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之法要(12)─
世事除了生死,都是事!望各自珍重!
一、定的五患
修定的候,有一些障影我的修行,起,大致五:
(一)懈怠。懈怠,是著吃喝玩而不想修行的念。修行有成果,都是因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入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忘言。言,也即教我的修行方法。修定的候,把的都忘了,致使法正常修行,就叫忘言。
(三)昏沉和掉。昏沉於明,因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於修行目或所境;掉於心,思曾吃喝玩的景象而心向外散,故而法於目。是所有定最大的障,甚至影到定的本。
(四)不行治。在修行的程中,心已始昏沉、掉,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想,心根本不在目上了,不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治,任其展。即使前面修得不,後面也得很糟糕,就叫不行治。
(五)沉掉行治。心安住在平,有昏沉、掉的候,行去。比如多此一地去察:我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耶是心的本性光明,是常是痛苦等等,迫自心定境界,叫沉掉行治。
五障中的前,影入定;第三,影定的本;後面的,影定的展。所以,作修行人,首先一定要法治、祛除五障。
二、五患的八治方法
五障怎麽治呢?可以用八方法,也即八治行治五障。
(一)信。也即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第一是相信定的方法,能清、化我的心,我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定的候很有趣。其,世任何一工作都是如此,做喜的工作和做不喜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定。
(三)勤。也即精、努力。
(四)安。始修定的候,心得很枯燥,身坐久以後,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定好以後,就生定的喜——心很平、很舒服,不但心快,而且身保持毗七法的姿坐了很,也不但有不的感,反而很松,就叫安。在定境界比高的候,才有安。
依靠信、欲、勤、安四者,就能除懈怠。其中前三是方法,安是果。
有四最重要的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不知道何需要用怎的方法去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好所有的工具,到候需要甚就用甚一。修行人也要先好治的方法,以不之需,所以,後面四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不忘修行的目。比如,在修菩提心的候,不知不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就是因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甚,意一旦目,立即就,上就可以整回,中一分都不浪。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慧之光》)中,一面的或者察,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候,有有昏沉、掉,都清清楚楚。否根本不知道有有掉、散、昏沉,然修了一小,但一小怎麽去的,完全不清楚,都是因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有昏沉、掉,一定要取措施控制、治,叫作思。《阿毗磨》中五十一心所,其中一心所就是作思。其,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些念怎生的呢?因在我心中,有一心所、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量心」中的「舍」和定八治行中的「舍」是不一的。八行中的舍,是修,如果有昏沉、掉,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不要去、,它一直保留、持,叫做舍。
以上八治,可以去除五障:「舍」可以作沉掉的治,作思治不行治。正念可以治沉掉、忘言等等。
三、六力
(一)力。也即的力量。
(二)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定的患,也不知道修定的好,更不知道修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茫然措、一水,其他力量都不上。所以,首先、思非常重要。
