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目珠勺到蛤仔」,展明明是「土」加「宗」。土是所有大小乘共有的理想度,不是「土宗」的利。再勒一始是具「人土」像的,五代之後受民布袋和尚信仰影、世俗化的果才成「神」「喜神」的大肚勒。
相反,是太人化的。勒信仰靠著先入中的,加上勒的上生下生信徒而言有功德利益,而土宗初祖慧在所弘是依土三的念佛定,很有唯心自力的意味,也很大信徒的情,而勒信仰主要是造像建塔立寺以及拜念之的方法。
勒下生的托邦一但建立,所有善正邪均共犯,所以有道安玄奘等高僧,也有傅大士布袋等僧(隋傅建勒教,五代布袋成勒化身),更有政治野心的妖僧如北魏法、元末山童白(之後「白教」成信仰勒下生的造反之代,慧所信仰陀的「社」也遭波及,真正要造反的明「生老母」暗用「勒下生」。)
述代勒佛像的造型特征 2012-11-18 州日
佛教中佛陀的信仰,大乘佛教其一步神化,建立了三身佛和三世佛的念。任何一尊佛都有三身:法身、身和身,三世佛指我世界在去世、在世和未世都有佛出于世,而勒就是作未佛出的。
勒出生于印度的婆家庭,原本是迦牟尼的弟子,因被言迦牟尼後成佛,因此早于迦牟尼佛寂,生到兜率天的勒院中,在那等待著下生到人成佛。
勒在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形成勒信仰,影很大。早在代,勒佛的佛,被大量翻成。勒佛在民普遍受到信奉。在西秦(4世~5世)期,甘炳寺石窟已有勒佛像的制。早期的勒佛是根《勒上生》和《勒下生》制、雕塑的。形象有菩和佛大。根《勒上生》塑造的勒形象菩相,表的是勒上生兜率天天法的形象。其特勒身著菩,交叉而坐,後以左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作“半跏思像”此勒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
在西安碑林博物《安佛》展中,最後一件的展品便是一件高米左右的勒菩像。菩像刻于隋代(公元581年~619年),高185厘米,造像以有淡色彩的一整田花石雕刻而成。195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塔坡清寺,入藏西安碑林博物。勒凸目、鼻、口,面部神安,面容恬,似在聆信徒苦。勒戴有串珠的冠,冠中原嵌石。造像肌,衣著厚重,身披富的珞物,交坐于之上,感很。
也大家奇怪,造像和我今天常的大肚勒形象不同。五代期有一位布袋和尚名叫契此,他常在江浙一行,大腹便便、笑口常、善好施、行善四方,且能未之事,因而受到百姓的戴。他寂後,人了他,便以他的形象造像供。後世的展,演我所熟悉的勒佛。大肚勒的形象流,勒菩最初的形象便逐被淡忘了。所以西安碑林博物所藏的尊勒造像比完美地再早期勒造像成熟的展段,同了勒的本尊貌,隋代雕刻的上品。

其,在西安碑林藏珍之中,另一件勒造像也珍北魏皇造像,北魏皇五年刻造,1953年入藏。造像正面雕交勒,造像高87厘米,面相,厚唇粗,衣密,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十分明。背面藻佛教故事,有佛祖降生、九灌等,面安排呈跳式,雕刻手法精,意奇逸,精神。些造像都具有很高的、宗教和考古值。
http://www.artyi.net/fav_8_12575.html
【勒文物/工品】


%E9%95%8F%E9%87%91%E4%BD%9B%E5%83%8F.jpg)






勒菩 基百科
勒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慈氏,音梅利耶、梅怛,是迦牟尼佛的任者,在未娑婆世界人八降生成佛,成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劫千佛中是第五尊佛,常被尊下生勒尊佛或勒佛。在大乘佛教中他等菩,也有妙菩,是八大菩之一,大乘典中又常阿逸多菩。被唯派奉鼻祖,其大思想系,以《瑜伽地》代表,而由著、世菩弘,深受中佛教大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名
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婆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慈[1]。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到梵文原本,所以梅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後及三期的早期家,到的佛是由西域得到,吐火文的Metrak,故勒[2]。代者言分析起步展想,勒可能在中流行的密特拉(Mitra)神和印度的密多(Mitra)神有,有人一步他(Messiah)的音相似[3]。
早期
在佛教史上,勒的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集後、第二次集前就已出,比如在《阿含》中可於一切有部的《中阿含》,和法藏部的《阿含》。「未久人八。有佛。名勒如。」[4]是各佛教部派皆可的基本共,但是在具上有多不同的法。
在南佛教《小部集》的「彼岸道品」(波延品)中,帝勒(Tissa-metteyya)阿耆多(Ajita,又阿逸多)是佛陀的位弟子[5]。《中阿含》佛陀授他位,一位成佛,一位成王[6]。
勒信仰
霜期的勒菩塑像
秣菟地的勒菩塑像,2世

勒菩降世的言,在佛教各派的典中均有描述,故勒菩成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在大乘典中,勒是姓,阿逸多是名[7],上座部的不同,可能是自大部的[8]。勒出身於南天竺婆家庭[9],是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道,住兜率天[10]兜率院[11]修行、法[12]。根《阿含》,兜率天的天人命是四千,相於人5.76年[13],是以,如果以千[14]有如《勒上生》中五十六年的,等成熟後,他承迦牟尼佛而降生人,出家修道,悟成佛[15]。於菩提下行三次法盛(又三),分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生[16],令他法眼智,阿果,生死。大乘佛教由此展出人土的念[17],勒菩降世,可以救度世人。
