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解答斷食法:1舉動恐愈減愈胖
[NOWnews今日新聞] 雙十國慶連假接連而至,免不了大魚大肉、甜點美酒。不少人會尋求「輕斷食」方式急救,包括168斷食法及1410斷食法;但斷食並非萬靈丹。醫師提醒,大餐過後利用輕斷食,確實能幫助身體恢復代謝平衡,但不論哪一種方式,都不能把進食時段當作大吃大喝的藉口,否則可能越減越胖。
168斷食法是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而1410斷食法則是禁食14小時、進食10小時。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也分析3個常見的斷食問題。
Q:168 vs 1410,哪個比較好?
A:陳威龍提到,2024年刊登於《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找來99名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分別每週3天執行168斷食、1410斷食,或維持常規糖尿病飲食,並追蹤12週。
結果顯示,168斷食平均減重3.18公斤;而1410斷食平均減重2.5公斤。在血糖與血脂改善方面,2種斷食差異不大,陳威龍指出,都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並改善膽固醇指標。
但陳威龍也說,雖然168在減重成效上略勝一籌,1410相對容易執行,可能更適合一般人長期維持。不過,研究強調,2個斷食組在試驗期間,都必須遵循健康的糖尿病飲食原則。
陳威龍表示,如避免甜點、糯米與高糖食物,並且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三天。不僅是因為受試者本身是糖尿病患者需要嚴格控制,更說明斷食帶來的效果,並非只靠「不吃」,而是必須搭配健康飲食與規律生活。
Q:進食時段,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
A:陳威龍強調「絕對不行!」斷食後腸胃處於空腹狀態,如果一開始就吃高糖或高澱粉食物,血糖會像雲霄飛車般急速升降,造成血糖震盪。不僅容易導致暴食、體重反彈,長期下來與胰島素阻抗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
陳威龍提供斷食後的4大飲食原則:
1.原型食物為主:以蔬菜、低 GI 澱粉(地瓜、糙米)、瘦肉、魚、蛋、豆腐為主,儘量避免加工、高糖與油炸食物。
2.均衡營養:善用 211 餐盤(2 份蔬菜、1 份蛋白質、1 份全穀澱粉),確保飲食均衡。
3.控制份量:即使進食時段縮短,仍建議分 2~3 餐,每餐八分飽,避免報復性大吃。
4.掌握順序:依照 水→肉→菜→飯→果 的順序進食,能延緩血糖上升並維持飽足感。
Q:人人都可以輕斷食嗎?
A:並非如此。陳威龍提醒,包含孕婦、青少年、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或正在使用降血糖藥物的患者,都不建議自行嘗試任何斷食方式。
陳威龍說,此外,如果在斷食過程中出現頭暈、心悸、暴食反撲,或因過度極端斷食導致月經紊亂、肌肉流失,就代表身體已經承受過度壓力,應及早尋求醫師或營養師協助。
陳威龍提到,連假大餐後,斷食可以是調整代謝的有效工具,但健康飲食與規律生活才是根本。與其一味追求少吃,不如專注於吃得對、持續得久,才是長久維持健康與體重控制的關鍵。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睡覺打呼「像打雷」!睡眠呼吸中止症3徵兆 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乳癌篩檢率仍偏低!死亡率未降 專家揭核心問題
減脂失敗恐與1原因有關 營養師認證:走樓梯、做家事是燃脂密碼
其他人也在看

大家都吃錯!婦喝「這款無糖飲」半年暴肥險糖尿病 醫一看驚:根本喝糖水
不少人追求健康飲食,會自製早餐、甚至以挑選無糖食材作為健康準則,不過這樣的「健康習慣」卻可能變成隱藏版的陷阱。有一名60多歲的婦人因天天喝自製飲品體重增加、血糖更逼近糖尿病前期。(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8 分鐘前
