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蜜】 **法
佛法是理的方向,以及的方法。分成基的佛法和展的佛法。在迦牟尼佛的代,有小乘和大乘的佛法之分。而是在佛涅一百多年之後,才有小乘部派的佛教,又三、四百年,有了大乘佛教的出。然而,大乘佛教看部派佛教,甚至於原始佛教,都是小乘佛教,是很不公平的。
以大乘佛法的立,修四、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四法及六波蜜的,才是大乘的佛法。其,在原始典《阿含》中,可以看到四、三十七道品,同也有六度。因此,六波蜜的名非大乘佛教用,而是在基的典就有。
因此,然是有大乘及小乘的法,可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的法,有分,在於是否了上菩提心。如果只是在一生或少的生之中,完成解道而入涅,是小乘思想。了上菩提心的人,即使入涅,也是不不去的;既不生死,也不生死。像文殊、普、音、地藏等大菩,都是有成佛,而是永做菩,永度生;跟在修行之後,得解,入涅,是不一的。
但是,也有人不想世。一人是世太可、太有趣了,有男有女,吃喝玩什都有,好享受、好快,不得,事上,不得是不到的。另一是了上菩提心的人,他看到世上的人,不清楚什是苦?什是?在彼此互相害,於是他要助所有生,他醉生死的之中醒,甚至在最後一生未醒之前,也不成佛。
事上,除了六度之外,只要是漏、有漏的佛法,都叫做波蜜;所漏,就是我的、私的。而三十七道品、四,就是我的娑婆世界,度至永痛苦的涅,自然也是波蜜。但是,站在大乘菩道的立看,只度自己是不的,必要度一切的生,才真正叫做波蜜。
除了少人,乎我每人都是自私的,只考先度自己。有一次我到六波蜜,一位居士到我要上菩提心,就我:「父!我已是自不暇,自己都不了,叫我心去助人,您是我一方法,我先得到解就好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有的想法吧?
依佛法的看,如果只是用自利的方式利益自己,得到的利益不很小,而且是不可靠的,但是用利他的方式利益自己,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最可靠的。
位都有家庭,如果你在家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了所有的好,那,你家人的就可想而知了。相反的,如果你能考到、照到家人的福利,使他的生活快及幸福,此,你在家也一定是受到迎、受到照的。佛法主,以度人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因此,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可是著手的方法和著眼都是在度他人。
六度是什?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定、般若。以此六修行的方法,破除二我而二生死之此岸,度越至二涅的彼岸。
「我」有。第一是於我身的著,生命的我是五成的,就是一般人所的物和精神,而生命就是我起的根源,除了我,智慧才能出,叫「我空」,也叫「人我」。第二是不再害怕生死的象,生死,不是可或可怕的,都要超越它,能出生死而不生死,叫「法空」,也叫「法我」。
「生死」也有。第一是分段生死,是一生一生的投胎出生,然後死亡,一段一段的生死,是普通的凡夫。第二是已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菩有十波蜜,初地至十地止,由於他的功德每一地都在,法身慧命不在成中,叫易生死,一直到成佛,易生死也就束了。
(壹)布施波蜜
「布施」是什?在《阿含》有六度名,也有六度修行的目,但是到了大乘典《般若》及《大智度》,得更。
典中布施