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流行。巴利文《大史》,公元前2世有王杜多伽摩尼(duhagāmaī)蒙天神迎往兜率天[18];《大唐西域》、《婆豆法》,著、世、子都往生兜率土。
勒典
《勒菩下生》,西竺法。此宣勒下生信仰,有勒在後世人八四千降生人,建立人土的言。
《勒菩上生兜率天》,宋沮渠京。此描述勒菩命往生兜率天情形,兜率土有生描。又明欲往生兜率者所行的修行善,念佛形象,口勒名等修法。此《量》相通,可同一代背景下之作品。
《勒大成佛》,姚秦摩什。其《勒菩下生》相近,然容更富。
以上三部,合「勒三部」,若加上同描述勒下生容的《勒》《勒受》《勒下生成佛》合「勒六部」。也有勒典加上勒的本生《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不食肉》(者不)、竺法《勒菩所本》、《楞勒菩通章》等典。
唯鼻祖
大乘佛教早期典《惟日》了阿遇到世友菩,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自向勒求教的[19]。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瑜伽行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瑜伽行派,他尊奉勒祖。在著、世之後,一步展成瑜伽行唯派,流著著入定上升兜率院聆勒教、回弘《瑜伽地》的[20]。
在4世至5世的中派中,由僧的弟子解出的《》,是《般若》的解,也由勒所。其後的子作《》、《般若波密多》,被早期的中瑜伽行派的合者。至清辨下的寂、花戒,以清辨中自派理,加上瑜伽行派的教,成立了瑜伽行中派,他同尊奉勒的《》。此派後入西藏,藏佛教生很深的影。
勒五
佛教勒作了五部主要的,「慈氏五」。
《瑜伽地》,藏佛教此著所作。
《分瑜伽》,此已失。
《大乘》。
《辨中》。
《金般若》。
藏佛教所的五,容有所不同,除《大乘》、《辨中》相同外,其三不同。
《》,地未,民初法尊法有《略》。
《辨法法性》,地未,民初法尊法由藏。
《大乘最上要》,此容同於《究竟一乘性》,但此慧所造。
佛教中的勒信仰
塑化形象
和廊上的彩:皆大喜,又名六子勒,仿清代家作
中的勒像有菩形和如形。分根《勒上生》和《勒下生》作。菩形勒像主要表勒在兜率天天神法的情景。菩束,交叉而坐或左下垂。如形勒是下生凡界在下承如,形象如差不大。
大肚笑口佛
五代後梁期在江浙始出以契此和尚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契此和尚寂前,曾留下偈:「勒真勒,化身千百,示人,人自不」,因此被是勒菩的化身,所以此後勒菩的塑像就常被塑成和慈祥、面笑容、豁大度、坦胸露腹的慈形像,常被人笑佛、喜佛、大肚勒佛。著名楹:「大肚能容容天下容之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的胸和度描得惟妙惟肖、淋漓致。其塑像常被宗、土宗寺安置在天王殿中,逐成定。
而勒佛塑像的背後常安置法神大菩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金杵的武士。
展介
中以,勒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阿陀佛西方土信仰和融融。土宗慧的道安,因文原有疑,上升兜率天自勒菩法。玄奘、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院之大。
隋唐之後,陀信仰愈盛,但勒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播。著名人白居易便是勒信徒。他了「一上升」,希望的成都能往生兜率土。他本人在《勒上生》云:「世,一切生,同勒上生,慈氏下降。生生劫劫,慈氏俱;永生死流,成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中也:「吾空非仙,恐君吾是。海山不是吾,即兜率天。」
在隋唐之,勒信仰阿陀佛的西方土信仰曾有所突,方信徒甚,形成土信仰的大流派,勒土宗相持不下。但是著多民信仰信徒以勒降世召,朝廷反抗起事,故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至明清之後,逐步位阿陀佛信仰,於是在佛教中式微。
勒法因扯上各式各的政起事,衰微,但衰而不,但仍在地承不止。清代州南海象林沙、曹洞宗高僧弘了《兜率集》一,了代勒法修行者的事。
勒信仰在朝半佛教中,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合政治
勒教最早於梁武帝期立,始人傅大士自「林下解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勒世化身,弘菩道,下有傅宣德等人。傅大士只是宣大乘佛教,未有政治甚至是反抗君主之。
由於佛典中有勒佛必定到人救苦救的言,在中地形成了一似太教、基督教的救世想,不少民起利用迷信,遂打著「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起。其中比有名的是元末巾起的著名教派勒教和白教,而衍自波斯拜火教的摩尼教,也受到的影,打著「勒降世」的旗活。
由於和民存在,朝廷帝王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信仰,唐玄宗就曾布《禁妖等敕》,那些「白衣,假勒下生,因妖,集徒,解,妄。或作小,佛,或蓄弟子,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加捉搦」。敕令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此外,勒信仰遭到佛教部陀西方土信仰的不,在此重力下,勒信仰逐衰落,民密宗教逐合。
中史,借勒下生信仰,曲解文而意起或篡政的事例有很多。隋帝大九年(613年),扶人宋子、向海明「兵作」,「自勒佛出世」,借勒下生起事作,唐宋以後不如。
唐朝武天期有中人造《大》,武天是勒下生,而成武周取李唐政的工具。唐朝之後,以勒下生作信仰而民的出不。
宋仁宗七年(1047年),州(今河北清河)人王以「迦佛衰,勒佛持世」口起。
