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乳房」會降低偵測腫瘤敏感度!乳房影像專科醫:乳房檢查要分齡
10 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光是 111 年就有超過 1 萬 7 千多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如何提高警覺,光知道篩檢可能不夠,女性們還必須了解乳房檢查分齡的重要性。
這是因為,台灣女性的「乳房密度」普遍偏高,約 8 成屬於「高密度乳房」,在 X 光影像中呈現白色實質組織,很容易與腫瘤影像重疊,影響判斷精準度,因此乳房檢查要分齡,不同技術搭配互補。
什麼是「高密度乳房」?為何需要提高警覺?
乳房的密度是根據乳腺組織與脂肪的比例决定。依據乳房密度差異可分為四類:完全是脂肪、腺體密度鬆散、緻密但是不均勻性、整個乳房非常緻密。換句話說,高密度乳房的特徵是腺體和結締組織比例高於脂肪組織。
高密度乳房有 2 個潛在的問題,一是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乳腺的緻密度和乳癌的發生率是正相關的;二是高密度乳房若用乳房攝影做為篩檢工具會有影響診斷正確性的問題。
台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進一步指出,在檢查難度的部分,乳房 X 光攝影中,高密度乳房組織和腫瘤都呈現白色,這可能互相掩蓋,降低了偵測腫瘤的敏感度。
乳房要能「提高偵測腫瘤敏感度」,做哪些檢查比較好?
一般而言,乳房 X 光攝影是使用低劑量 X 光照射乳房,可偵測微鈣化點或腫瘤等早期病灶。乳房超音波的部份,是利用聲波成像,不受組織密度影響,特別適合年輕女性或乳房組織緻密的族。乳房磁振造影(MRI)則是利用強大的磁場和無線電波,對乳房組織進行成像,敏感度高,特別適合用於高風險族群的篩檢。
而智慧醫療逐漸普及,AI 全自動乳房超音波(ABUS)逐漸成為乳房篩檢的重要輔助工具,這適合 40 歲以下或乳腺密度較高的女性族群;它能提供更均勻與全面的影像覆蓋;
而如果是 50 歲以上女性,會建議以乳房攝影作為主軸,並可依醫師評估搭配超音波或 ABUS 加強偵測。
陳墨繁表示,在臨床上每種影像檢查都有其定位與目的,並非互相取代,也就是說,乳房影像學沒有「哪一項最好」,而是「哪一項最合適」。不同影像技術各有優勢與限制,唯有依年齡、乳腺特性與個人風險搭配選擇,才能讓影像結果最精準,真正達到早期偵測與預防目的。
乳房檢查分齡建議為何?
陳墨繁強調,乳癌的早期階段幾乎無痛無感,只有定期檢查、建立個人影像基準線,才能早一步掌握變化,早一步安心。
.20-30 歲(高風險族群):每年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 ABUS,高風險族群建議每 6 個月追蹤一次,可與醫師討論加做其他檢查,例如:基因檢測。
.30-35 歲:每年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 ABUS,每年一次,可與醫師討論加做 ABUS。
.35 歲以上:乳房攝影+手持乳房超音波或 ABUS,每半年~一年一次,頻率會根據前一次檢查結果調整。
政府目前有提供哪些免費資源?
