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常見疾病盤點!過敏、蕁麻疹、濕疹⋯要注意哪些事?
過敏、蕁麻疹、濕疹、自律神經失調、季節性情緒失調,這些換季常見疾病你聽過嗎?中秋過後,天氣漸漸轉涼,日夜溫差也逐漸變大,捎來季節變換的訊息,對人體的生理、心理多少會造成各種不同的影響。究竟換季有哪些常見的疾病?該如何緩解不適?現在就跟著Yahoo顧健康,一起認識換季的健康敵人吧!
過敏
台灣過敏人口眾多,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全台因過敏就診的人數高達355萬人。天氣潮溼、溫差大、壓力大、環境髒亂、飲食失當,任何一點小小誘因,都可能引起人體過敏現象。換季時,空氣中的溼度、溫度與日夜溫差變化都較為顯著,過敏反應也更加明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文章指出,常見的過敏疾病包含以下六大類:
過敏性鼻炎:輕微的流鼻水、打噴嚏、鼻子癢。
過敏性結膜炎:眼睛癢、流眼淚、紅眼。
異位性皮膚炎與蕁麻疹(下段詳述)。
過敏性腸胃炎:腹瀉。
過敏氣喘:呼吸困難。
藥物過敏:盤林西尼造成嚴重休克。
想預防過敏,台中榮總提醒,將床墊、棉被與枕頭套入防蟎套內,拉緊拉鍊後使用,並每兩周以約55℃~60℃熱水清洗寢具,避免使用毛毯及地毯;將室內溼度控制在50%左右;移除厚重窗簾布,以百葉窗或塑膠遮板代替;以抹布或吸塵器打掃;減少雜物堆積;少吃容易造成過敏的食物;避開二手菸,適時戴口罩及護目鏡等,養成好習慣,才能盡可能避免過敏發作。
蕁麻疹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過敏引發的皮膚病;由於人體免疫細胞過度活躍、釋放大量組織胺,引起血管擴張、組織腫脹、皮膚搔癢等反應。蕁麻疹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一般患者多屬於急性蕁麻疹,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但若症狀持續超過六周,即可歸類為慢性蕁麻疹。除了食物、藥物、過敏原接觸、感染或情緒起伏,容易誘發蕁麻疹外,換季溫差變化大,也是經常導致蕁麻疹的原因之一。
急性蕁麻疹通常不需就醫,幾天內就會改善;感覺很癢時,可輕拍或局部冰敷緩解症狀,切勿搔抓患處。但若症狀嚴重,已引發血管性水腫,甚至呼吸困難時,應盡速尋求皮膚科、家醫科或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至於慢性蕁麻疹患者,建議持續就醫接受長期藥物治療,有利病情好轉;如未盡早處理,可能讓症狀愈發嚴重。
看更多》蕁麻疹原因有哪些? 蕁麻疹症狀為何?蕁麻疹不能吃什麼?醫師來解答!
濕疹
美國濕疹協會(NEA)指出,濕疹是皮膚發炎的一種狀況,常見症狀為皮膚搔癢、乾燥、起疹子、鱗狀斑塊、水泡與感染。濕疹包含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缺脂性皮膚炎、神經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及鬱血性皮膚炎七大類。接觸過敏原(如塵蟎、花粉、海鮮等)、外在環境變化、情緒壓力、個人體質等因素,都可能誘發濕疹。而換季正值季節交替,日夜溫差大的情況下,更容易誘發濕疹。
想預防或緩解濕疹發生,切記要適度清潔、避免抓癢刺激、正確保溼,並避免菸酒、熱性水果(如芒果、荔枝、榴槤、龍眼)、飽和脂肪(如加工肉、乳瑪琳及烤酥油)、殼類海鮮、食物添加物(味精、人工色素或防腐劑)等。
看更多》免疫力失調「濕疹」找上門好困擾?濕疹原因究竟是什麼?怎麼預防和改善?