元代蒙古人宗教信仰明,不太禁止,故以香勒聚社的「香」在北活繁。的明教白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勒思想。元朝末年民起,彭玉等人便以勒教召,後形成以徐首的天完力。明教起明玉珍在蜀曾、老二教,上奉勒。
而在同期,白教山童、福通亦宣「勒降生」、「明王出世」,主推翻元朝治。因事露,山童死,其子林小明王,立宋,年,成元末巾建立的政。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勒教被禁,其白教合流。而在明清期,仍不有白教徒利用「勒下世」的起,比如嘉期的川楚白教起,此後在清末民初,又改名先天。
太大演培大 :太及演培
1922年武昌佛院初,太大便定晚《勒上生》及念勒菩,向兜率。以後但凡是太大所的道,皆奉行一做法。他於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院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地瑜伽真品》明境,《瑜伽菩戒本》次行,《勒上生》以明果。
1932年12月25日,太大在南普陀寺南佛院借演《大乘本生心地》的,起成立「慈宗」,立慈宗尊奉勒菩。此後,太大於1936年在奉化雪寺《勒菩上生》,刊行《兜率土十方土之比》,在第四《慈宗的名》里,略了慈宗的,源流、影、作用,以弘慈宗。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都修勒七年。1938年冬季,山藏教理院建「太台」,大:「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福德薄,望勿以名之。」而以勒尊。
太寂後,由於和政治形的影,慈宗在中一直法弘。直到近期,才重新有岸僧人、刻印典、勒土法。而太的弟子演培法,期在新加坡宣勒,有《佛勒大成佛》世。
日勒信仰
位於的勒菩像
自古以,其人信仰土者,大多是信仰勒土。在多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勒,慈心不、不啖肉;而亡人得度而造勒佛像,也是表信仰的一方式。勒信仰俗文化在朝半交融於一,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俗融合的典型例子。朝三代,新的花郎道受到勒下生信仰的影。花郎集把日常修和勒信仰合起,培忠於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
勒菩半跏思惟像,京都 隆寺
勒信仰入日本是通朝半作中介的。百王曾把勒佛像日本天皇。[21]在奈良、平安代(公元710年-1185年),勒寺的建造已盛行,且分布地域很。[22]往生兜率院的僧人,如雨後春,以南都六宗僧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山祖松善珠,往生兜率。
1963年日本日宗派的新宗教「友」吸收了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勒山」,勒信仰引入教。了新典《勒》以成其宗。
回勒信仰
回佛教主要是在佛教的影下形成的,故其典、教都族地略同。其勒信仰亦源自地[23],但比族地流行,特在九世之後,勒崇拜在地衰落,而在回盛行不衰,直到十五世佛教在回中消亡。
回人有多勒崇拜的文,如《勒》、《勒》、《Insadi》等。回人在,往往特意在文末加入勒崇拜的文字,甚至在翻《大慈恩寺三藏法》,有意、充玄奘的勒崇拜[24]。
土崇拜
土宗
勒教
勒大道
注考文
^ 佛陀十大弟子中,法第一的富那尊者也是姓。
^ 季林,在吐火文中加上尾-ik,可以一抽象名具有名性特徵的人,即某「者」。Metrak很可能是梵文的Maitrī(慈)加上吐火尾-ik(者)所形成的新字,意思慈者。故勒又直接意慈氏。季林《梅利耶勒》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277_294.htm
^ 季林:佛家的勒佛就是基督教的
^ 《中阿含王相品本》:世尊告曰。比丘。未久有人民八。人八。此浮洲大富。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一。比丘。人八。女年五百乃出嫁。比丘。人八。唯有如是病。寒..大小便.欲.食.老。更患。……佛告比丘。未久人八。有佛。名勒如.所著.等正.明行成.善逝.世解.上士.道法御.天人。佛.。
《阿含王修行》:八人。女年五百始出行嫁。。人有九病。一者寒。二者。三者。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此大地坦然平整。有坑.丘墟.棘。亦蚊.虻.蛇..毒。瓦石.沙成琉璃。人民盛。五平。。是。起八大城。村城比。相。於。有佛出世。名勒如.至真.等正。十具足。
《增一阿含》:勒菩三十劫作佛.至真.等正。
^ 《阿含》中提到《波延低舍德勒所》和《波延那阿逸多所》。
^ 《中阿含》卷13:「尊者阿夷哆在中坐,於是,尊者阿夷哆即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久人八,可得作王,名曰螺,王。……,尊者勒在彼中,即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久,人八,可得成佛,名勒如。」阿夷哆即阿逸多的另。《阿含》、《中阿含》皆於上座系一切有部,而南《尼柯耶》是上座系分部,同於上座部。
^ 宋法《翻名集》卷一:「勒,《西域》梅哩(之)耶,唐云慈氏,即姓也。曰勒,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子。』《名疏》云:『有言姓立名。今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勒此翻慈氏。去王,名摩流支,慈育人。自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能。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正文,未可定』。《下生》云:『修梵摩,即子立字,名曰勒』。」
^ 印《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展》,第三章本生譬喻因之流,第三佛陀的展,第一三世佛十方佛
^ 後秦僧肇《注摩》:勒菩。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之子。