以下介部典有布施的。(一)《大品般若》序品第一云:「菩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蜜中,以所法,具足檀那波蜜(dānapāramitā),施者受者及物不可得故。」(二)《大智度》卷十四云:「施、法施、畏施,以三施治,除。」(三)《大智度》卷三十三云:「施──不世名利福,但出世善根及涅之因。不施──以妄心求福、行布施。」(四)《菩善戒》卷一云:「施、墨施──用助人。施──刊造版。法施──法度。」(五)《愚集》卷四云:「施者;施去者;施病瘦者;施者;施知法人。」(六)《俱舍》卷十八云:「施客人,旅他;施旅行人;施病人;施看病者;施林;施常食;施、其所而施衣食。」(七)《俱舍》卷十八又云:「有漏世法:至施─近己至,方能施;怖畏施──遇到救厄,欲其息而行布施;恩施──昔得彼施,再施彼;求施──先施人,再求返;先施──於家族先人的家法而行惠施;希天施──希求生於彼天而行施;要名施──希美名而行布施。漏世出世法:心施──助定瑜伽,得涅上而行布施。」
有相布施、相布施
始修行,不是自利或是利他,布施是最容易的,也最能自己或他人立竿影,感到喜。布施又分有相布施及相布施,有相布施是有原因、有目的,可能了、投等理由,是以求自我利益而布施。譬如,我欠了某人,但是他不要我或是答,我只有拿一些或西,送到教堂、寺院、慈善,的布施,是因得欠了人家的情,想法他做一件好事,了去自己心中的。
曾有一位演,因他的太太他很好,她需要什西感回她,他太太「送我最好的西,就是加父的七。」位演真的了。七束後,我他什七,他:「的!」竟然也有的布施,但是布施也很好啊。
有相布施,第一是希望得到社大他一好的名;第二是在布施,希望在年大一,人家回他、感他;第三是因宗教信仰的故,希望在一生布施之後,有存在天,等著去享受。有相布施好不好呢?其也不,比有些不布施的人,拿人家的西成自己的西要好多了。
相布施的意思,只是了布施而布施,布施之後,要做「三空」的想「有西可布施,有接受布施的人,有做布施功德的自我。」布施相、相,即解道,布施菩提心相,即菩道。布施行在自利,可增上自我的福德智慧;在利他,是增上生的福德智慧。因此,代的人多行布施。
三布施
布施有三目:施用物和金的布施。又可分四:金、物、、知。甚至有身的布施,例如把自己的皮移植受的人,捐器官、捐血液需要的患者。法施是用佛法布施。「法」就是起法及因果法,是佛法的根本。所「此有故彼有,此故彼」,知道起,懂得起,一影一,叫因法。何因得何果,生死法是有漏因果,解法是漏因果。畏施使恐害怕的人,不再害怕。譬如有人怕、怕死、怕犯罪、怕世界末日、怕地球。事上,佛告我,除了地球,有量的他方世界。因此,我常告人,遇到困,要「面它、接受它、理它、放下它」,真的有法就不管它,也有什好怕的了。
菩在《大智度》中,布施是可以治,除。我有布施心,自然就去努力耕耘、去生、去成就。譬如大家有水喝,你心去挖井,或到山找泉水、找河流,果人家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持戒波蜜
「戒」在佛教,基本的有五,五戒,如果不能全部受持,受持三、四也是可以的,意受多少就算多少,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受戒有「戒」,戒是特殊的名,什菩戒可以一受永受,而戒只能一生受,是因戒念的不同。
《大品般若》序品第一云:「菩摩……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波蜜(ilapāramitā)。」在《珞》、《》、《文殊》、《梵》及《智》、《唯》、《瑜伽》中,均提到四品戒及菩二品戒。
戒
戒於色法,小乘有部宗,色法即是在受戒,身口二有之表色,以及依四大而生,以身口,有防非止功能的,名作色、表色。色法是物的,物的身死亡或消失,即使不戒,戒自然不存在,戒也就有了。
戒有在家戒及出家戒,共有四戒品。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十戒具足戒。在家戒又叫世戒,重於身口二的行,《增一阿含》卷二十〈品〉之一云,五戒得分分受,婆多部不分受五戒,《成》及《大智度》可分多少受,八戒全部受。
出家戒又叫出世戒,身口意三重,必要全部受。
有一次,我在初寺看到目前旅居法的越南籍一行的徒弟,彼此了面互相抱,我他:「出家人可以互相抱?」一行回答:「我出家人之,只有同性可以抱,性是不能抱的。」我他什一定要抱呢?他:「是表示切、安慰的意思。」而且在美的社交中,也是一件普通的事,所以一行要,我也抱了他一下,他很心地笑了起。