(三)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力。
(六)串力。串就是修行。
些容不需要一一解,大家基本上知道。
四作意,也即修的四程。
(一)力作意,是佛教。始修的候,修行人心不下,很痛苦,候需要很大的,所以叫力作意。
(二)有缺作意。在此段中,即使中,如果用心、用功,取措施治,是可以修。
(三)缺作意。已是很高的定境界了,此任何障,都不能我的定,所以叫缺作意。
(四)功用作意。是更高的定境界了。之前的三段都需要用功才不,但此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定中,根本不。
些都不是具的方法,而只是修的段。此最高的功用作意,都有到四八定的第一。在此基上修行,得很明的安以後,才修到四的第一。我常四八定。大家似乎都得四八定很,其四八定不是那麽容易抵的。按照《俱舍》的法,功用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次,而四是位於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中比好的而已,有入四的第一,更有入色界的定。
五、五相
(一)陡山水,始修行的候,我的心一那都不能停下,平有的念,候都然出,比不修行的候害。所以,此的心,就像陡坡上流下的水一,故陡山水。
修定的程中,一定出第一段,所以一定要法超越。有些修行人在段就被打了,最後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生起心。因缺乏勇,不了,反自己有福,和法有分等等。其不是福不,也不是和法有,是心的自然律,因始以,我就有伏自己的心。就像在始接受的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在遇到修行障,也要有足的勇猛和信心,不能言放。
(二)谷水
然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是好多了。此的念,也比上一段稍稍平了一。
(三)大江河
然大江河的水在流,但有水那麽湍急,已和多了。此的念,也比上一段平了很多。
(四)大海
看大海,似乎一不,有甚海浪,但到近一看,它一直都在。此的心,也像看似有波的大海一,但已比前面段平多了。
(五)山王
山王,是佛所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的山。然此的心已非常定,所有的思都放下,身像融入了空一。出定的候,身就像空中突然生了一,但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到境界。如果在此基上,有出心、菩提心和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了。如果有出心、菩提心悟空性的智慧,是山王一定,就可能和解根本有系。所以,我不要以心下就很了不起。然境界和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不是悟。
六、九住心
宗用「十牛」,形容通人的散之心慢慢得以服,最於平的程。藏佛教的密宗,用一幅自於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形容程——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後逐一部位慢慢白,最後通白。
(一)安住心
以修空性例:在通中的方法修空性,首先用中推理的方式去推理,而定一切法都是空性。空性有了很烈的感受以後,心就一直停留在中,不、不散,叫做安住。
修常等等也是一,深深到一切都是化常的候,心就安住在悟化常的境界中,就叫安住心。或心甚都不想,於很平的中,不去,它保持,也叫安住心。
候,我的心冒出各各的念,即些念又消失,像一一那都停不下。此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我要去思考:然我在安住有麽多的困,但是我必的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段,要度,否生生世世都有希望。始以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嗔、。、嗔、的果,就是地、旁生、鬼。所有的、所有的都浪了,是多麽可怕啊!之後一步去思考修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手、灸的痛苦一,修行然有枯燥,但是是要忍受,因的枯燥、痛苦,可以以後的解。
「安住心」段,也是「四作意」中的「力作意」段。此在五患中,我影最重的是懈怠。八治力中,我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三者。「六力」中,此最重要的是思力。
(二)住心
