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江國賓驚爆口腔長腫瘤 呼籲「如果覺得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不能拖」
演員江國賓(左)分享發現腫瘤的驚險歷程,提醒民眾別輕忽口腔症狀,右為江國賓的主治醫師、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李曉屏。(攝影/陳稚華)
資深藝人江國賓近日在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媒體餐敘上,首度分享自己罹患口腔腫瘤的就醫經歷。他回憶,當年口腔疼痛原以為只是一般發炎,卻在就診後被醫師判定需立即切片檢查。
「當時曉屏主任一看我的口腔,就說要馬上切片。所幸檢驗結果是良性腫瘤,經過切除與清創手術後就康復了,」江國賓提到,距今已4、5年,他仍固定每2、3個月回診追蹤。他也藉機呼籲,「千萬不要嚼檳榔、抽菸,如果覺得口腔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不然拖得越久,問題越嚴重。」
這場由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主辦的媒體餐敘,於18日假台北大直典華舉行,旨在推廣口腔顎面外科(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簡稱 OMFS)的專業價值,並讓社會更認識這群「口腔及頭頸部外科的專家」。
口腔外科是醫療橋樑,學會籲重視口腔癌早期篩檢
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李曉屏開場時表示,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在醫療體系中橫跨牙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與腫瘤外科,是「醫療橋樑」的重要角色。
「他們是第一線搶救顏面功能與生命安全的醫師,很多病人能恢復正常生活,是因為這群人默默守在手術燈下,」李曉屏強調。
李曉屏也特別提醒,口腔癌仍是台灣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新診斷的口腔癌病患逾8,000人,男性居多。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嚼檳榔、吸菸與飲酒。
李曉屏呼籲,「口腔篩檢真的非常重要,紅斑、白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都是癌前病變,早期發現可避免嚴重後果。」這也是江國賓願意現身說法的原因之一,他笑說,「我那時候只是覺得牙齒有點痛,沒想到差點錯過早期治療。」他也提醒觀眾,嘴巴裡面任何不明潰瘍或長期破皮,都不要輕忽。
延伸閱讀:全球首例》三總牙醫靠「眼眶拔牙」 解決23歲女骨纖維性發育不良、險戳破眼危機
李曉屏強調,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在醫療體系中橫跨牙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與腫瘤外科,是「醫療橋樑」的重要角色。(攝影/陳稚華)
江國賓感謝醫療團隊專業搶救,也鼓勵民眾早檢查、早發現。(攝影/陳稚華)
從智齒、顎骨到顏面重建...口腔外科範圍橫跨醫學與牙醫
口腔外科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委、萬芳醫院口腔外科主任侯俊羽以幽默方式帶領來賓「唸英文」認識這個專科的全名─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Oral是口腔,Maxillofacial是顎面,Surgery就是外科。」一句簡單的說明,讓大家更理解這個名稱背後的專業深度。
侯俊羽指出,口腔顎面外科是牙科十大專科中最早成立專科制度的領域之一,也是最辛苦的科別之一。「我們要值班、處理急診,病人常是外傷或腫瘤等重症。」目前全台共有552名學會會員、其中441位為專科醫師,訓練醫院遍及北中南東各地。即便部分縣市沒有訓練機構,也幾乎都能找到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提供服務。
侯俊羽表示,口腔顎面外科的業務範圍極廣,涵蓋「口腔、顎骨與顏面區域」,醫師需具備牙醫與醫學雙重知識,處理的問題從牙齒拔除到顏面重建都有。他以臨床實例介紹數種常見手術:
1. 智齒手術:是最常見的門診手術之一,對專科醫師而言如家常便飯。
2. 頭頸部感染手術:若牙齒感染未妥善處理,可能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危及生命。
