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多吃菜還是便祕?研究證實:益生元勝過傳統纖維
便祕不僅影響排便,更牽連心情、睡眠、專注力與社交自信,而真正解決之道不在於傳統觀念中的多喝水、多吃青菜,而是要關注腸道菌相健康,讓「好菌」吃到對的食物,才能根本改善便祕問題。
根據一篇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綜論研究,便祕的關鍵不僅是攝取多少纖維,更重要的是腸道內的菌群是否獲得適當營養。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全球約七分之一的人受功能性便祕困擾,背後常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
「腸道裡住著上百兆細菌,當壞菌比例升高、好菌吃不飽、活不久,腸道蠕動自然慢下來。」張家銘主任解釋,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越久,水分被吸收越多,就變得又硬又難排。他強調,若只靠瀉藥、灌腸、酵素飲來「通一次」,卻未從根本改善腸道生態,便祕問題將會反覆發生。
張家銘主任特別介紹了益生元(Prebiotics)的重要性,他說:「益生菌是好菌本尊,而益生元則是好菌吃的食物。」他指出,並非所有纖維都能作為益生元,只有能被腸道好菌發酵並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纖維,才具有調整菌相的效果。
短鏈脂肪酸在腸道健康中扮演關鍵角色,張家銘主任說明其功能包括促進蠕動、保護腸道黏膜、調節免疫系統,甚至透過腸腦軸影響情緒與壓力。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便祕時整個人都悶悶不樂,而腸道順暢時心情也隨之好轉。
研究顯示,菊糖、果寡糖、半乳寡糖、乳果糖等益生元能幫助增加雙歧桿菌等有益菌,並改善排便習慣。張家銘主任指出,有些人便祕改善了,好菌卻沒有大幅增加,這表明益生元的作用機制相當複雜,「它不是靠刺激排便,而是透過菌相、生態、神經、免疫、腸腦軸多層次調整,讓腸道恢復本能。」
針對改善便祕,張家銘主任提出三項建議。首先是「把餐桌變成培養好菌的土壤」,每天攝取含益生元的食材,如洋蔥、蒜頭、香蕉、蘆筍、燕麥、地瓜、青蔬、菊苣根、毛豆、全穀等。「重點不是吃多,是吃天天有。」他強調。
其次,張家銘主任建議採取「腸道修復式」路線,而非追求立即通暢。「瀉藥像是叫腸子衝刺,益生元則像是讓腸子慢慢恢復體力和記憶。請給腸道時間練回正常蠕動。」他說。
最後,張家銘主任建議給自己三週時間觀察改變,包括排便頻率、糞便形狀、腹脹緊繃、心情睡眠等指標。「當您看到從三四天一次,變成一到兩天一次,形狀從硬石頭變得像香蕉狀,就是腸道在對您說:謝謝,我正在變好了。」
張家銘主任強調,便祕不是尷尬、不是沒救,更不是「體質就這樣」,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提醒人們關注長期被忽略的健康問題。他呼籲大眾溫柔對待腸道,「當腸道順了,人生自然開了。」
延伸閱讀
婦人乳房硬塊查出10公分大腫瘤 竟是罕見肉癌
好市多隱藏服務!免費聽力測驗被讚「划算會員福利」
中韓青年情誼再深化,救國團邀韓國青少年聯盟訪台交流共慶73週年團慶
其他人也在看

不是小黃瓜!醫大推「它」超營養、無農藥:早餐必啃幾根
減重是現代風潮,醫師蔡明劼表示,均衡飲食是其中關鍵,首先就是吃到足夠的蔬菜量,以早餐而言,可食用不必煮的食材,例如小黃瓜、牛番茄、玉米筍。他自己最常用玉米筍作為早餐的蔬菜來源。玉米筍幾乎不含農藥,且低熱量、低碳水化合物,並富含多種營養素。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驚!94%腎臟病人不自知 醫師提醒三症狀是警訊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腎臟內科鄧子聰醫師看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腎臟病是近代社會中最常見且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殺手」之一,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5年的統計結果,有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台人愛喝手搖!專家曝「1類飲品」是腫瘤細胞養分 罹大腸癌風險增
