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人中!吃飽就睏恐「1重病」警訊 醫嘆:健檢也難發現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許多人有「飯後嗜睡」的現象,不以為意,但醫師張家銘表示,其實,這是常被輕忽的糖尿病早期警訊,一篇今年新發表的文章指出,糖尿病,其實從細胞能量,也就是粒線體,當「粒線體功能失調、活性氧暴增、血糖代謝異常」這三大核心,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人體表現出來的「容易累、容易脹、容易煩」,因此飯後睏倦,早就是一種警訊。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有些人的空腹血糖值正常,但經常一吃完飯就想睡、人懶洋洋的,或是體力漸差,2025年發表在《Biomolecules and Biomedicine》的一篇綜論文章說明了這現象:糖尿病,其實從細胞能量出問題就已經開始了。
粒線體壞了 身體燃燒能量的效率變差
張家銘表示,粒線體是細胞裡的發電機,正常時能讓人產生能量,支持大腦、肌肉、心臟等器官正常運動。當人長期處於高糖、慢性發炎等環境時,粒線體會漸漸失去活力。
研究發現,粒線體會失去原本的融合修補機制,變得破碎、無法有效產能,且會大量製造出活性氧這種自由基,進一步損害細胞DNA與蛋白質。當粒線體能量不足與活性氧過多的時候,身體會先出現一連串「看似微小、但其實很關鍵」的生活症狀:
1. 餐後想睡、腦霧、思緒不清
2. 體力差、運動恢復慢、肌肉流失快
3. 容易便秘、腹脹、排便氣味改變
4. 傷口癒合變慢、皮膚乾癢、免疫力變差
5. 視力容易模糊或夜間看東西吃力
6. 情緒起伏大、容易焦躁或憂鬱
張家銘建議,民眾可採取下列方式給粒線體修復的時間:
1. 限制熱量或是輕斷食(每天有12小時不進食)。讓細胞有時間回收損壞粒線體,進行粒線體自噬。
2. 動起來但不要過度
每天15分鐘快走、爬樓梯、原地踏步,只要讓身體溫度上升,就能啟動粒線體生合成、活化代謝酵素。
3. 餐後散步幫助穩血糖,也幫助降低活性
粒線體會在血糖快速上升時產生大量活性氧。因此,飯後慢走15分鐘,就像幫忙「關掉工廠裡過熱的馬達」,避免代謝過載。
4. 挑對營養,補對方向
可以補充輔酶Q10、維生素B群、綠茶多酚、藍莓、深綠蔬菜 - 天然抗氧化來源
5. 充足睡眠。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豬肉斷供衝擊大!控肉飯名店「一甲子」:若災情擴大恐歇業
不是太累!重症醫揭「7症狀」是腦癌警訊:易怒、恍惚也中
人吃到非洲豬瘟的豬肉會怎麼樣?農業部解答!
無糖卻更毒!研究揭「它」增加心梗、中風風險
其他人也在看

萬聖節「7類人」別亂扮鬼!專家示警:小心卡到陰 孕婦也上榜
萬聖節就快到了,不少人已經準備好扮成巫婆、怪物或是卡通人物等搞怪造型參加活動,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提醒,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裝扮,有7種人不要在萬聖節扮骷髏人或魔鬼,否則容易被陰邪靈體干擾而「卡陰」,造成運勢或身體的不好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婦行動不便爬向公車 司機急下車協助:我抱妳
新北市一名婦人行動不便,在雨中爬向公車 要搭車,三重客運857路司機 林榮新,看到了,立刻下車 抱婦人上車,感動所有人。 #新北市#搭車#抱婦人上車
東森新聞影音 ・ 12 小時前
低碳環保交通工具事故頻傳 消基會憂執法陷入灰色地帶
近年來,台灣的道路上多了許多新型態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微型電動二輪車,以及日益受到年輕族群歡迎的電動滑板車,甚至連寵物電動車都上了道路。這些交通工具輕巧、便利、低碳環保,符合綠色運輸趨勢,然而伴隨而來的卻是日益嚴重的交通事故與責任糾紛。
NOW健康 ・ 8 小時前
專家研究橙皮素可減輕「小紅莓」心臟毒性 救命免傷心
俗稱「小紅莓」的癌症化療藥Doxorubicin是治療乳癌、淋巴癌、血癌、卵巢癌的常見用藥,臨床已使用超過五十年,但其心臟毒性卻也是無法完全解決的難題,讓病人對抗癌症時卻得承受心臟功能衰竭的風險。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2 小時前
李玉璽除魚鱗崩潰 安心亞、偉晉氣喊:他根本裝不會!
