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醫生來敲門:輔助治療犬在醫療照護中的角色與實證效益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
本文深入探討輔助治療犬在台灣的實際應用與臨床效益,透過案例與科學研究,說明動物輔助治療(AAT)對失語症、腦性麻痺、阿茲海默症及兒童情緒障礙的正向影響,並提供跨專業合作與制度化推動建議,呈現「狗醫生」獨特的療癒力量。
輔助治療犬(Therapy Dogs)於歐美已廣泛應用於醫療與長照場域,其在情緒調節、社交互動與認知激發等方面具臨床實證效果。本文探討輔助治療犬於台灣應用現況與潛力,透過案例與科學研究,說明動物輔助治療(AAT)對失語症、腦性麻痺、阿茲海默症、兒童情緒障礙等族群所帶來的療效,並提出跨專業整合、制度化推動之建議。期望未來能將輔助治療犬正式納入醫療照護體系,補足現有非藥物介入治療的不足。
打開沉默的心:臨床案例見證「毛力量」在台灣,雖然輔助治療犬仍屬新興領域,但已出現令人動容的實例。一位在安養機構中多年未開口說話的失語症長輩,在狗醫生靠近並溫柔地靠著他之後,竟主動說出第一句話。另一位腦性麻痺的學童,平時對外界刺激反應冷淡,卻為了想摸一摸治療犬,主動耗費十多分鐘移動、爬行至狗身邊。
這些故事絕非偶然。研究指出,人類在與貓狗互動時,大腦會分泌「催產素」(Oxytocin)、多巴胺(Dopamine)與血清素(Serotonin)等神經傳導物質,這些激素能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使心率、血壓下降,進而達到放鬆與愉悅的心理狀態。
狗醫生不只可愛,更要「能靜能動」
輔助治療犬並非只要親人、乖巧就能上陣。根據國際相關協會(如Pet Partners, Therapy Dogs International)的標準,一隻合格的治療犬必須經過行為測評、健康檢查、服從訓練與實地模擬考試。牠們要能適應各種環境(如病房、輪椅、擁擠空間)、接受陌生人的觸摸、保持冷靜不躁動,更要能識別主人的指令並展現親和力。
在台灣,包括部分醫院、長照機構與特殊教育學校,已有狗醫生常態進駐服務,並與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心理師共同合作,達成包括情緒穩定、語言訓練、肢體活動誘發等多重治療目標。
科學實證:動物輔助治療的臨床效益
美國《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與《老年醫學期刊》(Journal of Gerontology)皆有研究指出,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 AAT)對憂鬱症患者、阿茲海默症長者、孩童注意力缺失症(ADHD)等患者具有正向影響。定期與治療犬互動的患者,在焦慮程度、自我感知、社交能力上有顯著進步。
在兒童醫療照護中,狗醫生能減少手術前的焦慮感、提升配合度;在長照機構中,則可改善長輩的孤獨感、激發記憶與語言表達能力。
未來展望:跨專業整合、制度化推動
雖然目前在台灣尚缺乏針對輔助治療犬的完整制度規範,但已有民間單位積極推動相關訓練、認證與志工媒合平台。展望未來,建議可朝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建立治療犬訓練與認證機制:由動保單位與醫療機構共同制定標準,確保動物福祉與治療品質。
跨專業合作平台:結合動物訓練師、醫護人員、心理師等角色,共同規劃治療目標與流程。
公私協力推廣示範場域:選定部分醫院、長照中心進行實驗性服務,蒐集數據評估成效。
納入保健政策與補助:未來可考慮將輔助治療納入高齡照護、身心障礙者社區復能服務範疇,獲取政策資源支持。
毛小孩的陪伴,是一種治癒力
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不只是溫柔的陪伴,更蘊藏著潛在的醫療價值。在面對老齡化、慢性病與身心障礙日益嚴峻的社會挑戰時,輔助治療犬的角色,將不只是療癒心靈,更是促進健康、促進溝通、促進復健的關鍵夥伴。未來的醫療照護體系,值得為「狗醫生」保留一席之地。
參考資料
Beetz, A., Uvnäs-Moberg, K., Julius, H., & Kotrschal, K. (2012). Psychosocial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The possible role of oxytoci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3, 234.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2.00234
Bernabei, V., De Ronchi, D., La Ferla, T., Moretti, F., Tonelli, L., Ferrari, B., … & Atti, A. R. (2013). 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 for elderly patients affected by dementia 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review.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7(6), 762–773.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ires.2012.12.014
Muñoz Lasa, S., Ferriero, G., Brigatti, E., Valero, R., Franchignoni, F., & Pistorio, A. (2011). 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 in intern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Panminerva Medica, 53(2), 129–136.