3. 人工植牙:現今結合3D導板與導航技術,能精準避開神經,提高安全與成功率。
4. 顏面骨折修復:值班醫師常於深夜接獲急診通知,需處理顏面骨折與軟組織縫合。
5. 良性與惡性腫瘤切除:若為口腔癌,除了腫瘤手術,也需進行重建恢復外觀與咀嚼功能。
6. 正顎手術:改善顏面歪斜、咬合異常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現多配合3D模擬導覽提高手術精準度。
7. 顳顎關節手術:針對張口受限、關節疼痛等症狀,除藥物與復健,也可採微創關節鏡治療。
侯俊羽強調,「我們從牙齒、顎骨到顏面重建,都是為了讓病人恢復功能與生活品質。」
侯俊羽指出,口腔外科醫師需具備牙醫與醫學雙重知識,處理的問題從牙齒拔除到顏面重建都有。(攝影/陳稚華)
不只是「拔牙醫師」,更是守護顏面與生命的專家
口腔顎面外科(OMFS)結合了牙科與外科的專業技術,診治範圍從口腔、顎骨、顏面到頭頸部軟硬組織疾病、創傷與重建手術,是牙科體系中侵入性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專科之一。
學會指出,這類醫師除了拔除阻生齒、植牙與補骨外,更肩負顏面骨折修復、口腔癌切除與重建、顎顏面矯正手術、唾液腺與口腔黏膜病變治療等任務。他們不只修復外觀,更關乎「吃得下、講得清楚、笑得自然」的生活品質。
隨著3D影像導覽、電腦斷層分析與虛擬手術模擬技術的成熟,口腔顎面外科正朝向「數位化與精準化」邁進。台北慈濟醫院口腔外科主任許博智也提到,從人工植牙導航到腫瘤重建骨板設計,醫師能在電腦上先進行虛擬模擬,提高手術的安全與美觀度,「這項專業同時結合醫學精密度與藝術美學,被譽為『醫療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科別』。」
延伸閱讀:全球首例 北慈完成「一日顎骨重建與植牙」 口腔癌友6小時重拾笑容與咀嚼力
在燈光明亮的手術室裡,這群醫師或許默默無聞,卻是許多患者重新「抬頭微笑」的推手。
學會現場一起幫10月及11月壽星慶生,也恭喜江國賓手術成功如獲新生。(攝影/陳稚華)
口腔外科醫師在燈光下與時間賽跑,守護患者的顏面與生命。(攝影/陳稚華)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顏面外傷與口腔癌病例增加,學會期望透過衛教及推廣,讓更多民眾了解這項專業。「唯有社會理解、專業分工,才能讓患者在功能、外觀與心理層面,都獲得最完整的重建與支持。」
更多信傳媒報導
透露輝達對土地備案「皆不排斥」 李四川:備案比T17、18更大更便宜
海軍提海鯤號操雷測試新時間:明年5月前 顧立雄解釋技協無法隨叫隨到
日、德等國皆未對水面型光電設環評 台灣將成特例? 彭啓明:最快規範年底前出爐
其他人也在看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74歲嬤「天天擦止痛藥膏」竟差點洗腎!醫揭驚人真相 2類人要小心
文獻上曾紀錄一位74歲的老太太,近六週來一直感到呼吸喘不過氣、腳水腫,就醫檢查後發現她的尿蛋白非常高、血中白蛋白過低(僅17 g/L),還有腎功能變差(肌酸酐 169 μmol/L)。這些都是典型的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表現。起初老太太被診斷有泌尿道感染,給予抗生素與利尿劑治療,但腎功能仍持續惡化,三天後,被緊急轉到大醫院。醫師觀察她的狀況後,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她有明顯的腎間質腎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但腎小球卻是正常的,這非常不尋常。 兩種腎臟疾病合併出現? 線索指向某種藥物 腎病症候群 + 腎間質腎炎的組合,在臨床上,有一個很大的嫌疑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但問題來了,病人自己說沒有吃任何止痛藥,家屬也這麼說,連她的家庭醫師都說沒開過。為了保險起見,醫師把她所有的藥都停掉,沒想到腎功能還是繼續惡化,甚至需要洗腎。 就在此時,關鍵線索出現了 某天,護理人員在老太太的櫃子裡發現了一條「止痛藥膏(piroxicam gel)」,原來她一直在病房浴室裡偷偷塗抹這條藥膏在肩膀和背部,來緩解肌肉痠痛。老太太在這六週內總共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病人罹腦瘤右眼被摘除⋯竟要求換新眼鏡?醫從患者身上學到的生命課
