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之法要(13)─
《入菩行》(Bodhisattvacaryāvatāra),作者那陀寺的寂天,八世印度大乘佛教哲著作修行指南。容起菩提心行持六波蜜。在藏地、地美均享有盛名。
本
985年(宋朝雍熙二年)天息曾《入菩行》翻四卷《菩提行》,作者。但有得到佛教注意。
宋本 《菩提行》 之分八品 :
菩提心品第一、
菩提行菩提心施供品第二、
菩提行戒品第三、
菩提心忍辱波蜜多品第四、
菩提行菩提心精波蜜多品第五、
菩提心般若波蜜多品第六、
菩提心般若波蜜多品第七、
菩提行菩提心回向品第八。
藏本
阿底首先《入菩行》引入西藏,之入噶派的噶六中,成藏佛教中的重要教典。藏佛教四大派大量的解、著疏和引用,包括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巴楚仁波切的《普上言教》。
此在藏地各派解道次第中的六度都使用,最著名的是菩提道次第。
西藏佛教中,此的注解,翻文的有:
米仁波切的《入菩行。智慧品——澄清珠》,索吉藏。
曹 《入菩行解》注解,隆法藏。
藏比丘尼佩·丘卓本的解No Time to Lose: A Timely Guide to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由雷叔中文《生命不再等待》,有正版本。
代本
受藏佛教影,《入菩行》重新入地。1951年,隆法《入菩行》藏本。1985年作四川尼佛院的教材。朴初後,送金陵刻印行,收入藏中。
1997年,的如石法《入菩行》藏本,介寂天相的著作,此本被四川喇佛院的索吉堪布授《入菩行》。另外也有由堪布噶旺秋以藏文述,中民正法源佛出版的本。
民如石法本分10品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悔罪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正知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品 精
第八品
第九品 智慧
第十品 回向
菩提心 (Bodhicitta)即是成佛的心。菩提(bodhi),意。大乘佛教中,佛菩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即上正等正。心求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名菩提心。菩提心菩因行如果的力。《》中:“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子”。
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菩提心,立誓要生利益不入涅。“四量心”是菩提心的前行。
寂天菩所造《入菩行》中解菩提心需要件,一者生,即利益的物件六道回中的一切生,二者佛果,即不要令一切生得的快,最要令生成就佛果而得究竟的安。菩提心又分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利益生令生成佛菩提心,心者即之菩,心後用行,即六度(施、持戒、忍辱、精、定、般若)恒常利益生即行菩提心。菩提心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一、 菩提心的人,具以下之三心:
1. 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非凡夫所能,亦分察。
2. 大心:修善行。
3. 大悲心:救生苦。
二、 又菩提心者,以下所之四弘誓:
1. 生誓度:菩提心以大悲,所以先度生。
2. 誓:一切生,皆能之。
3. 法量誓:一切生,皆能量之法。
4. 佛道上誓成:一切生,皆能成上之佛道。
或疑以下之三,皆我而,如何是一切生?有解:一就,我也就是生中的一人,在所的生,我也在其。再一步而言,真菩提心的,必悟法性平等,不我生有什差,如是才能真和菩提心相。
菩提道次第(Lamrim Chenmo)是由宗喀巴依阿底《菩提道》(又《菩提道炬》)及其三弟子霞惹瓦的注要旨,佛三藏十二部要,按道次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由入深而成的重要典,是格派根本之一。在1934年由藏教理院法尊法,在地流。
菩提道次第在藏佛教系中,是教教的重要典,以供出家不久的修行人修,成佛道必按照道前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道次第步,由低向高走。藏佛教,出家人教教有的理解、行持基,是乎以走上密宗道的。
“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佛果所必的修程,“次第”就是明修的程必些段,自下而上,由入深,循序,不可缺略,故名“菩提道次第”。