Friedmann, E., & Son, H. (2009). The human–companion animal bond: How humans benefit.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Small Animal Practice, 39(2), 293–326. https://doi.org/10.1016/j.cvsm.2008.10.015
Tsai, C. C., Friedmann, E., & Thomas, S. A. (2010). The effect of animal-assisted therapy on stress response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Anthrozoös, 23(3), 245–258. https://doi.org/10.2752/175303710X12750451258977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狗醫生來敲門:輔助治療犬在醫療照護中的角色與實證效益
其他人也在看

助職災勞工討公道!勞部明年元旦起律師諮詢、陪同和解「不限資力」
有感於職災發生後,不少勞工遭遇無良雇主無法獲得理賠,家屬面臨經濟困境,勞動部今(23)日公布「職災勞工及家屬法律權益協助方案」,針對職災勞工將「不限資力」,均提供律師諮詢、陪同和解,也在第一時間製作職災檢查初判表;外籍移工則全程提供通譯服務。在後續的訴訟程序中,若是死亡、重傷勞工,提供法扶律師的協助
自由時報 ・ 1 天前從忘路到能指路,84歲阿公打新藥、玩遊戲延緩失智,醫師曝關鍵轉折
隨著能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問世,治療方式正逐漸改變。藥物搭配非藥物介入受到重視,像遊戲化認知訓練、社會參與等,讓治療從醫院延伸到生活中,為病人與家屬帶來新的希望。 84歲周爸爸走進記者會現場,腳步穩健、精神飽滿,還揮手高聲和在場眾人打招呼。這樣的活力,很難讓人聯想到他是一位阿茲海默症患者。 5年前,周爸爸被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當時家人警覺到他開始忘記事情、方向感變差,因母親曾罹患重度失智,女兒周小姐便立刻帶父親就醫,即使確定診斷,他仍每天清晨規律散步,一天走上2萬步。周小姐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真的差很多,相較媽媽,爸爸狀況穩定很多。」 半年前,周爸爸因妻子過世一度情緒低落、記憶退化,所幸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周爸爸可以使用阿茲海默症新藥,定期回診施打,並在治療期間由護理師陪同進行認知訓練遊戲。 打完藥休息後,護理師會陪他玩認知遊戲、聊天鼓勵,透過App還能看到每次訓練的數據變化,知道他哪裡進步、哪裡需要加強,「以前爸爸很抗拒去醫院,現在都很開心要去醫院治療,」周小姐說。 積極治療的效果,家屬很有感。周小姐觀察到,父親病況嚴重時,容易迷路,但現在方向感明顯改善,「以前走到巷口就會忘記路,
康健雜誌 ・ 1 天前
國二少女得糖尿病!「3餐吃這些」營養師愣了 母淚喊:是我害了她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率呈近年關注焦點,引發健康隱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曾有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凸顯家長忽視飲食管理的問題。她提醒,日常飲食中添加糖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並建議家長選擇低糖、天然的點心,幫助孩子遠離肥胖與慢性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老公明明沒吃多少肚子卻很大?專家揭「真正元兇」:不是年紀 晚餐必吃這1蔬菜
