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no.1(1), nos.2,4)
婆尸佛卷上
西天三藏,朝散大夫卿,教大臣法天奉
,佛告:「於去劫有大王,名度摩,有一太子名婆尸,久深思欲出,告御人瑜言:『我如法安置,今欲出外林。』瑜已即往厩中,安置控太子前,乘之出外。一病人,太子曰:『云何此人貌羸瘦,力劣弱?』瑜答言:『此是病人。』太子曰:『云何名病?』答言:「
『四大假合幻不,稍乖保即生苦,此名病。』太子曰:「我能免不?」瑜答言:『俱同幻四大,如失保亦不能免。』太子之情思不,即却至王,端坐思惟病苦之法,真不心安。」世尊而曰:
婆尸太子,於林,忽病患者,形色而憔悴。
即御人,太子亦免,端坐自思惟,病苦而。
世尊此偈已,告言:「度摩王,即瑜:「云何太子出不?」瑜答言:『太子出外林,一病人形色瘦,心神不安太子不,言何人?瑜答言:「此是病人。」又言:「我能免不?」瑜答言:「俱同幻四大,如失保亦不能免。」太子已即,思惟病法是故不。』度摩王是事已,念往日相之言,若得在家,即灌王之位。若或出家信修行,而成佛果。如是念已即於,施上妙五欲,太子,令彼著出家意。」世尊而曰:
度摩父王,知子,身心而不,恐彼求出家。
即以上妙,色香味,於太子情,令後王位。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太子,告瑜言:『我如法安置,今出城外林。』瑜已即往厩中,安置控太子前,乘之出城一老人,皓白身心昧劣,杖前行呻吟力,太子曰:『此是何人?』瑜答言:『此是老人。』太子曰:『云何名老?』瑜答言:『五幻身四相,始自童子,不盛老年,眼暗耳身心衰朽,名之老。』太子曰:『吾免此不?』瑜答言:『幻,日往月亦衰老。』太子之不而,入定思惟,老苦之法能免者。」世尊而曰:
婆尸太子,忽一老人,皆皓然,杖乏力。
入定思惟,一切有法,那而不住,有免斯者。
世尊此偈已,告言:「度摩王太子不,瑜言:『我子云何情不耶?』瑜答言:『太子出外一老人,太子曰:「此是何人?」瑜答言:「此是老人。」太子又:「云何名老?」瑜答言:「五幻身四相,始自童子,不盛老年,眼暗耳身心衰朽,名之老。」太子曰:「我免不?」瑜答言:「幻,日往月亦衰老。」太子已不而,入定思惟免者,所以不。』王是事,念往昔相之言:『若得在家必作王,若也出家必成佛果。』,度摩王如是念已,以五欲妙太子,令彼著出家意。」世尊而曰:
度摩父王,子心不,昔相言,恐彼求出家。
即以妙五欲,其心,如彼天帝,受喜。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太子,告瑜言:『我如法安置,今欲出外林。』瑜已即往厩中,安置控太子前,乘之出外,有多人,大哭,太子曰:『此是何人?』瑜答言:『此是死相。』太子曰:『云何名死?』瑜答言:『人生浮世有短,一旦乖神逝,永恩荒郊,眷悲啼此名死。』太子曰:『我能免不?』瑜答言:『三界安未逃生死。太子之身亦不可免。』太子已身心不,。入定思惟,常之法不可:『我今云何得免斯苦?』」世尊而曰:
婆尸太子,彼命人,即御者,能免斯苦。
坐自思惟,真而不,我身云何?得免常患。
世尊此偈已,告言:「度摩王瑜言:『太子云何而不耶?』瑜答言:『太子出城一死人,言:「此是何人?」瑜答言:「此是死相。」太子曰:「云何名死?」瑜答言:「人生浮世有短,一旦乖神逝,永恩荒郊,眷悲啼名之死。」太子曰:「我能免不?」瑜答言:「三界安未逃生死,不可免也。」太子已,入定思惟免者,是以不。』王是事,念昔日相之言,若得在家必作王,若是出家必成佛果。以五欲之太子,令彼著出家意。」世尊而偈言:
度摩王,婆尸太子,彼命人,嗟而不。
王以上妙,色香等境,令著,出家意。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太子,告瑜言:『我如法安置,今欲出外林。』瑜已即往厩中,安置控太子前,乘之出外一,剃除身被袈裟,太子曰:『此是何人?』瑜答言:『此是出家人。』太子曰:『云何名出家人?』瑜答言:『悟老病死入解,行忍辱慈悲,求涅安,永作沙,名出家人。』太子已喜至前:『善哉善哉!行慈悲忍辱平等善法,能背趣求安,我亦。』言已,即信心行出家法,作沙相。」世尊而曰:
太子出王城,苑,忽老病人,及彼常者。
念念不久停,恒受苦,出家人,剃除於。
服色袈裟,止身雅,常行平等慈,忍辱善法。
是故求出家,五欲,父母并眷,城珍。
即作沙相,忍辱自伏,息除心,勤求解。
世尊此偈已,告言:「度摩城八人,婆尸父王位,出家剃沙相,而各思惟:「太子上族五欲,而修梵行,我等今者宜亦出家。」彼八人如是思已,即出家沙身。」世尊而曰:
大智最上人,其有八,婆尸,出家修梵行。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菩,出家已,彼八人,自城行,至一聚落夏安居,是夏已而自思惟:『我今云何如迷醉人,行?』作是念已心得清,至本住舍,於夜分中自思惟:『我今何用世富?生著生死,苦相有。』又思惟:『此老死苦因,何所生而得老死?』入三摩地此法,生支有。又思惟:『此生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有支有。又思惟:『此有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取支有。又思惟:『此取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支有。又思惟:『此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受支有。又思惟:『此受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支有。又思惟:「此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六入支有。又思惟:『此六入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名色支有。又思惟:『此名色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支有。支有。又思惟:『此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行支有。又思惟:『此行苦因何所生?』入三摩地此法,明支有。如是明行,行,名色,名色六入,六入,受,受,取,取有,有生,生老死悲苦,如是集成一大苦。婆尸菩,又思惟:『此老死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生老死。又思惟:『此生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有生。又思惟:『此有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取有。又思惟:『此取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取。又思惟:『此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受。又思惟:『此受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受。又思惟:『此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六入。又思惟:『六入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名色六入。又思惟:『名色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名色。又思惟:『此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行。又思惟:『此行苦因云何得?』入三摩地此法,明行。如是明行,行,名色,名色六入,六,受,受,取,取有,有生,生老死悲苦。如是一大苦,而自不生。」世尊而曰:
婆尸菩,思惟老死苦,以智推彼因,何何法生?
入定,知生支起,乃至行苦因,知明有。
行何,明行,乃至老死,苦悉皆。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菩,色受想行,生不住,如幻如化有真,智前,一切不生,得大解成正等。」世尊而曰:
婆尸菩,等法,入彼三摩地,智前,
惑苦,一切皆不生,如兜,那不可住。
成就佛菩提,涅吉祥果,如月大明,光遍十方界。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先在因位,一疑自身如迷醉。二疑等,展增多。如是思惟生之法,得大解。」世尊而曰:
彼佛如身,成能得成,察生法,。
究竟於彼岸,成就大解,如日在山,遍照於一切。
婆尸佛卷上
婆尸佛卷下
西天三藏,朝散大夫卿,教大臣法天奉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佛,成道已即作是念:『我於何先法,利益有情?』思惟:『度摩王所都大城,人民盛熟。』作是念已,即座起整衣服,手器次第行乞,往度摩城,安鹿野中,住止息自在畏。」世尊而曰:
二足正遍知,自在行持,安住鹿野,畏如子。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佛,告守人曰:『我往欠太子,及近臣帝:「吾今在安鹿中,我欲相。」守者是已,即欠太,及近臣帝,具上事:「婆尸佛成正道,往度摩地,安鹿野中,我欲相。」欠太子是已,帝即乘,出度摩城,往安鹿野中,婆尸佛前,面足,瞻仰尊目不。婆尸佛,欲令欠喜信受,示妙法。佛言:『如去佛所,若布施持戒,精修行,能欲色失,得生天』欠太子,帝是已,心得清。如婆尸正等心,生正解心,不疑心,善心心心,心心清心。宣苦集道,四法行示。欠太子,帝通四,法知法得法,牢法,依法住法,不法不法,不空法。譬如白垢,悟法之心亦如是。欠太子,帝,白婆尸佛言:『如正等,我出家受善逝戒。』佛言:『善哉!今正是。』即剃受具足戒。如是彼佛,彼二人三神通,令精趣向佛慧。一化神通,二法神通,三伏神通。如是已,欠太子,帝,勇猛精,臾真智相,漏成阿。』世尊而曰:
婆尸世尊,法鹿野,欠帝,俱至佛所。