國健署從今年起,已經將乳房 X 光攝影檢查補助對象,擴大為 40 歲至 74 歲婦女,提供每 2 年 1 次免費篩檢,透過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早期乳癌。
且今年截至 9 月中旬,乳癌篩檢人數已達 104 萬人。其中,今年新增擴大的 40 歲至 44 歲及 70 歲至 74 歲族群約為 26.2 萬人(占 25.15%)。
陳墨繁呼籲,乳癌可怕的不是確診,而是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非常高。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其他人也在看
對抗HER2陽性乳癌 不中斷術後標靶治療是關鍵
HER2陽性乳癌與其他亞型不同,腫瘤細胞分裂速度快、侵略性強,即使影像上看似清除乾淨,體內仍可能潛藏肉眼看不見的殘餘癌細胞。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宇如醫師指出,HER2陽性乳癌患者若能完整且不中斷地完成術後標靶治療,不僅能顯著降低復發與轉移風險,更能穩固整體治療成效。隨著健保給付政策鬆綁,越來越多病友得以無負擔地完成療程,讓「不中斷」成為守住療效、重拾健康生活的關鍵。郭醫師表示,在二十年前沒有標靶治療的年代,對於HER2陽性且腋下淋巴結癌細胞陽性的患者來說,光靠手術與放化療,五年內復發率仍然超過三成,也就是每三人就有一人會復發,比例相當驚人。然而隨著標靶藥物進步,若患者術後再加上雙標靶治療,五年復發率可降至不到一成,治療成果大幅提升。臨床上HER2陽性乳癌常見的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國二少女得糖尿病!「3餐吃這些」營養師愣了 母淚喊:是我害了她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率呈近年關注焦點,引發健康隱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曾有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凸顯家長忽視飲食管理的問題。她提醒,日常飲食中添加糖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並建議家長選擇低糖、天然的點心,幫助孩子遠離肥胖與慢性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老公明明沒吃多少肚子卻很大?專家揭「真正元兇」:不是年紀 晚餐必吃這1蔬菜
「他根本沒吃多少,怎麼肚子還是越來越大?」這句話可能是很多媽媽們的心聲,每天只有一餐可以聚在一起吃飯,當然要豐盛的款待家中的支柱。可是看著老公越來越大的肚子,自責煮得太豐盛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背後真正的元兇——壓力與生活型態!根據《Przegla̜d Gastroenterologiczny》2025年研究指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會讓皮質醇長期升高,促進腹部脂肪堆積與代謝症候群發展。當壓力沒有出口,身體會用「囤積脂肪」來自保,這也正是很多爸爸們不知不覺中肚子變大的原因。很多女性以為:「叫他少吃一點就好」,但實情是——壓力大、睡不好、沒有動,才是導致中廣身材與代謝症候群的真兇! 壓力型肥胖 根本不是「年紀大了」而已 當老公抱怨說「最近比較累」、「一吃就胖」、「晚上睡不好」嗎?這些不是單純年齡在作怪,而是壓力正在「悄悄改寫」他的身體代謝!根據《Obesity Reviews》在2019年的研究顯示,高壓男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這種風險不是突然冒出來,而是長期慢性壓力影響內分泌系統,導致皮質醇過高、胰島素阻抗、三酸甘油脂升高與高血壓發生。更令人擔憂的是,《Meta
常春月刊 ・ 1 天前
60歲高金素梅凍齡抗老靠3招!醫師、研究都稱讚:防癌、降血糖、抗失智
「一點也不科學!」60歲立委高金素梅最近在雙十國慶晚會久違登台開唱,沒想到一出場驚艷全部觀眾,民眾直呼怎麼還是這麼年輕。到底高金素梅怎麼保養出凍齡外貌? 高金素梅生病後調整生活習慣 高金素梅在
健康2.0 ・ 3 天前
超商就買得到!醫揭「3飲品」防大腸癌:每天1杯降低近20%風險
台灣大腸癌患者每年新增1.7萬人,且確診年齡明顯下降,過去多為50歲以上者,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罹患大腸癌,那除了定期檢查外,還能怎樣預防大腸癌?對此,高雄馨語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直言,答案其實就在你我身邊的超商裡,只要持續飲用3種飲品,就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主動脈剝離」恐秒奪命!醫警告若發現有5大危險因子任一 速就醫!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命性高的心血管急症,根據統計,死亡率竟高達五成!雖然它發生率不如心肌梗塞或中風普遍,然而一旦發生,往往如風暴般來襲,很可能來不及救回來。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提醒,血
健康2.0 ・ 1 天前
「地瓜+五穀粉」是偽健康早餐 醫師提醒血糖恐爆炸
早餐選擇清淡不代表健康,某些看似營養的食物組合可能是隱藏的「血糖炸彈」。減重醫師范亞萱指出,許多人自以為健康的早餐組合,實際上可能導致血糖飆升,甚至讓人越吃越餓,影響減重效果和整體健康。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跟著趙露思吃出仙女體態!「7日減重菜單」公開,營養師提醒1大關鍵點
有追陸劇《許我耀眼》的觀眾應該都注意到了——趙露思比以往更顯纖細。身高161公分的她,體態維持得相當勻稱,據傳長期控制在約39公斤。她曾分享一套自訂的「七日清淡菜單」,藉由控制飲食搭配運動,成功讓身形線條更緊實,就連同劇男主角陳偉霆都稱讚她「背部線條很好看」。
姊妹淘 ・ 5 小時前

熟男無預警「抽搐倒地不起…」 腦瘤竟是肺腺癌轉移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41歲的許先生,從事文具業務,某日清晨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與抽搐,倒地不起,被家人緊急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醫師發現腦部有個約3.1公分大的腫瘤,進一步追蹤又在右下肺發現4公分腫塊,確診為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醫師提醒,肺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出現頭暈、咳嗽或神經異常時,往往已屬晚期。 彰化基督教醫院...