《星廚之戰》開播即掀熱潮,由鍾欣凌率領十位頂尖主廚與十位明星廚助展開華麗廚藝對決。首集播出表現亮眼,在35至54歲觀眾族群中收視搶眼,李玉璽上菜片段更讓瞬間收視衝上0.86,成為討論焦點。
裴璐|Yahoo名人娛樂特派記者 ・ 8 小時前
40歲女左臉發麻!看診3個月無效 耳鼻喉科揪出「乳癌轉移下頷骨」
耳鼻喉科醫師張家豪在臉書粉專分享個案,該名女性年約40多歲,因左側臉頰、下唇麻木及牙齦刺痛感,多次到牙科檢查,但沒發現問題,後來又到神經內科就診,排除三叉神經痛,甚至做了腦部核磁共振,結果也一切正常,然而她的左臉頰仍持續腫脹了3個多月,最後到耳鼻喉科進行頸部...
CTWANT ・ 5 小時前
威力彩頭獎2億元1人獨得 獎落台南永康
(中央社台北27日電)威力彩第114086期今晚開獎,第一區中獎號碼為27、36、20、16、01、11,第二區中獎號碼為06。派彩結果,頭獎新台幣2億元在台南市永康區開出,由1人獨得。
中央社 ・ 4 小時前
早起早起≠健康!研究揭「1類人」睡8小時易糖尿病、焦慮
一般認為,早睡早起身體好,但醫師黃軒表示,早起不是健康的秘密,穩定的睡眠規律才是!每個人有其生物節律,若屬夜型人,被迫早起,會導致長期違反生理節奏,使得免疫功能下降,並增加肥胖的風險。「睡眠不規律者,即使睡滿8小時,依舊疲倦、焦慮、代謝失衡。」代謝失衡會增加糖尿病等病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這紙袋比塑膠袋更毒!醫揭5大身體發炎徵兆 2招解除慢性發炎
總覺得容易累、常拉肚子、記憶力變差,還老是瘦不下來?別以為只是老化或壓力大,醫師提醒,這些看似小毛病,其實可能是「慢性發炎」的表現!從飲食、包裝到生活習慣,每天看不見的小刺激,正一點一滴讓身體悄悄發炎
健康2.0 ・ 1 天前
婦人「鼻涕清澈、卻吐黃痰」 醫:有點怪!一照果然是癌症
一名50多歲婦人長期受到鼻塞與黃鼻涕倒流困擾,即使治療1至2個月,症狀不僅未改善反而逐漸惡化,打呼聲也越來越大。經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婦人鼻咽部長了一顆惡性腫瘤,確診為鼻咽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運動企業認證推動10週年 逾122萬職工受益
(中央社記者陳容琛台北27日電)推動滿10週年的運動企業認證今天舉行授證典禮,主辦的運動部全民運動署表示,希望鼓勵更多產業投入職工運動,邁向「讓運動成為全民日常」的新時代。
中央社 ・ 6 小時前
「168斷食」注意!少吃這餐沒變瘦 還害人糖尿病、罹癌
「168斷食法」堪稱現代的減重顯學,醫師蕭捷健表示,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天第一餐於中午12時前開吃的人,體重、血糖等獲得改善,但第一餐晚於12時者的上述指標則未獲明顯改變,還出現「胰島素阻抗」的情況。「因此,採用168斷食法的民眾,不要跳過早餐。」值得注意的是,胰島素阻抗將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旬貨車運將開長途突「吸不到空氣」 肺栓塞差點丟命
長途航程、久坐、缺乏活動,加上肥胖、抽菸、服用避孕藥等習慣,都是血液循環不良與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險因子。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柏青表示,當血栓或其他栓子進入肺部血管,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導致肺部血流受阻、氣體交換受限,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急性缺氧、心肺衰竭,嚴重者甚至喪命,肺動脈栓塞因此有「沉默
