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 慢性肺病死亡風險倍增
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溫之下,全球各地天災不斷,民眾健康也深受威脅。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極端高溫或低溫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發病與死亡風險,達1倍以上,尤其亞洲族群更容易受影響。
北醫大胸腔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莊校奇團隊蒐集全球2000年至2024年間25項相關觀察性研究、逾3千筆資料,分析極端溫度環境對COPD患者造成的影響。結果發現,在極端高溫環境下,患者發病與死亡的風險會增加1.16倍,女性的風險比男性高0.14倍;而極端低溫對健康威脅更大,COPD患者發病風險提高1.47倍,死亡風險提高1.32倍。
該研究分析,60歲以上的患者面對極端溫度變化更容易發病甚至致死。以區域來看,亞洲族群更容易受影響,發病及死亡風險會增加1.35倍,不過單以極端低溫來分析,歐洲族群發病及死亡風險也偏高,達1.4倍。
莊校奇表示,COPD為全球主要死因之一,也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與長期吸菸、空氣汙染等因素相關。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應針對不同地區及族群發展更精準的防護措施,協助維護民眾健康,例如政府相關單位在熱浪或寒流來襲前,及早發布健康警示,同時也提供適當的社區支持及醫療準備,可降低民眾非必要的發病與死亡風險。
莊校奇強調,極熱或極冷的環境容易導致心肺疾病發生,民眾面臨氣候劇烈變化的情形,要提高警覺,冬季時也應留意早晚溫差大等情形,做好防護措施。
其他人也在看

國二少女得糖尿病!「3餐吃這些」營養師愣了 母淚喊:是我害了她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率呈近年關注焦點,引發健康隱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曾有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凸顯家長忽視飲食管理的問題。她提醒,日常飲食中添加糖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並建議家長選擇低糖、天然的點心,幫助孩子遠離肥胖與慢性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老公明明沒吃多少肚子卻很大?專家揭「真正元兇」:不是年紀 晚餐必吃這1蔬菜
「他根本沒吃多少,怎麼肚子還是越來越大?」這句話可能是很多媽媽們的心聲,每天只有一餐可以聚在一起吃飯,當然要豐盛的款待家中的支柱。可是看著老公越來越大的肚子,自責煮得太豐盛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背後真正的元兇——壓力與生活型態!根據《Przegla̜d Gastroenterologiczny》2025年研究指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會讓皮質醇長期升高,促進腹部脂肪堆積與代謝症候群發展。當壓力沒有出口,身體會用「囤積脂肪」來自保,這也正是很多爸爸們不知不覺中肚子變大的原因。很多女性以為:「叫他少吃一點就好」,但實情是——壓力大、睡不好、沒有動,才是導致中廣身材與代謝症候群的真兇! 壓力型肥胖 根本不是「年紀大了」而已 當老公抱怨說「最近比較累」、「一吃就胖」、「晚上睡不好」嗎?這些不是單純年齡在作怪,而是壓力正在「悄悄改寫」他的身體代謝!根據《Obesity Reviews》在2019年的研究顯示,高壓男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這種風險不是突然冒出來,而是長期慢性壓力影響內分泌系統,導致皮質醇過高、胰島素阻抗、三酸甘油脂升高與高血壓發生。更令人擔憂的是,《Meta
常春月刊 ・ 1 天前
60歲高金素梅凍齡抗老靠3招!醫師、研究都稱讚:防癌、降血糖、抗失智
「一點也不科學!」60歲立委高金素梅最近在雙十國慶晚會久違登台開唱,沒想到一出場驚艷全部觀眾,民眾直呼怎麼還是這麼年輕。到底高金素梅怎麼保養出凍齡外貌? 高金素梅生病後調整生活習慣 高金素梅在
健康2.0 ・ 3 天前
冷空氣要來了!這天起「低溫探1字頭」 中南部也明顯有感
今(25)日東北季風稍減弱,但水氣仍偏多,基隆北海岸、大臺北、宜蘭地區有陣雨,仍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桃竹苗、花東及恆春半島也有短暫陣雨,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則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對此,氣象粉專也示警,這天將會有冷空氣南下,且中南部地區也會明顯有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超商就買得到!醫揭「3飲品」防大腸癌:每天1杯降低近20%風險
台灣大腸癌患者每年新增1.7萬人,且確診年齡明顯下降,過去多為50歲以上者,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罹患大腸癌,那除了定期檢查外,還能怎樣預防大腸癌?對此,高雄馨語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直言,答案其實就在你我身邊的超商裡,只要持續飲用3種飲品,就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每天吃藥血壓也不降?營養師曝關鍵原因 這「3食物」要多吃
你是否也有每天按時吃藥,血壓卻依然降不下來的問題?營養師薛曉晶表示,高血壓的關鍵原因不是因為藥物沒效果,而是出於「鉀」攝取不足。對此,她表示多吃一些高鉀食物,例如香蕉、菠菜、地瓜等,可以讓血壓更穩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主動脈剝離」恐秒奪命!醫警告若發現有5大危險因子任一 速就醫!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命性高的心血管急症,根據統計,死亡率竟高達五成!雖然它發生率不如心肌梗塞或中風普遍,然而一旦發生,往往如風暴般來襲,很可能來不及救回來。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提醒,血
