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後核電廠除役:半導體與美國壓力下,「非核家園」會轉向「新式核能」嗎?
5月17日,台灣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廠反應爐正式除役。面對全島邁入「無核狀態」,台灣社會對於續用核能展開激烈討論。
儘管當局一直強調台灣「沒有缺電」,日前台灣總統賴清德接受媒體訪談提及,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發電」,外界認為民進政府「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可能面臨重大轉向。
台灣核能發電佔比數十年來大幅下降到僅剩3%,隨著減碳趨勢及半導體產業發展,未來能源穩定度變得更加關鍵,有民調指台灣民眾現有六至七成支持使用核能,甚至民進支持者也不再堅定反核。
除了產業需求,有學者告訴BBC中文,民進政府亦有來自美國的壓力,核電被認為是台灣展現防衛意志、維持能源安全的選項。
台灣核能如何走到今天?
台灣從1960年代開始發展核電,1971年蓋第一座核電廠,興建期間發生1973年石油危機,兩蔣政府為確保能源供應,將核電廠列入「十大建設」。
目前全台灣共有四座核電廠,其中三座營運了數十年,「核一」、「核二」、「核三」分別位於新北市石門區、萬里區、南部恆春半島,而「核四」則處於新北市貢寮區,在興建期間因引起巨大爭議被「封存」。
台灣島內所有核電廠,皆由經濟部管理的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興建及營運。根據過去《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簡稱《核管法》)規定,核電廠運轉執照有效期間最長為40年,若要延役,台電須在執照到期前5至15年申請。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台灣20萬人上街反核,時任國民籍總統馬英九宣布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核四封存。2016年民進實現政輪替,前總統蔡英文提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讓既有三座核電廠在法定運轉時限到時後直接除役。
台灣的核一、核二分別於2019年及2023年除役。核三廠自1984年運轉,一號機於去年七月運轉期滿後除役,二號機也將在5月17日停止,台灣將正式進入無核狀態。
核能佔比:從超過一半降到3%
1980年代核能曾為台灣供應超過一半的電力,直至1990年代初期,核能仍佔台灣三成供電量。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民生工業用電增加,台灣政府開放發電市場及建置大型火力發電廠,核能用電佔比遂逐年降低。
2016年前總統蔡英文上台後,提出以發展風電、光電等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目標是到2025年「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台灣能源結構產生顯著變化。
根據行政院經濟部能源署最新統計,2024年核能發電僅存4%,燃氣火力發電首度高於燃煤發電,佔比47.2%,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則首度突破10%。去年7月底核三廠1號機停機後,核能發電則進一步降到約3%。
能源轉型期的擔憂
這3%到底多關鍵,台灣各界專家持不同說法。台灣媒體指,今年五月夏季夜晚,核三廠2號機獨力承擔台灣3%用電,對維繫電網穩定相當重要。
行政院長卓榮泰則指,目前台灣每日電力備載容量有12%至15%,少去核能的3%,仍高於安全備載容量6%的標準,有其餘裕。備轉容量是指輸電網絡中,應付發電機故障、需求預測誤差等情況所預留的發電量。
台灣當局也指出,為因應核電除役後產生的電力缺口,同時汰換產生較多空氣污染的燃煤機組,以再生能源作為長期能源解方,並規劃多項天然氣機組作上線,作為能源轉型的橋接方案。
但有聲音質疑,部分新的燃氣機組仍在測試階段,若無法及時銜接,今年供電情勢恐緊張。外界也擔憂,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未如預期。