飲料店幾乎是台灣街頭的標配,許多民眾經過時,可能會順手買一杯來喝。但要當心了,含糖飲料中的成分「高果糖玉米糖漿」若攝取過多,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體重增加、腰圍增寬、糖尿病,甚至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咳不停、喉嚨乾!中醫秋燥這樣養 專家教你3招「養肺潤燥」
秋意漸濃,天氣轉涼卻伴隨惱人乾咳、喉嚨癢,這可能是秋燥引起。在中醫觀點中,肺最為嬌嫩,秋季乾燥易傷肺氣,此時若不加注意,恐引發「燥咳」等不適。營養師傳授3大養生對策,其中梨子、銀耳、胡蘿蔔更是抗燥潤肺
健康2.0 ・ 9 小時前
1水果是「甩油神器」!營養師大推:減重、美肌還穩血糖
減重不一定要少吃,而是要選對食物,有助於刮油瘦身。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百香果被封為「果汁之王」,富含高維他命C和纖維,可說是甩油神器,此外,還能幫助腸道蠕動、保護心血管、維護眼睛健康,甚至是排毒養顏,美白亮膚、促使膠原蛋白合成。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洋蔥是「抗病神食」!醫揭4大好處 預防心臟病、阿茲海默症全靠它
日常料理中不可或缺的洋蔥,不只提味更是營養寶庫。內科醫師傅裕翔指出,洋蔥雖讓人流淚,但實際上富含槲皮素、類黃酮與硫化物等成分,具有抗氧化、預防阿茲海默症、抗癌與控制血糖等四大功效,適量攝取能幫助維持身體健康。
鏡週刊Mirror Media ・ 6 小時前
你不開心可能是腸子出問題!研究:每天吃這種水果,憂鬱風險降2成
情緒不好,問題可能不在心,而在腸。研究顯示,腸道製造九成血清素,菌相失衡不僅傷腸道,還會讓你情緒低落。腸道健康,其實也是心理健康的關鍵。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指出,腦腸軸(GBA)作為人體內的
健康2.0 ・ 9 小時前
日本研究認證「地瓜」抗癌第一名!生熟吃都有效 抑癌效果贏過蘆筍、花椰菜
地瓜營養豐富、價格親民,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熟地瓜和生地瓜是日本癌症預防研究所調查中,抑癌效果第一、第二名的食材,贏過蘆筍、花椰菜等蔬菜。營養師認為,地瓜的營養已獲高度肯定,但抗癌飲食建議各式蔬果
健康2.0 ・ 1 天前
天氣忽冷忽熱心情差?營養師:一杯「綠拿鐵」助緩解壓力
近期天氣多變,溫度忽高忽低加上偶有陣雨,容易影響民眾情緒。營養師陳冠蓉建議,可自製一杯「綠拿鐵」蔬果汁來穩定心情,其富含鐵質、膳食纖維、維生素C及植物性蛋白,有助於化解憂鬱情緒。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遠離肺腺癌必吃3大類食物 營養師教你從飲食抗發炎
「好小子」顏正國、藝人坣娜都因罹患肺腺癌病逝,再度讓國人對於肺癌這項疾病相當關注。根據衛福部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報告,癌症蟬聯43年十大死因榜首,肺癌更連續多年高居癌症死亡率首位。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民眾,若想遠離肺腺癌,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和保養外,吃對食物也能避免癌症找上門。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莫名頭痛、焦慮?醫:恐是「這1飲品喝太少」害的 這2類人更容易便秘
現代人生活忙碌,很常都要等到手上工作告一段落,發現「嘴巴乾乾」才想到要喝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醫師提醒,人體缺水將影響全身器官,引發包括頭痛、肌肉抽筋、腎結石等狀況,甚至焦慮和憂鬱情緒可能也跟缺水有關!當人意識到口渴時,其實身體已經缺水1至2%,調節系統早就啟動以保留水分,如果長期習慣等到渴了才喝水,心臟和腎臟負擔恐增加。許多人誤以為「不渴就不用喝水」,但其實缺水造成的口渴現象只是冰山一角!林軒任醫師說明,有研究顯示,輕度脫水(體重減少1至2%)就可能讓人注意力下降、心情煩躁,甚至影響運動表現。例如頭痛或疲勞常被以為是工作壓力大,但其實可能是腦部為保護自己而發出的缺水警報。 身體缺水 心情也被影響!醫:全身都亂套 林軒任醫師進一步指出,大腦一旦偵測到身體缺水,除了透過分泌激素調節水分吸收,以下器官也會受到影響: 腦部:人體缺水時,腦細胞縮水可能導致頭痛、暈眩,甚至認知下降。研究顯示,脫水2%,記憶力和注意力就可能隨之減弱20%。皮膚和肌肉:皮膚可能變乾,像枯萎的植物葉子;由於電解質(如鉀、鈉)失衡,肌肉也可能容易抽筋。心臟:血容量下降使得心臟需更用力泵血,心臟病風險或
