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抽菸族注意!主動脈弓部瘤恐奪命 北榮推「新技術」救回多命
主動脈弓部瘤為退化性疾病,好發於70歲以上男性、有抽菸習慣以及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三高病史的患者。除了控制危險因子外,手術是唯一根治方式。目前以微創主動脈支架置入手術為主流,但通常需先進行頸部繞道手術,來確保腦部血流暢通;如果患者條件不適合,則需採開放式手術切除腫瘤並重建。
個案63歲謝先生,20年前因主動脈剝離,接受傳統開放式胸主動脈置換手術,後續追蹤發現,主動脈弓部瘤逐漸增長至8公分 。
病友 謝先生表示最重要的是你有一顆長在那邊,你每天會提心吊膽啊,然後你不敢跑步,不敢出力,不敢發脾氣啊。那因為你,醫生也交代血壓不可以太高。你一太高 看到你有一天會破掉破掉你就走了。
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陳沂名表示一般傳統的主支架上面去開窗,開窗其實就是開動的意思,開了這個窗之後,我們把支架放好之後,這個開窗它會對準病人的三個分支的開口,那因為每一個人的開口的大小,位置角度都不盡相同。
北榮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心臟外科主任 張效煌進一步指出在過去主動脈弓部瘤,大概都得用傳統的手術來治療,那傳統的手術,有包括我們講的全部都用手工縫的,另外也可以是我們講的在胸部中間的地方,然後放支架。支架以後,然後在我們講的頸部啊 兩邊的血管,然後來做繞道手術,這分成這兩大類,但是呢不管怎麼樣,都還是需要進行我們的開胸手術。那過去來講,我們大血管支架大概都放在我們的胸部,其他的地方或者是肚子,這種動脈瘤,那在主動脈弓部瘤的地方,是不能夠放大血管支架的,台北榮總能夠用這種大血管支架來解決。這樣子主動脈弓部瘤的問題啊,已經是創舉。
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造成主動脈破裂是心血管猝死中排名第四名,在所有主動脈疾病中,又以主動脈弓部瘤最複雜,因為主動脈弓部上方有通往腦部有無名動脈 左頸動脈 左鎖骨下動脈,一旦出現弓部瘤,不僅有破裂危險,也會增加中風風險。
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陳沂名表示如果長在主動脈的弓部,弓部就是心臟出來,經過升主動脈要轉彎的那個地方要弓部,那這個弓部,是所有的動脈瘤裡面,處理上最複雜的,因為它上面有三個通往腦部的分支。那所以這個地方要是產生弓部的話,它不但有破裂的危險,它也會增加中風的機會。
北榮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心臟外科主任 張效煌指出主動脈弓部瘤跟其他的主動脈瘤的手術,也是一樣,它主要好發的原因,除了遺傳抽菸三高等等,那這個還是佔了一個最主要的因素,那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控制我們的體重,我們的血壓,那不要讓心血管系統造成太大的負擔。
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依據每位患者獨特的主動脈形狀、走向、個別頸部分支動脈的大小、角度客製化設計。
臺北榮總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陳沂名表示傳統手術就是正胸打開,我們把動脈瘤切除,切除之後用人工血管,那我們外科醫生用一針一線 去把它縫起來,這是開放手術。那第二種方式就是說,我們做一般的主動脈支架置入,再將頸部的三個血管,分別做繞道,那繞道的目的,要把通往腦部的血流可以保存,這是第二種治療方式。
北榮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心臟外科主任 張效煌表示目前來講,能夠執行主動脈公布瘤的大血管支架手術的,目前只有臺北榮民總醫院,那相信以後這樣的手術,也能夠推廣到其它的一些醫學中心去,能夠嘉惠更多的病人。
醫師提醒,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像是不定時炸彈,胸痛 背痛是常見警訊。民眾務必戒菸、控制三高,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更多 TVBS 報導
「沉默殺手」高血壓釀死風險高!專家8招逆轉:不用吃藥
睡多久不如睡得準!研究:固定睡眠時間 降五成死亡風險
新莊箱屍案真相大白!父疑心血管疾病自然死亡 兒遺棄屍體罪起訴
台灣人好過勞!年比先進國家「多做330小時」 4職業最慘
其他人也在看