^ 《阿含》:若始菩兜率天降神母胎。念不。地大。/p>
^ 玄奘《大唐西域》:著弟子佛陀僧(唐言子)者。密行莫高才有。二三哲每相曰。凡修行慈氏。若先得遂宿心。相以知所至。其後子先命。三年不。世菩亦。六月亦命。咸皆。以世菩及子。流趣遂。其後著菩於夜初分。方人教授定法。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下降。即庭敬著。著曰。何暮今名何。曰。此命往史多天。慈氏中生。慈氏曰。善慧。善慧。旋周即命。著菩曰。子者今何所在。曰我旋。子在外中耽著欲。暇相能。著菩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妙法不此。然菩妙音清和雅。者忘倦受者。
^ 《佛勒菩上生兜率天》:波亦座起。面作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尼中及藏阿逸多次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漏。此人命生何。其人今者出家。不修定不。佛此人成佛疑。此人命生何土。佛告波。善思念之。如正遍知。今於此勒菩摩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此人今十二年後命。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佛告波勒先於波捺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家生。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本生加趺坐如入定。身紫金色光明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夜六常不退地法之行。一中成就五百天子。令不退於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如是兜率陀天夜此法。度天子。浮提五十六。乃下生於浮提。如勒下生。
^ 《阿含861》:。世尊告比丘。人四百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兜率陀天四千。
《中阿含晡利多品持》:人王者不如天。若人四百是兜率陀天一一夜。如是三十夜一月。十二月一。如此四千是兜率陀天。
^ 基《瑜伽地略纂》:西方有四。一十。二百。三千。四。今瑜伽。百。……千。……智度十。
^ 《增一阿含》四十四卷、《佛勒下生》:勒菩。於兜率天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右生。如我今日右生。勒菩亦如是。兜率天各各唱令。勒菩已降神生。是修梵摩即子立字。名曰勒。勒菩有三十二相八十好。其身身金色。人有患。皆八四千。女人年五百然後出嫡。勒在家未。便出家道。去翅城不有道名曰花。高一由旬五百步。勒菩坐彼下成上道果。其夜半勒出家。即於其夜成上道。
^ 《增一阿含》四十四卷、《佛勒下生》:此名最初之。九十六人皆得阿。……勒佛第二。有九十四人。皆是阿。……又勒第三之。九十二人。皆是阿。
^ 《佛勒大成佛》:勒佛於命。檀波蜜。波蜜。般若波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大。得一切生起柔心。得勒大慈所。生彼土伏根。佛化。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少三千由旬。浮提地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如流璃。大意。可意。大香。花。大金。七。白。柔如天。生吉祥果。香味具足如天。林甘果美妙大茂盛。於帝喜之。其高高三十里。城邑次比相及。皆由今佛大善根。行慈心俱生彼。智慧威德五欲具快安。亦寒火等病。九苦。命具足八四千有中夭。人身悉一十六丈。日日常受妙安。深定以器。唯有三病。一者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乃行嫁。
^ 《大史》第三十二章:此僧始,天神拉著六子到,上坐著六位天神。天神在上分向王哀求:「到我愉快的天吧!王啊!」王了他的,打手阻止他:「等我完佛法。」比丘想:「他可能是停止念。」比丘停止了念。王什停止?「是因你向我打手「安」」他回答。王:「非如此,尊敬的先生。」他告他真意。他了些,有的人想:「他由於死而恐,他在。」了消除人的疑,畏老王:「怎才能人知道了?」明的王命令,把花投入空中,它分在上,再在上下。人看到在空中自由浮的花,就消除了他的疑。而王老:「在天界什西最美?尊敬的先生!」其他人回答:「兜率最美,王啊!虔的人都想,大慈大悲的勒菩就住在兜率,等待成佛的。」最明的王了老的些,看了看大堵波,躺著合上了眼。
^ 三支《惟日》:「有菩字和蜜,一阿,阿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勒。已,便和蜜言:卿所事,次第解之。和蜜知,便阿,卿一心上勒耶。阿然。」
^ 《大唐西域》:著菩夜天於慈氏菩所受瑜伽地大乘中分等。大宣妙理。……著菩健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利承悟道。沙塞部出家修。之信大乘。
^ 《佛光大典》第4387:「日本方面,最早信奉勒之,明天皇十三年(551年),自百得一尊勒石佛像,建佛殿以供奉拜。其後,兜率信仰盛,往生者多,如高僧空海即其中著名之例。」
^ 如前、加加郡等地就有多勒寺,而以大宰府的勒寺最出名。
^ 回文佛典中,勒以未佛的身份流行於世,作Maitri(勒)Burxan(佛),情佛教接近而迥於印度。
^ 玄奘前,弟子他「和尚定得生勒不?」。他地答到:「得生。」而在回文本中,增加了玄奘描兜率天的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8C%E5%8B%92%E8%8F%A9%E8%96%A9
敦煌初唐的勒 by李玉
提要
敦煌勒信仰的史悠久,早在北的物中,就有勒菩像的。如今敦煌石窟尚保存自隋迄宋的勒九十八幅,敦煌壁的重要材。