當生命來到最後階段,病人最想要的是什麼?醫師維多莉亞.史薇特(Victoria Sweet)於《上帝的旅館》一書中,寫下在深池醫院的所見所聞,包括患者與醫生面對病痛或生死時的心情轉折,以及身心靈照護的本質、代價和價值等真實寫照,她深切體會到,醫生並不需要做很多事,往往只是最簡單的處方,病人就會好轉,醫療或許可以「無為而治」。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停經女性骨鬆危機!咳一下就骨折、身高變矮…別讓駝背偷走你的身高:4招讓脊椎重獲新生
由一節節的脊椎骨層層疊起的脊椎是撐起我們直立的重點,每天負擔著全身的重量。若這些骨頭中出現了裂縫,可能就會出現撐不住的狀況,讓我們的脊椎垮下,因此這樣的脊椎壓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很容易影響到姿勢。
幸福熟齡 ・ 4 小時前
生病吃不下≠惡化 應補充「這2種液體」!千萬別強迫進食
人生病時常沒食慾,醫師張家銘表示,這時身體正在啟動「節能修復機制」。根據研究,人體免疫細胞,在感染時會改變吃的東西,身體會暫時降低對葡萄糖的使用,轉而燃燒酮體、乙酸與乳酸這些替代燃料,以便讓免疫系統穩定運作。因此,當發燒、喉嚨痛、沒胃口時,不需要強迫進食,而是適當地補水、補電解質、輕微斷食幾餐,反而能讓代謝自然轉換到「免疫模式」,支持T細胞運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運動降膽固醇「早上vs晚上」哪時最好?專家解答 差別出乎意料
當你拿到健檢報告,發現膽固醇比預期高時,可能會感到緊張不安。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提醒,該是時候調整生活習慣,例如重新把運動排進日程,幫助降低數值。研究顯示,運動能幫助改善膽固醇,降低「壞的」LDL 膽固醇,並提升「好的」HDL 膽固醇。不過,如果想讓努力更有效,你或許會好奇:有沒有特定時間運動更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對此,eatingwell網站訪問了心臟科醫師、運動營養師與健身教練。 運動有最佳時間嗎? 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是否早晨、下午或晚上運動對降膽固醇最好。心臟科醫師 Aaron Feingold 表示,依個人狀況而定,但有研究顯示,早晨運動在膽固醇管理上可能略佔優勢。他解釋,人體的晝夜節律會影響脂肪代謝,膽固醇生成在夜晚達到高峰;早晨運動能打斷這個循環,並在白天提升 HDL 水準。例如,一項針對年長者的研究發現,早晨運動者的 LDL 膽固醇明顯低於下午運動者。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早晨運動與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中風風險有關,而膽固醇在這兩種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下午或晚間運動也有其優勢。運動營養師 Marie Spano 指出,研究顯示,晚間運動可能比早晨運動更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因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獨家》黃國昌索資疑點重重 安全單位:足以擬定攻擊計畫
民眾主席黃國昌涉入指揮狗仔、駭客集團醜聞,昨又爆出黃辦今年曾向央廣索取褒忠分台10年來歷次發射機的全部工作數據資料及電費單等機敏資料。安全單位隨即展開分析,發現相關資料根本與採購、查弊無關,反而構成對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的潛在威脅,可能成為擬定攻擊計畫最完整的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 ・ 1 天前央廣聲明(六)-提供黃國昌委員索資 已排除機敏內容
2025-10-20 有關近日媒體報導黃國昌立法委員依央廣工會爆料,向本臺索資乙事,本臺特此聲明如下﹕ 一、針對中央廣播電臺企業工會透過黃國昌委員索取本臺分臺整併計畫、採購案及用電、發射機紀錄等資料,本臺深感不解與遺憾。此係因相關資料多年前曾遭周刊不實報導,經調查局等司法單位徹查至今,並未發現弊端,遑論不法情事。此次工會委請黃委員索資乙節,本臺事先並無所悉,亦不明舉發所為何來。 二、本臺為關鍵基礎設施單位,因此面對外界索資時,向來皆會就資料機敏性進行評估。本次黃委員辦公室透過文化部向本臺索資,本臺配合國會問政監督,經內部評估後排除涉及營業機密部分,僅提供非機敏資料,供委員參考。 三、本臺為服務全球聽友,所有廣播節目之播出頻率、時間、服務範圍,皆以節目表形式公告於本臺官網供全球聽友查詢。
中央廣播電台 ・ 6 小時前
黃國昌轟烏龍爆料不道歉? 鏡週刊聲明:報導均有所本
