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穩定不等於眼睛安全!醫揭糖尿病威脅:黃斑水腫與青光眼提早報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許多糖尿病患者以為,只要血糖維持穩定,就能避免眼睛出現病變。然而,眼科醫師謝明潔指出,臨床觀察顯示,即使血糖控制良好,隨著病程延長,微血管仍可能受到損傷,導致不同程度的視力變化。謝明潔醫師提醒,糖尿病相關眼病變進展緩慢且早期症狀不明顯,定期檢查與早期介入,是守護視力的關鍵。
黃斑部病變 中心視力模糊隱形威脅
黃斑位於視網膜中央,是眼睛辨識細節與顏色的關鍵區域。當高血糖影響微血管通透性,液體滲入視網膜組織,便可能造成「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謝明潔醫師提醒,患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不適,僅在閱讀或注視物體時感到模糊,容易被忽略。
若病變延伸至中央黃斑區,將使視力下降、影像扭曲,治療難度也會增加。謝明潔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有效保留視力,目前常見治療方式包括雷射光凝術、眼內藥物注射及血糖管理並行,皆須依個案狀況評估。
視網膜變化 從微出血到牽引性剝離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常見的眼部併發症之一。謝明潔醫師表示,高血糖造成微血管壁脆弱、血液滲漏,初期可見「點狀出血」或「棉絮狀病灶」。若未及時控制,缺血區域會刺激新生血管生長,這些脆弱的血管容易破裂,導致玻璃體出血。更嚴重者可能進展為「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導致永久性視力喪失。糖尿病患者若出現飛蚊增多、視線模糊或黑影遮擋,應立即就醫檢查。
高糖環境加速老化 白內障提早報到
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會使水晶體內的糖分代謝異常,導致蛋白質變性、透明度下降。謝明潔醫師說明,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的年齡平均比一般人提早10至15年。
視力模糊、眩光、夜間視覺不良等症狀,皆可能是早期警訊。目前白內障手術已相當成熟,術後恢復快且視力改善顯著,但若同時存在視網膜病變或黃斑水腫,仍需眼科醫師評估並同步處理,以避免術後視力不如預期。
後期併發青光眼 視野逐漸縮小風險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引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這類青光眼是因新生血管長入虹膜與房角,阻礙房水排出,導致眼壓升高。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隨時間推進,視野會逐漸變窄、甚至產生永久性視神經損傷。
謝明潔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若出現眼壓升高、頭痛或視野變窄等情形,應儘早接受眼壓與視神經檢查,以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控糖與檢查並重 雙管齊下守護視力
血糖控制仍是預防眼病變的根本。穩定的糖化血色素能減緩微血管退化,搭配血壓與血脂控制效果更佳。然而,控制得再好也不能取代定期檢查。
謝明潔醫師認為,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散瞳眼底檢查」,由醫師觀察視網膜與黃斑部情況。若已有病變或症狀,依病程可能需每3至6個月追蹤。檢查後因散瞳劑作用,短時間內會怕光、近距離視物模糊,可攜帶墨鏡或請家人陪同返家。
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往往悄然發生。從黃斑水腫、微血管出血,到白內障與青光眼,都是長期高血糖對眼部組織造成的警訊。謝明潔醫師呼籲,唯有建立固定檢查習慣,搭配良好生活與飲食控制,才能守護清晰視界。
【延伸閱讀】
糖尿病藥物新趨勢!研究觀察GIP/GLP-1有望帶來多重效益
糖尿病生活更安心!人工智慧用胰島素幫浦與連續血糖監測輕鬆控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55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常春月刊>11月號搶先看:關注血糖護健康!掌握醣化血色素標準,遠離糖尿病風險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全球已有超過5億人受糖尿病影響,台灣成人盛行率約12%,亞洲地區的患者人數更呈快速上升趨勢。糖尿病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但長期高血糖可能對心血管、腎臟及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害。除了藥物治療外,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心理健康管理同樣關鍵,能有效控制血糖並提升生活品質。