「他根本沒吃多少,怎麼肚子還是越來越大?」這句話可能是很多媽媽們的心聲,每天只有一餐可以聚在一起吃飯,當然要豐盛的款待家中的支柱。可是看著老公越來越大的肚子,自責煮得太豐盛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背後真正的元兇——壓力與生活型態!根據《Przegla̜d Gastroenterologiczny》2025年研究指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會讓皮質醇長期升高,促進腹部脂肪堆積與代謝症候群發展。當壓力沒有出口,身體會用「囤積脂肪」來自保,這也正是很多爸爸們不知不覺中肚子變大的原因。很多女性以為:「叫他少吃一點就好」,但實情是——壓力大、睡不好、沒有動,才是導致中廣身材與代謝症候群的真兇! 壓力型肥胖 根本不是「年紀大了」而已 當老公抱怨說「最近比較累」、「一吃就胖」、「晚上睡不好」嗎?這些不是單純年齡在作怪,而是壓力正在「悄悄改寫」他的身體代謝!根據《Obesity Reviews》在2019年的研究顯示,高壓男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這種風險不是突然冒出來,而是長期慢性壓力影響內分泌系統,導致皮質醇過高、胰島素阻抗、三酸甘油脂升高與高血壓發生。更令人擔憂的是,《Meta
常春月刊 ・ 1 天前
60歲高金素梅凍齡抗老靠3招!醫師、研究都稱讚:防癌、降血糖、抗失智
「一點也不科學!」60歲立委高金素梅最近在雙十國慶晚會久違登台開唱,沒想到一出場驚艷全部觀眾,民眾直呼怎麼還是這麼年輕。到底高金素梅怎麼保養出凍齡外貌? 高金素梅生病後調整生活習慣 高金素梅在
健康2.0 ・ 3 天前
超商就買得到!醫揭「3飲品」防大腸癌:每天1杯降低近20%風險
台灣大腸癌患者每年新增1.7萬人,且確診年齡明顯下降,過去多為50歲以上者,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罹患大腸癌,那除了定期檢查外,還能怎樣預防大腸癌?對此,高雄馨語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直言,答案其實就在你我身邊的超商裡,只要持續飲用3種飲品,就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每天吃藥血壓也不降?營養師曝關鍵原因 這「3食物」要多吃
你是否也有每天按時吃藥,血壓卻依然降不下來的問題?營養師薛曉晶表示,高血壓的關鍵原因不是因為藥物沒效果,而是出於「鉀」攝取不足。對此,她表示多吃一些高鉀食物,例如香蕉、菠菜、地瓜等,可以讓血壓更穩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主動脈剝離」恐秒奪命!醫警告若發現有5大危險因子任一 速就醫!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命性高的心血管急症,根據統計,死亡率竟高達五成!雖然它發生率不如心肌梗塞或中風普遍,然而一旦發生,往往如風暴般來襲,很可能來不及救回來。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提醒,血
健康2.0 ・ 1 天前

不只生活習慣!日吃「1維生素」發炎指標狂降 逆轉脂肪肝
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根據衛福部指出,台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千名脂肪肝個案,1年就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醫生多建議以良好生活習慣、飲食改善,不過一項研究發現「每日補充300毫克維生素E」能顯著改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對肝臟健康可能有正面影響。
鏡報 ・ 21 小時前
1/5育齡婦女受「尿失禁」困擾!醫師揭6個生活習慣,助生活自在遠離「漏尿人生」
尿失禁是許多媽咪的煩惱之一,看似沒有太大的危害,時不時尿濕褲子的尷尬卻經常使媽咪們在外出或社交時沒辦法安心,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品質。過去有資料指出,台灣育齡婦女約1/5有尿失禁困擾,更年期後婦女也有3成為了漏尿而苦惱,且年紀愈大,尿失禁發生率也愈高,建議女性朋友提早鍛鍊骨盆底肌,若狀況嚴重也別諱疾忌醫,中西醫都能幫助改善尿失禁。
姊妹淘 ・ 1 天前
【下班經濟學】「新抗發炎冠軍」比薑黃還猛!名醫曝早餐這樣吃年輕10歲!
