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新指標!只看BMI退流行了?醫師揭「腰圍」更關鍵
「肌肉和牛肉一樣也有等級之分!」近來網路再掀「BMI退流行」討論,不少人質疑這項以體重與身高計算的指標,無法分辨肌肉與脂肪,可能「冤枉」肌肉量高的人,遭誤判為肥胖。台大醫生指出,它雖不完美,仍是最簡便的健康基準,而光看腰圍,有時比BMI還準。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張以承表示,BMI的最大優勢在於計算簡單,只需以體重除以身高平方即可得出數值,不需任何儀器或複雜測量,是目前最具統計意義且廣為使用的健康指標。依據國內標準,台灣成人BMI達24以上為過重,27以上為肥胖。
他說,雖然BMI確實有其限制,但由於計算簡單、取得容易、應用廣泛,幾乎不用儀器就能估算,至今仍難以被取代。此外,極少數運動員可能因肌肉量高而被誤判為過重,但對多數一般民眾而言,BMI偏高通常就代表脂肪過多、體重確實超標。
看腰圍有時更準,女低於80公分、男低於90公分
張以承建議,若想更精準評估健康狀況,應搭配「腰圍」測量使用,「光看腰圍,有時比BMI還準。」腰圍能反映腹部與內臟脂肪堆積,是預測代謝疾病的重要指標。根據衛福部建議,女性腰圍應低於80公分、男性低於90公分。因此,兩者搭配使用即可獲得更貼近真實的健康評估結果。
針對坊間常見的體組成分析儀,張以承表示,這類電阻式檢測確實能分析肌肉與脂肪比例,但目前不同廠牌之間仍缺乏統一規格,準確度尚待提升。
隨著醫界逐步推動標準化,未來體組成分析有望成為更精確的健康衡量方式。不過,他強調,一般民眾若能定期測量BMI與腰圍,已足以掌握個人健康風險,「畢竟我們不是運動員,大部分BMI高的人,真的就是胖。」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即每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此外,根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8%。
張以承提及,台灣是美食天堂,但這也是肥胖與代謝疾病持續攀升的代價。他提醒,肥胖不僅反映個人生活習慣,更是整體環境變化結果。
他呼籲,BMI與腰圍只是警訊工具,最重要的還是生活習慣要改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仍是健康管理的根本。
BMI用於「初階」篩檢肥胖,搭體組成分析更全面
醫師YouTuber「蒼藍鴿」(本名吳其穎)也提及,BMI仍是最基本、入門的健康參考指標。雖然數值偏高通常代表體重較重,但健康與否不能只看體重,還要同時評估肌肉量、體脂肪與內臟脂肪。
他指出,BMI的盲點在於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若是長期健身、肌肉量高的人,BMI可能顯示「輕度過重」,但實際上身體組成健康、體脂比例低;反過來說,有些人雖然BMI正常,卻因運動不足、肌肉量偏少、體脂過高而誤以為自己健康。
「蒼藍鴿」表示,不能完全否認BMI的必要性,它仍是初階篩檢肥胖的好工具;不過,若想更準確了解自身狀況,可搭配體組成分析等檢測方式,綜合觀察肌肉量、體脂與內臟脂肪比例,才能更全面評估身體健康。
其他人也在看

中小企業淨零轉型,三大痛點一次解決!「2025淨零永續關鍵行動論壇」限時報名
當全球邁入碳治理強制揭露時代,企業經營規則正被重塑,各國將氣候合規納入貿易與投資核心,台灣企業同步面臨制度錯位與資源斷層的雙重壓力。
今周刊 ・ 1 天前
花蓮災後》這群災民家被淹,卻得不到政府幫助!誰的錯?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溢頂,進而引發潰壩,泥水衝進光復鄉等下游地區,吞噬災民住了一輩子的家園。事發後,花蓮許多旅宿業者主動對災民免收住宿費,旅館公會更受政府委託,配合中央推出「安心住、政府付」政策,補助災民住宿7天,必要時得延長7天。但是部分災民無法適用這項方案,陷入無家可歸,卻得不到政府幫助
遠見雜誌 ・ 1 天前
台灣經濟成長率今年直衝5.45%,中經院:3大關鍵加持超乎預期!但為何專家憂恐陷「冰火二重天」?