此外,本專題也將介紹第一型糖尿病,提醒家長與年輕族群及早認識、重視預防與早期警訊。 <導言>糖尿病趨勢與未來風險糖尿病雖然無法完全根治,但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與藥物治療,是可以被穩定控制、延緩併發症發生的慢性疾病。 血糖飆升早期警訊糖尿病的成因包括遺傳、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與慢性壓力等。常見症狀包括頻尿、口渴、體重異常變化與疲倦感,但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因此「沉默殺手」之稱。 最實用控糖10招控制血糖除了藥物治療,飲食與運動同樣重要。建議均衡飲食、少糖少油、多攝取蔬果及全穀類,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並建立定期血糖檢測習慣。 資深糖友控糖秘訣大公開當張坤來看到報告上觸目驚心的數字,空腹血糖高達250mg/dL時,他整個人愣住了,腦中瞬間一
常春月刊 ・ 1 小時前
容易血糖高的人,多半是這「8個習慣」害的! 不吃早餐、咖啡喝太多都中鏢
血糖有些波動是自然的,但我們要避免的是劇烈起伏,不論過高或過低。避免血糖大幅變化並不容易,因為許多原因都可能影響血糖穩定,例如藥物劑量過多或不足、脫水、壓力、疾病,以及過量攝取高碳水食物。營養師 Rebecca Jaspan 解釋道:「吃東西後血糖上升是正常的,無論是否有糖尿病。當血糖上升時,胰島素會被釋放,將血液中的糖分送進細胞,轉化成能量。但若胰島素作用受阻,可能因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糖分就會停留在血液中,導致長期高血糖,對健康有害。」Eatingwell網站分享以下 7 個習慣,糖尿病專家提醒最好避免,以免血糖飆升。 1、忽視壓力壓力難以避免,但若長期未處理,會嚴重傷害健康。Jaspan 指出:「高壓力會使身體釋放皮質醇與腎上腺素,導致血糖上升並干擾胰島素功能。這種『戰或逃』反應會讓糖分更久停留在血液中。」營養師 Lauren Plunkett 補充:「長期情緒壓力會演變成慢性壓力,長久下來引發健康問題。」 2、高強度運動運動通常能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但有時劇烈運動反而會讓血糖上升。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釋放腎上腺素,刺激肝臟釋放葡萄糖。Jaspan 補充:「此時身體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副業拚現金/女星開鹹酥雞店狂賺3500萬 林俊傑咖啡廳曾獲2大殊榮
男星劉爾金開日本貓咖啡品牌滿周年,已準備大動作展店,藝人涉獵餐飲副業其實並不容易,必須各憑本事。張文綺老家開鹹酥雞店,砸200萬在台中西區長春路上開的鹹酥雞創始店「炸綺來」,兩年後因房東賣房收攤,但目前全省仍有6家分店。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傳坣娜「因胰臟癌病逝」 中研院團隊揭:癌王元凶是它
藝人坣娜傳出低調抗胰臟癌病逝,親友感嘆她善良美麗。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早期難發現、復發率高。中研院研究指出,血糖代謝異常、糖尿病與胰臟癌高度相關,高糖飲食恐提升罹癌風險,專家提醒控制糖分攝取、降低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早晨頭痛、一直想吐「不是因為太累」!醫曝「腦癌7徵兆」早發現可救命
腦癌初期常被誤認為只是疲勞,但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大腦從不會大聲喊痛,只是會用細微的方式提醒,因此切勿忽略身體出現的奇怪症狀。黃軒醫師也列出7種警訊,若同時出現2項以上症狀並持續2週,就該提高警覺,及時前往醫院檢查,因越早診斷出腦瘤,則存活率越高,呼籲民眾別無視大腦的「求救信號」。
鏡報 ・ 19 小時前
蘋果什麼時候吃最好?一天可以吃多少?營養師揭「正確食用時機」
蘋果因其高營養價值而廣受推崇,甚至有「一天一顆,醫生遠離我」的說法。蘋果富含多種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像是多酚、膳食纖維和鉀等,那麼,何時食用蘋果能更有效地攝取其營養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專家指出,每天建議攝取1顆蘋果,若要有效地吸收蘋果的營養,最佳食用時機是早上,可有效補充身體能量。
優活健康網 ・ 23 小時前
週日看急診改到這13處「省600元」 健保署公布地點!台大、長庚扮後援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為解決大醫院的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仿照日本開設「假日輕急症中心(UCC)」專看輕症病人,費用比直衝大醫院要便宜600元,預計11月2日正式在六都試行上路,健保署今(29)日公布13個UCC地點,且會由台大、長庚、成大等大醫院配合做為後援醫院。 健保署今正式公布「全民健康保險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CC...
