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醒、心悸、情緒失控?更年期初期「這樣吃」穩定荷爾蒙 營養師認證
熱醒、心悸、情緒炸裂?你不是老了,是身體在提醒:開始轉變了!是不是最近:睡到一半熱醒、滿身大汗?心跳忽快忽慢,躺著也焦躁?一點小事就火氣爆發、無法控制情緒?這些看似「不穩定」的狀況,其實是妳進入更年期前期(Perimenopause)的信號。這時期雌激素逐漸下降,會讓神經系統、血管、腸道產生明顯變化。不用等到停經才照顧,現在就可以透過飲食與營養素調整幫助身體「慢慢穩下來」!
更年期初期 3大飲食關鍵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強調,想讓熱潮紅不再忽冷忽熱、夜晚不再驚醒流汗,更年期的營養策略絕對不能少。以下這三大類營養素,是目前多項文獻與臨床實證最常被提出、最值得優先補充的穩定關鍵。
1、植物性雌激素:來自黑豆、豆漿、豆腐、味噌等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能模擬部分雌激素作用,緩解熱潮紅、盜汗等症狀。根據《J Womens Health》2012年的研究指出,大豆異黃酮的活性代謝產物S-equol,能有效降低熱潮紅的頻率與強度,尤其適合無法或不想使用荷爾蒙療法的女性作為日常營養補充策略。
2、鎂+GABA組合:幫助入睡、放鬆神經。香蕉、可可、堅果、味噌與豆腐都是天然來源;睡前一杯洋甘菊茶更能加乘效果。根據《J Clin Sleep Med》2012年的病例報告,晚期絕經前女性若補充GABA相關營養素,有助改善夜間頻繁醒來與心悸干擾,有潛力成為非藥物型睡眠支持方案。
3、Omega-3與B群營養素:如鯖魚、亞麻仁籽、紅藜與深綠色蔬菜,有助於穩定心律、調節神經系統,緩解心悸與焦慮情緒。根據《Nutrients》2023年的系統性回顧指出,補充Omega-3對於減緩更年期的潮熱、情緒起伏與睡眠問題具有潛在效果。即使研究中對睡眠改善的結果尚不一致,但整體而言Omega-3具有良好安全性,值得納入日常飲食調整中。
飲食安排這樣吃 一天就能感覺不一樣
.早餐:黑豆豆漿+香蕉+堅果+全麥吐司
鎂與色胺酸來源:幫助放鬆、轉化血清素
黑豆豆漿補充植物性雌激素,有助於減緩熱潮紅
.午餐:蒸鯖魚+生豆包炒青花菜+紅藜飯+油醋醬
Omega-3脂肪酸與維生素B群,穩定心律與情緒
青花菜富含硫配糖體(如蘿蔔硫素 sulforaphane),有助肝臟第二階段解毒酵素活化,促進荷爾蒙代謝與平衡
.晚餐:絞肉味噌豆腐+薑絲紅莧菜+地瓜+洋甘菊茶
豆腐與味噌提供GABA、植物蛋白,幫助修復與入睡
洋甘菊茶富含Apigenin(一種黃酮類化合物),能與GABA受體結合,具有放鬆神經、幫助入睡的效果
實用補充建議 每日營養穩定配方
. 鎂:300–400mg/天(依據台灣DRIs成人建議攝取量為310-320mg/天)。
.大豆異黃酮:40–60mg/天(可由黑豆豆漿、味噌補充,臨床常以此劑量作為輔助緩解更年期症狀之範圍;每100毫升豆漿≈含有約10–15毫克的大豆異黃酮(以總量計,包括genistein與daidzein)。所以,若目標攝取40-60mg大豆異黃酮,需要飲用約300-500毫升豆漿(約1.5-2杯馬克杯份量)。
.GABA:建議搭配洋甘菊茶或睡前補充(常見保健劑量為100-200mg)。
.維生素B6、B12、Omega-3(EPA>DHA):推薦從天然食物如鯖魚、糙米攝取,必要時可搭配複方營養品。B6建議攝取量為1.3-1.5mg/天,B12建議為2.4μg/天;Omega-3建議EPA+DHA每日總和250-500mg。
穩定規則三守則照著做 睡得好、情緒穩定、汗也少
1、每餐一定要有「植物性蛋白」來源,例如豆腐、豆漿、味噌湯
2、加入幫助放鬆的食材如香蕉、堅果、洋甘菊、青菜
3、減少咖啡因、酒精與高糖點心這些刺激性食物,特別是晚餐後要避免
這些飲食原則不只是為了減少熱潮紅與失眠,更是為了幫妳找回身體的穩定節奏與內在平衡。妳值得每天都過得自在、穩定、舒服。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不到40歲就出現更年期徵兆?醫揭「4大元凶」 熬夜也中招
·更年期變胖好難瘦?營養師激「4類食物」提升代謝 搭配2飲食法輕鬆甩脂
其他人也在看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22 小時前
80歲男虛弱需人攙扶「自認最後一次回診了」醫囑每天吃5顆水煮蛋竟不藥而癒
80多歲老人常覺虛弱無力,走路一定要有人攙扶,還跟醫師說「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回診了」,醫師只給他一個處方箋:「每天吃5個蛋」,沒想到兩個月後回診,他不但行走完全不用人攙扶,而且體力恢復、元氣十足!