一早這樣做!醫認證「6大晨間習慣」護腦又防失智 早餐雞蛋配咖啡
一天的開始,不僅決定了效率與心情,還可能是守護長期大腦健康的重要關鍵。阿茲海默症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雖然基因等許多因素無法控制,但研究顯示,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培養一些小習慣,可能對預防發揮作用。根據eatingwell網站指出,透過留意每天早晨的習慣,我們就能以簡單又可持續的方式,主動支持大腦健康。 1、早餐吃雞蛋營養豐富的早餐,能為整體健康定下基調,而雞蛋是出色的選擇之一。營養師 Maggie Moon表示:「最新資料顯示,雞蛋攝取與降低老年人阿茲海默症風險有關。」研究指出,雞蛋中的膽鹼、DHA(ω-3 脂肪酸)與葉黃素等營養素,能長期支持大腦健康。然而,Moon補充,即使膽鹼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美國人中卻有 90% 攝取不足。吃兩顆雞蛋就能提供 50%到 70% 的每日需求量。將雞蛋融入早餐很容易──不論是炒蛋、水煮蛋,或加入滿滿蔬菜的蛋餅,都是營養選擇。 2、早晨來杯咖啡早晨的咖啡不只幫助醒腦,也可能守護大腦。研究發現,每天適量飲用 1 至 4 杯咖啡,與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有關。咖啡天然的抗氧化物,加上咖啡因的刺激效果,都能支持大腦健康。特別的是,這是一個非常容易養成的習慣。想像每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一醒就「做這1事」恐害血壓暴衝!中風風險大增 醫曝:很多人都有這習慣
高血壓影響了近一半的美國成年人。若你有高血壓,應該知道藥物、飲食與生活型態改變,是降低心臟病與中風等嚴重健康併發症風險的關鍵。但常被忽略的一點是──早晨習慣。每天的早晨流程,可能支持或阻礙你的血壓控制。Eatingwell網站分享以下是 6 個專家背書的早晨習慣,幫助你展開更健康的一天。 1、避免一早滑手機若你醒來後立刻滑手機或看新聞,尤其內容容易讓你焦慮或生氣,建議三思。研究指出,新聞與社群媒體的資訊洪流,可能增加焦慮、壓力與精神疲勞。這會拉高基礎壓力水平,使血壓升高,甚至維持一整天。專業體能教練 Brooke Matheson 建議,可嘗試輕鬆散步、冥想、泡溫水澡或聽舒緩音樂。「任何能讓你放鬆的活動,都可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降低血壓。」她說。 2、早餐補充鉀心臟營養師 Michelle Routhenstein 解釋:「鉀能幫助平衡體內鈉含量,促進血管舒張,進而自然降低血壓。」建議可參考 DASH 飲食法(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法),其含鈉量低、鉀含量約為一般飲食的 3 倍。常見的高鉀早餐食物包括馬鈴薯、哈密瓜、希臘優格、杏桃、柳橙汁,以及各類水果和蔬菜。舉例:燕麥片加香蕉、果昔裡加入
常春月刊 ・ 1 天前八旬老翁原愛外出串門子 卻變孤癖、躲家中⋯原來得了這病
彰化縣一名80歲老先生原本喜歡種花草,會到社區、宮廟和鄰居親友閒聊,但家人發現近期他突然花枯了也不理,越來越孤僻,整天躲...
聯合新聞網 ・ 5 小時前
優格空腹吃好嗎?醫揭1時間好菌存活率最高!優格上面一層水是好物別倒掉
優格是地中海飲食中的明星食材,富含蛋白質與益生菌,不僅幫助消化、還能當代餐。不過市面上優格產品相當多,該如何挑選?優格何時吃最有效?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對此給出解答,並說明優格飯前、飯後吃各有什麼好
健康2.0 ・ 4 小時前
34歲開始變老!營養師揭「斷崖式衰老3階段」 多吃「4類食物」能延緩
高敏敏指出,34歲為老化第一階段,主因膠原蛋白與細胞外基質蛋白開始快速流失,使肌膚逐漸失去彈性與光澤。60歲進入第二階段,體內與激素、血液相關的蛋白質顯著下降,導致大腦與身體機能明顯退化;而在78歲後,老化進入第三階段,血液與骨骼訊號受損恐加速器官老化,甚至與...