近年風電、光電各遭遇環境與土地開發衝突、建置成本因俄烏戰爭上漲等問題。據台灣國家能源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應達到20%,截至2024年底,再生能源發電量僅達11%。
半導體業將導致「電力緊繃」
隨台灣用電需求持續成長,產業界對核能的倡議也更為頻繁。
年初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便於立法院發言,指AI晶片製造發展讓台灣用電量大增,核電不排碳、發電成本比天然氣便宜。全國工業總會也曾向總統賴清德呼籲,核能是可考量選擇。
行政院經濟部能源署報告指出,隨AI發展,晶片生產需求大增,台積電陸續在台南、高雄新增產線,2024年台灣用電量來到史上最高。其預估,2033年全台灣用電量成長將達到22%,其中AI與半導體兩大產業的用電增⻑就佔台灣用電需求總成長的84.4%。
2024年標準普爾發布報告指出,隨著台積電加快先進3奈米晶片的生產,預計2030年用電量將佔台灣總用電量的近四分之一。然而,台灣發電量成長速度緩慢,可能導致台積電面臨供電風險。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永續韌性組研究員呂采穎告訴BBC中文,依經濟部相關能源規劃,即便沒有核能,要供應半導體業跟AI相關需求,「未來十年台灣供電總量不會有問題,但可能有供電緊繃的情況」。
呂采穎解釋,根據該中心估算模型,因應台積電2奈米先進製程擴廠的用電需求成長,台灣在2025至2027年間,因為新電廠還未上線,夜間備轉容量率偶爾會低於6%,顯得較不穩定。
呂采穎強調,台灣現階段挑戰是電網過度集中,政府須考量分散供電風險,企業也應發展既有電網韌性所必需的儲能技術。
民意對核電偏好轉向
過去幾年全球反核風向逆轉,不僅英國、丹麥、瑞典、意大利,甚至亞洲的日本與韓國等國家,過去都曾致力在能源結構中去核,如今皆相繼宣布重新投入核電,或是為既存核電廠延役。
中央研究院一份歷時五年的調查指,台灣支持「非核家園」理念的民眾逐年降低,從2017年超過七成支持,至2024年支持率僅剩一半。
另有其他多份民調亦指台灣民眾有六至七成支持核能。
該調查主持人之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解釋,民眾對核電偏好產生變化,最新調查更指,其中包含民進支持者,都不再堅定支持非核家園。
「非核家園」是民進創就秉持的政治理念,其在野時期結合民意推動反核運動,其中包含長達40年的反對第四核能發電廠的運動。民進前主席林義雄便為其中代表人物。
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災後,台灣社會反核聲浪來到高峰,2014年時任總統馬英九因此宣布核四廠一號機封存、二號機停工。2016年政輪替,蔡英文政府更將「非核家園」作為其主要政策。
林宗弘指出,隨著核四封存、福島核災衝擊降低,民眾考量國安能源安全、氣候變遷挑戰等多重因素,對核能的態度產生轉變,其過去擔憂的社區風險與健康問題也被轉移。
2017年及2022年台灣發生兩次大停電事件,雖然都是廠區人員操作失誤所致,但也加深產業跟民眾對於能源轉型同時能否穩定供電的擔憂。
「來自美方的軟性壓力」
核能不僅是經濟問題,亦是國安問題。台灣邁入無核前夕,國際也對台灣未來能源穩定狀況頻頻表現關切。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今年兩度受訪談論核能議題。他指出,因應台灣AI伺服器資料中心及半導體晶圓廠的能源需求,美國能提供台灣各種能源解決方案,包含核能。
谷立言又稱,美國可協助引進既有及新興技術,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並幫助台灣解決核廢料儲存問題。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分析,從印太戰略角度,美國期待台灣擁有核電,以避免戰時能源遭封鎖的風險,強化自我防衛韌性,他認為AIT近期的公開言論,「是對民進政府軟性施壓的極致」。
過去兩年,美國與歐洲多家智庫訪台時,就屢次點出台灣能源、包含佔比五成的天然氣,高度依賴進口,電力系統有其脆弱性。地緣政治考量下,台海若遭封鎖,將嚴重衝擊經濟及民生用電。
翁履中也指出,美國近年大幅投資SMR發展,獲特朗普政府及國務院跨派支持,背後也有龐大市場商機的考量。
美國科技大廠近年對這類新型核反應爐亦充滿興趣,包含Google、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都已宣布在美國投資建設SMR,或與相關企業合作。