然一始心很散,一秒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法取措施,把心收回,修行的心持不,就是住心。此不有甚修行果,是念,很持平的,哪怕能有一分、分、五分,已很不了。此段,於力作意段。
(三)解住心
就像修管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通思正知、正念,就能心停留在目上,叫做解住心。
此需要正念、正知作思。以修空性例,心一直不空性,一直於空性,就叫做「有正念」。假如空性的念在心中消失,被忘了,就是失去正念。正念消失的候,如果有意到,就叫有「正知」。若能及察,就叫做具正知。察以後,就要「作思」。心比平,但修的感受已不存在了,就像的一,要立即取措施,重新思、恢才的境界,程叫做作思。本是比平的,也可以算是一寂止。但因其中既有悟空性的,也有想佛像等所境,更有思考人身得、死亡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有,就不叫真正的定。
在前三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念有力。我的心就像被吹在空中的一,根本有自由。往哪里吹,就往哪里,即使一小小的念,都可能摧我的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堤抗洪一,去力抵抗、服各各的念。此三段,也於五相中的「陡山水」。
在前面三段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因安住心只是始安住,住心只是持而已,而解住心是散的心收回。此除了需要正念以外,需要八行中的舍勤。所「舍」,即在心稍稍停留之,不要去它。要「勤」,勤、精,三者缺一不可。修行最容易生起,最容易放修行的候,就是在三段。所以一定要法突破卡,突破以後,就有太大了。
(四)住心
心稍稍可以平下,有那麽大的困,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到定的甜,自然而然定有了一定的趣、信心。此段正念非常重要,此的正念力,也比前三住心的候一些。修行引中一比喻,就像等大型在看到食物的候,不立即去吃食物,但也不放食物,而是一直在空中旋。同,此段修行的候,心始能保持一比糊的目或所境,然不是很清晰,一直存在。不像前三段,有些候目心底消失。因此段比前面三住心稍微得到了一定功夫,可以一直抓住所境,始都能保持修的,不它底消失。
怎提高正念力度呢?就是於所修的所境——出心、菩提心、空性等等,反串、反修、反思、反回。
(五)伏住心
此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定的比前面更加固。不但心比平,有些候可以很清晰、很定,有念。只是固、清晰的其短,不持很久。就像蜜的蜜蜂,然在一朵花上停留,不很久,吮吸花精以後,又到另一朵花上,但如何,究可以在一朵花上停留一了。同,我在修行的候,也可以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中,在一段保持一不。自然而然定生起一些趣,始享受到的滋味。
第四和第五住心的候,我的心,於五相中的水。相,心比平,但一些微的念根本有停止,只是一些粗大的念停止了而已,而且仍然生各各的念。
(六)息住心
念始平息,心比平。比如,若想於出心,就不出心,出心的感也比清楚。若是修空性,也直至最後出坐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修出心、菩提心、定,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都不所境。就像箱子的蜜蜂,然在箱子去、高低,但始不封的箱子。
需要八治行中的舍,也即比平等。的候,不要去,也即沉掉行治。另外需要正知,要始不正知——保持面的。自心的,自己的定。去呢?就是我的意。因意是自知自明的,它本身就具的特殊功能,既可以思,同也能感到自己在想甚。如果有正知,在生掉、昏沉的候,根本不了,就後面的定成胡思想。如果有正知,一生念,立即就能,取措施治,之後又可以修空性、菩提心等法。同正念也很重要,也即提醒自己不要忘所修的所境。如果正念心中底消失,心就有可修的容了。如果已生了掉、散和昏沉的候,最需要的就是作思。作思也即取措施。作思完了以後,心又恢到原的修。
不同段,需要有不同的治力。能恰到好地用相的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修行人也一定有步。
(七)住心
很多的、念已熄,二十也始消失。
有:根本。嗔等非常重的,叫做根本,著根本而起的,叫做。比如,一嗔恨心生的候,嗔恨心是根本,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就叫做。
因有些,心更加平,所以叫做住心。然,如果修的是世定,此所的息,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除。我必知道,然只修定也可以少,但如果有出心、菩提心、空性,就只能降低,而不能除。
