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佛札
◎孝道——
子女何不孝?
⊕潘文良 撰
防老,便是施恩而望,何於田播?
孝乃本分,原是常之生性,同於壁借?
「孝道」原我,固有的良美德,然而至今日,但於西侵染之下,「孝道」看已日荒了。 (西洋人,「孝」之英文字,概一向人「孝」的概念,而「孝」翻“filial piety”,其”piety”有「敬畏」之,通常是上帝使用,甚至有「畏、不得不做、有被迫」的感,美人肯定相陌生。大利文作“pieta filiale”,”pieta”有「同情、」之意,故少用,甚至也不太喜字。)
但看街、地下道、公……那多「流浪」的老人——
有的是家可、有的是有家不得、有的是子女所;
有的是可流浪,也不意回家去(受)。
有一父母,被子,「流」著,一到,就得拎著包包「走路」。
而有的父母,是被子女,送到「老院、院」,此成了陌生人……
以前的人「防老!」
而代人,感地「防老,不如『』防老!」
更有人道「唉!真是『妨老』啊!」
什生些象呢? 有故事,是的
昔日,有夫,因其父母,又老又病。
其妻一天到晚,嫌她公婆只吃白,不工作,造成家的……
有晚,夫妻商,打算老,至野外「」。
翌日——
夫妻人,便把老,置於「米」中,其大子,三人一同挑到山林中「」。
回家的路上——
大子突然叫道「阿爹!阿娘!你等一下!我去取回米。」
夫了,道「米也不值,算了吧!」
子叫道「有啦!我是想把它取回放著,等你又老又病的候,好用它把你,也挑去啊!」
夫妻,而大,心生愧疚,道「今日我父母,日我!」
於是又老回,至心孝。
子女之所以不知「孝」,往往都是父母,自己所「造成」的。
世人有言「天下不是的父母。」
但事上,天下有「不是」父母啊!
人父母者,若有下列情形,指望,得子女孝!
⊕一、虐待子女者
有些父母,孩子是又打又的,孩子一有,打——
果真以「棒下出孝子」乎?
阿文有——
「管人不是打、人不是。
正的是教、的是打。」
「打」孩子,常生反效果,而得不到「」的目的。
有的父母,「雨天打孩子——著也是著」;
有的父母,把孩子,作「出筒」,一有不如意,打孩子出;
有的父母,更把孩子,看得比禽都不如,而加以百般虐待。
此父母,必定是得不到,子女的孝。
(若能得子女孝,那子女,算是「欠、恩」的。)
⊕二、子女者
有些父母,太子女,使得子女,成生的性,一副「大少、大小姐」的脾——傲慢、倔、善嫉、辣……不知尊重他人、不知感恩。
道「夯灶、囝不孝。」
如是子女,然也指望,他孝。
⊕三、左右子女者
有些父母,把孩子成是成自己理想的「工具」,他常孩子
「孩子啊!你是我的希望……」
自己院,要孩子,去院;孩子想要「美工」,偏偏要他去考「建中」……父母,把孩子作「控玩具」,要子女往左,子女不敢(不、不能)往右;要子女往,子女不敢(不、不能)往西……
子女「」是矣!但指望子女孝。
⊕四、模歹者
有些父母,性情固、食古不化、以老老、自以是,天天叨。
的人,也不能忍受,子女然也不例外。
有些父母,甚而自身,染有嗜酒、、嫖、毒,所不沾,乃至身「角老大」,、酒家、妓院等,不正所——
云「上不正——下歪。」
父母的子女,要是能孝的,那是他「了三世好香」得的。
⊕五、施而望者
「防老」句,的是有,可是背後,藏著多——
如果育女,是了自己「老」打算,那是一「投」,好比播下多少,希望回收多少果一;付出去的本,如果「回收」太慢,或是不足,就始「抱怨」;要是「血本」,恨之心,油然而生。
既是「投」嘛!果必是或「」或「」,所以父母,若能得子女孝,是「幸」,若得不到子女孝,那就是「命」了。
⊕六、而不教者
有很多父母,天天忙於「」,常常因「交酬」,而疏於照、教孩子,要出就放三百孩子,他去吃三餐,更使孩子成「匙童、童」,回到家,空空洞洞……
些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教,很容易,就走上歧途,要是久下去,其父母,也就妄想,有孝的孩子了。(此,後加。)
以上父母,在身心言行上,皆有所偏——
自己不好,然就指望(也格指望)子女孝了。
* * * *
阿文曾了句
「孝字孝字——上老下子。
上要奉父母、下要教育子女,此方孝之真!」
要「孝」,不是上父母的至心奉,而且,下子女,也要心教育,此「孝」方「全」;若只是奉父母,而疏於教育子女,或只是培子女,而忽略父母,那也能算是「半孝」,而非「全孝」。
教育子女,使其皆成有用之人,相信也是「孝之」。
俗「不孝有三,後大。」
然而,要是出了一「孩子」,使之、危害社,那「後」,在不要也!所以,
「不孝有三,後大——
不如果『後生』,那『不孝』,就『莫大於此』了。」
阿文有
「好孩子,是教出的;孩子,也是教出的——
因教了,所以孩子了。」
所「夯灶、囝不孝。」 (。 夯抬。)
便是子「教好」的果。
阿文常
「既然生之,就要之;既然之,就要教之。
望子成、望女成,不如教子成、教子成。」
《三字》中,所「不教,父之;教不,之惰。」
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不知。」
因「性相近,相……苟不教,性乃。」
俗所「子不教,不如;女不教,不如。」
先人於子女的管教,是何其重?《三字》
「昔孟母,,子不,杼。
荀季和,有方,教八子,名俱。」
今教育,到是,「三五常、四八德」,乃至「三民主」,似乎皆已「回家的作、考的目」而已!(乃至教都不教了。)
如此,怎能不使「二十四孝」,成「二十四笑」呢?