宗喀巴所著之《菩提道次第》完成後,在康藏、甘、青海、蒙古各地盛,地一直到1931年,法尊法(1902-1980)在拉跟安格西此,三年才在拉、仰光及重藏教理院,翻校改,於1935年冬,完成本。
宗喀巴大另外著有“密宗道次第”,提供教有理解行持基的出家人,修密教的典。也由法尊法,在中文地流。
道前基
敬:造者殊、教授殊、理、法理、完理、近善知、修理、暇、道次引。
下士道
念死常、三趣苦、皈依三、深信果。
中士道
希求解、思惟苦、思惟集、十二起、除邪分、解正道。
上士道
入大乘、菩提心次第、受法、菩行、施波蜜、持戒波蜜、忍辱波蜜、精波蜜、定波蜜、般若波蜜、四法、奢摩他、舍那。
止
“止”(奢摩他、舍那)中是“六度”菩行中的後二度(波蜜、般若波蜜)所,大小二乘世出世一切功德,皆是止之果。《解深密》卷3〈6 分瑜伽品〉:“次善男子。一切及如等。所有世及出世一切善法。知皆是此奢摩他、舍那所得之果。”一切佛扼要,猛、著二道,在《菩提道次第》中,“止”就是“心一境性”的“正定”,“”就是“妙察”所的“中道空”。人到“嗔升起,因具有正而自平息”,才是正定;看到“人我,法亦我”,才是妙察。止整作用的果,是身安,心也安。
宗喀巴大告人不可以“著自宗,他法派”。《菩提道次第》止波蜜多的用意,是把止做“模化”。卷十四到卷二十三的容,直接用中、唯或天摩止取代,不影道次第的和完整。
主要容
佛法是密科技道理之外,古今甚的人群,真的真理。《菩提道次第》是佛三藏十二部要,依“道前基”和“三士道”次第由入深而成的重要典。它的容非常富,其目如上面所示,而主要容,只能用略而不太密的形式介於下。
“道前基”最重要的是“敬”和“信”。由理、法理、完理等,它使得性情孟浪的人,生出恭敬的心;自我中心的人,注意到人的;麻木的人,生感恩的心;性孤的人,走入群;害羞木的人,口分享他的心;生活律不良的人,整自己的步;思想喜好多有束的人,看到限生命的存在。些都有可能令人生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改和感,也是《菩提道次第》迷人和有所的原因。
“下士道”是希望“此生生的串能有比好的件、可以努力”修行的人所修的事。“下士道”要相信因果,善,四力修,集聚福德。
“中士道”是希望“不起因,果”,而生死回的人,修的目次第。“中士道”要趁著暇人身,速修戒定慧三,快速往生西方土,不回而得到解。
“上士道”是有可能成宗,承如事之人的修容次第。“上士道”的修是要拼命的。必因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量心,且六度四的大修行。但是真正入道的,是在於“止”的成果。了助悟“止”的正意,“戒”就非常重要。“我”、“出”,最後要和善知“心心相印”,才有可能成宗,承如事。
道前因尊敬和相信,而生出希求世之心,入下士道。因悔、皈依三和解空、息不善、修菩提心等四力修,而生出生死回之心,入中士道。因修戒定慧三,而生出今生悟道,即身成佛的大心,入上士道。最後,在上士道中,跨空以一“定”,覆天地於一“”,成就“止”之果。就是宗喀巴大在《菩提道次第》中,令道次第“”接的有效想和令人感佩的意。
菩提道次第由宗喀巴大著成後,流於西藏、甘、青海、蒙古等藏佛教盛行的地。系佛教徒在百年知道此的寥寥。1931年,法尊法在拉跟安格西菩提道次第,1934年法尊法在拉、仰光及重藏教理院逐翻此,於1935年冬整理初版行,全共二十四卷。
在及海外人社的弘
菩提道次第在藏佛教中,主要出家人行授,不一般民授。
今在及其他人社,已有多不同佛教,一般民授菩提道次第程。
《菩提道次第》,「菩提」就是我祈求的果--佛果,佛是我尊崇敬仰的人,是一行的人,佛是梵文,翻成中文是「者」,悟世的真理,得究竟的果。我祈求底的苦得,而到的目就是佛。「道」是了到目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程必一步一步地循序。「」就是明凡夫到成佛一路,使我了解後照著次第努力,果就出。
正法的候,佛陀的件高,生的根器利,佛陀人的根器即能解每人的,根性利的生也能把佛所的教,浩瀚深的教中提挈,依教奉行而解。末法的候,具足像佛那的善知少了,生的根器也越越了,要想通一切教,真是如登天,因不有精研,即使有,也看不懂教的真正含意。幸好,有一大善知--宗喀巴大,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提出,出一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做凡夫成佛的指。所以,本就像一「藏」,依著它,可以正迅速的找到藏,你意它置放一旁?位,有其殊的涵,一定要珍惜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我不管任何知或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的工夫,做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比如建造一摩天大,要先勘察地形,建,看看地是否能得了摩天大?然後才可以一一往上建。道前基就是「心理」。