匯流新聞網 ・ 22 小時前
早餐常吃的「這些食物」恐害皮癢脹氣!雞蛋、奶茶上榜 醫:可先做這件事
台灣美食琳瑯滿目,但對部分人來說,看似普通的食材卻可能引發過敏。據統計,國人食物過敏發生率約6%至10%,不少人曾有蕁麻疹或腸胃不適卻找不到原因的經驗。為此,我們整理了8大常見致敏食物,快來看看你常吃的食物是否也在清單上! ▲網友熱議8大易致敏食物。(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網苦惱「麩質過敏」早餐怎麼吃? 營養師提出建議 觀察近3個月網友針對「易致敏食物」的討論,可以發現「麩質」是網友討論度最高的過敏原之一。「麩質」存在於小麥、黑麥、大麥等穀物中,部分人吃了含有麩質的食物後,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或疲倦等情況,若是「小麥過敏」體質的人,症狀則可能包括蕁麻疹、呼吸道不適等。有家長在網路分享,孩子長期出現過敏反應,經醫師建議改為「無麩質飲食」,結果卻因此苦惱早餐該如何準備。對此,營養師建議可選擇「米漢堡、蘿蔔糕、豆漿、馬鈴薯或水果沙拉等」,再搭配優酪乳或豆製品來補充蛋白質、維持免疫力,平時也應多留意食物標示,避免隱性小麥來源,有助於降低過敏或不適風險。 「蛋類」是常見易致敏食物 又以蛋白最易引起過敏 除了麩質外,「蛋類」也是經常被提及的易致敏食物,其中又以蛋白最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吃稀飯=喝糖水?農糧署揭密:搭配「3類食物」穩血糖、增飽足感
稀飯容易吞嚥,屬於「高升糖指數」食物,坊間流傳稀飯沒營養、吃了等於喝糖水。農糧署發文說明,稀飯並非沒有營養,而是養胃、復元的好食物,與米飯相比,升糖指數確實稍高,食用時搭配蛋白質、膳食纖維、健康油脂,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延長飽足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立霧溪堰塞湖潰流、徐榛蔚又台北拜廟 張峻:本就無心縣政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花蓮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又發生潰流,但同一時間縣長徐臻蔚沒待在地方,而是跑到台北慈祐宮拜媽祖,上週也現身台北拜城隍,災後重建之路縣長卻三天兩頭往外跑,花蓮縣議長張峻狠酸可能是有地下縣長傅崐萁,就不需要徐臻蔚,反正縣長也無心縣政,網友則批改行當仙姑好了,現在只會不問蒼生問鬼神嗎?
民視 ・ 4 小時前屏東市今晨民宅火警 救出一男一女
屏東市金城街一處民宅今晨發生火警,消防局據報趕往現場,發現屋頂及4樓陽台有2人受困待援,隨即佈水線展開救援,7分鐘即控制火勢,救出一男一女,送醫無大礙。屏東縣府消防局今(30)日清晨6時6分,接獲民眾報案屏東市金城街一處透天厝發生火警,並指有2人待救,消防局立即出動屏東、麟洛、長治分隊、第一大隊、特
自由時報 ・ 2 小時前荷蘭國會大選 出口民調:中間派領先極右派
(中央社海牙29日綜合外電報導)在歐洲極右勢力日益壯大的情況下,荷蘭今天提前舉行的國會大選備受矚目。出口民調顯示,選民似乎冷落了極右派領袖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轉而支持中間派政。
中央社 ・ 4 小時前
聯合國氣候大會前 各國減排步伐仍太小太慢
迄今為止最具雄心的國際氣候協議通過10年後,聯合國發布報告,分析各國根據《巴黎氣候協定》義務提交的更新氣候目標。數據顯示,控制地表升溫不超過1.5攝氏度的理想已化為泡影。
德國之聲 ・ 13 小時前
王子黑歷史被掀 昔代言廠商忍7年轟「沒有職業道德」
男星范姜彥豐昨(29日)無預警在社群控訴妻子粿粿外遇王子(邱勝翊),並聲稱手中握有「關鍵證據」。消息曝光後引爆熱議。隨著事件延燒,昔日一名曾與王子合作過的廠商也在社群開砲,發文直指王子「感情世界混亂、工作態度同樣沒有職業道德」。
鏡報 ・ 2 小時前
吃飽就想睡、動一下就累!6大初期糖尿病警訊,你中幾個?
吃飽飯就想睡、動一下就累,腦袋有時也很鈍?這可不是單純累,而可能是糖尿病悄悄上身的早期訊號。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關鍵就在粒線體,我們細胞的發電機。一旦粒線體失調,身體能量就跟著掉,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疲累感,其實就是警訊。
鏡報 ・ 23 小時前
普發一萬放大!這飯店早午餐只要360元、再抽萬元套房
全民普發一萬即將登場,最快11月12日入帳,全民再度迎來大紅包!飯店業者適逢週年慶,推出大利多「現金放大術」!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王少偉退伍後才組5566 笑稱兵變是當兵證明
(中央社記者洪素津台北22日電)近期有男團成員捲入閃兵案。王少偉是5566成員之一,他分享自己和孫協志、王仁甫都是當完兵才組團,許孟哲則是合約到期才入伍。王少偉笑說,自己當年慘遭兵變就是當兵證明。
中央社 ・ 1 週前
多喝水多吃菜還是便祕?研究證實:益生元勝過傳統纖維
便祕不僅影響排便,更牽連心情、睡眠、專注力與社交自信,而真正解決之道不在於傳統觀念中的多喝水、多吃青菜,而是要關注腸道菌相健康,讓「好菌」吃到對的食物,才能根本改善便祕問題。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蘇晏霈《好運來》與渣夫開戰搶監護權!吳政澔「病態掌控慾」自嘲:看了都想打弘軒
四季線上/綜合報導民視八點檔《好運來》本週劇情進入高潮,劇中「樂樂」(蘇晏霈飾)與「弘軒」(吳政澔飾)正式對簿公堂,雙方為女兒監護權展開激烈攻防,整場法庭戲張力十足。飾演律師的丁力...
四季線上 ・ 1 天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