健康2.0 ・ 1 天前
容易血糖高的人,多半是這「8個習慣」害的! 不吃早餐、咖啡喝太多都中鏢
血糖有些波動是自然的,但我們要避免的是劇烈起伏,不論過高或過低。避免血糖大幅變化並不容易,因為許多原因都可能影響血糖穩定,例如藥物劑量過多或不足、脫水、壓力、疾病,以及過量攝取高碳水食物。營養師 Rebecca Jaspan 解釋道:「吃東西後血糖上升是正常的,無論是否有糖尿病。當血糖上升時,胰島素會被釋放,將血液中的糖分送進細胞,轉化成能量。但若胰島素作用受阻,可能因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糖分就會停留在血液中,導致長期高血糖,對健康有害。」Eatingwell網站分享以下 7 個習慣,糖尿病專家提醒最好避免,以免血糖飆升。 1、忽視壓力壓力難以避免,但若長期未處理,會嚴重傷害健康。Jaspan 指出:「高壓力會使身體釋放皮質醇與腎上腺素,導致血糖上升並干擾胰島素功能。這種『戰或逃』反應會讓糖分更久停留在血液中。」營養師 Lauren Plunkett 補充:「長期情緒壓力會演變成慢性壓力,長久下來引發健康問題。」 2、高強度運動運動通常能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但有時劇烈運動反而會讓血糖上升。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釋放腎上腺素,刺激肝臟釋放葡萄糖。Jaspan 補充:「此時身體
常春月刊 ・ 41 分鐘前
台灣人一半過重,越南人卻不容易胖!醫曝「4關鍵習慣」:減重不是要節食
越南被譽為「亞洲最瘦國家」之一,原因在於當地人習慣享用原型食物,也鮮少飲用甜飲與攝取加工食品,再加上飯湯比例均勻、份量剛好,因此大部分越南人的身材都相當苗條。不過,肥胖專科醫師安欣瑜表示,越南近幾年來卻成為東南亞肥胖上升最快國家之一,為此也分析箇中原因:「減重並不只是要求節食,而是要『吃得像越南人』。」
鏡報 ・ 16 小時前
腳部水泡反覆發作是汗皰疹?台大醫:用錯藥沒完沒了 1工具是診斷關鍵
夏天一到腳底就冒出發癢的水泡,怎麼擦藥都沒用,但冬天就自動變好,是汗皰疹嗎?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烏惟新提醒,這類反覆發作、尤其只發生在單側,很可能是黴菌感染「水泡性足癬」,它常誤認為汗皰疹,導致治療無效
健康2.0 ・ 2 小時前
一起吃飯也可能「吃到罹癌」?醫揭「這1習慣」最易傳染 超多人中招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日常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 可望大幅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除菌治療保「胃」健康 落實5招護胃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之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侵入性之上消化道內
常春月刊 ・ 18 小時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常吃「這類食品」腦力恐提早衰退 研究驚揭:失智風險增加44%
「還記得昨天晚餐吃了什麼嗎?」營養師薛曉晶在臉書粉專表示,如果經常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必須特別留意,因為這些「方便食物」的代價,可能是大腦記憶力的流失,「當我們頻繁攝取超加工食品(UPF),其高糖、高油、高鹽及人工添加物會在無形中傷害腦神經,加速腦力提早...
