味與穩糖的聰明吃法。
更多東森新聞報導
23歲英女獨居亡一年無人知 手機僅留與ChatGPT的對話
醫起看/年輕人小心!專家示警「1情況」罹癌風險高8.5倍
國二少女罹糖尿病 媽曝三餐淚崩:是我害了她
其他人也在看

吃香蕉助排便、緩解便祕?吃錯更嚴重!這些蔬果也會塞腸胃 正確吃法曝
排便不順、便祕時,很多人會吃香蕉,或多吃蔬菜補充膳食纖維;不過,專家提醒,香蕉若吃錯可能反而可能加重便祕;而腸胃蠕動功能較差的人,若補充蔬菜纖維質的方式不當,也會讓便祕變得更嚴重!正確吃蔬果才能有效緩
健康2.0 ・ 1 天前
Junior喊楊爸daddy 不捨楊祐寧眼眶紅了
楊祐寧今(26)日下午在台北信義區獨一文創舉行父親楊進元的生命紀念會,儀式溫馨樸實,演藝圈好友紛紛到場致意。與楊祐寧私交深厚的Junior受訪時講到眼眶紅,「大家都叫Daddy,在我們的記憶裡非常重要。」Junior回憶,楊爸爸生前熱愛音樂與料理,是許多朋友心中最親切的長輩。「他很喜歡聽古典、交響樂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空腹喝豆漿浪費蛋白質?營養師揭「關鍵5分鐘」才能安心喝
豆漿因含有豐富優質蛋白質,是國人早餐的熱門飲品,但長久以來,網路流傳著「空腹喝豆漿會浪費蛋白質」甚至「會傷胃」的說法,讓許多注重養生的民眾感到困惑。對此,營養師吳映蓉近日在社群媒體上強力闢謠,她直言這完全是「都市傳說」,從科學角度來看並無根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TOD’S一包多背成通勤族最愛!季芹同款水桶包、拉鍊托特包秒變後背超驚豔,精品包也有高CP值
精品包也能有高CP值!從女星季芹到造型師KEVIN老師都親自推薦,TOD’S 以極致義式工藝打造「一包多背」的時尚哲學。不論是俏麗的皮革水桶包、實用又有型的T Timeless托特包,或是
女人我最大 ・ 1 天前
燕麥片原來真的能降體脂與降血脂,燕麥片好處及壞處一次看!
燕麥片是現代人的健康選擇之一,燕麥有什麼好處?燕麥片有哪些營養價值?燕麥可能的壞處有哪些?每天吃多少燕麥才有保健的效果?...
Heho健康網 ・ 9 小時前

中國統戰「歸家App」一鍵呼叫解放軍 王定宇:不折不扣的叛國軟體
中國對台純戰手段不斷,近日網路上流傳有一名江蘇程式設計師設計了一款「歸家App」,專門針對台灣軍人、一般民眾,可以實名登記投誠,甚至一鍵呼叫解放軍,APP上更顯示已經有2萬8000人登記。對此,民進王定宇今(10/26)天直指,這是個不折不扣的叛國軟體,國人也不要傻到去登記,不僅愚蠢到叛國,甚至甘願被詐騙,後果要自己承擔。
太報 ・ 1 天前
國二女吃錯3餐確診糖尿病!母崩潰:害了她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食的比例愈來愈高,肥胖與慢性病問題也日益嚴重。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她曾經在門診遇過一名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確診,糖化血色素甚至高達12%到13%,遠超過正常值。當下媽媽崩潰哭喊「是不是我害了她」,少女全程低著頭不敢說話,讓人心疼。高敏敏指出,這名少女每天早餐吃外食、午餐在福利社買麵包,下午固定吃三個車輪餅,晚餐又全家外食,三餐糖分超標卻無人察覺。
民視 ・ 1 小時前
炒麻油錯一步變毒油!吃麻油降膽固醇、穩血糖?研究這幾招有效
三杯雞、麻油雞香氣撲鼻,但你是否也聽過「麻油會上火、不健康」的說法?麻油究竟算不算好油?麻油推薦哪一種?以下醫師帶你拆解麻油的營養成分,破解迷思,讓你吃得香,也吃得安心。 麻油主要成分與營養價值
健康2.0 ・ 3 小時前
「神聖之果」全身都是寶!火龍果這時間吃最好 能減肥、降膽固醇
火龍果正值產季,營養價值之高,被譽為「神聖之果」,能通便、減肥、抗發炎、抗老化、降膽固醇,不僅果肉好吃,全身也都是寶,尤其花蓮玉里產出的雙色火龍果,風味更是特殊。 「神聖之果」火龍果 火龍果原
健康2.0 ・ 3 小時前
維生素C多檸檬20倍!醫讚「1冷門水果」抗發炎、延緩慢性病
你吃過這款冷門水果嗎?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表示,「油甘果」果實富含維生素C,約檸檬的20倍,同時具有極強的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是泌尿道與攝護腺健康的守護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只十字花科蔬菜!醫師認證「這4種」食物有效防癌:每天吃,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風險都降低了
