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乾癬易復發!中醫治療乾癬 調整體質「養肺潤燥」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隨著季節轉換,入秋早晚溫差大,氣候也變得較為乾燥,此即所謂「秋燥」。中醫認為秋季對應人體的「肺」,肺主皮毛,秋燥易傷肺,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不僅可能引發口鼻喉乾澀等呼吸道症狀,惱人的皮膚問題如乾癬,也容易復發。為避免冬天症狀更嚴重,建議在秋季節及早防範,做好養肺潤燥的工作。
乾癬成因複雜!遺傳、壓力、晚睡、飲食不節 都可能導致代謝失衡
聖元中醫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乾癬的成因複雜,除了遺傳因素,工作壓力大、經常晚睡,再加上應酬飲酒、嗜吃蝦蟹等飲食不節,種種因素都可能導致五臟六腑的代謝失去平衡,體內垃圾無法由正常管道排出,改從皮膚表面找出口,就可能形成濕疹、蕁麻疹、汗皰疹,或是治療較麻煩的乾癬。
鄭愛蓮醫師指出,乾癬患者飲食須多加留意,像是秋蟹、海鮮、牛羊肉都須忌口,酒絕對不能碰,即便是酒精含量較低的啤酒、香檳等亦然,儘量吃豬、雞肉,多吃青菜。烤、炸物會增加體內燥熱,導致皮膚搔癢與不適,烹調方式盡量以白斬、白切、紅燒或滷製為主。
作息方面,晚上11點至3點是肝膽經排毒時間,建議12點前就寢,才能幫助身體正常排毒,減少體內垃圾積累,臨床上常發現連假過後,有些患者因為熬夜追劇、看小說、玩手遊等作息不規律,導致收假後病灶皮膚發更多。
中醫治乾癬強調「調整體質」!醫揭血燥、血瘀證型有別 應對症治療
鄭愛蓮醫師說明,乾癬患者會有血燥、血瘀或寒瘀等不同證型,也有可能寒燥交雜,通常血燥型厚痂較少、厚痂和皮屑多半是瘀的表現,不論何種證型,中醫治療會以「增加免疫力、調整脾胃功能」為主,並視個案症狀和體質,再添加去瘀、補血或清血熱的藥方。
大部分去血熱、補腎氣和止癢藥方大同小異,補腎氣的目的是增強免疫力,藥材以地黃為主,可分為生地黃和熟地黃對症下藥;倘若患者體內熱氣過多,可添加牡丹皮、地骨皮幫助去熱。
鄭愛蓮醫師解釋,乾癬主因是腎氣不足所致,必須調整五臟六腑的代謝、讓氣血恢復正常,而肝臟的作用是解毒,強化肝臟解毒的功能,身體便能好好排毒;再者,中醫歸納脾胃屬於升降系統,唯有升降正常才能將體內垃圾順利排出,將營養為身體吸收運用。因此,治療上少以清熱解毒的寒涼藥方或瀉藥,以免傷及腸胃,而是藉由溫和調理讓體質慢慢改變、恢復正常。
鄭愛蓮醫師分享一名個案,年近40歲的男性患者,乾癬病史約4年,來看診時乾癬發作部位遍及頸部、四肢、前胸後背等都能看到一塊塊的乾癬,除了規律服藥之外,特別叮嚀擦藥時要稍微畫圈按摩厚痂,幫助藥物深入滲透吸收,「內外同治」更具成效。
該名患者治療約1個月後,原本大片乾癬從厚痂、減少脫屑,慢慢變成面積較大、變薄且平滑的紅印塊,最後紅印也逐漸消退。乾癬治療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1、2年以上不等,遵照醫囑有助縮短治療時程。
乾癬患者不敢洗熱水澡?醫師:可採適當水溫洗澡 皮膚要做好滋潤保養
有些患者會問一天可以只吃1或2包藥嗎?鄭愛蓮醫師強調中藥的藥效約4小時就代謝完畢、排出,建議每天服用3次藥物,才能讓藥物濃度持續作用,達到治療的效果,勿自行減少或增加用藥。
鄭愛蓮醫師補充,臨床上也曾遇過有些乾癬患者不敢洗熱水澡,其實,秋冬可選擇約38至40度的適當水溫洗澡,並使用肥皂清洗乾淨,甚至可使用小塊絲瓜絡泡軟後稍微刷洗,有助於厚痂軟化或皮屑脫落,這樣擦拭外用藥物時才能好吸收。
由於乾癬患者的皮膚無法像正常皮膚般開合、適量排出油質,加上結痂後又乾又硬又癢,冬天的皮膚會更乾燥,建議每次擦完藥後,補充含有油質成分的凡士林、綿羊霜或馬油,也具滋潤保養皮膚的效果。