事上,照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戒,不同性或性之,都是不可以抱的,可是在西方社中,大家都以抱表示切,所以一行是有道理的。至於我在我的僧,因都是中人,倒有必要,否持戒者批我。
菩戒
菩戒是於心法,《大乘唯》便指出,受戒,有思之心所,此心所之子相,而有防非止的功能,依於受戒之表色作用而起之功能,故附於色之名,心法。心法直至成佛止,都是存在的,它可以此生受了下一生再受,或是一生受了,得心已不再固精,可以增上受戒,使得心能再次熏。
菩戒有十善戒及三聚戒的二戒品。《大智度》以十善戒相戒,其一切戒相戒。而三聚戒又分在家及出家,是持戒而大菩提心,那就是:律戒──大小乘一切律;善法戒──大小乘一切法,如三十七道品、四、六度;生戒──以佛法益一切有情。三聚戒能治,清身心。
戒是以出心主,除欲望而出三界,菩戒是以出心基,以菩提心根本。在家出家的出心是不一的,在家的出心,指的是然有眷、有、有事,但是在有的下要空;空就是知道一切均因所生,非是究竟的、永的、不的,用些所有的源利益生,不己有。因此,在家居士的出心跟菩提心是相心,有出心,菩提心不起。
菩戒是以利益他人做利益自己的方法。我每人都是很自私的,所「人不己,天地」,如果你能照自己的家始,及境所有的人,用一切的源利益他,就一定能受到他的迎、、回,如此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而且是一本利。
()忍辱波蜜
「忍辱」在《大般若》中叫做安忍,是安於忍耐。《大品般若》序品第一云:「菩摩……心不故,具足羼提波蜜(kānti-pāramitā)。」如何治恚,使心安住,亦名忍辱度。
三忍
《解深密》卷四及《成唯》卷九,性的《大乘》卷七,提到修三忍:耐怨害忍是以性,怨家及害我的人修忍辱行。是自己和方不受害,即使受到害,也不去反,而是利用好好修行。看起似乎自己是吃了,事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柴」,前面是有路可走的。是成熟有情之因。安受苦忍是以精性,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不只是人,而是各各苦的情,例如大、大雨,大寒、大等,有的是天,有的是人,有身四大不,於多痛苦的情下而修忍辱行。是菩成佛之因。察法忍是以慧性,能察法,三性三性。一切象都是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受,乃至不苦不的受,自性都是空的,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
害忍、苦忍、法忍之中,第一忍辱是比容易的,修苦忍及法忍就困多了。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地,用它治前面忍的阻力。因此,在用功修行,先耐怨害忍,再法的常、我、空。
或有人要,世界上的每一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凡事都忍,忍到最後自己都有了,能修行?
在中有一本,叫《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投降。事上,高明的武家,通常是不跟人比拳、比功夫,而是在受攻,能毫不力地用四千斤的方法,使得方都不因此而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理,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理,以慈悲化解。
原始佛教的《阿含》到大乘的多典,提到忍辱行。所忍辱行,就是慈悲智慧,是的,非束手就,消的等待著被攻。