前面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我,如果不清一件事我有殊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的;同的,一的教法,如果我心理上不接受、甚至排斥,或者然不排斥,但它要引的方式,我不懂或解,一起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就是教我:既然得到了殊的教法,什?要具足什件、用什方法才能趣入,而修?告我,要近善知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得易失,才策自己修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道前基的和後,趣入佛法所修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明分四大段:一、念死常,二、三趣苦,三、皈依三,四、深信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什要皈依呢?了要苦得,既然要苦得,什一定要皈依三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於其他宗教啊!道理何在呢?要解困一定找能真正助我的人,的人找富有的人救;被官司身的人要律;要苦得然要找究竟解苦的佛。所以皈依三是理智的抉,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助我解的人要具足四件,第一:他自己已解一切怖畏,底究竟解。第二:他有能力助我,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於他的人。第三:他意助我,以大悲心遍救一切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一切有情,一切生一同仁,即使是次害他的提婆多,佛依然救度他。至於供否都要,佛真正喜的是我依著他教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佛的目是救我,他把自己解的方法如告我,得靠我自己依法才有可能跳出生死。以上四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疑:「皈依佛後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後只要信就得救。」那,教堂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信徒,都得救了?又有人疑:「佛法也是信佛啊!」不,佛法也「信」,但佛法的信是「信能入,智能度」,藉著佛的信心入佛法,趣入後佛的道理,以智慧去苦之因,跳出生死。佛世,正是印度史最煌的候,有九十六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大外道,都是明的一之,佛和他以真理,不但摧外道似是而非的,更得他的信服。明佛的道理是得起考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的,因此我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後,要把痛苦底解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的因要深埋,的程是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道理就是所的「分分」。
宗悟的真涵就是分分,不是立刻就能悟呀!如果真能悟,我也想佛那,在十二月八日到尼河畔,天亮抬一望即明心性成佛。真是如此?不!佛是量阿僧劫修的果,而悟是最後的一那。就像求,次的考了,而拿到文也是最後的一那。那,我何做起呢?依因果起的法,一句:!造什就感什果,如果能「共下士道」所明的果法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少造,至止行善,而求得人天果。
但很不幸,因量劫所造的苦因--未,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落苦;句:下士道指我的理路,而我也了解的特徵,但我凡夫仍在中受苦,什?一原因:明!也就是「迷」、「不」。什事不了解呢?「第一愚」和「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後者是不了解起相循的因果。佛法的甚深理,性空所以起,起所以性空,者是分不的。阿底尊者教,且要我真的,就是起。上告我:「取有如山,不取空解如芥子」,然因的深大得像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走到山,得目;相反地,如果忽解空,那就永成功之日。