譬如,修四八定的候,必要超越欲界,才能入四的第一。超越的方法是甚呢?就是要消欲界的粗大。但只是的消,而不是底的除。要除,必在定的基上有悟的境界。
息住心住心的境界,於五相中的大江河。然有一些微的念,不有太粗的念。此必要用功,如果不用功精,就一直停留在,甚至退。
解住心到住心,於有缺作意。如果不用功,就有一些或念破定的,甚至可以定完全停止,但如果用功,就能保持定。所以此段精力非常重要,以精的力量,就能定的力量提高、展、成、大,後期出五相中大海的境界,以入後面的作意。
(八)性住心
在前面的基上用功、精,就始入作意的——任何念,都不完全摧、破、定。此段,於大海的境界。
(九)持住心
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此已入功用作意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持很平的,就像色界的生。
《俱舍》中,色界的生不能思考,只要一思考,就立即入定的境界中。而欲界生就可以思修。色界生只有,相互之可以用言通,有思。欲界有些偏於寂止修法的人,也常在思考的候,立即入的中。
然此段心很平,不有各各的念,但若有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一境,即在一境中。此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心、菩提心等等。但有智慧的定,就只是寂止,不能超越欲界的。
此一步去修,就能得山王的相。然,不能只有在此段才有山王的相,而是在此段,山王的相始出。在六力中,此最重要的是串力。八治行中的安,在此段出。定越修越,整身心入定境界的候,感到很舒服。很多外道修行人,就耽於定的喜。但如果太著,反而影心的平。
七、四定
再修,感受慢慢淡化,最後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平衡之後,就超越了欲界,入四的第一。然人是欲界的人,身是欲界的身,但精神已超越欲界,入色界。按照宗的法,整身法化,但身的某些部分,比如五感官,就因定的力量而生改,而生神通。比如,眼根化以後,肉眼周就生一全新的眼球。《俱舍》中,是一非常微的光或微,也叫做天眼。有了天眼以後,就能看到很地方的西,或胞、菌、原子、分子等微物的,或能像X光一,穿透壁、山等有之物,看到人的其他肉眼不可的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提升,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西,也能到以前不的音等等。很多外道了得些神通,去修定。佛教不追求神通,不特意去修些神通,但也不拒。佛上也,凡夫,神通的服力超了理的服力。很多人都不去思考深的理,很容易相信神通。有了些神通以後,也可以其作弘法利生、度化生的一工具方便。
但我也不要分迷信、追求神通,很多候,有神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些普通人在被鬼神加持以後,也生一些神通。些神通,就成修行的障。
曾有一群人在藏地的某地方修行,其中有人就莫名其妙地生了一特功能。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七八公里乃至十公里以外的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甚人到了,哪些人者供了,他穿著甚的衣服,口袋著甚西等等。因有了神通,他的心就再也不下了,所以影了修行。
他此情告上以後,上趁他不,猛然把自己的念珠在了他的脖子上。三天以後,人的神通就有了。神通,就不是通定生的,而是被鬼神加持的。鬼神甚要加持?就是所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在修行的候,一定有障出。有了神通,就生傲慢心,自己了不起。如果有上在身提,就意不到自己的失。此以往,修行就受影。的神通,就是修行的障魔。
甚至,神通成落的。譬如,如果提婆多有神通,就不造五罪。所以,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但在四基上修出的神通,是不去做事的。因修到四的人,已控制了欲心,控制了欲界的,所以不利用神通做事。被鬼神加持而生的神通,就不清楚了。所以,真的神通,我既不追求、,也不打、拒。然,被鬼神加持的神通,就要加防了。
第四的,比一、二、三微,又比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的活,所以在四的基上,可以修很多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知未、回前世。大乘佛教的道,就是在第四的基上悟的。
在四上面,即是色界的定。色界的定中,不有任何神通,因它太微了,基本上有意的波,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悟。