《大智度》中提到生忍及生法忍。生忍是於一切的生,以慈悲心,不起,使受害,也能不不加;而生法忍是安任於法因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象、生理象,不起心法的恚、愁等;生忍是於人己之恭敬供,不著;他人己之、打害、不生恨。而在《菩地持》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典中忍辱
以下介部典中有忍辱的:(一)《阿含》卷二十一〈品〉云:「我於,修忍辱,不行卒暴,常亦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修忍默,勿忿。」(二)《增一阿含》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云:「忍辱第一,佛最。」(三)《瑜伽地》卷五十七:「云何忍辱?由三行相知:一不忿怒、二不怨、三不。」(四)《大乘本》卷二:「又能忿怒怨,及能善住自他安,故名忍。」(五)《大乘》卷八:「一不,二耐,三智,此三次第是三忍自性。不者是他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法忍自性。」
在《婆塞戒》卷七,忍可分「世忍」及「出世忍」。世忍就是忍、忍渴、忍寒、忍、忍苦、忍、忍、忍怨。而出世忍,是能忍信、戒、施、、智慧、正。修行佛法,一定要付出及努力,否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因此,佛法的修行,也是忍始,能忍忍、能忍施、能忍作,能忍詈、能忍打、能忍口、能忍事。
事上,在一切的程中,不是家庭、事、等,都是需要由忍成就的。曾有一很胖的人找我,他自己的重很苦,我他打坐、、慢跑。了星期之後他找我:「父!我很累,我秤了一下瘦多少,我想跟、打坐是有什的,只要少吃一些就可以了,因再下去,我快要忍不住了!」我:「我做和尚已有十年了,我也得多少步,但是我得做下去,所以我你是忍耐一下,下去吧!」
有忍耐心,做任何事情都不成功的。迦牟尼佛告我:「忍辱,是最大的富,如果我不能忍耐的,今天我也不成佛了!」在所有的宗教,唯有佛教徒佛教徒之,或佛教徒其他宗教之有,原因即是能忍。
菩四法
《思益梵天所》卷一云,四忍就是菩四法:得生法忍一切法,自性空寂,本不生,菩忍此法,能出犯禁戒之罪。得忍一切法,本生,故今亦,菩忍此法,能出犯禁戒之罪。得因忍一切法,皆依因和合而生,有自性,菩忍此法,能出犯禁戒之罪。得住忍不住著於法,菩忍此住之法,能超出犯禁戒之罪。
忍辱的柔和性,能克性。
我曾看一本武小,有一武功高的人,他的法凌,所向,他很高傲的天下有人可以打得他。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和尚,和尚他住,不他去,他看和尚什武器也,於是拔出,且道:「你不我去,我的非得教你我去不可!」只和尚腰一甩,柔的腰,竟削如泥的住了,就是柔能克的道理!
(肆)精波蜜
精波蜜又精度、度、精度,就是治懈怠,生善法,勇猛精的修善法。「精」就是身勤、不懈怠。在《大品般若》序品第一云:「菩摩……身心精,不懈怠故,具足梨耶波蜜(viryapāramitā)。」
迦牟尼佛及勒佛同菩提心,但是勒佛在早期比懈怠,因此,他要在迦佛成佛之後的五十六年,才能成佛。然成佛的早晚多大,可是成佛也因精及懈怠,而有早有。
精
精是要大的,如果不,精的心就提不起。多半的人嘴上著要努力,心也是想著,但就是有法做得到。往往身稍微有些不舒服,或是疲倦,上:「是等我把身好了之後再努力吧!」如果是子,我可以藉多理由服自己不要精。
有一惰的人,他一年到都希望,可是都不了。在春天,他像春光明媚的好天,不去玩多可惜;夏天到了,天,怎得下;到了秋天,正舒舒服服地享受秋高爽的好天;冬天到,又快年了,是等明年再吧。就是中人的:「春天不是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了秋天冬又到,收拾收拾好年!」
有了精心的人,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即使身有病,常是法喜充;有精心的人,就算身病,他的心理是有病的,因他的一定很多。因此,精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大智度》卷八十一就提到身、心的精:身精──如法致,而用於布施。心精──恚等之心,而不使得入。