匯流新聞網 ・ 6 小時前
喜歡吃冰塊消暑? 醫示警背後含義:身體在求救
吳昌騰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案例,一名年輕上班族小陳,近幾個月來總是感到異常疲倦、精神不濟,工作效率也直線下降,連爬幾層樓梯都氣喘吁吁。除了疲勞,他每天還要咀嚼好幾杯冰塊,這種清脆的聲響和冰涼的口感讓他無法自拔。他從未想過,這個「吃冰塊」的習慣會和自己的健康...
CTWANT ・ 3 小時前
70歲韓柏檉靠2招抗癌17年!抗癌早餐曝光 每天必喝2杯加1食物
70歲北醫名譽教授韓柏檉,17年前罹患肝癌4期,靠著治療和自療,成功抗癌17年。他分享每天必吃抗癌早餐,就是一杯蔬果汁、一杯全穀雜糧飲,再加上1顆水煮蛋。 韓柏檉成功抗癌17年 建同文教基金會
健康2.0 ・ 1 週前
90歲李富城讀碩士克服失智 每天騎車13公里!醫師都佩服他做到大腦活化6關鍵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如何保持心智健康、頭腦清晰,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議題。90歲高齡的氣象專家李富城,用行動詮釋「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人不老」的真諦。 跨越90高齡的學習熱
健康2.0 ・ 1 天前
【下班經濟學】「新抗發炎冠軍」比薑黃還猛!名醫曝早餐這樣吃年輕10歲!
早餐吃這些,抗發炎還超減脂!今天邀請到預防醫學洛桑加參醫師來告訴大家,八種超級食物不僅天然,更可以抗發炎、預防癌症,醫師天天都在吃!加碼教你「5招抗發炎養生術」,一起來看看。吃對食物預防癌症!名醫曝8類天然食物抗發炎!洛桑加參醫師表示,全球每年有將近 4,000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包括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而根據世界頂級科學期刊《Cell細胞》的研究......
風傳媒 ・ 20 小時前
9成女性肺癌不吸菸 瓦斯爐竟是隱形殺手!
研究顯示,瓦斯爐燃燒過程中釋放的一氧化碳和致癌物苯可能傷害肺部,甚至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在台灣,約有九成女性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廚房油煙是已知的危險因子外,瓦斯爐也被指為可能的致病原因。專家建議,民眾應加強廚房通風或考慮改用電磁爐,以降低健康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毛豆輸了!這食物蛋白質高2倍 吃蔬食也能補蛋白質
花蓮縣秀林鄉近年推廣蔬食,把台灣原住民原生種植物,如紅藜、樹豆、馬告,融合在地食材製作成吐司、餅乾,不但風味特殊,還能補充蛋白質。 補充蛋白質新選擇 花蓮縣秀林鄉鄉政首席顧問蕭采君指出,紅藜、
健康2.0 ・ 1 天前
逾65歲近兩成人骨質疏鬆 「三大狀況」出現就是警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調查,65歲以上國人近兩成自述罹患骨質疏鬆,比例不低,骨折風險高且會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提醒,一旦出現「駝背、變矮、不明原因下背痛」三大情況,就可能是身體出現警訊,代表可能開始產生骨質疏鬆症。 根據國健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國人當中自述有骨質疏鬆的比率為18.2%。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國二女罹糖尿病 母自責曝「三餐飲食」:害了她一輩子
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持續下降,一名14歲國二少女因長期攝取過量精緻糖,導致血糖飆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此案例時表示,少女的母親在得知診斷結果後激動痛哭,自責害了女兒一輩子。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青春期乳房正常發育!21歲妹子「沒來過月經」 檢查揭驚人真相
越南媒體Docnhanh報導,醫師發現,患者的外生殖器異常,形似小型陰莖且尿道口偏低,陰囊內無睪丸。經染色體分析,確認她的基因組型為46,XY,即遺傳性別為男性,且體內睪酮濃度符合男性標準。MRI檢查顯示,其腹股溝管內藏有2顆睪丸,但體內並無子宮與卵巢。院方診斷為「46,XY...
CTWANT ・ 1 天前
上廁所別急著沖水!「直腸出血」大腸癌風險飆8.5倍
最新研究顯示,50歲以下成年人若出現直腸出血症狀,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無此症狀者高出8.5倍。醫師提醒,如廁後若發現衛生紙上有鮮紅色血液、解黑便或肛門流出血液,即使沒有家族病史或未達建議篩檢年齡,都應儘早就醫檢查。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