台灣媒體也報導,美國有意向台灣出售新型核反應爐,不過由於還未有商轉案例,加上台灣政府仍有核廢料問題需解決,目前尚無定論。
核三延役需安全風險評估
5月13日,立法院通過由在野國民提出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該法延長核電廠運轉年限,原先40年運轉期滿的核電廠,經安全評估,最長可再延役20年。
《核管法》修正案通過後,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仍將如期停止發電,但未來會不會重啟仍是未知數。若要重啟,需依核能安全委員會審查,程序至少需要二至三年。
核三廠所在地的恆春居民對此看法兩極。有支持繼續與核能「和平共處」者;亦有民眾對核廢料及安全風險提出擔憂。
創新民主中心執行長林俐君告訴BBC中文,核三廠要延役需嚴謹評估,包含核電廠安全檢查及風險管理,尤其核三廠有地震斷層帶經過,台灣核電廠鄰近人口密集地,又面臨地震頻繁、極端氣候加劇的情況,當局有責任要提出調查報告,經公眾檢視。
林俐君及其團隊曾在核三廠附近進行大規模田野調查,訪談居民、民意代表及地方廠商等,她指出,核能過去被認為是專業主導、技術本位的學科,欠缺民眾參與, 「地方的接受都帶有無奈,因為當初他們無從決定,」若要重啟,相關單位需公開資訊,與民眾溝通,並凝聚共識。
她也強調,無論最終台灣決定要不要重啟核電,都須正視核廢料處置,「這是世代責任的問題」。
核廢料問題待處理
台灣三座核電廠已陸續期滿40年除役,當局對核廢料處置的問題也再次浮上檯面。迄今,台灣仍未對低階與高階的核廢料處理場提出最終解決相關方案。
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由於台灣相關立法尚未完備,目前未進入選址評估階段。
至於低階核廢料,2012年經濟部曾公告台東達仁與金門烏坵為建議候選場址,因為當地居民反對,地方政府不願舉辦地方公投,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選址至今未決。低階核廢料目前暫時貯存在蘭嶼暫時貯存場、三座核電廠內。
核廢料分為高、低放射性廢棄物,前者指的是用過的燃料棒,其餘歸類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根據環保團體統計,截至 2024 年1月底,台灣已製造出1萬 9千多束高放射性廢棄物、21萬桶低放射性廢棄物。
針對此議題,經濟部正籌備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專案辦公室,將提出選址條例草案及相關社會溝通,規劃今年底將選址條例草案送請行政院審查。
SMR可成台灣電力選項?
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台灣媒體專訪,表示不排除「先進新式的核能」,未來台灣只要在確保核能安全、核廢處置的前提下,取得社會共識,就可以使用核電。
賴清德以微軟公司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在美國籌建新式核電廠舉例,指若新核能發電安全更有保障,核廢料更少,社會的接受度會比較大。
比爾蓋茲在美國籌設的新式核電廠,被通稱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被視為下一代核能選項,其體積較傳統核電廠小,功率約為標準核電廠的三分之一,優勢是建造成本約為普通水冷反應器的一半,使用 「鈉式」(Natrium)反應器效率高,相對產生較少核廢料。
倡議者認為,SMR能靈活部署,依用電需求搭配不同模組數量,有別於過去蓋大型核電廠供應給城市,得直接供應給科學園區、特定廠房,或偏遠地區等。
持懷疑態度者則指出,SMR實際建設成本高於預期,燃料來源供應不穩,其產生的核廢料未必較少,其發展仍有難度跟爭議,也欠缺全球統一的安全標準與監管機制。
目前微軟、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大廠都已投入SMR市場,外界期望2030年可望有首批商轉案例。台灣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也提案啟動4年期SMR研究計畫。
其他人也在看

「入秋最強冷空氣」這時間報到 專家:北部探20度以下
氣象專家林得恩在臉書「林老師氣象站」發文,「入秋以來,最冷!本週天氣,主要受東北季風主宰,東北季風的強弱變化將會直接反應在氣溫升降上面。」林得恩表示,「根據今晨美國NCEP最新數值模擬結果顯示,本週後期(11/2前後),預測東北季風再次增強,臺灣局部地區溫度將會...