即以面,瞻仰而一心,示施戒,苦集道法。
已深信受,了生,俱求於出家,即受善逝戒。
神通力,速精心,臾漏,成就阿。
世尊此偈已,告言:「汝今,度摩地人民盛,宿植善本有八人,欠太子,帝正信出家,佛法通,而成果。如是思惟:『有如是出家,如是梵行,如是法如是伏,世所希有得未曾,我等今者亦出家。』作是念后,八人俱家,出度摩城,往安鹿野,婆尸佛所,面足却住一面,合掌瞻仰目不,佛法令生信心。佛言:『如去佛所妙法,若人布施持戒精修行,能欲色失,得生天。』八人是已,心得清。如婆尸佛正等心,生正解心,疑心,心善心心,心心清心,宣苦集道,四法行示。彼八人通四,法知法得法,牢法依法,不法住法,不法不法不空法。譬如白垢,彼等之心亦如是。八人俱言:『如正等,受我等,令得出家受善逝戒。』佛即受剃受戒。彼三神通,令精。一化神通,二法神通,三伏神通。如是已,八人勇猛精,不久之漏意邂,成阿。」世尊而曰:
度摩城,有八人,於欠等,出家成道。
俱清心,而佛所,法心喜,速起勇猛心。
合掌白世尊,我出家,受持於戒律,受。
剃而受戒,神通,,如尸利林。
焰永不生,成就大解,如是苦依,得有。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佛度彼已,出安鹿野,往度摩城,八亦往度摩城,世尊前面足,於一面坐。佛即具得道因,令其固。」世尊而曰:
作作,,如是八人,永。
亦如帝,欠太子仙,精求出家,俱解果。
世尊此偈已,告言:「婆尸佛,而作是念:『此大,住度摩城,宜少,令六二千,往南方,行聚落意修,六年後度摩城,受持波提目叉。』作是念,於空中有一天子,知佛心念,告婆尸佛言:『善哉!若令六二千,聚落意修行,六年後本,受持波提目叉,今正是。』佛即告言:『汝中,令六二千人,聚落意修行,六年後本,受持波提目叉。』六二千人是已,出度摩城,方止。」世尊而曰:
漏等等,御大丈夫,引於群生,令至寂道。
今遣,最上佛,六二千,出彼度城。
行聚落,如大威,意自修行,六年本。
世尊此偈已,告言:「彼六二千人,即出城,往聚落意修行,如是一年二年,至第六年,彼互相告言:『六年已宜本。』作是,空中天人告言曰:『今正是,度摩城,受持波提目叉。』於是六二千,以自神力及天威德,臾至度摩城。」世尊而曰:
彼佛大,六二千,聚落中,意六年。
自思欲往,天人普告示,令度城,受持清戒。
之大忻,身毛皆喜,即神通力,如乘大象。
臾本城,自在所,上二足尊,出生於世。
善律,度群品,今敷演,波提目叉。
世尊此偈已,告言:「彼六二千人,至度摩城,婆尸佛前,面足却坐一面。佛言:『,我今演波提目叉,曰:
忍辱最上,能忍得涅,去佛所,出家作沙。
於害,身口七支,持此戒具足,生大智慧。
得佛清身,世有上,出生漏智,苦苦生死。
世尊此戒,有天天子,以天威力下天,婆尸佛前,作合掌,受波提目叉。」世尊而曰:
漏不思,破到彼岸,梵一切天,俱大戒。
世尊此偈已,告言:「我於一在王舍城,七,住止室而忽思惟:『去婆尸佛,奈耶藏,恐有天不受,大戒者?今往天梵。』作是念已,我於彼入三摩地,如大力士展臂之,至善天。彼之天子面足,而作是言:『善哉世尊,久不此,我是婆尸佛,正等正弟子,彼佛姓帝利,信心出家族,八,父名度摩王,母名度摩帝。欠太子,帝,出家受戒成阿。大第一侍者,名阿迦。三法度,第一大,六二千人得阿。第二大,十人得阿。第三大,八人得阿。婆尸佛有如是最上,如是出家,如是菩提,如是法如是伏,令弟子著衣持,修梵行五欲,得解,生法成阿那含。次尸佛,舍浮佛,拘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佛,法伏,著衣持修梵行,五欲,生法,成阿那含亦如是。』」,世尊有百千天子,恭敬往善天。彼天佛面足,百千天子,恭敬往色究竟天。彼天王世尊,五投地世尊足,而作是言:「善哉世尊,久不此,我是婆尸佛,正等正弟子,彼佛姓帝利族,八,父名度摩王,母名度摩帝。城亦名度摩。欠太子,帝,出家受戒成阿。大第一侍者,名阿迦。三法度,第一大,度六二千人,得阿。第二大,度十人得阿。第三大,度八人得阿。婆尸佛有如是最上,如是出家如是梵行,如是菩提,如是法如是伏。令弟子著衣持,修梵行五欲,生法,成阿那含。次尸佛,舍浮佛,拘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佛。如是著衣持,法伏,修梵行五欲,生法成阿那含。今大牟尼,法梵行伏生,亦如是。」天子而曰:
上二足尊,而入三摩地,速大神通,彼浮界。
至善天,譬如大力士,速展於手臂,那到此。
世尊甚希有,漏障,清解身,如不著水。
百千世界中,佛等,降伏大魔王,如河漂草。
善等天,俱面,命最上尊,正等大慈悲。
伏生,六根皆清,出生上慧,依法精行。
去婆尸,正等正尊,所宣微妙法,三度。
律及梵行,守缺犯,清而,如夜十五月。
尸佛世尊,舍浮如,劫拘留,拘那含牟尼。
及彼迦佛,如是如,所度,皆已得漏。
,恒修七支,及行八正等,能五欲。
通大智慧,所皆知,如彼沙,常服甘露味。
如王得灌,永破冥,如日放光明。一一佛世尊,
威及法行,利益群生,方便,引有。
世尊此偈已,告言:「我往彼天是事已,知天人,佛法皆喜。若有人受持。行住坐思惟,迷惑永,解安。」佛此已,皆大喜信受奉行。
婆尸佛卷下
NO.4(NO.1(1)NOS. 2,3.)