鼾聲如雷恐非小事 睡眠呼吸中止症暗藏猝死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40歲男性上班族,身高170公分、體重逾120公斤,BMI高達41.3,夜裡打呼聲如雷,甚至被自己的鼾聲驚醒,常出現快要窒息的感覺,一度誤以為被鬼壓床。長期睡不好導致精神不濟、血壓升高、情緒低落。 起初他在心臟內科治療高血壓但控制不佳,轉診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就診。經睡眠檢測發現,每小時呼吸中止高達80次、每次超過10秒,屬極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減重並配合正壓呼吸器治療後,呼吸中止指數降至5以下,睡眠品質與情緒皆明顯改善。 勿將疲累歸於生活壓力 留意有潛藏疾病 耳鼻喉科主任徐欣健醫師指出,許多人以為疲累只是生活壓力造成,卻忽略背後可能潛藏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若長期未治療,除睡眠品質下降,也會引發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是現代人不可輕忽的健康警訊。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廣 嚴重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睡眠中反覆出現呼吸暫停與重啟的狀況,導致血氧下降、睡眠中斷,進而影響全身健康。患者常出現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喉嚨乾、記憶力衰退及情緒不穩等問題。 徐欣健醫師表示,若長期未治療,將增加腦血管及心血管病變風險,中風與心肌梗塞機率比一
健康醫療網 ・ 18 小時前
「中醫開放超音波」最後階段 中醫師公會:全台62中醫已受訓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醫開放使用超音波檢查,進入最後階段。新任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蘇守毅今(27)日表示,目前全台已經有62位中醫師加入相關的超音波醫學會,超音波未來主要是輔助工具,包括像針灸時的安全深度指引、辨別病人是否單純腹痛等,雖然健保沒有給付,但目前沒有自費規劃,中醫會以免費服務為主。衛福部中醫藥司則說,近期會儘快...
匯流新聞網 ・ 22 小時前
87歲翁長短腳一跛數十年 豐原醫:靠精準關節手術重拾穩健步態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豐原87歲黃先生,長年深受長短腳與膝蓋疼痛所苦,他年輕時左側股骨骨 […]
觀傳媒 ・ 15 小時前
詹江村疑張峻有前科!律師點名2人酸爆:國民出來的不是很正常嗎?
國民花蓮縣立委傅崐萁昨(27)日下午在花蓮縣光復鄉舉行災後重建座談,傳出只邀請縣府人員、村長及民代、部分災民,引發其他災民不滿齊聚抗議,也讓出身光復的無籍議長張峻直接踢桌怒嗆「為什麼不通知災民?」,此舉遭到桃園市議員詹江村質疑有前科。對此,律師林智群也酸爆「國民出來的,有前科,不是很正常嗎?」。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免疫力不足恐陷惡性循環!癌症治療預後關鍵竟是「淋巴球」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周辰瑞報導】得知自己罹癌後,總是讓患者、家屬手足無措。除了經醫師評估,以及根據基因檢測結果給予合適的治療方案外,癌友還要關注哪些重點,以輔助治療效果?臺中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李冠德主任表示,許多癌友知道維持免疫力的重要性,會詢問自己的白血球總數是否達標,卻常忽略「淋巴球數量」有無處在正常範圍,無論接受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淋巴球數量不足都可能影響預期治療成效。李主任也為大家說明淋巴球在抗癌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並提供癌友維持淋巴球數量的方法,幫助提升治療品質和患者預後。 掌握癌友免疫力 除了看白血球也要看「淋巴球數值」! 掌握患者的免疫狀態是癌症治療的重點。李冠德主任指出,醫師除了關注患者的體能外,也會藉由血液分析來評估患者的免疫力。在血液指標中,白血球數目的正常值應介於4000到10000之間,過高可能表示體內出現感染或發炎,過低則代表免疫力可能不佳。 淋巴球又為何如此重要?李冠德主任說明,淋巴球細胞是白血球的一種,包含T細胞、B細胞、NK細胞等,是人體重要的「防衛軍團」,可協助對抗癌細胞或細菌感染等。因此更進一步的評估是觀察嗜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的比例,一般正常
健康醫療網 ・ 4 小時前蘋果「冷革命」 奇鋐受惠高階iPad Pro導入均熱板…躍唯一台灣供應商
蘋果「冷革命」大進擊,將首度在高階平板iPad Pro導入均熱板(VC)散熱技術,讓機身更薄,同時讓使用者不受熱當機干擾...