敦煌勒的展,然初唐有六勒,不它或置於主,或於壁,幅面大,宏,且多以下生主,甚至有四例勒上生於下生的上方,的位置或是表的容,都前代的作品大其趣。本研究敦煌的初唐勒不是地固有的勒像展而,而是受到中原佛教像影下的物。其以下生主的表,正中原蓬勃展的勒下生信仰相呼,而上、下生共一的手法,又是法相高僧兼重勒上生和下生信仰的照。此外,初唐的勒下生若西方土,特勒土景的殊,且的位置也多西方土,的方式也反映了唐代勒和陀信仰微妙的。
前言
勒梵文 Maitreya,又慈氏,承去六佛和在迦牟尼佛的法,於久的未成佛,是一位未佛。在一生菩,在兜率天的院法。西元二世,勒信仰在印度成立以後,著佛教的,三、四世,便在我生根茁。至今日,勒仍是大家熟悉的佛教人物之一。
我勒信仰有的典部多,根典的容,可分上生和下生大系。前者述勒在兜率院法的情景、兜率天的殊、以及往生兜率天的修行方法,以北(397-439)沮渠京所的《佛勒上生兜率天》代表;後者在描述勒下生,人五登,天下太平,勒佛在三中法渡的盛,如西(265-316)竺法翻的《勒下生》、後秦摩什(343-413)翻的《佛勒下生成佛》等。在的思想基上,我的勒像大抵也可以分(一)上生信仰有的勒菩像,和(二)下生信仰有的勒佛像大。
地西陲,位於路端起的敦煌,佛教文化入中的,很早就有勒信仰的流。目前敦煌地了五座北石塔,每座石塔的覆部分都刻有去七佛勒菩像。[1]莫高窟存最早期洞窟中的二七五窟,不但以交勒菩主尊,在的壁面上更二形和一形,塑交或半跏思惟的勒菩像,然是一座勒窟。莫高窟北朝第二期洞窟,中心柱或人字披下壁面的上形中,也常塑交或半跏思惟的菩像,代表兜率天法的勒菩。自此以後,勒造像乎代有塑。根,敦煌石窟中勒的量多九十八,[2]量可,次於阿陀和,敦煌壁重要的材,受到界注。[3]其中,莫高窟就有九十二之多,包括了隋代(581-618)七、初唐(618-704)六、盛唐(705-781)的十四、中唐(781-848)二十五、晚唐(848-906)[4]十九、五代(907-960)十一、宋代(960-1035)十,[5]不但量居敦煌石窟群之冠,而且年代延最久。
敦煌北朝的勒塑像皆作菩形,又大多出於石窟壁面的上,足,北朝敦煌只流行勒上生信仰。隋代勒的出,然是敦煌勒像展史的一件大事,可是隋代的勒均於人字披,幅面不大。有的一殿堂建,有手作法印的勒菩交像,左右各有二菩侍立,,尚未完全北朝流行的勒菩法的格局。即使在容富的作品,除了北朝常的兜率天法的勒菩外,也只加了天女奏等的情。些象示,敦煌隋代的勒,是在的位置或表的容方面,都可北朝的勒像中,找到展的索。所以中原文化的刺激固然是敦煌隋代勒上生生的一因素,不悠久的北朝勒菩像,更是其孕育勒上生的重要基。因此,隋代在敦煌勒像的展史上,尚不具有代的意。
然敦煌了六初唐的勒,量甚少,居代之末,然而些初唐的勒或置於主,或於壁,幅面大,宏,隋代、於人字披的勒上生大其趣。在初唐六勒,除了七十一窟勒上生外,其五例皆作勒下生,其中,又有四例勒上生於下生的上方,形成勒上生下生合而一的特殊形式。由於是初唐勒下生的材,或是合上生和下生的勒的表手法,都是敦煌北朝和隋代石窟中前所未的;此外,初唐大部分勒面的壁面,皆阿陀,彼此互相呼,的配置也隋代迥。由此看,初唐的勒生了根本的化,在敦煌勒像的展史著性的地位,可惜在去尚未受到界的注意。本文就敦煌初唐勒的特色、其所根的典、此勒生的原因、和其的宗教意涵等,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於方家。
初唐的勒
敦煌莫高窟七十一、七十八、三二九、三三一、三三八和三四一窟,都有初唐勒的。其中,七十一和七十八窟位於南中段的第一,前者勒上生,由於壁未表,而一九九九年夏者考察莫高窟,又正在行加固工程,法入七十一窟勒;後者勒下生,不壁不全,存主尊倚坐佛和的倚坐佛部分,因此本文的以三二九、三三一、三三八和三四一窟四窟中心。
三二九、三三一、三三八和三四一窟四窟皆位於莫高窟南北段的第一,都是中小型的殿堂窟,塑像的格近似,所以些石窟勒的作年代相去不。因在同一的三三一窟和三三五窟,分了武周元年(698)和垂拱二年(686)的,[6]故而推,四窟中,三三八窟上承隋代,在西壁的勒上生(一),此壁以瞰式的表兜率天,使得空深度增大。除了隋代勒上生常的勒菩在殿堂中法、天人在中奏等元素外,家特增加了天中建的比重,中木繁茂,四周更以祥,勒「天上」土的特色一表。此外,家又根「一一女住立下,百,珞,出妙音,音中演不退地法之行」[7]段文,在前景的下,天女或吹奏器,或供奉珍,面隋代的上生更富。西壁有清修的倚坐佛塑像一,代表下生浮提的勒佛,[8]的勒上生壁,合成一完整的勒。表手法,敦煌塑合式勒的先河。
除了三三八窟外,其他三窟皆以通壁的面描勒,容富,繁多,模宏。以三二九窟例,窟主室的北壁作勒(二),全作分上、中、下三部分,上段正中台上的主尊勒菩,戴冠,珞,身著右袒式袈裟,手法印,在一下善跏倚坐,各有一菩侍立。勒菩三尊像的各一座,象徵牢度跋提上珠所化的四十九重微妙。[9]殿前方的十尊菩,代表在兜率院勒菩演妙法的菩和天人。此一部分然是一幅勒上生,而的其他部分作勒下生。
>
壁的中段三座彩的平台,中平台的主尊勒佛端坐於之下,右手作安慰印,左手置於腹前,足踏,善跏倚坐,身有法和供菩。主尊的平台勒佛的大侍菩以及法和供的菩。面下段,居中王其女舍婆帝(一佛母梵摩越)剃度出家,其後各有一列菩、伎,吹奏器,歌。在伎後方尚一座。勒上生的平台上,善跏倚坐的勒佛,周有菩,像中段正中平台上的勒佛相似。由於三尊善跏倚坐的勒佛皆坐於之下,每尊佛前均有供菩持花或捧供,疑是在表勒佛的三。空中尚乘而的化佛三尊像,更增添了勒的祥瑞氛。全作豪,富堂皇。
三三一窟的南壁和三四一窟的北壁所的勒,三二九窟相同,也取上生和下生合一方式,只是在有所增。三四一窟的上生(三)中央八角形殿堂一座,各有重,堂之有回廊相,和三三八窟的一,回廊中尚手器,演苦、空、常、我波蜜的天女。在幅右下角又老人入墓,女依依不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三窟家下的勒,未表盛唐以勒常的一七、上生衣、五百出嫁、婆拆七幢等情,反而了多平台,雕,曲水,苞朵朵,三三一窟的池中水,三四一窟主尊勒佛三尊像的上方尚不鼓自的器。在上生的勒菩,或下生的勒佛的座,高著根柱如意珠的柱(四),柱亦於三二九(五)、三三一和三四一窟的平台上。此外,三二九和三四一窟的下生部分又二重。以上充分示,敦煌初唐的家特著重於勒人土──翅末城殊景的描,可是在盛唐以勒之都不曾些像特徵。何初唐盛唐以的勒表容不同?可能根的本有有。
(三)
(四)
(五)
我流的《勒下生》,主要的有西竺法、失人、摩什()和唐代五本,本的容大抵相同,不在一些上略有出入。李永和蔡堂的研究指出,由於竺法的本不婆拆幢一事,故初唐的勒是根竺法的本所的。[10]然而在竺法翻的《勒下生》,也找不到描池、、瑞等景的文字,因此者以初唐勒所依的典另有所本。