《大智度》卷十六又有:身精者,勤修布施、持戒、法言、修福德。心精者,忍辱、定、智慧;自初心乃至得生法忍,肉身,法性身乃至成佛。
精者,菩提心,就是的上心,也就是,必要在多少,完成一目。了成目,就不要管自己的身是否健康,是否有阻力,都一定要雨阻地做到。
目有大有小,小的目是每天要完成什?大的目是在一生之中要完成什?最大的目,是在多生多劫的之一定要成佛;或者不一定要成佛,而是永救度量的生。了之後,自然就不懈怠了。
一人的力和,是很有限的,能的力量是限的。不是很奇怪?有限的小小身,怎有限的力量呢?就是由於有了精心之後,努力地去做,多努力就有多的成就,少努力就只有少的成就,不努力就不有成就。不是要跟人比,而是自己的全力去努力。此,你奇地,怎在短的,完成了多的事、做了多的服工作?都是靠精力,而能以有限成限的功能。
我的弟子,有人有候很精,有候很懈怠,他懈怠,若分配多的工作他,他:「父啊!工作我是做不的,不要我好?」我:「你要行菩道啊!」
他又回:「父!地藏菩要度了最後一生之後再成佛,所以我是先做生,菩度我好了,因我不了大的啊!」唉!人只能人照,自己又常常在自怨自哀中,在是很可的,那就是因精心不。
事上,我出家人是被甲精、修善法、利益生的,能有自己所修的佛法,分享所有的生,感恩才。
三精
《成唯》九卷,列出三精:被甲精被甲而不怖畏行;行能行,力。像是身上穿了盔甲的人,人,在他的面前,是有任何困、任何恐,只要勇猛地往前走。我遇有些人,在我他一任,有始做,已在抱怨、叫苦了,真是有出息!是在接了任之後,也要接受任何困,好好地,在中把解,是自己的一份成,能想就是精心。善精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如同〈四弘誓〉所:「法量誓」,修行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波蜜等所有的法,全力以赴,永不疲倦。有些人佛有天,就得自己有好,是先停,等年老退休之後再修行吧。
就像是已搭上了一班,又子不是我上的,是等下一班再上吧!可是,下班什候?能不能搭上?一把握也有。相反的,精的人只要有任何一修行因的子在他面前,不是用跑的、跟的、爬的,甚至乎是跟不上,也抓著尾不放向前。要有的精神,才能算是精。利精勤化生永不疲倦,就是「生誓度」。菩了救度生,可以上天堂、下地,不地追著他。但是,度生不是要去困他、有他,也不是他感到恐不方便,而是要使他成。
六精
精一修佛法或是了菩提心的人,是很重要的。在三十七道品中分成七目,每目都有精。例如修四念住,就是用四正勤修,在《大乘》卷八中,有六精:增精未之令,已之令不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此四正勤,就是精勤修四道法。增上精由信、精、念、定、慧等五根,解法由此增上。障精由信、精、念、定、慧等五力,所有的障由此不能。入真精由法、精、喜、安、念、定、行等七支,由此建立道。依精正、正思惟、正、正、正命、正精、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由此修道而究竟依之因。大利精六波蜜之自利利他。
《大智度》卷十六云:「是精名心法,勤行不住相,心行共心生,或有有,或有,或,如阿法,於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相。」又提到七目,其中第一至第六是自利修的解道,第七自利利他的菩道:(一)於五根中,名精根。(二)根增名精力。(三)心能悟,名精支,能到佛道涅城。(四)八正道中,是名正精。(五)四念中能勤心,是精分。(六)四正勤是精;四如意足(四神足──欲、勤、心、中定修行)的欲精,即是精。(七)六波蜜中的精波蜜,亦是精。
《大智度》卷十六又云:「佛道精,名波蜜,善法中精,但名精,不名波蜜。」又:「菩精,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精波蜜。」
典中精