聯合新聞網 ・ 6 小時前砂石車後斗滲水被警攔查 結果駕駛竟是毒駕
劉姓男子於今年4月1日晚上8時點多在其位於台中市的住處吸食甲基安非他命後又隔天一早7點多注射海洛英。劉男之後罔顧其他用路人安全直接駕駛砂石車上路,劉男直到行經苗栗縣頭份市永貞路1段與南田街交岔路口因沙石車後斗滲水,被頭份警方攔查,結果發現劉男毒駕送辦。苗栗地院法官審理後,依公共危險判處劉男有期徒刑3
自由時報 ・ 4 小時前香水和冰品同尬場 光速火箭和皇家可口蜜月行情拚輸贏
迎接28K多頭行情,上櫃新兵今日三檔同日掛牌拼場,包括杜老爺母公司皇家可口(7791)、光速火箭(7782)及昱臺國際(7716),承銷價依序為72、32.5元、21元。今日三檔個股蜜月行情雖順利啟航,惟攻勢不堅,漲勢最猛的昱臺國際,僅漲逾28%。經統計,截至今日上午9時30分止,皇家可口、光速火箭、昱臺國際最大漲幅依序為17.36%、4.62%、28.33%,暫由昱臺國際拔得頭籌。
中時財經即時 ・ 3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 小時前
海鮮控注意!台人愛吃的「2類水產」重金屬超標,吃錯部位恐加速罹癌
海鮮向來是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最新檢測發現,國人愛吃的旭蟹和丁香魚等水產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長期食用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對此,
食尚玩家 ・ 5 小時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6 小時前
癌王胰臟癌唯一早期警訊!醫示警:年過50罹「1病」要小心
胰臟癌被認為是難以對付的「癌王」,早期大多沒有症狀,患者很難有所警覺,且胰臟位於後腹腔,長了壞東西相較其他器官的癌症更不容易被發現,預後不佳且復發率高,是名副其實的「9死1生」,包括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名嘴劉駿耀、法國名廚侯布雄、聲樂家帕華洛帝、資深藝人巴戈等名人皆因胰臟癌過世。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5歲個案,提醒高血糖是胰臟癌的警訊,「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唯一機會」,要特別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國二女吃錯3餐確診糖尿病!母崩潰:害了她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食的比例愈來愈高,肥胖與慢性病問題也日益嚴重。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她曾經在門診遇過一名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確診,糖化血色素甚至高達12%到13%,遠超過正常值。當下媽媽崩潰哭喊「是不是我害了她」,少女全程低著頭不敢說話,讓人心疼。高敏敏指出,這名少女每天早餐吃外食、午餐在福利社買麵包,下午固定吃三個車輪餅,晚餐又全家外食,三餐糖分超標卻無人察覺。
民視 ・ 3 小時前

都錯了!吃太鹹未必傷身 研究揭「1物」才真害血壓飆
一般認為,吃太鹹會導致高血壓,但醫師魏士航表示,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患者而言,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但對非高血壓患者,鈉鹽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而且,無論有無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他表示,高血壓患者除了要避免過多的鈉鹽外,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若能改善高胰島素分泌的問題,高血壓就可望獲得真正解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冷藏也沒用?黴菌最快5天就長出來,這些食物最危險
看見麵包長黴,你會怎麼做?台灣濕熱氣候讓黴菌無孔不入,不只影響食物保存,更可能悄悄傷害健康。專家提醒,食物發霉不只是浪費,嚴重時還會對肝腎造成致命威脅。 麵包發霉只切一角?小心黴菌已深入核心
健康2.0 ・ 5 小時前
大陸進口「大閘蟹」驗出禁藥 好市多「1水果」農藥超標
秋天是吃蟹的季節,但食用進口螃蟹要小心藥物殘留。食藥署今(28)日公布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一批總重近4000公斤、由大陸進口的大閘蟹被檢出國內禁用動物用藥,必須全數退運銷毀,這也是今年3批報驗大陸
中廣新聞網 ・ 5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