查各本《勒下生》,摩什翻的《佛勒大成佛》勒下生的翅末城有如下的描述:
有一大城名翅末,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自然化生七,端殊妙,校清。……流色水,更相,交徐,不相妨。其岸,布金沙。……巷陌有明珠柱,光於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金色,其光照,夜,之明,若聚墨。香,吹明珠柱,雨珞。……彼界城邑聚落,林浴池泉河流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孔雀、、翡翠、舍利,美音,耆婆婆、快等,出妙音。有妙音之,不可,集林池。[11]
似的文在摩什所的《佛勒下生成佛》中亦有。[12]此外,《佛勒大成佛》不只一次地提到,翅末城中,「天伎不鼓自」。[13]些描述一不初唐勒的面侔合。因竺法和的本都有上述些景的描,而的本然著,勒下生的妙幢相城「并,七所成。……名花悉充,好皆翔集。……有池沼,覆色花。」[14]可是本又未提及明珠柱天自特色。再加上,《佛勒下生成佛》是大足元年(701)在安奉制出的,而三二九、三三一和三四一窟的勒完成於高宗、武后期,所以三窟勒典本的可能性不高。上所述,者,初唐勒下生的典根是摩什的本。目前敦煌中,十二本《勒下生》,它都是摩什的本,[15]摩什《勒下生》的本在敦煌的重要性於此可一斑。
如多者所,初唐的勒皆以「土」的形式出,阿陀的十分相似。[16]三四一窟的勒的池中尚化生,最下段的正中又一跳胡旋舞的舞人,些都不於《勒下生》,是阿陀的重要特徵。更有趣的是,三二九、三三一和三四一三窟的勒面的壁面,皆作大的阿陀,而阿陀的又和勒十分相近。三窟的阿陀也分三段,以三二九窟南壁的阿陀(六)例,上段三平台,居中的台上一殿宇和重,平台各有一座,前的七下一佛三尊像,勒上段的相呼。中段平台居中阿陀佛,跏趺坐於七台之上,佛前六身供菩。的平台分阿陀佛的二大侍菩,音和大至,法的菩其,布局又勒的中段雷同。下段正中一舞人正跳著胡旋舞,各有一列伎。土中,水盎然,伽陵伽、孔雀等瑞悠游其上。此外,阿陀的平台上,也了多根《阿陀》未的明珠柱。些也於北壁的勒之中。三二九、三三一和三四一窟的阿陀的、布局面的勒都相彷看,初唐,勒和阿陀之似乎有著某。
敦煌初唐勒的源流
,初唐的勒有以下特:(一)不但出了勒下生,而且其重要性於上生。(二)台建的比例增大,特勒「土」的殊景,事性弱。(三)出了合上生和下生的表形式。毫疑地,初唐,敦煌的勒不再依循北朝和隋代上生信仰系的像,而以新的面貌出。由於六世以前,在敦煌及中佛教美中都有勒下生的像,所以敦煌初唐勒的原型可能自於中原。
裴孝源的《公私史》(作於639)提到,隋本中有董伯仁的勒相一卷,[17]存最早勒的文。唐代《代名》提到,隋代的董伯仁「尤精位置、屏,……蒙云:人物,今古,……勒……於代。」[18]此後,中原地勒遂不。根文和敦煌壁的考察,李永和蔡堂推,董伯仁所的是勒上生。[19]可是,董伯仁一精於的家,而的平台又正是初唐敦煌的勒的一大特色,故者董伯仁作的勒也有勒下生,甚至於勒上生下生合璧的可能。
勒信仰在南北朝,已展至一峰。初唐,勒信仰在天台宗和法相宗高僧的推宣下,依然久不衰。[20]其中,尤以玄奘(602-664)的影最大。玄奘曾「所修福慧生史多,事慈氏菩」的宏,[21]以往生兜率志,且翻〈勒四文〉,[22]又勒佛一千,[23]弘宣勒信仰。玄奘德高望重,博,深得唐太宗(626-649在位)和高宗(649-683在位)的遇敬重。太宗召玄奘至其文德皇后所建的大慈恩寺翻佛。玄奘逝世,高宗甚至於之朝,有「朕失」之。[24]受到玄奘的感召,初唐,皇室玄奘所弘宣的勒信仰必不陌生。
初元年(690),沙薛法明造《大疏》,宣武天(625-705)是勒下生,代唐作浮提主。武天遂以此造符瑞,以寓天命,[25]敕令全各州立大寺一所,每寺各藏一本《大》,令高座。[26]天元年(695),武天又自加尊「慈氏越古金皇帝」,改元,[27]以勒的身分自居。在帝室的支持下,行草偃,勒下生信仰展更蓬勃。明等武后敕令所集的《大周刊定目》中,收了《勒成佛本起》、《勒成佛伏魔》、《勒下教》、《勒下生大善契》、《勒下生》、《佛勒下生救度苦厄》和《勒下生甄罪福》[28]七部勒。名之,些都勒下生信仰有。是我情和人民信仰需要,所撰述的典,庶民色彩厚,是佛教中化最好的表徵。武后期,下生信仰有的勒量遽增,勒下生信仰的隆於此可一斑。
大中的研究指出,武天政期,的勒造像出空前後的盛,而其亡故以後,的勒造像基本上了。[29]因初唐的勒造像皆下生信仰有的倚坐佛形式,然勒下生系的像已成勒像的主流。敦煌九十六窟的勒佛倚坐像高33公尺,也造於武天天元年。在的思潮下,勒下生想必在中原也普遍流行。《代名》卷三言,上都(今西西安)安定坊千福寺的塔有「勒下生,(活於740-760)正,小稠。」[30]都洛敬寺有勒的,[31]段成式的《寺塔》也述,道政坊寺中有的勒下生。[32]只可惜史所的些勒未能存,法它敦煌初唐勒的具。
然我目前法探知初唐中原勒下生的原貌,可是北朝的佛教碑像上,可以找到一些索。北朝的造像中,者了十二件「勒下生像」的(附一),其中,最早的一件北魏神二年(519)敬羽高衡的造像,可惜尊勒下生像不存。其次河北曲修德寺址出土的正光二年(521)雌造勒下生像(七),尊勒像一尊右手施畏印,左手作印,身穿袈裟的立佛。上承北魏的像,魏的佛教中也有勒下生像的。然魏天平四年(537)超等所造的勒下生像的片未表,然而在造像下,大村西崖的,像一尊勒立像,右手作法印,左手作印,[33]像雌所造的勒下生像雷同。六世上半,右手施畏印,左手作印的立佛是河北和山地最流行的勒像之一,[34]雌和超等的造像推,勒佛立像都有勒下生像的可能。
到了北,又出了佛倚坐像勒下生像之例。北京故博物院的收藏中,有一尊北河清二年(563)僧想造的勒下生像,也是曲修德寺址出土的佛像,尊佛像善跏倚坐,右手已,左手上,手掌向肩,像唐代勒佛像影甚。
不,不是所有的北朝勒下生像皆佛像的形式,曲修德寺出土的北天保二年(551)■[雨/]造交菩像(八),其右手持一花苞,左手作印,尊地神各捧一足,像古洞的勒菩像相近。此尊菩像的造像明地指出,■[雨/]所造的乃一尊「勒下生像」。另外,北京故博物院所藏,也是曲修德寺址出土的北乾明元年(560)■[病-丙+土]寺邑人所造的勒下生像,和■[雨/]的造像一,也是一尊交的勒菩像。

河南偃寺里碑村出土的北天三年(563)永等造像碑,[35]碑高三公尺,碑首正中刻一尖,刻一菩三尊像,主尊菩右手作畏印,善跏倚坐,下刻有「勒菩」的名。[36]碑身上段六小,每各有一尊坐佛,下自左而右分去六佛的名,下段一屋形,刻一坐佛五尊像。碑身下部的造像提到,永等人「敬造七佛堪()并二菩,僧、勒下生、梵王帝、舍利非壹。」[37]由於碑身的主和上段的六小佛,即造像中所的「七佛堪」,而造像中所的「勒下生」是指碑首尖拱中的勒菩倚坐像。