以下介典中有精的:(一)《解深密》卷四提到精有三:被甲精;生善法加行精;益有情加行精。(二)《大乘阿磨集》卷十二精分三:被甲精;方便精;益有情精。(三)梁《大乘》卷二中分三:勤勇精;加行精;不下足精。(四)《大乘》卷八分五:弘誓精──欲起行;行精──行善;下精──得大果,下故;不精──能不寒等苦;精──不得少足。(五)《》(六十)卷二十四的十精:不精;不精;不染精;不精;不倦精;大精;精;猛利精;等等精;救一切生精。(六)《瑜伽地》卷四十二〈精品〉的九精:自性精;一切精;行精;一切精;善士精;一切精;遂求精;此世他世精;清精。
(伍)定波蜜
《大品般若》序品第一云:「菩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蜜中,……不不味故,具足那波蜜。」那波蜜,亦名度,或名度,能治意,持意。
四
依宗密的《源集都序》卷上之一,有五次:外道、凡夫、小乘;大乘,以及最上乘的如:外道是,欣上下而修者。凡夫四八定,、伺、喜、而入定,再一下而求上,至最高色定的非想非非想止。正信因果,亦以欣而修者。小乘是四四色定,而修七方便的五停心、相念、相念、、忍、世第一法,亦名七位,由此而入初果道位。是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大乘亦名三昧;有量三昧,均可能入大乘定。天宗智者大在《摩止》卷二它整成四: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是悟我法二空所之真理而修者。最上乘又名如、祖,即是中宗的悟法,宗用,曹洞宗用默照,都是於如上上法。亦名一行三昧、真如三昧,悟自心本清,此心即佛。
四天
「四天」是由修而生。以下介四天的次:初天於六之中,鼻、舌二,言寂。有眼、耳、身、意四,有喜受、受,。此身後,生於梵天、梵天、大梵天。二天鼻、舌、眼、耳、身等五,有意,怡之相粗大。喜受及受意相,。此身後,生於少光天、量光天、光(光音)天。三天有意,怡之相妙,喜心寂。受、受意相,。此身後,生於少天、量天、天。
四天有意,出入息寂,唯受之相。此身後,生於天、福生天、果天、天、天、善天、善天、色究竟天、想天。
四定
「四定」又名四,外道共修,超欲界,生色界,四是由十八功德支持,「四十八支」。
初的前行有:粗住安住、端身、心,息和,此心路,泯泯澄,,其心在居,然不散。住由此粗住心後,前。欲界定由住後一日或一月,豁心地做一分明,我身如如影,爽爽空,空身心之相,未有定之功德。未到定欲界定之心後,泯然一,不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如空,此性障在,未入初。
四定特相
四定之特相如下:初特相由未到定,身心豁空寂,不身,外不物。如是或一日乃至一月一年,定心不,於此定中,即自心微微,或感微。即色界之四大微欲界之四大微,而起八十功德。
八者,即、、、重、冷、暖、、滑。欲得定,色界微入於欲界微,而相替,地水火狂而如此也,若不知此等法相之人,起怖,以病,不已,遂血道,真狂矣,不可不知也。
十功德者,八的每一,均具十功德,亦名十眷;即是空、明、定、智、善心、柔、喜、、解、境界等相。
《教》卷十九云:初可治、苦、、犯戒、散等五障,欲,心能寂,住於有、伺、喜、之情。
初具五支:();(伺);喜(欲界,心喜受);(部眼、耳、身之三的受,有部不定中有眼、耳、身之三,有意,故安,非受也);一心(心一境,欲界而生色界的生喜地)。《大乘阿磨集》云:五支中的及伺治支,喜及利益支,心一境自性支。二特相呵初之、(、伺),二、三、四八十功德,已欲界色界。二、伺,住於信相明喜之情,可治初之、伺、苦、掉、定下劣性等五障。
二具四支:(《俱舍》以五根中之信根,深信受之功也,信相,故曰;心故);喜;(意功能,是安,非受);一心(定,此色界的定生喜地)。在此四支中的治支,喜利益支,心一境自性支。三特相呵二之喜受而得。三喜、,具正念、正知,住於自地之妙。可治二之、喜、、定下劣性等四障。
三具五支:(行之心所而非受,前之安,住不苦不);念(三之,不染著,故要正念,邪念之心所);慧(三之,不染著,故要正慧,邪慧之心所);(意之,二之喜,尚有自地之喜);一心(寂然在定,心一境性,此色界的喜妙地)。在此五支之中的、正念、正知(慧)三支治支,利益支,一心自性支。