早餐吃這些,抗發炎還超減脂!今天邀請到預防醫學洛桑加參醫師來告訴大家,八種超級食物不僅天然,更可以抗發炎、預防癌症,醫師天天都在吃!加碼教你「5招抗發炎養生術」,一起來看看。吃對食物預防癌症!名醫曝8類天然食物抗發炎!洛桑加參醫師表示,全球每年有將近 4,000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包括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而根據世界頂級科學期刊《Cell細胞》的研究......
風傳媒 ・ 13 小時前
蔡璧名辭世!曾罹患子宮頸癌 靠「改變習慣」抗癌成功
台大教授、作家蔡璧名於10月21日安詳辭世,享壽60歲。蔡璧名曾於2007年罹患子宮頸癌第3期,她從此改掉熬夜的壞習慣,並保持情緒平穩,成功戰勝癌症。蔡璧名的離世引發各界關注,也讓子宮頸癌防治再度成為焦點。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66歲男輕忽三高慘洗腎 醫嘆:多數人「撐著」的縮影
66歲的王先生(化名)是一名退休公務員,長期患有高血壓與血糖偏高,但他總覺得自己「應該還好吧!只是老了,正常啦!」最近一年,他陸續出現體重減輕、下肢水腫、容易疲倦等情形仍未就醫。直到有天因全身水腫、喘不過氣,被家人緊急送至恩主公醫院,檢查發現腎功能嚴重惡化,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12 mL/min/1.73 m²,已進展至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末期腎病變)。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毛豆輸了!這食物蛋白質高2倍 吃蔬食也能補蛋白質
花蓮縣秀林鄉近年推廣蔬食,把台灣原住民原生種植物,如紅藜、樹豆、馬告,融合在地食材製作成吐司、餅乾,不但風味特殊,還能補充蛋白質。 補充蛋白質新選擇 花蓮縣秀林鄉鄉政首席顧問蕭采君指出,紅藜、
健康2.0 ・ 1 天前
上廁所別急著沖水!「直腸出血」大腸癌風險飆8.5倍
最新研究顯示,50歲以下成年人若出現直腸出血症狀,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無此症狀者高出8.5倍。醫師提醒,如廁後若發現衛生紙上有鮮紅色血液、解黑便或肛門流出血液,即使沒有家族病史或未達建議篩檢年齡,都應儘早就醫檢查。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非洲豬瘟「冷凍能存活1000天」 他揭台灣失守代價
台中梧棲區某家牧場豬隻被驗出非洲豬瘟,全台豬隻禁運禁宰可能延長至15天,並禁止廚餘養豬。外界關注非洲豬瘟到底多嚴重?對此毒理專家招名威表示,非洲豬瘟是一種DNA病毒,生存能力驚人,在冷凍環境下能存活1000天,不怕酸也不怕鹼,對豬隻來說就像「沒有解藥的流感」,傳染速度快、死亡率高;他直言,台灣若失守,後果不堪設想。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國二女罹糖尿病 母自責曝「三餐飲食」:害了她一輩子
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持續下降,一名14歲國二少女因長期攝取過量精緻糖,導致血糖飆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此案例時表示,少女的母親在得知診斷結果後激動痛哭,自責害了女兒一輩子。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3個月減肥11公斤!網友靠3招從「小腹婆→螞蟻腰」這樣吃不運動也能加速燃脂
誰說瘦身一定要流汗?有一位小紅書網友江半不是江畔,只用短短3個月甩掉11公斤,靠的竟然是「不運動」飲食法!她公開自己的3大瘦身心法,從低碳吃法到控時進食,全靠精準計算與飲食觀念逆轉體質,成功從肉感女孩
女人我最大 ・ 1 天前
逾65歲近兩成人骨質疏鬆 「三大狀況」出現就是警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調查,65歲以上國人近兩成自述罹患骨質疏鬆,比例不低,骨折風險高且會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提醒,一旦出現「駝背、變矮、不明原因下背痛」三大情況,就可能是身體出現警訊,代表可能開始產生骨質疏鬆症。 根據國健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國人當中自述有骨質疏鬆的比率為18.2%。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
匯流新聞網 ・ 1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