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女左臉發麻!看診3個月無效 耳鼻喉科揪出「乳癌轉移下頷骨」
乳癌為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1位40多歲的女性左側臉頰與下唇出現麻木,伴隨牙齦刺痛感,持續了3個多月,期間先後至牙科檢查,未發現任何問題,後來又到神經內科就診,排除三叉神經痛,甚至做了腦部核磁共振,結果也一切正常,不料最後竟是乳癌轉移至下頷骨導致。
耳鼻喉科醫師張家豪在臉書粉專分享個案,該名女性年約40多歲,因左側臉頰、下唇麻木及牙齦刺痛感,多次到牙科檢查,但沒發現問題,後來又到神經內科就診,排除三叉神經痛,甚至做了腦部核磁共振,結果也一切正常,然而她的左臉頰仍持續腫脹了3個多月,最後到耳鼻喉科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
醫師表示,超音波畫面顯示,患者左臉腫脹處的腮腺本身沒有異常,但在腮腺深處的下頷骨,出現了一個形狀可疑的腫瘤,這項發現立刻解釋了她的麻木原因,「腫瘤侵犯了下頷骨內的下齒槽神經」。為了進一步確診,張家豪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粗針切片,約1.3毫米粗的針穿過臉頰,取出2條組織送病理檢驗。
令人意外的是,檢查報告顯示該名患者是乳癌轉移到下頷骨的罕見病例。張家豪強調,雖然頸部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並不高,但能為病患抽絲剝繭,進一步找出真正的病因,這份成就感與使命感,是支撐他持續投入醫療工作的力量。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女子避雨被垃圾袋砸中!黑袋落地傳惡臭「竟釣出一起駭人分屍案」 她目擊嚇壞
剝皮驗屍1/住戶聞異味驚見水塔浮屍! 180公分拆除工人溺死140公分水位
住飯店進房前敲門別說「打擾了」 命理師:好兄弟恐生氣
其他人也在看


少女「顎骨腫瘤」下顎變形 3D列印精準重建重拾自信
一名18歲黃姓少女因下顎逐漸膨脹、臉部外觀改變且咬合功能異常,經過影像與病理切片檢查後,確診為罕見的良性齒源性腫瘤「牙骨質骨化纖維瘤」。經過三年多跨科整合治療,患者已恢復對稱的臉部。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2歲童燒不停 血輪眼、手腳「腫得像麵龜」 原來是川崎症惹的禍
兩歲男童「和和」連續多日反覆發燒,母親發現他的手腳「腫得像麵龜」、雙眼佈滿血絲、嘴唇乾裂發紅,脾氣開始煩躁不安,診所醫師察覺狀況有異,建議盡快送急診檢查,經兒科醫師仔細觀察與詢問病史,研判是有猝死風險的急症「川崎病」惹禍,所幸及時藥物治療後狀況大幅好轉,讓媽媽放下心中大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邱俊諫表示,病童到院後立刻安排抽血,結果顯示發炎指數明顯上升,白血球、肝指數偏高,且有輕度貧血症狀,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時,發現冠狀動脈有週邊白亮及末段無漸縮(lose of tapering)徵兆,確認是川崎病,於是立即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與阿斯匹靈治療,兩天後順利退燒,精神也漸漸恢復。邱俊諫指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侵犯兒童全身性血管的血管炎,尤其特別容易傷及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1967年時由日本醫師川崎富作首次提出,在當時的川崎富作僅是一位開業醫師,他憑藉臨床觀察歸納,發現這個疾病,至今此病仍是亞洲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疾病之一,根據國內統計,每年/每十萬名兒童中約有 83人患病,其中冬季與初春為好發季節。但邱俊諫也強調,目前致病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40歲女臉唇腫麻、牙齦痛3個月 耳鼻喉科醫揪出罕見病例:乳癌轉移
一名40多歲女性因左臉頰與下唇出現麻木與牙齦刺痛感,輾轉多科求診卻始終找不到病因,最後經耳鼻喉科醫師以頸部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是乳癌轉移至下頷骨所致。
聯合新聞網 ・ 19 小時前
59歲坣娜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3 小時前
台灣人一半過重,越南人卻不容易胖!醫曝「4關鍵習慣」:減重不是要節食
越南被譽為「亞洲最瘦國家」之一,原因在於當地人習慣享用原型食物,也鮮少飲用甜飲與攝取加工食品,再加上飯湯比例均勻、份量剛好,因此大部分越南人的身材都相當苗條。不過,肥胖專科醫師安欣瑜表示,越南近幾年來卻成為東南亞肥胖上升最快國家之一,為此也分析箇中原因:「減重並不只是要求節食,而是要『吃得像越南人』。」
鏡報 ・ 1 天前
癌症年奪5.3萬命!醫揭「癌前9警訊」:老是睡不飽慘了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一年就奪走5.3萬條人命。醫師黃軒表示,事實上,在人未確診罹癌之前,就會出現9大現象,例如長期疲倦、咳嗽2週不癒、長期胃灼熱、腹脹不退(尤其女性)、夜間腹痛等9大現象,因此,每次莫名疲倦、咳嗽治不好、持續胃灼熱,都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的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日本95歲奶奶血管年齡僅20歲!逆齡長壽全靠這樣做 1招幫血管做彈力操
日本有一位95歲奇蹟奶奶佐藤秀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身體年齡只有36歲、血管年齡更只有20歲,到底奶奶是怎麼保養身體,才能如此年輕逆齡? 95歲奇蹟阿嬤的逆齡術 觀察佐藤秀的身體狀況,身高1
健康2.0 ・ 1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 天前
一起吃飯也可能「吃到罹癌」?醫揭「這1習慣」最易傳染 超多人中招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日常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 可望大幅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除菌治療保「胃」健康 落實5招護胃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之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侵入性之上消化道內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上任2個月」石崇良大刀闊斧改革 醫界驚:同仁安全帶請繫緊!