四特相呵三之受而得。四身心之,住於不苦不,名善清。可治入出息以及三之、、作意、定下劣性等五障。
四具四支:非苦非(中受,非五受中的受);行(第三之喜,非悔也,住平等心所,非苦非);念(念下地之,自己之功德之,念清即念善清);一心(心一境性,如,如清水,此色界的念清地)。在此四支中的清及念清治支,不苦不受利益支,一心自性支。
初、二、三有定,尚有、伺、苦、、、喜、入息、出息等八患故;四不定,非八患所故。
世四定亦修出世的共道:(一)四定四量心之依地,喜量心,喜受,故依初;二;三慈悲的量心,依六地,害等四障。(二)四定八解之依地,八解、八、十一切的三法,三界之出世。八解的初二解,依初二及未至之中;第三解,依第四;此外的五解依四色定及受想定。(三)四定八之依地,初四依初二,後四依第四。
八解十一切(十遍)之依地,即是地、水、火、、空、之六大,青、、赤、白之四色;前八八解中的第三解,以。依第四可欲界之假四大及四境之色;後二者次以色界之空及自性,以各自地的四境。
四空定
「四空定」又名四色定。此四空,於五中依之色土,唯正之受、想、行、四的假合而色身,唯依不相法的命根、同分之相。下面明四色界的四空定:空定第四的染法,色想而之空心,空相。定空之染法,其空,,心,心相。所有定其,更心所有,心所有相。非想非非想定前之第二是有想,第三所有是想。至此第四,前之有想故名非想,前之想,故名非非想。又因其已粗想故曰非想,非想故曰非非想。行者於此定中,如、如醉、如眠、如暗,所,泯然寂,清。
三等至
世出世共有「三等至」,亦名三定:味等至又名味定。相,定相似,定者於所境流注相,味著其境,故名味等至。乃是有漏的世定。等至又名定。等之白法相,起有漏世之定。此善之有漏定、有垢、有、有毒、有刺然有漏有失,有少分之。此相,引漏之、於道,漏之眷故。漏等至又名漏定。是出世定,不,味著,是最高妙的善定。得此定已,心不不散,能起漏真正之智力。
四四空八等至。以此三等至配八等至,前七等至,皆可有此三等至,唯第八等至(非想非非想)由於昧劣,不起漏等至,有味等至、等至。
三三摩地
定又名「等持」,亦三摩地,有大:
(一)以伺相配而言:
1.有有伺三摩地,初及未至定所。
2.唯伺三摩地,中。
3.伺三摩地,第二之近分定,以上定至非想非非想定。
(二)以等持相具起之行相而言,即三三摩地,亦名三解:
1.空三摩地,四、十六行相(八忍八智)中之苦下的空行相及非我行相,相之等持。以空行相,空我所;以非我行相,空我。治有身者。
2.相三摩地,下之行相、行相、妙行相、行相,相之等持,即涅之法;涅者,十相故。十相即色、、香、味、之五境;男、女之二相;生、、之三有相,故名相。
3.三摩地,集下之因、集、生、之四行相,道下之道、如、行、出之四相,苦下之非常、苦之二相,相之等持。
定七加行位
定「七加行位」之:三、四善根,合七加行,又名七方便,修此而漏智。因定起智,以智惑,以漏智得果。但在到果之前,必有漏之方便道。修道之前,以智惑,以漏智得果。先要身器清:(一)身心,身友,心不善伺。(二)喜足少欲,食、衣服、喜足、少欲、。(三)住四,1.衣服喜足;2.食喜足;3.具喜足;4.、修道。前三助道之生具(止),第四助道之事()。
三位外凡,四善根凡。外凡位散善,唯在欲界;凡位定善,必起色界之定。三趣般若,欲界天不知苦,不外凡三位。色定不道所依,故亦不凡四善根位。色界定之中,上三近分定,亦非道所依,不四善根。四根本定的四、未至定中定,合六地,四善根所依。漏道的前方便,以欲界身修,道亦修欲界身。若欲界身,不知苦(非生理心理之痛苦,乃不足的生存),以有欲界身,苦心烈,向上心亦烈,故易道器。
三外凡位
何「三外凡位」:
(一)五停心是修止(奢摩地),有不,治婪心;慈悲,治恚心;起又名十二因,治愚心;界分,身心六大和合,治我之;息,治散心。
(二)四念住又名四念,其有相及相,相念住是修(婆舍那)。四念住以空慧,能以慧力使念住於所之。著四念住,治四倒之方法有:身不、受是苦、心常、法我。又分有自相及共相的:
1.自相者,身、受、心、法的各各自性。身之自性是四大四大所造色;受之自性是、、俱非之境的心所;心之自性是由六心王集起者;法之自性是除了身、受、心之外,基於其他法所行之方法。
