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吃不下≠惡化 應補充「這2種液體」!千萬別強迫進食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人生病時常沒食慾,醫師張家銘表示,這時身體正在啟動「節能修復機制」。根據研究,人體免疫細胞,在感染時會改變吃的東西,身體會暫時降低對葡萄糖的使用,轉而燃燒酮體、乙酸與乳酸這些替代燃料,以便讓免疫系統穩定運作。因此,當發燒、喉嚨痛、沒胃口時,不需要強迫進食,而是適當地補水、補電解質、輕微斷食幾餐,反而能讓代謝自然轉換到「免疫模式」,支持T細胞運作。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根據2025年發表在《Cell Metabolism》的研究,人體的免疫細胞,特別是T細胞,在感染時會改變吃的東西。當生病、發炎或感染病毒時,身體會暫時降低對葡萄糖的使用,轉而燃燒酮體、乙酸與乳酸這些替代燃料。這個轉換的目的,是讓免疫系統穩定運作、延長戰鬥時間,同時降低過度發炎造成的損傷。
從代謝而言 這是身體為了修復而進入的「節能模式」
張家銘表示,研究顯示,此時T細胞不再依賴葡萄糖進行快速的糖解作用,而是使用更穩定的代謝管道,像是氧化脂肪酸或酮體,透過粒線體的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這樣的燃料轉換能減少代謝廢熱與自由基,讓免疫細胞的戰力更長久。
所以,當人病中不餓,是身體在進行一場精準的「資源重分配」。
生病時別急著「硬吃」 讓身體自己選燃料
他表示,當身體發燒、喉嚨痛、沒胃口時,人不需要強迫進食。適當地讓身體休息、補水、補電解質、輕微斷食幾餐,反而能讓代謝自然轉換到「免疫模式」,讓酮體與乙酸上升,支持T細胞運作。
此外,病人若能在康復期中慢慢恢復飲食、不要太快吃油膩或甜食,復原更好、疲倦感更少。因為這時身體仍在清除代謝廢物,若提早塞進太多糖分,會讓免疫細胞又被迫切回糖解路線,反而拖慢修復。
從食慾變化 看見身體的恢復節奏
在臨床上,我常告訴病人,當食慾回來了,代表免疫戰爭快結束了。這是因為當感染被控制、發炎訊號下降,大腦下視丘釋放的食慾抑制物質減少,消化系統重新拿回能量控制權。這時候身體會自然產生飢餓感,代表修復階段啟動。
懂得「少吃」的免疫力 其實更聰明
張家銘表示,該篇研究指出,身體在生病時的行為,沒食慾不是壞事,而是一種策略。不吃東西是給免疫系統更多的舞台。下次生病時,不妨暫停對「營養不夠」的焦慮,讓身體自己安排燃料的使用順序。當代謝恢復平衡,免疫就能更快歸位。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486先生「1習慣」害頸椎險斷掉!醫驚喊:現代人的通病
日本人靠「這豆」長壽!醫讚:降血脂、護腸道、不生病
金鐘60/世新大學校友大放異彩!金鐘60見證傳播教育領航實力
其他人也在看

營養專家點名「3種常見食品」恐害糖尿病、焦慮上身! 很多人早餐就吃
你知道自己經常吃的食物是「超加工食品」嗎?根據CNBC報導,超加工食品是工業化生產的食品,通常價格低廉、方便食用,而且非常美味,因此成為許多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但這樣的食物營養價值低,且含有多種食品添加物,長期攝取可對健康造成影響。哈佛醫學院營養精神醫學專家Uma Naidoo醫師和夏威夷大學營養學Jinan Banna教授就為大家列出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的超加工食品。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與多種疾病有關 還會影響精神健康 Naidoo醫師指出,超加工食品在生產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如玉米、大豆和糖等天然食材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都會大量流失。這些食品透過添加防腐劑、化學物質、人工調味料、甜味劑和著色劑等食品添加物來大大延長保質期,同時含有過量的Omega-6脂肪酸和較低的Omega-3脂肪酸。早餐穀物、薯片、沙拉醬、含糖飲料、冷凍食品,以及熱狗等加工肉類,甚至一些植物奶都屬於超加工食品。長期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以及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引發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大腸癌等健康問題。此外,攝取過多超加工食品也與憂鬱症、焦慮症等有關,Naidoo醫師就分享,當她的患者用未經加工、營養
常春月刊 ・ 9 小時前
金針菇道歉了!全家香港旅遊跑打卡熱點 拍照未注意公告遭網批評