七佛父母姓字
失附前魏
如是,一佛在舍,中有人,子字延,因延母。佛五百比丘,到延母家,殿上坐。已有十比丘,於屏相共言:「佛是我所尊事神,佛自在意化,何等不作知?已去佛及佛,年命父母姓字,弟子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以天耳比丘,共是事。佛即到比丘所言:「者若曹共何等?」比丘言:「我思念佛最神,道德妙所知高,能佛者,知前已去佛,及佛年命,父母姓字弟子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言:「善哉善哉!,若曹行沙,但念是善耳。」佛言:「若曹欲已去佛,及父母弟子姓字不?」比丘言:「欲之。」佛言:「皆,第一佛字佛,般泥洹已九十一劫。第二佛字式佛,般泥洹已三十一劫。第三佛字佛,般泥洹已同三十一劫。是披地劫中,有五百佛,第一者拘秦佛,第二佛者,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者迦佛,第四者我字迦文佛。
佛姓拘,式佛亦姓拘,佛亦姓拘。拘秦佛姓迦,拘那含牟尼佛,亦姓迦。迦佛亦姓迦,今我作迦文尼佛,姓瞿。佛利,式佛亦利,佛亦利。拘秦佛婆,拘那含牟尼佛,亦波。迦佛亦婆。今我迦文尼佛,利。
佛父字,裱利王,母字般末陀。所治名末提。式佛父字,阿利王,母字波呵越提。所治名,阿那提。
佛父字,波提利王,母字耶舍越提,所治名阿耨摩。
拘秦佛父字,阿枝兜婆,母字舍迦,所在名提那。王字提。
拘那含牟尼佛,父字耶多婆,母字多,所在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
迦佛父字,阿枝耶婆,母字檀那越提耶。所在名波私,其王名其甚,今我作迦文佛,父字檀利王,母字摩摩耶,所治名迦,先大王名提。
佛在世八,式佛在世七,佛在世六,拘秦佛在世四,拘那含牟尼佛,在世三,迦佛在世二。今我作迦文佛,裁百或或短。佛子字,曰多陀。式佛子字阿兜,佛子字波曰。拘秦佛子,字多。拘那含牟尼佛子,字夷陀先那,迦佛子字沙多和。今我作迦文尼佛,子字云。
佛得道佛,於波陀下。式佛得道佛,於分利下。佛得道佛,於下,拘秦佛得道佛,於斯利下,拘那含牟尼佛,得道佛,於下。迦佛得道佛,於尼拘下。今我作迦文尼佛,於阿沛多下。
侍佛字阿,侍式佛者字差摩竭,侍佛者字枝,侍拘秦佛者字浮提,侍拘那含牟尼佛者,字。侍迦佛者字,波蜜。今我作迦文尼佛,侍者字阿。
佛第一弟子,字塞。第二弟子字含。式佛第一弟子,字阿比,第二弟子字三。佛第一弟子,字佛提,第二弟子字留。拘秦佛第一弟子,字僧耆,第二弟子字留。拘那含牟尼佛,第一弟子字,第二弟子字多。迦佛第一弟子,字耶,第二弟子字波和。今我作迦文尼佛,第一弟子字舍利弗,第二弟子字,摩目乾。
佛前後三,比丘,第一,有十比丘,皆得阿。第二,有九比丘,皆得阿。第三,有八比丘,皆得阿。式佛亦三,第一,有九比丘,皆得阿。第二,有七比丘,皆得阿。佛再,第一,有七比丘,皆得阿。第二,有六比丘,皆得阿。拘那含牟尼佛,一,有三比丘,皆得阿。迦佛一,有二比丘,皆得阿。今我作迦文尼佛,一,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阿。」
佛告比丘言:「佛智不可量,亦不可,能知七佛本所生父母,王所施行。」佛告比丘:「不可不,道不可不,佛者譬如大海中船,千人皆仰以得渡海。佛教天下皆使善,得道度世亦如是。」比丘喜,作而退。
七佛父母姓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