飲食方面,鄭愛蓮醫師則提醒,中醫治療乾癬過程除了海鮮、牛羊肉、酒不能碰,避油炸燒烤,堅果花生少食,乾癬患者可以食用四神湯、桂圓茶、熱咖啡,冬天進補避開羊肉爐、薑母鴨,一般食補如當歸、黃耆、山藥和人蔘皆可食。若治療初期皮膚病灶發的厲害,必要時會建議茹素2週至1個月,可減輕排毒的辛苦。
此外,台灣氣候潮濕,北部冬天陰冷易下雨,室內可使用除溼機或冷氣降低室內溼度、保持乾燥。內由飲食生活調整,輔以外在環境調節,皆有助降低乾癬發生機率。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預防骨折勝於治療!老人跌倒死亡風險增 存骨本要趁早
▸1129講座》心悸胸痛別大意 當心瓣膜疾病與主動脈剝離
其他人也在看

台南登革熱「食品工廠群聚」再添一例!足跡橫跨三區
台南市於114年10月26日新增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為南區食品工廠群聚事件的第三名確診者。衛生單位調查顯示,該名患者雖於10月21日擴大篩檢時檢驗為陰性,但在監測期間主動通報症狀,成功及早確診,降低社區傳播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青春期「成長痛」? 16歲高中生膝蓋痛半年竟是骨肉瘤
一名熱愛籃球的16歲高中生,半年前開始右膝隱隱作痛,以為是打球扭傷就沒在意。接下來兩個月疼痛反覆發作,有時半夜會痛醒,膝蓋還出現腫脹。家人帶他去推拿按摩,師傅說是運動傷害要多補鈣,於是開始吃鈣片喝大骨湯。直到某次體育課跳躍落地時膝蓋劇痛無法站立,送醫檢查才發現骨頭異常,切片確診為骨肉瘤。
NOW健康 ・ 18 小時前鍋子用久「白白的」不是發霉 廚師曝1招 乾淨不留痕
有些鍋子長期使用後會出現白色斑點,乍看之下就像是發霉一樣,且怎麼刷都清不掉,不少民眾最後只能把鍋子丟了,不過日本廚師解釋,這並不是發霉,而是水蒸發後留下的痕跡,就如同水垢一樣,只要加水與醋煮滾後靜置,就能輕鬆用海綿或抹布擦拭乾淨。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第一型糖友也能精準控糖的妙招!不藏私大公開!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凌晨三點,小君從睡夢中忽然地醒來,發現自己雙手顫抖、視線模糊、心跳也異常加快。她意識到,這又是一次悄悄來襲的低血糖發作。 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已經十多年,小君對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每天要注射胰島素、隨身攜帶糖果、計算碳水、準備血糖機……這些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最讓她擔心的不只是扎手指與打針的疼痛,而是那些「突如其來」的低血糖,尤其是在半夜,沒有人知道她發生了什麼事。 控糖不只是數字的耐力賽 對第一型糖友來說,生活幾乎是繞著血糖轉。吃飯前要算碳水、打胰島素,吃完後還得觀察血糖,並且每天需要好幾次的扎針量測;運動時要提早預防低血糖,運動後還要再次檢測;即便做足準備,血糖依然可能像雲霄飛車一樣忽上忽下。 「明明今天跟昨天吃得差不多,為什麼血糖量測結果差這麼大?」這句話,小君不知道說過多少次。這種無法掌握變化、只能被動應對的焦慮感,讓許多糖友身心俱疲。日常與外出需抓時間扎針的不便、經常扎針導致手指頭變得粗糙、擔心低血糖而壓抑活動量和避免社交聚會,還得因為自己的關係,讓家人不時掛心所帶來的壓力…長期下來容易產生挫折或倦怠感。 CGM:讓你看見變化、掌握變化 直到某次回診,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酒精消毒」會致癌?歐盟擬列乙醇為致癌物 醫警告:感染控制恐開倒車!