百萬網紅金針菇日前帶全家去香港旅遊,特別安排觀光客熱門的拍照打卡點「怪獸大廈」,不過該區域其實有貼出禁止拍攝公告,金針菇在未注意情況下將相關內容剪輯至自己頻道影片中,引起部分網友不滿留言批評。稍早,金針菇在YouTube頻道下方道歉回應,「已將該片段刪除,很抱歉影響到住戶,之後拍攝上會再更留意,謝謝你們。」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營養師狂推的櫛瓜料理!抗氧化、調解血壓、修復細胞 跟著吃健康又美味
台灣市場越來越常見到櫛瓜的蹤影,除了營養價值逐漸受到重視,更是輕食族的首選,也是一種兼具美味與健康的蔬菜。營養師廖欣儀認為,櫛瓜不只好吃,更富含多種營養素,是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選擇。 櫛瓜屬
健康2.0 ・ 1 天前
不是3C!醫揭「2日常習慣」會害青光眼:我自己超怕
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的病變,嚴重可導致失明,眼科醫師陳威霖表示,除了眼壓過高可能導致青光眼外,還有一種是低眼壓型青光眼,也就是,眼壓不高,視神經卻悄悄萎縮,部分原因是因為趴睡、領帶過緊所致,因此,民眾要避免不經意的生活習慣造成不可逆的青光眼。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免疫細胞戰鬥模式啟動!生病沒胃口是「自我修復」機制
生病時沒胃口不是身體出了問題,而是一種自我修復機制。張家銘醫師分享最新研究發現,人體在生病、發炎或感染病毒時,會暫時降低對葡萄糖的使用,改為燃燒酮體、乙酸等替代燃料,此時若輕微斷食幾餐,反而有助於更快康復。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極端天氣熱浪寒流威脅 北醫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風險增 亞洲族群注意
極端天氣熱浪、寒流是「地球生病」的現象,天氣驟變對健康威脅更不容小覷。台灣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極端高溫或低溫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發病與死亡風險,尤其亞洲族群更脆弱,是高風險群,要特別注意。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7 小時前
天涼想溫補?營養師推吃「這花苞」高纖又可祛寒:神物!
時序進入10月,天黑得越來越早,顯示也已進入深秋。營養師劉學民表示,24節氣剛過「寒露」,早晚氣溫開始轉涼,空氣也開始變得乾燥;建議此時可以適當攝取溫補食材,驅逐體內寒氣,並推薦富含葉酸、膳食纖維與維生素A的韭菜花,驅寒又能補元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冷氣收工不只拔插頭!台電教「按1鍵」 明年開機省大筆電費
東北季風增強,今(19)日可以明顯感覺到溫度下降,正式告別炎熱夏天,不少人家中的冷氣也準備「收工」。但台電先前提醒,冷氣停工不是關電源、拔插頭即可,在清潔過後,記得還要打開運轉1至2小時,避免內部濕氣影響冷氣運作或使用年限。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汗水!醫揪出「老人味」禍首 「常做1事」減少體味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容易散發體味,常被稱為「老人味」。中醫師黃敬軒提到,老人家的皮膚菌叢與年輕不同,當菌叢接觸到油脂與空氣,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氣味,若想減少老人味,可嘗試經常洗浴,有助於降低體味,但老人家洗澡時需特別注意跌倒及溫差問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
運動降膽固醇「早上vs晚上」哪時最好?專家解答 差別出乎意料
當你拿到健檢報告,發現膽固醇比預期高時,可能會感到緊張不安。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提醒,該是時候調整生活習慣,例如重新把運動排進日程,幫助降低數值。研究顯示,運動能幫助改善膽固醇,降低「壞的」LDL 膽固醇,並提升「好的」HDL 膽固醇。不過,如果想讓努力更有效,你或許會好奇:有沒有特定時間運動更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對此,eatingwell網站訪問了心臟科醫師、運動營養師與健身教練。 運動有最佳時間嗎? 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是否早晨、下午或晚上運動對降膽固醇最好。