CTWANT ・ 1 天前
台中「露天曬廚餘」畫面太驚人!彭啟明:台中挖一個洞造成環境污染
台中市梧棲區一家廚餘養豬場近日爆發全台首例本土豬隻非洲豬瘟(ASF)確診案例,食安危機震撼全台。農業部立刻宣布,目前暫時全面禁止用廚餘養豬15天,防堵疫情擴散。大量的廚餘該何去何從?近日民進台中市議員何文海就爆出,市府將廚餘載到文山掩埋場曝曬,環境部長彭啓明26日派員前往文山掩埋場查看發現是「是掩埋場堆肥」,坦言「台中挖一個洞造成環境污染」,建議不堆肥、直接餘掩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北台灣暴雨一週「下到發霉」 平地雨王出爐!竟不是宜蘭或汐止
受東北季風與颱風「風神」外圍水氣影響,北部連日風雨不斷,根據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統計,共伴效應接力已讓北台灣整整下了近7天的雨。驚人的是,平地雨量最高的地點並非宜蘭或汐止,而是新北石碇與台北士林,雙雙突破1,000毫米。
鏡週刊Mirror Media ・ 21 小時前
入秋最冷要來了!2地區炸雨低溫20度「入夜雨擴大又猛」 本週降雨熱區曝
東北季風影響,中央氣象署針對4縣市發布大雨特報,今(27)日臺北市山區及基隆北海岸、新北市汐止、宜蘭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山區請慎防坍方及落石。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快逃!花蓮燕子口堰塞湖上午9點起開挖引流 民眾速遠離河道
即時中心/謝宛錚、林耿郁報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燕子口堰塞湖減災工程,已完成大部分上邊坡刷坡與壩體施工便道開闢,昨(25)日已針對堰塞湖壩體降挖近2公尺。今(26)上午9點將進行壩體深槽線開挖,引流湖水以降低水位及蓄水量,由於可能造成下游水位升高,因此已發布通報單,提醒民眾切勿進入立霧溪下游河道內。
民視 ・ 23 小時前
明起東北季風變強 雨下到發霉!這天短暫放晴後「又有一波風」
中央氣象署預報指出,東北季風明(26)日增強,北台灣迎風面連日陰雨、低溫,預計下週三、四後才放晴。週末天氣短暫回穩,但11月初又有新一波東北季風來襲,氣溫將再度下滑,提醒民眾注意保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雨快要停了!專家曝「這天有望放晴」 未來一週天氣曝光
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台灣持續呈現偏涼有雨的天氣型態,氣象專家吳聖宇表示,今明兩天(25、26日)北部及東北部仍是陰雨天氣,走到中南部天氣會比較好。但下週一水氣將減少,下週四東北季風減弱,西半部還有可能放晴,要留意的是,下週末東北季風再度增強,北部及東半部又有明顯雨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雨什麼時候停?專家預測「這2天」機會大 下一波冷空氣恐跌破20度
[FTNN新聞網]記者周雅琦/綜合報導北台灣近日溼冷天氣綿延不絕,民眾期盼的好天氣恐只出現2天,就會隨著新一波冷空氣來臨而轉涼!氣象粉專指出,未來幾天台灣...