CTWANT ・ 1 小時前
不靠意志力!婦改飲食、生活習慣 狂瘦50公斤不復胖
一名家庭主婦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在一年四個月內成功減重50公斤,更令人驚豔的是,她維持理想體重已超過一年未曾復胖。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這位女性的成功關鍵並非依賴意志力,而是建立了穩定的飲食模式與生活習慣。
中天新聞網 ・ 20 小時前
行醫30年名醫分享3方法有效緩解慢性蕁麻疹!治癒率9成以上
慢性蕁麻疹真的好煩,為什麼一直會發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根據30年行醫經驗,分享3招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方法,堅持3個月,治癒率超過9成。 洪永祥分享,根據台大醫院研究顯示,高達78%慢性蕁麻疹患者,
健康2.0 ・ 4 小時前
確定11/2上路!假日急症中心「6都14地點」曝光 週日看診最多省600元
為解決大型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11月起將於六都試辦設置「假日急症中心(UCC)」。健保署補充,目前六都共鎖定14個地點,多為地區醫院及聯合診所,由基層診所醫師輪值,民眾假日若遇發燒、簡單傷口等5種不適;UCC部分負擔費用只收新台幣150元,相較於醫學中心的急診750元,民眾最多可省下600元。(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獨/男星顏正國肺腺癌病逝!醫揭「這些不好聞的東西」是關鍵
《好小子》系列走紅的台灣資深藝人男星顏正國,本月7日罹患肺腺癌四期病逝,在板橋亞東醫院離世,享年50歲!對此,胸腔外科醫師劉祖豪表示,除了遺傳和抽菸,每天煮飯吸到廢氣、工作環境常吸到異味等也會提高肺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運動後吃錯等於白動!營養師揭「3大黃金原則」加倍燃脂 還能突破停滯期
運動後吃錯,小心燃脂全白費!許多人雖然有固定運動習慣,但體重仍遲遲無法下降,甚至反而上升。除了部分人因肌肉量增加或壓力荷爾蒙變化影響體重,多數人其實是「吃錯」食物,拖累整體代謝效率。 運動後易產生補償心態 沒控制好恐白動 營養師張宜婷指出,很多人在運動後容易產生補償心態,覺得流汗很辛苦,可以犒賞自己多吃一點,結果反而攝取更多熱量。研究也發現,運動本身會刺激食慾,且特別尤其容易讓人想吃高油脂、重口味的食物,若飲食沒有控制好,燃脂效果恐怕直接歸零。 這些因素 恐讓燃脂成效大打折扣 一項發表於《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的研究招募了20名在過去7天內中等到高強度運動少於150分鐘、且平時不常運動的健康成年人。受試者在禁食4小時後進行 40分鐘的自行車運動。結果發現,不論運動強度為何,所有人運動後皆出現顯著的飢餓感,並且特別渴望能帶來愉悅感與滿足感的高熱量、高鹽食物。另一篇系統性綜述研究也指出,運動後的進食行為與心理反應密切相關。一是補償心態,認為運動後需要補充體力;二是「許可效應」,也就是覺得應該獎勵自己,進而放寬對飲食的控制。特別當運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10大食物超傷腎!害糖尿病、變胖 醫揭排行:第一名是「國民宵夜」
許多人愛吃泡麵、手搖飲,恐對腎臟造成傷害。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10種超加工食品」超級傷腎,包括泡麵、加工肉品、手搖飲、低糖飲品等,超加工食品的鹽分高,大量的鈉會提高血壓,正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之一,且普遍營養品質低,熱量高、纖維少,長期食用容易變胖,造成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影響腎臟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台灣30萬失智人口不斷攀升 營養師:MIND飲食預防
台灣目前約有超過30萬名失智症患者,隨著人口老化,預估在未來20年內數字將倍增,營養師提醒從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下手,多吃能促進腦神經功能的食物,以及適度運動和良好睡眠等,才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醫學研究顯示,失智症與腦部神經細胞退化有密切關係,而營養攝取在大腦健康維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均衡的飲食不僅能