就像大乘有道一,小乘也有道。多小乘行人的道,是在第一到第四的基上悟的。另外,管在欲界一境心上面也可以悟,但悟不有神通。悟的角度,除的角度而言,欲界一境心上悟的阿和其他的阿完全一,但跟普通人一有神通。比如,有些阿在森林中迷路,有些阿托化的候,不小心踩到毒蛇,些情,都是定功夫不到家的表。
但大乘佛法的佛菩,有的分。佛陀具所有的功德,不可能分成有神通的佛和有神通的佛。
八、定悟
然,要到第四,不是而易的事,主要取於自己的功夫。但即使有修到四也,大乘佛法不有修到四就不能悟。即使野粗暴的欲界生,也能悟。大、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有太多定的要求,如果其他件具,根基比成熟,即使有定基,也可以悟。若能悟,之後就修寂止和合的止,就成非常完整的解道了。
在欲界一境心段,每下的候,感整人的身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不到自己的存在,能在七天中保持的境界,不起任何念。念的境界中出的候,感仿佛整人是到有,突然空中生的。念的和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的很多名所描述的非常接近。所以有的人停留於此,就以自己悟了。
其,色界的天人一直都在中,不是七天、一年、年,而是百年、千年,但仍然有悟,最後是落,甚至有可能落到地、旁生道,所以,四八定不是甚了不起的境界,甚至有可能解有一系。
大的角度,四八定和悟,阿耶和法身,意智慧之然相似,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大的上,根弟子的描述,予以相的指。
打比方,有老著一群孩子去物。到了大口,老告生,你自己去看,我在口等著。你每人回以後,都我自己看到了甚。孩子回以後,老就能根他的描述,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老虎、子等等。修大也是如此,在上教了修行方法以後,就靠弟子自己去修,然後修行的境界告知上,上就能知道弟子修到了甚程度,得到甚的指。
去很多富的上,修行好不好,主要在於是否有正知正念。刻刻都要自己的心,一旦,首先整。整以後,要自己誓:不能再走神!然是向自己誓,但也是一自律、自我束,也自己的修行有所助。
另外,初者而言,在始有了修行感的候,不要停留太,要在最好的候,然後又去察,再停留,就能一直保持比好的。心的自然律都是,任何念和境界都不停留很久。比如,有人、侮辱我的候,我始很生,但嗔恨心也慢慢淡化消失;同,自己喜的西也是,始不手,然後始於平淡,最後甚至生反感。於一,心理家也有似的,只是有佛的麽透而已。
以上介的定修法,包括了八治、六力、四作意、九住心、五相等很的容。如果再略一,有了定的信,以及八治中的「勤」,就可以入定。正式修的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一共有六件。更的要求,是一始,需要定的信心。正式修的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一共有四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件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的要求,就只有一,那就是安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他都是安住而立的。若能上述容刻在心,就都可以修定了。
利根的人定,只需介安住;根的人定,那就得八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自己是利根是根,不需要人,自己下察自心,不超五分,就能自己的根基若指掌。如果一分都不下,更有悟空性,妄自己是利根。那就人可了。然,我也不要因自己可以安住一,就然、欣欣然起。有些物冬眠的候,可以三四月不吃、不喝、不思,也不能代表解。
迦牟尼佛也:『我把修行的道路、方法、理已和托出,能不能解,都要靠你自己。』佛再怎麽慈悲,都有法制性地我得解。修行需要踏踏的度,我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期的努力,才能慢慢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保留下最的光明智慧。我既不能一始的失悲失望,同自己也不要有高的期望。即使你是利根,也可能只是了鼓你,所以不要高得太早。
另外,然悟以後,一小修行的效果超悟前修行一年或月的效果。但初步的悟,也只是相於到了高速路口的收站,之後要走很的路,才能抵目的地。
修行是一的,不是二天三天就可以解的,必要有耐心。很多人喜打七,然很好,但我不要妄想在十天半月,就可以修出四八定。六七天的,也可以心平一,但如果只坐一星期,上又回到世俗中,或只要三天,就根本上掉之前的「果」。所以,常不懈的持尤重要。
世事除了生死,都是事!望各自珍重!
是“彭仁波切”下的一修,可以,有任何一《大乘阿毗摩》和小乘的《俱舍》解中,得麽具。是真正的成就者,把佛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修行,而成的一非常具的修行方法。要知道,前上的非常重要。印度的很多成就者:「上的中,是中等的中。」甚只是中等?只是想告我:了上的,任何理都有意!