常春月刊 ・ 1 小時前
坐下又站起就頭暈目眩?恐是「低血壓」警訊 營養師教你吃2食物提升血壓
頭暈、手腳冰冷恐是「低血壓」警訊!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疲勞、無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休克。營養師提醒,低血壓成因包括脫水、出血、血管老化、藥物影響、姿勢改變過快及特定疾病等,但透過適當的飲食調整和生活習
健康2.0 ・ 9 小時前從膝蓋壞掉到養出一身肌肉!年近6旬的營養師靠2招,幫自己和腎友重啟人生
身形嬌小的營養師陳淑子,白袍底下是一身肌肉。從腎臟營養到運動營養,她用自己的故事鼓勵人們,健身增肌減脂永遠不嫌晚,對腎臟病友,更絕非不可能。 152公分、44公斤,穿著白袍的陳淑子看起來身形嬌小,弱不禁風,但褪下白袍,從肩膀到手臂,線條鮮明、凹凸有致的肌肉線條常讓人驚嘆:「好壯!」陳淑子笑說:「肌肉練起來,就是讓人穿衣顯瘦,脫衣有肉。」 演講場合上,陳淑子分享如何透過正確的營養搭配,達到最佳運動效果的案例,簡報秀出,個案短短在20週內,體脂率從27%降至20%,現在持續維持在18.5%,還練出漂亮的背肌。 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這位個案就是陳淑子自己。很難想像,眼前知性、外貌清秀的營養學博士竟有著「運動魂」,渾身盡是健美肌肉,更叫人訝異的是,她已年近6旬。 她受傷後重啟人生,親身實驗運動營養 這幾年全球颳起運動風,約8、9年前,國內開始有人談運動營養,大多是運動背景出身,雖然結論和建議大抵正確,但陳淑子發現,往往所闡述的機轉和原理似是而非,於是專精腎臟營養30多年、擁有完整深厚生化學訓練的她,決定重讀相關文獻,傳授正確運動營養知識。 陳淑子不僅下功夫學習,更「以身試法」。從學生時期就
康健雜誌 ・ 1 天前
趙露思瘦身秘訣晚餐提前6點吃 花椰菜高纖低卡助燃脂
陸劇《許我耀眼》女主角趙露思狠甩嬰兒肥,身材蛻變成為熱議焦點。她透露自己的瘦身秘訣之一,就是晚餐提前在6點前吃完,並以花椰菜和芹菜等高纖蔬菜為主食。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只是明星偏好,更有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其減重效果。
NOW健康 ・ 1 天前

飲食都市傳說:營養師揭密橄欖油高溫禁忌 肉雞激素與黃豆致癌謠言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許多民眾在挑選食材時,常因網路流傳的片面資訊而對健康食物產生誤解。從橄欖油、肉雞到豆製品,這些日常常見的食材,其實都背負了「不必要的罪名」。營養師徐慈家指出,只要掌握正確烹調方式與攝取原則,不但能安心享用,還能發揮保健功效。 橄欖油不只能涼拌 高溫烹調同樣安全 市面上許多人認為橄欖油只能用於涼拌,否則加熱後容易變質產生有害物質。徐慈家營養師表示,其實這是長期被誤傳的觀念。橄欖油的發煙點可達攝氏190至200度,而日常家庭烹飪如炒菜、煎、炸等溫度多介於120至180度之間,仍在安全範圍內。 橄欖油主要成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同時含有天然抗氧化多酚與維生素E,可幫助減少氧化壓力、維持血管彈性。相較於動物性油脂,橄欖油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有助於心血管保健。徐慈家營養師建議,日常烹飪可依料理需求選擇不同等級的橄欖油,初榨橄欖油適合涼拌或低溫煎炒,精製橄欖油則可安心用於高溫烹調。 肉雞無生長激素問題 炸雞風險在高溫油脂 網路上流傳「肉雞為了長得快被注射生長激素」的說法,長期引起消費者疑慮。徐慈家營養師解釋,實際上,這項指控並不符合現代
健康醫療網 ・ 6 小時前
銀髮族腸胃保健秘訣:5招照顧你的消化力