中經院公布最新景氣預測,2025年經濟成長率衝上5.45%,大幅上修2.4個百分點,遠超預期,全年通膨率則擺脫連續3年高於通膨警戒線,僅1.81%。 只是,美中近期又因為稀土政策關係緊張,不僅撼動市場,更讓兩國關稅談判恐陷僵局。中經院長連賢明預期,美中談判起起伏伏、走走停停,即便極端事件的實現機率不高,但勢必不會這麼順利。 遠雄人壽風控長儲蓉則警告,台灣景氣雖然看似溫和成長,但實質產業陷入「冰火五重天」,股市雖然創高,但也讓部分族群更加陷入「相對剝奪感」的感受,值得政府注意。
今周刊 ・ 1 天前
蘋果M5晶片秀戰力!AI效能飆升加持,三新品搶攻年底購物季
蘋果(Apple)於台灣時間15日晚間正式發布備受期待的秋季硬體更新,一口氣推出搭載全新M5晶片的MacBook Pro、iPad Pro、Vision Pro新機型。AI效能的大幅躍升,作為此次產品陣容的核心賣點,這批搭載M5的新產品定價與前代大致保持一致,將於日後在台灣開放訂購,肩負著公司衝刺年
遠見雜誌 ・ 10 小時前
楊振寧103歲病逝/首位獲諾貝爾獎華人、拜師核能之父⋯和妻子的黃昏之戀:給我的老靈魂重回青春歡喜
楊振寧,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是華人中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據中媒報導,楊振寧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
今周刊 ・ 7 小時前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本醫急勸:1健康飲品會毒害肝臟、傷害如「導彈」!這些食物最好少碰
喝酒對肝臟不好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不過日本肝臟專科醫師指出,除了酒精之外,還有1類飲品是「隱形殺手」,會在不知不覺間形成脂肪肝,卻常被誤以為是健康之選。 近年,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開
健康2.0 ・ 1 天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10 小時前
「小學時最高,長大卻沒再長」醫曝1原因惹禍! 常吃番茄醬、水餃注意
你有沒有這樣的印象:小學2、3年級時,班上總有1位個子很高的女同學,臉上長粉刺、痘痘,還泛著油光,看起來比同學們成熟許多,但10、20年之後,她還是維持和當初一樣的身高。其實,這很可能就是性早熟的表現。 中樞性早熟大多無病因 遺傳、腦部創傷皆有可能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牛道明部長表示,性早熟的定義是指女生8歲以前、男生9歲以前開始出現第2性徵,女孩的乳房漸漸長大,這時乳房有小硬塊,摸起來會感到疼痛,男生則是睪丸漸漸長大,以醫院門診測量儀器來看,體積大於4c.c.以上的程度代表發育了。一般性早熟分成周邊型及中樞型2種,牛道明部長說明,周邊型一般較為少見,約佔性早熟的10%可能的病因子包括患有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等疾病,或是孩子擦了含女性賀爾蒙的化妝品、誤吃到避孕藥而造成。而中樞型性主要是下視丘、腦下垂體慢慢的發育所引起的性早熟,有些人可能是家族遺傳,也可能是小時候有過頭部創傷,但絕大多數患者是沒有原因的。 臨床觀察發現:男生性早熟患者的人數有增加趨勢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楊佳鳳發現,這3至5年來,男生性早熟患者的人數增加了,尤其是10至12歲這個年齡層,雖然還沒發現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吃完血糖就失控!營養師點名「麻醬麵、羹麵」是碳水炸彈
糖尿病患者外食時常感困擾,尤其在中式麵店點餐更擔心血糖失控。營養師李婉萍建議,糖尿病友到麵店用餐時應優先選擇湯麵,因為油脂較少且份量容易控制;而乾麵、麻醬麵和羹麵則被她列為「碳水炸彈」。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喝咖啡是好還是壞?哪種咖啡豆最健康?醫曝各大研究 咖啡最好的喝法
喝咖啡是好還是壞?歷年來各大期刊曾經刊登不少有關咖啡的研究,結果有的研究顯示喝咖啡會保護心血管,有些則說咖啡會增加認知障礙風險,這到底怎麼回事?醫師分享最完整、最健康的咖啡喝法。 每天喝咖啡越多
健康2.0 ・ 13 小時前
胃脹氣、打嗝竟是癌症找上門!35歲女罹胃癌擴散全腹腔
一名35歲女性因胃脹氣、打嗝等症狀拖延就醫,最終確診為胃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整個腹腔。醫師提醒,約15%的胃癌發生在年輕族群,特別是分化不良型胃癌更易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4大高風險族群應提早進行胃癌篩檢。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這種糖有助對抗膀胱癌!4水果含甘露糖 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近日一項刊登在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發現,天然甘露糖竟能讓膀胱癌細胞走向崩潰、自我毀滅。這項研究首度完整揭開甘露
健康2.0 ・ 13 小時前放屁頻繁別輕忽!27歲北京女確診大腸癌 醫示警:2種氣味要當心
放屁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理現象,但若次數明顯增加、氣味異常,就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大陸一名27歲女子近日發現自己一天放屁超過20次,還出現腹痛與腹瀉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功能差,直到家人勸她就醫,才發現自己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上班族「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單純壓力?醫揭年輕女性隱患:元凶是缺鐵!
24歲小美近半年來經常感到疲倦、專注力下降,甚至情緒低落,夜間難以入眠,還合併不寧腿症狀與異食癖(愛啃冰塊),她原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求診後才發現真正的元兇是「缺鐵」,而且血紅素檢查數值正常,屬於「非貧血性缺鐵」,因此長期被忽略。
姊妹淘 ・ 10 小時前
營養師狂推的櫛瓜料理!抗氧化、調解血壓、修復細胞 跟著吃健康又美味
台灣市場越來越常見到櫛瓜的蹤影,除了營養價值逐漸受到重視,更是輕食族的首選,也是一種兼具美味與健康的蔬菜。營養師廖欣儀認為,櫛瓜不只好吃,更富含多種營養素,是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選擇。 櫛瓜屬
健康2.0 ・ 13 小時前

搭雲霄飛車後腎結石排出!男驚喜「黑點掉出」醫:勿模仿
一名大陸男子在日本環球影城搭乘雲霄飛車後,竟意外排出了0.5公分的腎結石!專家解釋,雲霄飛車產生的震動與體位變化,可能形成物理性刺激幫助結石排出,但強調這只是小機率的偶然事件。醫師提醒,0.5公分以下的結石雖然自行排出機率較高,但如果表面過於粗糙尖銳,反而可能刮傷尿道,建議民眾切勿模仿,應尋求正規醫療協助,以免造成腎功能受損的嚴重後果!
TVBS新聞網 ・ 23 小時前高齡爸爸「精子壞光光」 醫分享權威期刊驚人研究
女性卵子的數量及品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尤其在35歲後更為明顯,會導致不孕、流產等風險,因此有了「高齡產婦」等詞彙,但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分享國際權威期刊《自然》(Nature)刊登的最新研究,內容指出男性的精子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變異」,導致生出來的孩子自閉症、罹癌風險增加,引起討論。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