自律神經失調
擁抱心理諮商所指出,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又稱為「自主神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組成,兩者作用相反。交感神經會促進血管收縮、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抑制腸胃消化與睡眠;而副交感神經會使血管舒張、讓心跳變緩、血壓降低,促進腸胃消化,讓人進入休息狀態。
正常情況下,兩者的運作會互相調節,處於平衡狀態;當兩者不平衡時,就屬於自律神經失調,此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副交感神經活性過低,就易感覺緊張焦慮;交感神經活性過低、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就可能感覺沮喪、低落。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多變且無典型症狀,奇美醫院舉例,舉凡胸悶、心悸、頭痛、腹瀉、胃食道逆流、肩頸痠痛、肌肉緊繃、頻尿都屬之;身體不適又找不出確切原因,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因季節變換、工作壓力等因素,短暫出現自律神經失調沒有大礙,只要慢慢調適即可;但若長時間失調,可能因生理症狀不適,影響心理負面感受,並對更多器官造成連鎖反應,建議盡早前往身心科尋求醫師的協助。
延伸閱讀》醫告誡「自律神經失調少吃4類食物」! 茶、含糖飲料都超不OK
季節性情緒失調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及,當時序從夏季進入秋季,天氣逐漸轉涼,夜晚時間拉長、日照時間縮短,雨水逐漸少,空氣中的溼度小,易讓人產生燥熱感,且人體的神經內分泌及大腦調節情緒的功能逐漸改變,容易讓人產生季節性情緒失調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季節性情緒失調主要的症狀包含憂鬱、渾身無力、疲倦、沒精神、體重增加等,建議可透過均衡飲食、多運動、多曬太陽、規律睡眠、補充維生素D,緩解憂鬱情緒;但若前述症狀持續發生,且發生時間超過兩周並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協助。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游婉琪
參考資料
※世界過敏性疾病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衛福部)
※7月8日-世界過敏性疾病日(World Allergy Day)(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過敏疾病的預防及其居家照顧(台中榮總)
※What is Eczema?(美國濕疹協會)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一篇看懂成因、檢測與治療方法(擁抱心理諮商所)
※莫名的不舒服卻找不到病因 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奇美醫院)
※季節性情緒失調(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
其他人也在看

7000萬年前恐龍蛋出土!保存完整「光滑如水煮蛋」 科學家驚呼:太神奇了
電影《侏羅紀公園》場景真實上演!阿根廷科學家近日在地層中挖出一顆距今約7,000萬年的恐龍蛋,這顆龍蛋狀態完美、外殼完整,就像剛煮好的水煮蛋一樣。裡頭可能還保存著基因物質,震驚古生物學界。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癌王胰臟癌唯一早期警訊!醫示警:年過50罹「1病」要小心
胰臟癌被認為是難以對付的「癌王」,早期大多沒有症狀,患者很難有所警覺,且胰臟位於後腹腔,長了壞東西相較其他器官的癌症更不容易被發現,預後不佳且復發率高,是名副其實的「9死1生」,包括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名嘴劉駿耀、法國名廚侯布雄、聲樂家帕華洛帝、資深藝人巴戈等名人皆因胰臟癌過世。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5歲個案,提醒高血糖是胰臟癌的警訊,「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唯一機會」,要特別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他喝「這碗湯」後大出血!刺破腸胃黏膜險喪命 醫喊:大家都要小心
如廁排出黑便,通常代表消化道出血,鮮血色的血便則多為大腸或肛門出血。醫師錢政弘表示,他曾遇一名80多歲男子竟然大腸充滿黑便與鮮血,出血量達1000cc。原來是因男子喝了一碗土魠魚湯,誤吞魚刺,致胃腸道出血不止。因此,民眾吃或或喝魚湯,務必小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婦人「鼻涕清澈、卻吐黃痰」 醫:有點怪!一照果然是癌症
一名50多歲婦人長期受到鼻塞與黃鼻涕倒流困擾,即使治療1至2個月,症狀不僅未改善反而逐漸惡化,打呼聲也越來越大。經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婦人鼻咽部長了一顆惡性腫瘤,確診為鼻咽癌。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上完廁所記得檢查!大便出現2症狀小心 營養師點7警訊:恐罹癌
大腸癌前期症狀與痔瘡類似,導致不少人難發現,錯過前期的黃金治療時機。營養師李婉萍就曾就提醒,大家上完廁所後可以回頭好好觀察自己的大便狀況,如果出現7大狀況,就建議早點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她天天嗑便當長息肉!2習慣沒改切了又復發 醫警告:恐變癌
當代人生活忙碌、飲食失衡,導致各種腸胃疾病與文明病逐漸年輕化,其中「腸躁症」與「大腸息肉」更是常見困擾。一名42歲的上班族婦女因長期外食、飲食不均,健康檢查時竟發現大腸長出息肉,切除後雖改吃得較清淡,但息肉仍再度出現,最後才找出真正的原因。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輸薑黃!醫大讚「這甜湯」抗老化、控血糖還減重:要每天喝
提到澱粉、甜湯,難免讓人擔心肥胖等問題,但醫師蕭捷健表示,屬於高蛋白、低脂、高纖的紅豆雖然是澱粉,但卻是優質澱粉,升糖指數(GI)僅35,是地瓜的一半、麵包的1/3,能穩定血糖,還能抗氧化、抗老化、幫助減重。他並強調,紅豆最強大的是其紅豆皮,富含超級抗氧化的花青素,可有效抗發炎、對抗自由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維生素C多檸檬20倍!醫讚「1冷門水果」抗發炎、延緩慢性病