菩曾在《中》提醒我:什我佛的道理知稠林呢?原因很,我的知一直在「空」上,的著使我不了解性空的真,不能看真如本性,不能跳出之苦。因此,究竟佛果,只修下士道是不的,而是要以此基入中士、上士。所以,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二、思惟集,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生死正道。修道果一路困重重,若盛的推力,是半途而至一事成,所以我要先苦,感其逼迫性策修,因此中士道明的就是四:苦集道。集因,苦是果,道是因,是果。什世尊不因果次第先因後果呢?世尊先「苦」後「集」的原因,就是生明所暗覆,把痛苦安,生不起求解的心,就如世人,若不是生活重所逼迫,心甘情耐苦耐,技,求就?所以佛生明苦相令起,而研求苦因。那,苦的是什呢?依三受相的不同分苦苦、苦、行苦--遇到苦的事然苦,是「苦苦」;遇到快的事耽溺於受中,但感受既不真又不久,受便痛苦比,是「苦」;遇到不苦不的受中,因流,常所逐,感到不安,是「行苦」,有一句「花好月」,反成「人去空」,就是。
如果我能深入察苦性,就了解世的事一可取而生起心,而下定心依著方法消除苦因、累因。照理世尊接著宣「道」,什又先「」呢?如果我不能惑苦,不就永世所而安於其中?反正一切都不能改,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我的信心,截地告我:的果就在前面,只要做一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後面推著我往前;的果在前面引著我向前,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惑、、苦三染,得究竟寂的涅。到,位能清楚地,欲修佛法先得生起心,否著世的安,欲救度生也得靠出心菩提心,否自不知苦怎知生苦?小乘解自身的尚且要心,大乘要度生不修心可以成?所以,我一定要了解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中士道一步修上士道。
上士道止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大菩提心,二、修菩行。修中士道後,一步就想到:一切生沉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生;救度一切生,自己必成就上佛果。由此起菩提心,求受菩戒,六度,修四,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使因究竟呢?在最後一部分到「止」,止兼修才能明真,抉清正。以上五部分不是孤立,而是穿的,是成就上菩提必的程。
【菩提道次第】的殊
位!修佛法,以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三大阿僧劫的,大家一字,心就冷了半截,上,真正的,不在的短而在容的好。若是事,即使一那也如坐;若是好事,即使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大阿僧劫,甚至量阿僧劫也不怕啊!因此不是一口立刻修得佛道、得佛果,而是要步步增上,就是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看,假若能深入佛法,且用得,即能改善生活的品,命的束,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即是明。了凡先生遇一位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其卜算命,皆,使袁先生更加相信退有命,速有,此澹然求,至悠悠放任。後又遇精研的谷法,其以儒家思想、佛法理,使袁先生往日之罪情悔,行善,此兢惕,至所求必。位是不是也希望改善命?值末法,本《菩提道次第》佛法的道理,你忍心把它束高?
本之所以殊,是因它是由世尊承下的,的承需要三件:第一、由佛不地承,第二、理路容完整缺,第三、延承的祖大德都是有修有。因此本的教法是悲智互相持,得起千百的。
於生再的,也有人:我是念佛法,到了世界就不要回了!如果真信佛,而到了世界不回,是完全不合佛法意趣的,什呢?佛最究竟的是成佛,要成佛是不是要菩提心?菩提心是要解救一切生,要解救一切生是不是要普空有情?如果娑婆世界的生不救度,符合菩提心?那,再娑婆世界的候是不是希望有佛法呢?依「」的道理,就在今生造和法相的,做生修法的。
有一人肯定下一生再,但心「隔之迷」,「隔」有什?造的是善、是最重要!佛法,了解的特徵,都清楚──「」其掌握在我手中,在有了的教法,自己能如理行持,眼前增我的改善我的生命,,受到造下的共的保,得以生生增上乃至究竟成佛!大家在中同心同,凝聚共造共,生生世世不改善直至成佛!例如:福智法人,聚集了各方好,他放高高薪全心投入,只追求更高的上菩提!又如:加了研班越越喜,不受到法的受接引,最後走入僧,共同成就佛道而努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