CTWANT ・ 1 天前
血壓藥要白天吃還是晚上吃?最新研究揭露真相 醫師教你這樣用藥最好
最新研究揭示,高血壓藥物的服用時間,並不影響治療效果!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指出,該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早晨或睡前服用降壓藥,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影響並無顯著差異,患者可依個人習慣選擇最適合的服
健康2.0 ・ 2 小時前
吃稀飯=喝糖水?農糧署揭密:搭配「3類食物」穩血糖、增飽足感
稀飯容易吞嚥,屬於「高升糖指數」食物,坊間流傳稀飯沒營養、吃了等於喝糖水。農糧署發文說明,稀飯並非沒有營養,而是養胃、復元的好食物,與米飯相比,升糖指數確實稍高,食用時搭配蛋白質、膳食纖維、健康油脂,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延長飽足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1 天前
44歲女摘完子宮漏尿!崩潰曝「胃和膀胱掉下來」 婦科醫搖頭揭真相
婦科醫師謝筱芸在臉書粉專表示,原PO漏尿的真正原因是「骨盆底肌肉鬆弛」,不管有沒有子宮都可能發生,例如懷孕、生產、肥胖、長期便秘或咳嗽都可能引起,有些人反而因為肌瘤壓迫膀胱,手術後排尿更順。另外,很多人以為穿「束腹帶」能防漏尿,事實上那會增加腹壓、反而讓漏...
CTWANT ・ 13 小時前
燕麥片原來真的能降體脂與降血脂,燕麥片好處及壞處一次看!
燕麥片是現代人的健康選擇之一,燕麥有什麼好處?燕麥片有哪些營養價值?燕麥可能的壞處有哪些?每天吃多少燕麥才有保健的效果?...
Heho健康網 ・ 1 天前
《歌劇魅影》男星46歲確診大腸癌1年就病逝!醫揭出現3症狀恐已是末期
曾在《歌劇魅影》中飾演靈魂人物「魅影」的澳洲知名男演員班・路易斯(Ben Lewis),驚傳因大腸癌病逝,享年46歲,消息震驚澳洲劇場界。他去年2月才確診,發現時癌細胞就已擴散,從發病到離世的速度之快
健康2.0 ・ 2 小時前
吃雞肉會得癌症?每周超過這分量 癌症風險增2.6倍 最佳吃法曝光
你以為吃雞肉很健康?研究顯示,過量食用雞肉可能增加死亡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須留意食用分量。一項追蹤4,000多位義大利中年人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周食用超過300公克雞肉的人,整體死亡率提
健康2.0 ・ 2 小時前
55歲巡佐主動脈剝離猝逝!醫曝「7大前兆」:高血壓小心了
高雄一名55歲陳姓巡佐,2天前在家休假疑「主動脈剝離」身體不適,緊急送醫仍不治。醫師表示,主動脈是人體內最大條的血管,一旦剝離就會可能造成大出血,死亡率以每小時1%的速率增加,48小時內致死率高達50%!主動脈剝離有7大前兆,包括突發性嚴重胸痛、背部疼痛、呼吸困難、心悸、頭暈、噁心、嘔吐等,而長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危險因子。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沒有胸悶痛!60歲男起床「1症狀」急就醫 竟是急性心梗了
提及心肌梗塞,一般會想到胸悶痛、頭暈、肩頸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但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一名60出頭的男子長期高血壓,某天因起床嘔吐數等症狀,上午9時就趕緊就醫,檢查發現,男子的心臟已受損,已是急性心梗,因此緊急改送急診治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這類食物」要少吃!外媒示警:心血管死亡風險恐提高50%
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發布最新飲食指南,指出大多數超加工食品對心臟與整體健康都有明顯危害,太常攝入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風險增加約50%,呼籲民眾與食品業者共同減少這類產品的消費與生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