FTNN新聞網 ・ 11 小時前

北部、宜蘭開工日雨下不停! 下週短暫回暖再接冷雨
光復節連假進入尾聲,東北季風轉強,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和宜蘭地區仍有降雨機會,其他地區以多雲為主。10月30日有短暫回溫機會,11月1日將再度迎來降溫。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雨下不停!明起東北季風再增強 降雨範圍一圖看
[Newtalk新聞] 雖然今(25)日東北季風有稍微減弱,但北東仍然大雨不斷,而明(26)天就是連假最後一天,還會有新一波東北季風增強,對此,氣象署指出,這波雨勢將會持續到29日,局部低溫探21度,30日短暫回溫兩天,很快11月1日東北季風再次增強,北部和宜蘭將再迎來一波降溫。 氣象署指出,明天東北季風增強,基隆北海岸、宜蘭、大台北山區有比較廣泛的短暫雨,雨勢與今日相比稍微小一些,北部、東半部、恆春半島明天也有下雨的機會,其他地區多雲,南部、中部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雨勢將持續至29日、30、31日減弱短暫回溫,但很快11月1日東北季風會再次增強。 27日桃園以北、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多雲,午後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28、29日降雨比較多,宜蘭有短暫雨,且有局部大雨機會,桃園以北、東半部、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多雲,午後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到29日之前,北部、宜蘭整天約21到25度,沒有太大變化,低溫普遍為21到22度。 30、31日東北季風減弱,環境轉為偏東風,曾昭誠表示,基隆北海岸、東半部、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山區午後有零星短暫陣雨;白天溫度可回
新頭殼 ・ 1 天前
東北季風甩雨「北台下到發霉」 粉專:最快10/29才好轉
受東北季風影響,北部、東北部天氣轉為濕冷,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表示,未來幾天仍是陰雨天氣「下到發霉」,下週三後才會逐漸轉乾並稍微回溫。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北部雨還要下3天!週末東北風再增強「2地變天」 低溫下探1字頭
氣象署指出,明天(27日)東北季風影響,桃園以北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週二、週三(28、29日)水氣增多,桃園以北、東半部地區、恆春半島及大臺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中東北部地區降雨較廣泛,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新竹以...
CTWANT ・ 12 小時前

明顯降溫訊號來了!冷高壓「強度比前一波更強」 最冷時間曝光
今(27)日東北季風影響,桃園以北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中基隆北海岸、大臺北山區、宜蘭地區越晚雨勢越大,其他地區為多雲的天氣,午後中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氣象粉專也提醒,這天起另一波冷高壓更為南壓,強度較前一波更強,且有明顯降溫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5 分鐘前
還沒下完!4縣市慎防大雨 氣象家專提醒:「這兩區」為本週降雨熱區
[FTNN新聞網]記者陳宣穎/綜合報導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台灣各地天氣持續陰冷,中央氣象署今(27)日清晨對臺北市山區、基隆北海岸、新北市(汐止)及宜蘭地區...
FTNN新聞網 ・ 1 小時前
下週二水氣再增多!大雨恐下到這天 中南部日夜溫差大
台灣受到東北季風影響,今(25日)雖風力稍稍減弱,但水氣依舊偏多,北部及迎風面的宜蘭、花蓮仍有降雨,天氣型態將持續影響至少一週。今日氣溫方面,北部及宜蘭白天約22至24度,整天偏涼濕冷,預計不會超過25度;中南部及花東地區白天則有26至28度,若有陽光更可達30度,南北溫差明顯,提醒民眾南來北往要注意衣著調整。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北台灣雨下到發霉!平地「這2處」雨量破千居冠
生活中心/張予柔報導北台灣近日受東北季風與颱風「風神」外圍水氣影響,風雨不斷,不少地區已連續降雨一週,民眾苦喊「衣服都曬不乾」。氣象粉專指出,這波降雨並非單純季風所致,而是多重氣流交會形成的「共伴效應接力」,導致北部與東北部成為主要雨區,累積雨量驚人,甚至超過部分颱風帶來的雨勢。
民視 ・ 22 小時前
北部、東北部雨紛紛!今晚雨區擴大 週四氣溫回升僅一天
其中,雙北、基隆及宜蘭地區都是本週降雨的熱區,平地或山區都有降雨的機會,降雨強度介於大雨至豪雨等級之間為主;中南部則以午後山區會有局部短暫零星的陣雨發生機會較高。氣象署表示,今日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東北部氣溫偏涼,中南部早晚涼,各地低溫21至24度,中南...
CTWANT ・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