你吃過這款冷門水果嗎?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表示,「油甘果」果實富含維生素C,約檸檬的20倍,同時具有極強的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是泌尿道與攝護腺健康的守護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狂嗑堅果杏仁小魚「她腸胃全失調」! 中醫師推「這些飲料」消脹氣、解便秘
小美趁休假大啖最愛的調味堅果、杏仁小魚,每天一大把一大把的抓來吃,幾天下來出現口乾舌燥、嘴破、便秘、脹氣等症狀,至傳統醫學科看診,經醫師問、望、聞診及把脈評估,診斷小美一下子食用大量燥熱油膩的食物,導致脾胃失調上火,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調劑治療,並衛教可適度按摩手腕第一條橫紋往手臂三指幅處的內關穴,消除脹氣不適感,在一周後回診,不適情況已大幅改善。 中醫治療腸胃不適 這樣調理效果佳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吳宗益表示,中醫在腸胃不適方面一直有良好的療效,中醫師通常以疏肝健脾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湯幫助患者通達肝氣,補強胃部功能,或用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增進腸胃消化功能,若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可用旋覆代赭石湯、半夏瀉心湯等來降逆和胃。 依下肚食物看解方 穴道按摩也有幫助 吳宗益說到,若吃了過多燥熱食物如油炸物、堅果,造成口破、口渴、胃脹氣,可適度喝茶葉或大麥茶緩解症狀;如果因吃了過量肉類造成便秘,可以泡具有疏理肝氣效果的牛蒡茶改善,也能降低血壓血糖;若因起居不慎,造成腸胃型感冒可選擇用薑、蔥煮水喝,並選擇按摩通條百病的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往下約四指幅寬處)、內關穴(手腕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每次「傷口換藥」痛不欲生?藥水消毒、通風乾燥、等結痂…都錯誤!醫揭「正確照護」避免留疤
傷口的成因很多,有急性的擦挫傷、撕裂傷或燒燙傷,也有一直不易癒合的慢性潰瘍。那所有的傷口治療都是一樣的嗎?那可不一定。傷口治療有一定的基本原則:需要定期清潔傷口與換藥,不宜接觸生水避免感染,並使用紗布或人工敷料覆蓋傷口,持續觀察傷口的變化而適時就醫。
幸福熟齡 ・ 4 小時前
「吃豬瘟豬肉」會出事嗎?彰化4暴斃死豬檢驗結果出爐 病毒討厭「這溫度」
台中養豬場疑爆發首例本土非洲豬瘟疫情,引發消費者恐慌,為防疫情擴散,農業部宣布,22日中午起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並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值得注意的是,彰化也傳出芬園養豬場4頭豬隻暴斃死亡案例,所幸緊急採檢送樣後,確認5個關聯場非洲豬瘟病毒核酸結果均為陰性。近日,「最近先不要吃豬肉」等相關訊息在社群平台上瘋傳,台灣事實查核平台「MyGoPen」對此發布調查報告。......
風傳媒 ・ 1 天前
喜歡吃冰塊消暑? 醫示警背後含義:身體在求救
吳昌騰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案例,一名年輕上班族小陳,近幾個月來總是感到異常疲倦、精神不濟,工作效率也直線下降,連爬幾層樓梯都氣喘吁吁。除了疲勞,他每天還要咀嚼好幾杯冰塊,這種清脆的聲響和冰涼的口感讓他無法自拔。他從未想過,這個「吃冰塊」的習慣會和自己的健康...
CTWANT ・ 1 天前
熟男無預警「抽搐倒地不起…」 腦瘤竟是肺腺癌轉移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41歲的許先生,從事文具業務,某日清晨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與抽搐,倒地不起,被家人緊急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醫師發現腦部有個約3.1公分大的腫瘤,進一步追蹤又在右下肺發現4公分腫塊,確診為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醫師提醒,肺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出現頭暈、咳嗽或神經異常時,往往已屬晚期。 彰化基督教醫院...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日喝5杯綠茶」降心血管死亡風險 錯誤補充反釀肝毒性
綠茶因其抗氧化特性而被視為健康飲品,不過專家提醒正確飲用方式很重要。西園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邱筱宸指出,日本一項追蹤超過4萬人、長達11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顯示,每天喝5杯以上綠茶的人,總死亡風險下降16%,心血管死亡風險更降低26%,但她也警告,過量補充綠茶萃取物保健品可能導致肝毒性。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國二女罹糖尿病 母自責曝「三餐飲食」:害了她一輩子
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持續下降,一名14歲國二少女因長期攝取過量精緻糖,導致血糖飆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此案例時表示,少女的母親在得知診斷結果後激動痛哭,自責害了女兒一輩子。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腦腫瘤「生長位置」差很大!陽光男「1處」想救無能為力 2年後夢中去世
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2個門診案例,同樣是腦瘤病人,一老一少,因為生長位置差異,一位仍然健在,另一位已不在人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豬有3部位是地雷食物?名醫、營養師建議這樣選豬肉 吃得健康少負擔
豬五花是很多人的心頭好,有大陸醫師透過視頻指出豬有3部位是地雷食物,其中就包括豬五花,其他還有豬頸肉和腰子,最誇梅花肉、後腿肉和里肌是好肉。這番說法在台灣專家聽來,卻不這麼認為。只要把握黃金3原則,吃
健康2.0 ・ 13 小時前
愛吃冰塊「恐是身體在求救」 醫揭背後含意:不應忽視
醫師吳昌騰提醒,若出現「無法控制想吃冰塊」的情況,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的警訊,這種「食冰癖」常見於體內鐵質不足者,當補鐵後症狀多能改善,應盡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