歐洲化學品管理局內部的工作小組日前提議,將乙醇標示為「增加致癌及妊娠併發症風險的有毒物質」,並主張以其他物質取代乙醇,此舉可能導致醫院使用的酒精類乾洗手與消毒清潔劑面臨禁用狀況。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將
健康2.0 ・ 5 小時前
這原因美元跌 新台幣早盤升快1角近30.6元
[NOWnews今日新聞]隨著市場對美中貿易協議的樂觀情緒升溫,美元指數跌,新台幣兌美元今(28)日早盤升破30.7元,一度來到30.635元,升值8.4分,但在台股翻黑,加上包括美國聯準會(Fed)...
今日新聞NOWNEWS ・ 3 小時前

韓孝周演日劇!《浪漫匿名者》全日文演出 小栗旬也大讚
韓國女星韓孝周在日劇《浪漫匿名者》中以全日文演出,展現超凡語言天賦,令觀眾和合作演員驚艷不已!她在劇中飾演匿名巧克力師傅,不僅全程用日文對話,甚至在訪問時也能流利應答,幾乎聽不出口音。小栗旬也對韓孝周的努力給予高度評價,深切感受到她為角色付出的辛勤。韓孝周跨越語言障礙的專業演出,體現了優秀演員的敬業精神和多元才華!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不輸薑黃!醫大讚「這甜湯」抗老化、控血糖還減重:要每天喝
提到澱粉、甜湯,難免讓人擔心肥胖等問題,但醫師蕭捷健表示,屬於高蛋白、低脂、高纖的紅豆雖然是澱粉,但卻是優質澱粉,升糖指數(GI)僅35,是地瓜的一半、麵包的1/3,能穩定血糖,還能抗氧化、抗老化、幫助減重。他並強調,紅豆最強大的是其紅豆皮,富含超級抗氧化的花青素,可有效抗發炎、對抗自由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中文怪物人氣水母哥上節目曝近況!認了最不習慣台灣這件事
隨著《中文怪物》節目爆紅,在台日本人「水母哥」憑著自然反應與幽默表現人氣飆升。雖然未能奪冠,但他在觀眾好感度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近日在 Yahoo 與三原JAPAN共同合作的《Yahoo x 三原JAPAN》節目中,三原特別訪問水母哥,並首度公開他決定「留在台灣發展、準備移居定居」的真實原因
Yahoo奇摩社群 ・ 3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 小時前
海鮮控注意!台人愛吃的「2類水產」重金屬超標,吃錯部位恐加速罹癌
海鮮向來是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最新檢測發現,國人愛吃的旭蟹和丁香魚等水產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長期食用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對此,
食尚玩家 ・ 5 小時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婦人「鼻涕清澈、卻吐黃痰」 醫:有點怪!一照果然是癌症
一名50多歲婦人長期受到鼻塞與黃鼻涕倒流困擾,即使治療1至2個月,症狀不僅未改善反而逐漸惡化,打呼聲也越來越大。經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婦人鼻咽部長了一顆惡性腫瘤,確診為鼻咽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都錯了!吃太鹹未必傷身 研究揭「1物」才真害血壓飆
一般認為,吃太鹹會導致高血壓,但醫師魏士航表示,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患者而言,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但對非高血壓患者,鈉鹽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而且,無論有無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他表示,高血壓患者除了要避免過多的鈉鹽外,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若能改善高胰島素分泌的問題,高血壓就可望獲得真正解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冷藏也沒用?黴菌最快5天就長出來,這些食物最危險
看見麵包長黴,你會怎麼做?台灣濕熱氣候讓黴菌無孔不入,不只影響食物保存,更可能悄悄傷害健康。專家提醒,食物發霉不只是浪費,嚴重時還會對肝腎造成致命威脅。 麵包發霉只切一角?小心黴菌已深入核心
健康2.0 ・ 5 小時前
女性注意!醫師示警:子宮內膜癌飆3倍 「7大高風險族群」別輕忽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除了陰道異常出血,若私密處狂流水也要特別注意。對此,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龐渂醛在門診觀察發現,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的上升,以前大約2個月才會遇到一位個案,現在竟然在同一天內診斷出2位患者,且都沒有生育過,不禁直呼「這樣的變化,讓人不禁心頭一震」,也提醒必須正視子宮內膜癌逐年升高的趨勢,同時也示警7大族群要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