隨著年紀增長,腸胃蠕動變慢、消化能力下降,加上食慾減退,銀髮族容易出現便祕、胃脹氣等腸胃問題。 專家建議,透過日常生活的簡單調整,不僅能維持腸胃健康,也能讓老年人的飲食更順暢、營養更充足。以下整理了五個簡單又實用的腸胃保健秘訣,讓長者輕鬆照顧自己的腸胃。 1. 適度運動由於老年人新陳代謝變慢,可選擇溫和且持續性的運動,如健走、伸展操、游泳、太極拳等,幫助腸胃蠕動,也能提升食慾。 2. 多喝優酪乳優酪乳中的蛋白質經乳酸菌發酵後,更易消化吸收,並可增加腸道益生菌,有助於消化、延緩腸胃老化。 3. 定時定點排便建立規律排便習慣最佳時機為早餐後半小時,即使沒有便意,也建議定時如廁,形成反射性排便習慣。 4. 攝取足夠纖維全穀類、蔬菜水果富含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並抗氧化。銀髮族可將食物切小、煮軟或打成果汁,避免過於黏膩的食物,如年糕、麻糬。 5. 清淡飲食、調味得宜利用蔥、蒜、九層塔、胡椒、檸檬等天然食材調味,即使少用鹽也不會清淡乏味;避免過油、過鹹飲食,以減輕心血管與腎臟負擔。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堅果開封後要「常溫or冷藏」保存?營養師曝正確做法 小心你
常春月刊 ・ 8 小時前別小看開瓶蓋、提物品! 研究:握力減弱反映健康警訊
提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在高齡族群中更具意義。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 2025 年 3 月發表於《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
NOW健康 ・ 1 天前
飽和脂肪OUT!營養師自製低GI奶酥 降熱量避免血糖飆升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許多人對「奶酥厚片」有著特別的情感記憶,香氣濃郁、外酥內軟、甜中帶奶香,是早餐店與下午茶的經典選擇。然而,營養師孫語霙表示,一片奶酥厚片往往潛藏高油脂、高糖分與高熱量,若頻繁食用,容易造成熱量攝取過多與血糖波動。 孫語霙營養師指出,傳統奶酥抹醬主要成分為奶油與砂糖,脂肪來源多為飽和脂肪酸,不僅熱量高,也可能增加血脂與膽固醇的負擔。若想兼顧口感與健康,選擇以植物油取代奶油、以堅果取代部分糖與脂肪來源,是一個兼具風味與營養的解方。 以「玄米油+堅果」取代奶油 改變油脂結構更健康 這份自製「堅果奶酥抹醬」,以玄米油作為主要油脂來源。孫語霙營養師提到,玄米油含有豐富的植物固醇與穀維素,可幫助調節膽固醇代謝,屬於相對穩定且健康的烹調油。 搭配綜合堅果例如;杏仁、腰果、核桃等,不僅提供不飽和脂肪酸(Omega-3、Omega-6),還富含維生素E、鎂與鋅,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抗氧化與增強免疫力。孫語霙營養師說明,與傳統使用大量奶油的做法相比,這樣的油脂比例能大幅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同時保留滑順與濃香的口感。 減糖配方 保留香甜卻不造成負擔 這款健康版奶酥醬以約三分之一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秋冬易倦恐是貧血上身 醫籲女性與素食者提高警覺
天氣轉涼後,許多人容易感到疲倦、頭暈或氣喘,以為只是體力不足或睡眠不佳,其實可能是「貧血」在作祟。衛福部桃園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洪淩真三十一日提醒,貧血是指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濃度下降,導致氧氣運送能力減弱,使身體組織缺氧。輕微時症狀不明顯,但若長期忽視,可能引起注意力下降、心悸、胸悶,甚至增加心臟負擔。洪淩真說明,造成貧血的原因眾多,其中以「缺鐵性貧血」最常見,好發於女性、素食者及慢性失血者,例如月經量多、腸胃道出血或手術後失血等族群。其他原因還包括營養吸收不良、慢性疾病造成的造血抑制、或骨髓及遺傳性血液疾病。她提醒,貧血治療方式因成因不同而差異極大,若自行服用補鐵劑卻未見改善,應儘早就醫,由血液專科醫師釐清真正原因。洪淩真指出,若出現臉色蒼白、頭暈、心悸、容易疲倦或指甲變薄等症狀,都應安排抽血檢查血紅素及鐵質指標,以確認是否為貧血。若確診為特殊類型,如地中海型貧血或再生不良性貧血,則需進一步進行血液或骨髓檢查,並依病因接受個別化治療。她提醒,若貧血未妥善處理,長期可能導致身體缺氧、心臟代償性肥大,對健康影響不容小覷。在日常生活中,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是預防貧血的關鍵。洪淩真醫師建議,多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