自由時報 ・ 9 小時前
別以為瘦就安全!素食者也可能膽固醇超標 醫揭「降壞膽固醇」關鍵與治療新趨勢
膽固醇過高的人,不一定都是肥胖體型,高膽固醇與飲食、運動、遺傳關係密切。通常40歲後新陳代謝降低,比較容易出現高膽固醇,也有患者長期茹素、體型偏瘦仍然驗出膽固醇過高。 控制LDL對高血脂很重要一名診間的患者張先生不到40歲就心肌梗塞,檢查後發現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即使吃藥治療LDL仍大於135 mg/dL,因此建議患者自費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治療,治療兩年當中可將LDL控制小於55 mg/dL,後因個人經濟因素未持續施打,不料,發生第二次心肌梗塞。日後健保署通過用藥,患者持續治療後,膽固醇降低到跟正常人一樣,未曾再因心肌梗塞或者心絞痛住院。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提醒,三高、家族史、吸菸、愛吃重鹹,若出現異常體力衰退、胸悶喘不過氣,要趕緊就醫進行靜態或運動心電圖等功能性檢查,確認血管健康狀態。除了可以驗LDL之外,頸動脈超音波、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或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分析,也能提早了解是否有動脈粥狀硬化及其風險程度。若檢查出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別只是消極什麼都不做,而是積極透過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或是藥物控制,來降低LDL的數值,並穩定動脈粥狀硬化斑塊。 史他汀類藥物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善文明:利他、和合、永續」全球共善學思會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一期大樓,今天舉辦「善文明:利他、和合、永續」全球共善學思會,這個由慈濟基金會、唐獎基金會、羅馬俱樂部共同舉辦的論壇,邀請多位國際學者來台,聚焦人類如何邁向永續發展,同時實踐利他共...
大愛電視 ・ 6 小時前職能治療 陪有需求者活出人生新意義
世界職能治療師聯盟(WFOT)於2010年發起十月二十七日為「世界職能治療日,旨在提升普羅大眾對職能治療的認識。今年的活動主題為「實踐職能,活出意義」,強調透過職能治療來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參與;職能治療不僅「復健、復能」個案,更能協助其「生活得更好」。職能治療以「活動(Activity)」為媒介,協助個人提升自我照護、工作及休閒能力。不僅幫助失能患者重拾生活能力,也在兒童發展遲緩、銀髮族健康促進及職場健康維護等面向扮演重要角色。兒童族群:避免預後不佳,早期介入是兒童職能治療的關鍵。對於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或自閉症等的兒童,職能治療透過遊戲化的訓練,幫助他們改善感覺統合、動作協調及專注力,讓孩子更順利融入家庭及校園生活。高齡者:著重其預防及延緩失能。在高齡化社會中,職能 ...
台灣新生報 ・ 5 小時前
「呷飽睏」恐是一可怕疾病警訊! 醫生警告:粒線體壞了
基因醫師張家銘說,有時病人會自稱血糖正常,但是有「飯後嗜睡」的問題,一吃完飯就好想睡,腦袋很鈍、人也懶洋洋的。張家銘提醒,這可能是「粒線體衰退」,一種容易被忽略的糖尿病早期警訊,千萬不可忽視。
鏡報 ・ 1 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