心臟科醫師 Aaron Feingold 表示,依個人狀況而定,但有研究顯示,早晨運動在膽固醇管理上可能略佔優勢。他解釋,人體的晝夜節律會影響脂肪代謝,膽固醇生成在夜晚達到高峰;早晨運動能打斷這個循環,並在白天提升 HDL 水準。例如,一項針對年長者的研究發現,早晨運動者的 LDL 膽固醇明顯低於下午運動者。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早晨運動與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中風風險有關,而膽固醇在這兩種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下午或晚間運動也有其優勢。運動營養師 Marie Spano 指出,研究顯示,晚間運動可能比早晨運動更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因
常春月刊 ・ 16 小時前颱風東北季風共伴山區豪雨 新北烏來信賢種籽親子實小明停課
東北季風及颱風風神外圍環流影響,大台北地區有局部豪雨或大豪雨,新北市教育局今晚表示,多校今天停止課後輔導等課程。烏來區信賢種籽親子實小評估決定,明天(21日)停課一天。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7 小時前
「風神+東北季風」雙重夾擊!專家:台灣正式換季
生活中心/李汶臻報導今年第24號颱風「風神」(FENGSHEN)於昨(18日)凌晨正式生成,而據中央氣象署預報,受「風神」颱風外圍環流及一波帶有冷空氣的「東北季風」南下影響,自今(19日)起全台大變天,豪雨、強風大浪、轉涼一次報到。就有氣象專家發文宣告「正式換季!」,並示警此次雙重氣流夾擊台灣的影響,其中最新的「雨彈狂炸警戒區」也曝光了。
民視 ・ 1 天前
新北林口命案!女13樓墜2樓露台、倒臥血泊 鄰居目睹嚇壞急忙報警
19日中午,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某住宅大樓,一名女子不明原因墜落到2樓露台,倒臥血泊中,嚇得目擊者急忙通報119及報警處理,不過救護人員抵達時,發現女子已明顯死亡,詳細案情還要再釐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流感、新冠共伴增危險!專家籲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今年流感提早進入流行期,流感最常見併發症為肺炎,而「肺炎鏈球菌」是導致肺炎主要原因。今年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累計達270例,創近6年同期新高,專家指出,流感或新冠患者若感染肺炎鏈球菌,住院及死亡風險均大增,呼籲65歲以上長者、19至64歲高風險族群,應及早完成兩劑肺鏈疫苗接種。
中時新聞網 ・ 10 小時前

連吃「這水果」4天差點爆肝!醫聽完吃法直呼太可怕
水果常被視為健康食品,但吃法若不當,同樣可能讓身體亮紅燈。日本一名肝臟專科醫師就分享臨床案例,指出一名患者因連續多天吃下一大串麝香葡萄,結果肝功能數值突然惡化,所幸在停止食用後才逐漸恢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平均每2人就1人高血壓!多吃3類食物遠離三高、降大腸癌發生率
更年期簡單以三個階段區分,一般女性約在40歲進入更年期前期,但現在生活壓力大,有些會在30 多歲就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如月經開始出現不規則、睡眠品質不佳、眼睛容易乾澀等。進入中期容易有「萎縮性陰道炎」,陰道出現乾澀、鬆弛、頻尿等。直到後期,開始有慢病疾病問題出現。
幸福熟齡 ・ 13 小時前
「1蔬菜」抗癌、解毒還能回春!乳癌女狂吃3個月後神奇好轉
十字花科蔬菜具有解毒功能。醫師劉博仁表示,一名乳癌患者經檢測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DEHP)」的代謝物偏高,長期會干擾內分泌與細胞代謝。劉博仁請患者每天多吃一些「十字花科蔬菜」,3個月後,女子的檢測數據明顯改善,解毒與代謝功能大幅提升。女子也直呼,「精神變好了、皮膚也變亮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1 天前
停經女性骨鬆危機!咳一下就骨折、身高變矮…別讓駝背偷走你的身高:4招讓脊椎重獲新生
由一節節的脊椎骨層層疊起的脊椎是撐起我們直立的重點,每天負擔著全身的重量。若這些骨頭中出現了裂縫,可能就會出現撐不住的狀況,讓我們的脊椎垮下,因此這樣的脊椎壓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很容易影響到姿勢。
幸福熟齡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