今社的(由「社」入「工社」)、代潮流的改,大都以「小家庭」主,孩子唱《甜蜜的家庭》首歌,歌中,就有提到「、奶奶」——奶奶,孩子的印象,只是「年可以包」的人而已!
「美」孩童,大成人,要父母,立;父母甚至不再予任何援助(比方「金」方面);今生「奶奶,不能看子(或每周一聚、每月一聚)」的象,要「孝道」,那真是「然存」——叫人不知如何起。 今社,早已日向美社的象,怎不叫人呢?
有一父,感孩子,不知「感恩」、不知「孝父母」。
阿文笑曰
「他怎知道什是孝父母?
你把他阿公阿接——
他看一看,你是怎孝父母,他就知道了嘛!」 (阿祖母。)
,在悲哀,但是阿文所的,是理(取)呢?
所「言教不如身教。」
子女不孝,常常是「上行下效」的果,所以
自己要是不知道孝父母,就指望子女孝自己——
子女不知孝父母,那就得好好反省反省自己——
看看自己,是怎待父母、怎管教子女的?
1993.12.30.四 23:30:00 修校
2022.11.17.四 22:30:00 修校
■附
一日,友聊,至其父逝世,「老人」的。
阿文道「我父母(如果)死了,我替他高!」(阿文,真不怕天打雷劈呢!? 其,孰人死? 若得「善」——不亦乎?)
友即怒而大阿文一……
阿文道
「做孝子太,不孝子好——
宿世父母,恩空,何回,敢言孝?」又道
「父母皆亡,方可言孝;妻子都,才能。」
友不解其意,又了阿文一……
阿文也只得「嘴」,得再,而默默。
所「麻衫吊上壁,算囝。」
可友人,不解其意也!
* * * *
阿文在愧,自己「」都做不好,跟人家,什「孝」呢?
中「教孝月作文比」,阿文得了第二名呢!可是那有什……屁用?只不是空口白、自欺欺人了!
要「」孝道,不能得口沫、天花?
可是,心自自己又「」了多少孝道?
阿文今日,不敢言孝——而曰「孝道」(是「另、外」之意),
不「子女如何孝」,而「子女何不孝」……
若要「孝道」,那阿文大家——自己看《孝》去,或看「佛」去!
因佛教三藏十二部中,在在皆有常相之道;是宣孝道之,所言透、究竟,自非我所能比的。
一般人「迦牟尼,初父母、妻子,而『逃走——出家』,非但情,而且不孝……」
其佛陀是大大悟的者,了宇宙事理的究竟者,一生法,不力皂述、宣「知恩恩」。《大乘本生心地》
「世出世恩,共有四
一、父母恩;二、生恩;三、家恩;四、三恩。」
佛陀是「大孝」的者,非「空口白」;要父母恩,不是要「生」父母之恩,更要「宿世」父母之恩,而且恩的最大目地,是要把父母「渡出三界」,使其「不」,此乃世之孝,而非常人所,那的孝。 (三界欲界、色界、色界。)
至於佛陀,如何孝道?
是大家自己看佛去吧!
■解
【夯灶、囝不孝。】
ㄒㄧㄥ└ ㄉㄧ ㄧㄚ├ ㄗㄠ└ 、 ㄒㄧㄥ└ ㄍㄧ ㄅㄨ' ㄏㄠ└ 。(漳)∥
ㄒㄧㄥ└ ㄉㄨ ㄧㄚ└ ㄗㄠ└ 、 ㄒㄧㄥ└ ㄍ ㄅㄨ' ㄏㄠ└ 。(泉)
sing7~3 ti1 gia5~7 tsau3 、 sing7~3 kiann2 put4~8 hau3 。(漳)
sing7~3 tu1 gia5~3 tsau3 、 sing7~3 kann2 put4~8 hau3 。(泉)
⊕被的拱灶、被的孩子不孝。
比喻子女要加以管教,不能放,否成不孝。
【麻衫吊上壁,算囝。】
ㄇㄨㄚ├ ㄙ ㄜ├ ㄉㄧㄠ ㄐㄧ└ ㄅㄧㄚ , ㄜ├ ㄙㄨ ㄍㄧ 。(漳)∥
ㄇㄨㄚ└ ㄙ ㄜ└ ㄉㄧㄠ ㄐㄧ└ ㄅㄧㄚ , ㄜ└ ㄙ ㄍ 。(泉)
Mua5~7 sann1 bor5~7 tiau3~2 tsionn7~3 piah4, bor5~7 suinn3~2 kiann2.(漳)∥
Mua5~3 sann1 bor5~3 tiau3~2 tsiunn7~3 piah4, bor5~3 sng3~2 kann2.(泉)
⊕服下,到壁上,子的任,就不算束。
{按}麻衫吊上壁,表示父母的,理完成。孝男,人子者,父母的重大任,必全力去完成,才愧父母育之恩,如此,才算是父母的子。
【阿】ㄚ├ ㄇㄚ a1~7 ma2
⊕。祖母、奶奶。也作「阿」。
============================================================
※文整修首「新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11.18.五 00:01:54
◎潘文良《佛札。孝道》。1993.12.30.四 23:30:00
avun01/post/1381284410
※FB:告於。
■:# #防老 #施恩 #望 #流浪 #象 # #孝 #教育 #後生 # #成 #成 #管教 #感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