即時中心/顏一軒、謝宛錚報導《鏡週刊》近期猛咬民眾主席黃國昌,指他不僅養狗仔跟監政敵,甚至還疑似經營駭客擔任義工;近期該週刊又以「《央廣》被駭內幕...」刊載報導稱,《央廣》員工找黃揭弊,要付近百萬元給「吹哨者保護協會」,黃不滿此說法不實,秀出與吳姓工程師對話截圖自清,並宣布下週將提告,不過《鏡週刊》昨(18)日深夜又發布三點聲明稱報導均有所本。對此,黃國昌今(19)日回應,該週刊做假新聞,卻連基本道歉的勇氣與格局都沒有,大家心裡都有評判。
民視 ・ 1 天前
吃完血糖就失控!營養師點名「麻醬麵、羹麵」是碳水炸彈
糖尿病患者外食時常感困擾,尤其在中式麵店點餐更擔心血糖失控。營養師李婉萍建議,糖尿病友到麵店用餐時應優先選擇湯麵,因為油脂較少且份量容易控制;而乾麵、麻醬麵和羹麵則被她列為「碳水炸彈」。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每天偷偷幫脂肪加班!醫揭變胖10生活陷阱:無糖飲料、熬夜滑手機全都中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吃很多」,但體重計卻無情地往上爬?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讓你「悄悄變胖」的生活陷阱,他說,不是你吃太多啦!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食物香脆背後的「毒」 研究揭高溫烹飪的「焦化」恐誘發失智與心臟病
根據《unilad》報導,美國與德國多個研究機構分析不同烹調方式對人體的影響。核心是「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當糖與蛋白在乾燥高溫下反應,讓食物更香、上色、酥脆;但同時產生「終末期糖化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這些分子在體內代謝不易,...
CTWANT ・ 9 小時前
長壽專家「絕不吃高糖早餐」 逆齡15歲!就靠減少發炎
比利時長壽專家維丁醫生聲稱自己成功將生理年齡逆轉約15歲,並分享了他為了健康長壽絕對不碰的早餐類型。這位專門研究健康老化的醫生表示,高糖分的早餐可能會導致血糖急速升高,長期下來恐加速身體老化。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賣雞蛋糕昔被找碴一度喊卡 蔡裴琳近日復出回應:不想被打敗!
娛樂中心/王靖慈報導42歲女星「蔡裴琳」近來擺攤賣雞蛋糕,沒想到不久前被媒體重提舊案、酸民找碴,氣得她親上火線反擊:「姊不吸毒很久了,20年了可以放過我嗎?」霸氣的回應也讓當時掀起一陣熱議。她原本宣布暫停擺攤,透露部分人並非想買雞蛋糕,而是跑來看笑話、說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話。不過近日情緒平復後,她又決定復出:「不想被某些人打敗!」
民視 ・ 6 小時前
薑不只暖身! 醫揭最新研究:助燃脂、血糖不亂飆
薑是中式料理和食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最新研究證實,薑能讓體內脂聯素上升,當脂聯素夠高,就像按下身體自我修復的開關,脂肪開始當燃料用,能幫助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沈玉琳血癌治療成功可返家吃飯,拚年底復工?醫:「這時候」復工比較好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在今年7月底驚傳病倒住院,後確診為血癌。經過積極治療,9月傳出骨髓檢測報告顯示,他新生成的血球皆為正常,治療取得初步成功。而今(10/14)更傳出他已可出院回家休養,讓粉絲們鬆了一口氣
健康2.0 ・ 11 小時前
養老新提案2/550萬買退休宅還能月收1.5萬 教授超前部署:我買的是老後安全感
面對長壽風險,退休規劃不只是存摺數字的累積,更是一場對生活品質的超前部署。相較於傳統養生村,台中沙鹿的好好園館走出一條新路,採「先買後住、包租代管」模式,退休前尚未入住,可先收租,老後享居住權、直接入住,讓原本可能沉睡的養老金,轉化為源源不絕的現金流,也預約老後的安身之所。大學教授顏瓊芬花550萬元買下1戶當包租婆,她說,「退休不只是孤獨終老,更要好好過生活,我買的不是一間房,而是老後的安全感。」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4 小時前
挺鄭麗文有功者一起入主中央 李乾龍將任副主席回鍋秘書長
[FTNN新聞網]記者孫偉倫/台北報導國民主席改選18日確定由鄭麗文勝出,11月起將上任成為新主席,外界關注鄭團隊中央人事安排,目前已傳出曾任秘書長的先...
FTNN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