健康2.0 ・ 1 天前
雨快要停了!專家曝「這天有望放晴」 未來一週天氣曝光
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台灣持續呈現偏涼有雨的天氣型態,氣象專家吳聖宇表示,今明兩天(25、26日)北部及東北部仍是陰雨天氣,走到中南部天氣會比較好。但下週一水氣將減少,下週四東北季風減弱,西半部還有可能放晴,要留意的是,下週末東北季風再度增強,北部及東半部又有明顯雨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地瓜+五穀粉」是偽健康早餐 醫師提醒血糖恐爆炸
早餐選擇清淡不代表健康,某些看似營養的食物組合可能是隱藏的「血糖炸彈」。減重醫師范亞萱指出,許多人自以為健康的早餐組合,實際上可能導致血糖飆升,甚至讓人越吃越餓,影響減重效果和整體健康。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
不只生活習慣!日吃「1維生素」發炎指標狂降 逆轉脂肪肝
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根據衛福部指出,台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千名脂肪肝個案,1年就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醫生多建議以良好生活習慣、飲食改善,不過一項研究發現「每日補充300毫克維生素E」能顯著改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對肝臟健康可能有正面影響。
鏡報 ・ 1 天前

跟著趙露思吃出仙女體態!「7日減重菜單」公開,營養師提醒1大關鍵點
有追陸劇《許我耀眼》的觀眾應該都注意到了——趙露思比以往更顯纖細。身高161公分的她,體態維持得相當勻稱,據傳長期控制在約39公斤。她曾分享一套自訂的「七日清淡菜單」,藉由控制飲食搭配運動,成功讓身形線條更緊實,就連同劇男主角陳偉霆都稱讚她「背部線條很好看」。
姊妹淘 ・ 2 小時前
【下班經濟學】「新抗發炎冠軍」比薑黃還猛!名醫曝早餐這樣吃年輕10歲!
早餐吃這些,抗發炎還超減脂!今天邀請到預防醫學洛桑加參醫師來告訴大家,八種超級食物不僅天然,更可以抗發炎、預防癌症,醫師天天都在吃!加碼教你「5招抗發炎養生術」,一起來看看。吃對食物預防癌症!名醫曝8類天然食物抗發炎!洛桑加參醫師表示,全球每年有將近 4,000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包括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而根據世界頂級科學期刊《Cell細胞》的研究......
風傳媒 ・ 17 小時前
9成女性肺癌不吸菸 瓦斯爐竟是隱形殺手!
研究顯示,瓦斯爐燃燒過程中釋放的一氧化碳和致癌物苯可能傷害肺部,甚至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在台灣,約有九成女性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廚房油煙是已知的危險因子外,瓦斯爐也被指為可能的致病原因。專家建議,民眾應加強廚房通風或考慮改用電磁爐,以降低健康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蔡璧名辭世!曾罹患子宮頸癌 靠「改變習慣」抗癌成功
台大教授、作家蔡璧名於10月21日安詳辭世,享壽60歲。蔡璧名曾於2007年罹患子宮頸癌第3期,她從此改掉熬夜的壞習慣,並保持情緒平穩,成功戰勝癌症。蔡璧名的離世引發各界關注,也讓子宮頸癌防治再度成為焦點。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毛豆輸了!這食物蛋白質高2倍 吃蔬食也能補蛋白質
花蓮縣秀林鄉近年推廣蔬食,把台灣原住民原生種植物,如紅藜、樹豆、馬告,融合在地食材製作成吐司、餅乾,不但風味特殊,還能補充蛋白質。 補充蛋白質新選擇 花蓮縣秀林鄉鄉政首席顧問蕭采君指出,紅藜、
健康2.0 ・ 1 天前
66歲男輕忽三高慘洗腎 醫嘆:多數人「撐著」的縮影
66歲的王先生(化名)是一名退休公務員,長期患有高血壓與血糖偏高,但他總覺得自己「應該還好吧!只是老了,正常啦!」最近一年,他陸續出現體重減輕、下肢水腫、容易疲倦等情形仍未就醫。直到有天因全身水腫、喘不過氣,被家人緊急送至恩主公醫院,檢查發現腎功能嚴重惡化,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12 mL/min/1.73 m²,已進展至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末期腎病變)。
中天新聞網 ・ 22 小時前
國二女罹糖尿病 母自責曝「三餐飲食」:害了她一輩子
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持續下降,一名14歲國二少女因長期攝取過量精緻糖,導致血糖飆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此案例時表示,少女的母親在得知診斷結果後激動痛哭,自責害了女兒一輩子。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逾65歲近兩成人骨質疏鬆 「三大狀況」出現就是警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調查,65歲以上國人近兩成自述罹患骨質疏鬆,比例不低,骨折風險高且會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提醒,一旦出現「駝背、變矮、不明原因下背痛」三大情況,就可能是身體出現警訊,代表可能開始產生骨質疏鬆症。 根據國健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國人當中自述有骨質疏鬆的比率為18.2%。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
匯流新聞網 ・ 23 小時前
上廁所別急著沖水!「直腸出血」大腸癌風險飆8.5倍
最新研究顯示,50歲以下成年人若出現直腸出血症狀,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無此症狀者高出8.5倍。醫師提醒,如廁後若發現衛生紙上有鮮紅色血液、解黑便或肛門流出血液,即使沒有家族病史或未達建議篩檢年齡,都應儘早就醫檢查。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