2.共相者,身、受、心、法之共相,其各各皆非常、苦、空、非我之方法。身是有法,一切有法皆是非常的;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一切法同空的,又是非我的。心、受、法,亦皆相同
(三)四念住的相念住,也是修。以自相及共相之,又有及不之分。
是「法」念住,身等念住。不是身、受、心之三念住,不其他念住而。言之,法念住是,身受心的三念住是不他即可的。相念住,是身、受、心、法,一步,此四境,是非常、苦、空、非我的位。乃四之初,修四行相,不是苦之一境而已。
四善根凡位
何「四善根凡位」:
(一)法:修了相念住後所生之善根。有下中上的三品,皆具苦、集等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八忍八智」之位。入此位者,然退所得法,善造,於道,流生死,不久之後,必到涅,已得火生之前相故。
(二)法:是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亦有下中上三品,皆具四修十六行相。譬如上到山,乃退之中,或而上忍位,或退而下於位,位至忍法已上,便退法。
(三)忍法:生於法上品之後念。亦有下中上三品,忍可定四,最之位。1.下忍,具四行十六行相如前,竟於三道者;2.中忍,由是所之能之行相,之行,留欲界苦下之一行相;3.上忍,前所苦下苦之一行相,故此上忍位一那。
(四)世第一法:生於上忍後念之善根,一那,故下中上三品,上忍位同,苦苦之一行相,世有漏法中超於此智者,故名世第一法。此位是一那的位,必生漏智,入於道位,凡夫位而入位。
道位
《俱舍》是十六心相道,《成唯》是三心相道:(一)生空而起粗大障之智。(二)法空而起所知障之智。(三)合二空而起合微二障之智。
六度中的波蜜,本大乘法,本文了探其源,故凡夫及小乘,一介如前。至於大乘及如祖,容深,宜有,本文不涉略。
()般若波蜜
所有一切世的十善道、四、四量心、四色定、五神通等,都是由般若波蜜而出的。由於般若波蜜的指,才能使我苦得。
般若,就是要我看一切事、一切物,下就知道它是的,不是永的,要用常、空、我的看一切。般若波蜜,也就是相、我,以及宗的念、心。是基本的法我、行常而,知道任何的象都是因和合、因果串而成,如果能用念,般若的眼睛看世界的人事,就可治自己的,同也能助生苦得,就是慈悲了。因此,慈悲智慧,必定是相、相的。
《大品般若》序品云:「於一切法不著故,具足般若波蜜。」一切法悉皆如,俱生空法空之分慧。
《大般若》三十二〈般若品〉卷一七二又云:「舍利子,一切菩摩、、阿等,皆由般若波蜜多得出故。舍利子,一切世十善道、四、四量、四色定、五神通,皆由般若波蜜多得出故。舍利子,一切布施、戒、安忍、精、、般若波蜜多,皆由般若波蜜多故。……一切佛、十力、四所畏、四解、大慈大悲、大喜大、十八佛不共法,皆由般若波蜜多出故。」
又:「如是布施、戒、安忍、精,波蜜多,由此般若波蜜多所受故,名有目者。由般若波蜜多之所受故,布施等一切皆得到彼岸名……非由布施……戒……安忍……精……波蜜多所受故五方得到彼岸名。但由般若波蜜多所受故五方得到彼岸名,所以者何?菩摩要住般若波蜜多,方能布施、戒、安忍、精、般若波蜜多,非住五能成是事。是故般若波蜜多,於前五,最,尊高,妙微妙,上上,等等等。」
由以上文中得知,前面所的五波蜜,都是由般若波蜜所受。有般若,即使修行布施、持戒、安忍、精、定,也只是修世有漏善法,而非漏解的佛法,法生死的此岸,到涅的彼岸。因此,念的指以及的分,必定要靠般若智慧;般若波蜜,等於是六波蜜之中的指北。
六波蜜是菩道,菩道是佛道的,用什佛道呢?就是用福用慧,福慧,就是佛果的。
《解深密》卷四中提到,六波蜜可分:前三度益有情:由布施故,有情受具;由持戒故,不行害逼有情;由忍辱故,能忍彼之害逼利益有情。後三度治:由精故,未之一切永伏,未一切眠,能勇猛修善品,不所;由故,永伏;由般若故,永害眠。
《解深密》卷四又,六波蜜三所:施、戒、忍的三度,是增上戒;是增上心;般若是增上慧;精通於以上三。《菩地持》卷十,精亦是增上戒。由以上的典得知,六波蜜就是福德,以及智慧之根本。
(1998年6月7、14、21日,法於初寺,姚世居士整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