自由時報 ・ 2 小時前
愛喝咖啡也中!醫:每7人就有1人罹骨鬆「4族群」風險超高
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骨質疏鬆已成為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平均每7人就有1人受到骨質疏鬆困擾。醫師表示,若年輕時未累積足夠「骨本」,中年後將難以有效延緩骨質流失速度,進而增加骨折與骨鬆風險。因此,從兒童、青壯年到中老年,攝取充足鈣質都是不能忽視的重要議題。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6 分鐘前
「猛健樂」能瘦掉四分之一個自己?費用、副作用、復胖率一次看
近期減重藥物「猛健樂」在台灣引發關注,被醫師譽為目前最有效的減重藥物之一,持續使用68週,約31%的人可以瘦下四分之一個自己。但仍有副作用,包含噁心、腹瀉、嘔吐、食慾下降,而且目前價格昂貴,停藥後一年的復胖率可達一半,醫師建議要維持減重效果,需搭配正確飲食和建立運動習慣。
鏡報 ・ 23 小時前
趁醫生媽接電話…12歲女兒闖手術室「替病人開頭骨」!離譜醫療事故曝光
奧地利格拉茲(Graz)曾發生一起離譜的醫療事故,一名神經外科醫生在為一名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緊急開刀時,竟讓她12歲的女兒進入手術室旁觀,還讓女兒協助操作鑽病患的顱骨。事件經匿名檢舉曝光後頓時引起熱議,不過這名女醫生及參與手術的同事均否認違法行為,全案仍待調查釐清。
鏡報 ・ 22 小時前
倒頭就睡竟藏隱患! 醫:7成人陷缺氧危機、掙扎整夜
許多人羨慕「倒頭就睡」的能力,認為這是睡眠品質良好的表現,但重症醫師黃軒提醒,秒睡可能是健康警訊。他指出,研究發現秒睡族群中有七成患有呼吸中止症,表面上睡得快,實際上整夜都在缺氧中掙扎。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防三高這樣動最有效!每天5分鐘,養肌又護心
預防三高疾病的運動建議,以不發生運動傷害為主要的原則,可依照個人喜好選擇能夠持續的運動方式,例如:慢跑、皮拉提斯、瑜伽、游泳、重量訓練,或是籃球、棒球等球類運動,建議選擇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同時搭配適度的肌力及負重運動,增加肌肉量也有助於穩定血糖、血脂。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明,針對中高齡的族群,可以試試以下的中度有氧及肌力運動: ◎腳尖跑跳扭花招1.身體放鬆,自然呼吸。2.手臂放於身體兩側,前後輕微擺動。3.踮起腳尖,兩腿抬高,輕鬆地原地慢跑。4.兩手臂呈打拳姿勢。5.兩手臂輪流伸直打拳。6.輕鬆身體左右自然扭動。7.此動作可持續3~5分鐘。 ◎馬步深蹲往下撈1.身體放鬆,輕鬆站立,自然呼吸。2.手臂放於身體兩側,兩腳張開與肩同寬。3.兩腳呈前弓後箭姿勢,儘量與地面平行維持90度。4.兩手臂由內往外抬,身體自然上下起伏。5.兩手臂由上往下放,身體自然上下起伏。6.兩手臂由外往內抬,身體自然上下起伏。7.兩手臂由上往下抬,身體自然上下起伏。8.換邊操作。9.此動作可持續3~5分鐘。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4種運動」防關節磨損、退化!骨科強推 水中走路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常吃韓式泡菜可降三高!4.3萬人研究證實:具防癌潛力
韓式泡菜被國際學界譽為「新一代超級食物」。美國康乃狄克大學農業、健康與自然資源學院研究團隊分析超過4.3萬名受試者的研究數據,發現經常食用泡菜不僅能改善血糖、血脂與血壓值,更可能降低心臟病、中風與癌症風險。
中天新聞網 ・ 23 小時前別再以為只是壓力大!「內分泌失調」6大典型症狀易誤認更年期,醫授3招穩定內分泌
莫名感到疲倦、晚上難以入眠、體重突然上升,飲食控制和運動卻毫無成效?許多女性也許會把這些變化當作壓力大、更年期到了,卻忽略背後可能隱藏內分泌失調的問題。內分泌系統就像身體的穩定引擎,負責調控多項生理功能,一旦失衡,可能牽連全身。不論男女,都可能受到影響。若未及早發現與治療,可能使小問題逐漸惡化為慢性......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