武平元年(570)始雕的少林寺碑(九),也分碑首碑身部分,碑身的尖拱刻坐佛七尊像,碑首的佛中刻倚坐菩三尊像。在碑首的廓上,刻著「勒下生主石方,武平二年(571)十一月廿七日,用五百文都石像主一,董伏恩。勒下生主州兵州洛陵令董相,勒下生主董通。」[38]照永等的造像碑,段刻的位置推敲,石方、董相和董通三人所造的勒下生像,指的是碑首右手施畏印,左手作印的倚坐菩像。
十二件勒下生像中,北魏有三件,魏有件,而北有七件之多,均中原地的作品。由此看,勒下生像的念源於中原,而且只有在中原流。存的北朝勒下生像或倚坐菩、交菩、又或作立佛、倚坐佛的形式,可,六世我的勒下生像像不一。象在初唐的勒中也有。三二九和三四一窟的勒下生的主尊皆勒佛倚坐像,而在三三一窟勒,下生的主尊是一尊身著袈裟的勒菩倚坐像,像特徵中上生的主尊勒菩完全一致,和上生善跏倚坐的勒佛,形成勒佛的三。自由的表手法,敦煌初唐勒受到中原影的一佐。
至於上生下生合一的表形式,是敦煌匠的意是另有本呢?然中原的佛教存,有上生置於下生上方的勒,不,早在北魏中期所的石窟中,似的像意念已生。第七和第八窟一窟,窟的北壁皆上下。第七窟上雕五尊像(一0),以右手作畏印,左手膝的交菩像主尊,左右各雕一尊右手施畏印,左手握袈裟衣角的倚坐佛像和一尊半跏思惟菩像。第八窟上也雕五尊像(一一),以右手作畏印,左手膝的倚坐佛像主尊,左右各有一交菩像。然最西端的雕像重化,目前已可,可是由的布局看,知道原是一尊半跏思惟菩像。


第七和第八窟上的尊像合,若地理解中的主尊,旁的尊像侍,第八窟而言,法或勉解得通,可是第七窟的五尊合而言,就似有未,因在佛教美中,尚未佛菩侍之例。那我如何解第七和第八窟北壁上的造像呢?由於石窟中,交菩像皆作勒菩,而倚坐佛和半跏思惟像也勒有。因此,者二窟上的五尊像作勒,只是在第七窟中以上生信仰有的勒菩主尊,的勒佛和半跏思惟勒菩其化;在第八窟以下生信仰有的勒佛主尊,的交和半跏思惟勒菩其化。言之,第七窟和第八窟的北壁的像,已上生下生大信仰合在一起。因的七、八窟一窟,二者的北壁上的像又互相呼,再度明上生下生信仰有著密切的。北魏中期,已出了勒上生和下生信仰合的布局,在的像基上,至唐,中原遂展出上生和下生上下合、容富的勒。
至於莫高窟初唐的勒和阿陀佛往往出在石窟的壁上,彼此映照,的配置手法也非敦煌匠的意。《代名》卷三,中宗(684-710在位)高宗、武后在都(今河南洛)置的敬寺,「西壁西方、勒」,[39]可中原的佛寺已有壁阿陀和勒的先例,再次明敦煌初唐的佛教中原的密切。
根以上的分析,初唐勒的化,可能中原的新和粉本有。若欲追索其形成的原因,就必考察初唐的疆政策。
唐帝成立之初就河西走廊就十分重,初唐的重臣褚遂良:「河西者,中之心腹。」[40]因此,俟中稍定,唐便戈西,於武德元年(618)和二年(619)先後平定了州薛和州(今甘武威)李的割力,打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又於正德六年(624)了沙州、李通的叛,控制了整河西。十四年(640),侯君集平定高昌,逐步一了西域,在交河城立安西都府,派守,控制了西域部地。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再次大模出兵西域,俘王,立了、于、碎、疏勒四。二年(657),唐朝第三次出兵西域,得全,消了久以犯的西突厥,保了路的全通。自此以後,西往的商旅、信使不,路的展了全盛期。咸亨元年至元年(670-693),唐朝吐蕃西域霸,次出兵西域。初唐西域用兵繁,固西北防便成了克不容的,位居之路端的敦煌,略地位之重要自不殆多言。在朝廷移民的政策下,大批中原人士到敦煌,一方面防守;另一方面又屯田。他不但了先的生技,同也了富的中原文化。
敦煌中,北京羽364《四分律比丘戒本》末有四年(630)安普仁寺惠宗的款,[41]伯2090《法》卷七又朔三年(663)雍州生彭楷所,[42]伯2528《文李善注》又是永隆元年(680)在安弘寺抄校勘的本子。[43]些都是中原文化入敦煌的。同,在敦煌,二十二年(648)至安三年(703)官本三十七卷,[44]它都是官方配各地作本的典,庸置疑初唐敦煌佛教深受中原影,因此敦煌佛教文化的域色彩日淡薄。在代背景下,初唐,敦煌有勒像大甚趣的勒下生,或上生下生合的勒也而生。
宗教意涵
初唐,敦煌出合上生和下生信仰的勒,像的意旨何?典言及:「如是等生,若六事法,必定疑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勒。亦勒下浮提,第一法於未世。」[45]此,信祈上生兜率天的最目的,乃在追勒下生人世,佛法,得菩提。《大智度》云:「菩何以生兜率天上?而不在上生,不在下生,……答曰:因熟在是中生。……次不欲佛出世故,若於下地生,命短,佛未出世。若於上地生,命未,佛出。兜率天佛出故。」[46]清楚明,往生兜率天的目的是了不勒佛出世法渡的。言之,往生兜率上就是三,得生法忍的保。
《大慈恩寺三藏法》提到,法相宗的宗玄奘道:「以所修福慧施有情,共有情同生史多天勒眷中,奉事慈尊。佛下生,亦下作佛事,乃至上菩提。」[47]可,玄奘而言,兜率天非修行者的最後目的,而是至勒人土的一渡,勒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玄奘法相宗的宗祖,在他的影下,多法相宗的高僧皆祈生兜率。
上,勒的上生和下生信仰一面的思想不限於法相宗的教,沙琬承其慧思(515-577)的付,於大年(605-618)起,便在房山居寺刻石。十三年(639),琬奄化真,其弟子玄等承其未完成的志,刊刻房山石。在房山雷音洞右石楣上的章二年(669)提到,玄「居群萌助施修菅,□都史,慈尊,初,凡成。」[48]由於慧思是天台宗三祖,因此琬和其弟子玄等也都是天台宗的僧。可,勒上生和下生信仰一的思想也在在天台宗的僧中流。此外,白居易(772-846)在〈勒上生〉中也,他「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世一切生同勒上生,慈氏下降,生生劫劫慈氏俱,永生死流,成上道。」[49]其既要「同勒上生」,又要「慈氏下降」,然在白居易的念中,勒的上生和下生信仰的涵差。唐代的匠了的念,勒上生和下生在同一幅面上,勒信仰的精髓巧妙地化成完整的像。
前文已述,初唐敦煌的勒和陀相似,而且多在石窟的壁,成出。象究竟含著什宗教意涵呢?