衛福部長石崇良自上任至今近二個月,短短一個多月內推出多項醫療改革措施,包括假日急症中心(UCC)、到落實分級醫療,提高未經轉診至醫學中心的就醫費用,被醫界喻為少見的「行動派部長」。台灣基進秘書長及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欣岱29日也發文表示,這些一口氣提出的議題讓人感到驚訝,並呼籲醫療同仁「安全帶請繫緊!」。
中天新聞網 ・ 22 小時前
公費疫苗第二階段11月起開打!50歲以上就可接種 全聯、家樂福將成疫苗施打站
[FTNN新聞網]記者盧逸峰/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今(28)日表示,今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等公費對...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蘋果什麼時候吃最好?一天可以吃多少?營養師揭「正確食用時機」
蘋果因其高營養價值而廣受推崇,甚至有「一天一顆,醫生遠離我」的說法。蘋果富含多種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像是多酚、膳食纖維和鉀等,那麼,何時食用蘋果能更有效地攝取其營養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專家指出,每天建議攝取1顆蘋果,若要有效地吸收蘋果的營養,最佳食用時機是早上,可有效補充身體能量。
優活健康網 ・ 22 小時前
22歲女腹瀉、血便2年!長庚醫院揪元凶
[NOWnews今日新聞]一名年約22歲的女性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出現劇烈腹痛、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約2年,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甚至要留職停薪、長期困在家中。醫師提到,當時懷疑個案合併「困難梭菌」感...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女性幾歲進入更年期?何時要開始做準備?醫師帶你一次了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女性進入更年期,可能面臨荷爾蒙變化帶來的多重挑戰,代謝異常、體重變化與心情起伏等都會陸續上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日前舉辦「F4生活守則 更年期遠離代謝症候群」記者會,專家於會中分享,更年期不等於生病、老化,而是另一段生命歷程的開始,女性朋友只要及早準備、積極調整生活型態,就能穩定度過轉變期,迎向健康的下半人生。 更年期荷爾蒙變化 罹代謝症候群增疾病風險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陳建銘副理事長表示,女性在更年期期間經歷荷爾蒙衰退,代謝開始出現偏差,尤其體現在脂肪的代謝,導致壞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上升,且因為脂肪容易堆積在腰部,體型也會有所改變。 「從今年(2025)1月到8月,我們診所照護的45歲到55歲更年期婦女,850位中就有303位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比例與國內外數據相近。」他指出,若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皆會上升。 「F4守則」助預防代謝症候群 那忙家事算運動嗎? 「但好消息是,代謝症候群是可以逆轉的。」陳建銘副理事長說明,只要「少吃多動」,哪怕是少吃一點點、多動一點點,都有機會觀察到改善,鼓勵女性朋友積極改
健康醫療網 ・ 22 小時前
不只坣娜!周海媚也因紅斑性狼瘡病逝 醫嘆無法治癒:別名不死癌症
以《奢求》、《自由》等經典歌曲走紅的59歲的歌后坣娜(原名唐娜),今(29日)驚傳因紅斑性狼瘡復發,不幸於本月16日病逝,震驚外界。過去有「最美周芷若」之稱的港星周海媚,也是因紅斑性狼瘡病逝,醫師感嘆,紅斑性狼瘡目前患病原因不明,也無法治癒,有「不死癌症」封號。
中時新聞網 ・ 13 小時前
國二女吃錯3餐確診糖尿病!母崩潰:害了她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食的比例愈來愈高,肥胖與慢性病問題也日益嚴重。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她曾經在門診遇過一名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確診,糖化血色素甚至高達12%到13%,遠超過正常值。當下媽媽崩潰哭喊「是不是我害了她」,少女全程低著頭不敢說話,讓人心疼。高敏敏指出,這名少女每天早餐吃外食、午餐在福利社買麵包,下午固定吃三個車輪餅,晚餐又全家外食,三餐糖分超標卻無人察覺。
民視 ・ 1 天前
59歲坣娜病逝!紅斑性狼瘡「6大警訊」 恐釀腎衰竭
59歲藝人坣娜因「紅斑性狼瘡」復發病逝,引發粉絲不捨。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歲至40歲女性,一般徵象包括「胃口不佳、倦怠、輕微發燒、肌肉酸痛、消瘦、口腔潰瘍」,或出現皮膚疹、貧血、頭痛、落髮等症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59歲坣娜「紅斑性狼瘡」逝!醫嘆:無法治癒 致死率極高
曾以《奢求》、《自由》等歌曲紅極一時的女歌手坣娜(原名唐娜),驚傳因紅斑性狼瘡舊疾復發,已於10月16日病逝,享壽59歲。風濕免疫科醫師方耀凡表示,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中致死率最高者,好發於女性,會攻擊人體主要5大器官,此病「無法治癒」,只能症狀治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