吃對食物才能有效防癌!但你知道吃什麼才是對的嗎?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劉博仁醫師列出「四類防癌食物」,除了眾所皆知十字花科蔬菜之外,菇類、 薑黃、Omega-3等不只能有效幫助身體排毒,更可以強化免疫系統、抑制癌細胞,而且不只是「偶而吃」,要將其融入日常飲食「天天吃」,才是能夠預防癌症的關鍵。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這水果」超油卻不讓人胖!每天1顆能護心、防糖尿病
眾多研究發現,酪梨營養密度極高。醫師江守山表示,研究發現,酪梨雖然熱量很高,卻不會使人發胖,且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臟病、糖尿病,及癌症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天然瘦身幫手就在菜市場!營養師曝「瘦瘦菜」超有感 控糖又飽足
近年來「瘦瘦針」掀起瘦身熱潮,許多人藉此控制食慾、穩定體重。不過,營養師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想要達到類似效果不必挨針、花大錢,其實日常餐桌上的地瓜葉,就是天然又平價的「瘦瘦菜」。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9 小時前
不是蔬果汁!研究證實:每天喝「這飲料」 肝癌風險明顯降低
每天喝黑咖啡對身體有益!國際健康媒體《Medical News Today》報導,一項發表在《Biochemical Pharmacology》期刊的新研究指出,經常喝咖啡與降低多種肝病風險有關,甚至可能幫助修復受損的肝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怎麼睡都不飽? 專家提醒 缺乏「這物質」恐致神經難以放鬆
不少現代人深受睡眠困擾,不是翻來覆去睡不著,就是半夜頻繁醒來,即使睡滿時間,仍覺得白天疲倦、專注力下降。專家指出,這些看...
聯合新聞網 ・ 5 小時前
愛吃臭豆腐別過量!3訣竅讓你健康吃
臭豆腐是台灣街頭常見的經典小吃,以其獨特風味與酥脆口感深受民眾喜愛,不過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別忘了注意營養攝取與潛在健康風險。 國健署說明,臭豆腐由豆類製作,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與多種必需胺基酸,且發酵過程中微生物作用可產生少量維生素B12,對素食者而言是難得的補充來源。但同時也須留意兩大健康地雷
桃園電子報 ・ 18 小時前
維他命吃太多恐中毒!醫示警:1天別超過「這劑量」
維他命吃太多也會有問題?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澳洲藥物管理局(TGA)今年示警,越來越多人長期攝取過量維生素B6,導致周邊神經病變,產生四肢刺痛或麻木、肌肉無力等症狀。呂謹亨指出,過去于美人也疑似因長期攝取過量維生素C導致腎結石,泌尿科醫師還幫她取出108顆腎結石。
鏡報 ・ 20 小時前
明明有重訓+補蛋白質,卻沒長肌肉?專家點名「5大兇手」 塑化劑也在其中
明明已經有重訓了、蛋白質也補了,但肌肉量就是「拉不上來」,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食物的力量.呂美寶營養師指出,事實上,除了訓練與營養,身體內部的「代謝與荷爾蒙訊號」,才是影響肌肉生長的幕後關鍵。 1、性荷爾蒙低下:就像是建築工地,缺少了建材睪固酮與DHEA,是促進肌肉合成的主要荷爾蒙與前驅物質,若分泌不足,就算有良好的訓練與營養,也難以有效促進肌肉生長。這可能與年齡、壓力、睡眠品質或營養不良有關。 2、壓力荷爾蒙過高:長期慢性壓力會影響性荷爾蒙代謝一個有持續慢性壓力的人,很可能為了要製造更多壓力荷爾蒙,而把性荷爾蒙的合成原料給搬走,來製造更多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因為性荷爾蒙與壓力荷爾蒙的原料,是一樣的。 3、胰島素阻抗:營養送到門口,卻進不了肌肉細胞內部胰島素是肌肉細胞吸收營養的「大門鑰匙」。當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等於門鎖故障,蛋白質與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肌肉細胞,肌肉自然無法有效合成。 4、慢性發炎:身體長期處於「戰爭/放火」狀態慢性發炎會使身體把資源優先用於應對壓力與修復發炎,而非肌肉建構。這種內耗可能來自腸道發炎、飲食過敏原、壓力過高或氧化壓力失衡。 5、環境荷爾蒙干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