大乘言,十方世界有恒沙量佛,彼等各各安住於彼佛土,於其土教化生,故土的念早就根植於大乘佛教之中。初唐,勒土和陀土支土信仰最行,然法相宗和土宗的高僧曾土的劣及其往生的易展激烈的,[50]但是二者之,非完全立。例如,玄奘的高足,法相宗的大基(632-682),曾造《勒上生疏》,[51]勒,又「月造勒像一,日菩戒一遍,生兜率」,[52]且提出「又念陀、勒功德有差,身相成劣,但以勒行化,慈悲深故,阿陀佛土化物,慈悲相」,[53]特勒土修行的功德。然基勒信仰的弘宣不力,是一位虔的勒信仰者。可是他也了《量疏》和《陀通示西方要》部陀信仰有的著,[54]宣西方土。由此看,初唐,勒陀土二者非水火不容。
僧中,我不少隋唐高僧兼修勒和陀土法的。道宣(596-667)的《高僧》言及,天台宗三祖慧思,曾「勒、陀法悟,故造二像同供。又勒眷同。」[55]天台宗四祖智(538-597),在其慧思的影下,也崇奉勒和陀。其弟子灌(561-627)所撰的《隋天台智者大》言道:
(智)信出土,行至石城乃云:……我知命在此,故不前也。石城是天台西,天佛是像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衣、道具分分,一分奉勒,一分充羯磨。已右西向而,陀、般若、音。……唱二部最後思,法竟,……量竟,曰:四十八土,池易往人,火相,能改悔者,尚往生,戒慧熏修?……汝何生者?吾友侍音,皆迎我。[56]
石城寺素以十丈的摩崖勒巨像著,[57]故文中所提石城的像可能就是石城寺的勒像。智不但在勒像前示寂,又他的一分衣和道具供奉勒,勒在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可是他,陀和音,《法》和《量佛》,又阿陀佛的侍音迎接,又清楚地表了智生西方的意,他也是一位阿陀佛的信徒。此外,灌,三阿陀佛,但其往生兜率院。[58]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之,兼弘勒陀信仰的多天台宗的高僧,死《法》的有。《法》〈王菩本事品〉提到,若信能依《法》修行的,此人命以後,可以往生阿陀佛的世界,在座上化生;[59]而《法》〈普菩品〉又言,若信勤修和《法》,亡後,人可以往生兜率天,在勒菩成菩身。[60]可,法信仰的信徒而言,往生世界或兜率院都是弘宣法,依修行的果,怪乎在宣法教法的同,他也致力於勒和陀信仰的弘。在天台宗教的影下,初唐以,勒陀信仰就生了混融揉的象。
根《念佛》,中唐大行和尚在世之,有位修勒的人,也心念阿陀佛。[61]白居易(772-846)曾一百四十八人上生,「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世必生兜率」,[62]於太和八年(834)法供,兜率陀天勒上生一,作〈勒上生并序〉。[63]和〈勒上生〉。白居易疑是一位虔的勒信仰者。可是,他又在成五年(840)俸三,命工人杜宗敬按阿陀和量二,高九尺,三尺的西方世界一部,夜供,[64]作〈西方〉一文,文中提到:「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弘誓。此功德施一切生。一切生如我老者,如我病者,皆苦得,修善,不越南部,便西方,白毫大光,念感,青上品,往生。」[65]同,成五年左右,他又命事,按《勒上生》的文,勒上生一幅,以香火花果供之,一一。由於[66]〈勒上生〉和〈西方〉皆白氏晚年之作,表示白居易兼修勒和陀土法。
北京所藏的敦煌中,一卷,卷末「比丘洪秀所供文」(北8361〔始46〕),故知此乃一卷比丘洪秀撰的文。文的容包括了量佛文、六根和勒文三部分,[67]敦煌然勒和陀土兼修的念不陌生。在的背景下,就不解什敦煌出勒陀列布置的。
小
北以,敦煌就有勒信仰和像的流,直至宋代,久不衰。北朝至隋,敦煌石窟多表兜率天法的勒菩,以上生信仰的像主流。初唐,在朝廷屯田的政策下,大批中原人士移居西北的防重──敦煌,在的中原文化激下,敦煌的勒信仰生了根本的化,中原新像的入,更富了敦煌像的容。初唐,勒下生信仰像居主流,上生信仰系的勒像退居於次要的地位。此不但出了勒下生,而且滋衍出合上生和下生容的勒。同,在石窟的配置上,也取中原常的勒土和陀土相映的布局。盛唐的勒上承初唐勒的,除了少面上生或下生外,大多用上生、下生同一的手法。同,勒面的壁面上,也多西方土有的材,如阿陀和量佛。所以初唐在敦煌勒像展史上,有其性的意。
然而,初唐的勒中,台池、瑞,一不有,在方面,西方土十分似,特土殊的景,表手法又盛唐以的事性的勒迥。由於初唐,敦煌佛教佛教美的展中原同步,故者推,敦煌「土式」的勒是根中原的粉本所的。
以上者以初唐的勒例,明初唐敦煌在上有突破性的展。上,不只在勒上可以根本性的化,即使是在初唐的其他,如阿陀、、摩等,都反映了同的象。之,初唐在敦煌美史上有著不可忽的地位,是一值得我深入探的代。
附:北朝勒下生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