全知彭降央南迦嘉措仁波切(1846──1912),甯巴大,祖系天族(西藏一族姓),父名 ·波吉,母名穆波渣仲羌, 於藏第十四生丙午年,在多康河(今石渠)旁的雅秋羌地方生。其叔父喇嘛班吉,他取名彭嘉措。他小佛法就具信心,尤其具足出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姓之力,此等皆是生俱。早在一千多年前,花生大士曾授他成“弘大的太。”在雪域藏地教派,共全知彭仁波切是文殊菩化身。
全知彭仁波切小就于常童。六、七已能背《三戒》,尤其是,他在七年明地著了集密甚深精要的藏──《定解》。十,已能的行念,能自在地和著述。十二,住寺院,外表普通僧,但以其品德、智慧,受到人的,被小喇嘛智者。十五,《金·律算》日,祈文殊菩,便底精通。在娘住十八月中,因修文殊子法,造丸之事,得殊的相徵相。他自己曾:“起,密、明之各典,一目,便能解,只需教法承,而不必他人解。”十七,星算之,精通而名。
十八,往前藏朝拜地,住格登寺一月,往南岩朝,途卡切河,平凡之境空境的受,遂得暖日。因此自言是地加持的故。在北方道上於境中,手得到一部,名叫《遍大律晶》,此事的,他在後有明。返回途中,朝善知·旺多吉,受底白文殊之灌,同修底事,而前中所的成就征相。此智慧如敷。
在珠仁波切前,《入菩行》中的智慧品,五日,便能底悟其中的理,後著成有名的《智慧品 ·澄清珠》, 此精要地辨析斥了外宗的偏失,地抉了中成派究竟了的畏善。後,此至青海、藏的教各大寺,各大寺某些掌管家的言,集合拉三大寺僧,而修大威德金“六十城”等威猛,及“心回遮”等密降伏法,然于大非但毫害,且使其名、事昔更增。
全知彭仁波切在依止具宿的部主上哲旺波,以、侍、修行三喜近依止,上他唯一的心子,恩底白文殊灌主的一切共不共法。後,上近了密殊教典,大密金乘的教、伏藏、智慧等所有成熟解的法要,如同瓶液般,全部授。有一切、修法和直接的教授,也一付。
此外,先後依止善知珠塔耶,研明《巴》,《水烹》(方明)等共同明,“主妙吉祥”等不共成熟解法,又依止竹堪布班巴等善知,授密明等。之,近了多善知,了量密。
如是具足法後,便加以研修行。他的智慧,由其因量世熏修之善根力,被上的大悲加持力之而故,以不四依四智而悉能通善逝的所有深教典。其自生智慧明,等同清空,具足八大智藏。
在依止善知翁美多吉,《般若》,後一月,即能他人解。在沙格西阿旺炯乃前,《入中》,只上念文承,而不上解。承之後,即日就自解呈。格西:我居格西之名,然智慧不及你的一分。多眷,皆喜。在依止上舒敦班受《慈氏菩地》等,承後,即便作大的演。如是一切、、意疏之,其意海,自然流出。因此,在演浩瀚的多者中,所畏,如子王。其演、、注疏等均皆,此乃所周知,可非。
全知上彭仁波切:“我小候,已有多新派善知法,除在珠仁波切前智慧品外,其他未曾多,後上和本尊予恩德的故,不需如何困,所有典,一念,于其大意,均可了然。”
全知彭仁波切自他研《量》,在中到一位本性是迦班智、形相作印度者的尊者,告他:《量》有不能解悟的,只是破、立二方式的不同,便手持一本解量的,分作二份,次第放在他手中,他一包起,正包,那突然成,一切所知法均於前,於是舞,便出一一切所知法的境,次日《量》外至,有一句不了者。
他在甘珠(藏),用了三天,在丹珠(藏),二十五天,且意持不忘。
上仁波切曾:“勒密意量而知,文殊之法量通,方所不通。”
全知上彭仁波切後在地嘎姆修行十三年,在此其示了多不可思的功德。今略述,以引生信。
在他本尊文殊菩,文殊、函和智慧,皆化光融入心中,刹那通了藏。以如幻之身,至文殊土,文殊大士。教格西,格西他即是文殊之相,遂五投地。
在一次光明境中,面大威德三尊,授予甚深密法,次日造《大威德》。後收在其《全集》中。
一次火供,不借外火,而用智慧火燃。在修雅嘎法(大威德金),弟子伏藏大列朗巴:“我是初者,你看看修法的力量。”即把加持品置於影子光交接,整上午,太原地未。
伏弟子,修怒城,以期克印指向天空,此,地上空的月亮和星宿皆向回避,不敢接近修法地,同大地震、山石崩落、湖水奔溢、大起、空房散裂。 在石渠三年,修行阿底嘎。于光之下,身影,空澈,于石等物,自由出入,所障。
在造一切外部的精要──《大幻化光明藏》尾,于光明境中,密主法神阿仲以身供,誓守。次日遂造外祈供密主法。格王亦自身,誓彭仁波切如身影般,不相分。多人已睹格王。又藏地有名的拉登法神,亦於此手供奉一如瓶大小的金,大其一半用於大昭寺,迦佛尊容金,一半用於拉正月祈大法,供十方常住前僧。
由“阿字修法”融入心中,得殊加持,於是悟佛母大般若之要。即造出《阿字修法》。已收於《全集》之中。此“阿字修法”由法王如意美彭措上,于光明境中白文殊之全知上彭尊者,授予白文殊阿字修法灌,次日法王即授于全院藏五千余四弟子。
云:
境瞻部六二, 藏地遍智素班智,
雪域三大文殊功德, 久研大之善,
知集於一。
若欲知全知彭仁波切的功德,敦珠法王和法王如意美彭措分所著的。
之,全知彭仁波切密各宗,有多深妙善,凡他有信心者,愈思其善,愈佛法生起信定解,在心深受到比加持,乃至生起殊的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