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藥效不穩還抖!新手術精準控電 台大戴春暉提醒要運動
巴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 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患者常因藥效波動,出現「明明有吃藥卻還在抖」的無力感。當症狀難以光靠藥物穩定控制時,深腦刺激手術 (DBS) 成為另一項治療選擇。近年醫療技術進展,讓DBS從固定輸出,走向能「讀取腦內訊號、即時調整刺激」的新時代。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提醒,無論科技再怎麼進步,規律運動仍是患者守住生活品質的關鍵。
吃藥難控制?深腦刺激手術(DBS)像大腦的節律器
巴金森氏症的關鍵問題在於中腦黑質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使得大腦運動迴路「卡住」,患者會出現手抖、僵硬或動作遲緩。
藥物是第一線治療,但病程拉長後,藥效會變得不穩,甚至帶來副作用。這時候,深腦刺激手術(DB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就成為另一個選擇。
戴春暉比喻:「DBS就像大腦裡的節律器,不是增加多巴胺,而是透過電刺激去重新調整腦中異常的節奏,讓動作更順暢。」
DBS手術為何要求高精準?醫師比喻:豆腐裡找綠豆
DBS手術需要極高的精準度。戴春暉形容:「大腦就像兩塊豆腐,治療目標就像裡面的一顆綠豆,而我們要在手術中準確命中那顆綠豆的後三分之一。」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過去 DBS 手術時間長、只能持續單向刺激,如今手術已縮短許多,效果也大幅提升。
新一代DBS進步:方向性電極與感知功能讓治療更精準
新一代 DBS 有兩項重大進展:
方向性電極:將傳統環狀電極切分成三份,醫師可調整電流方向,即使偏差 0.1 公分,也能修正,讓刺激更精準。
感知功能:電極不只會「放電」,還能「聽電」,即時偵測大腦訊號(如與巴金森氏症相關的 β 震盪),幫助醫師判斷刺激點與強度是否合適。
這些功能帶來好處:更快找到最佳刺激點、分辨是藥效不足還是病情惡化、減少長時間「盲調」,也讓患者的治療更穩定、舒適。
第三代智慧aDBS:自動調控電量,讓刺激剛剛好
傳統 DBS 一旦設定後,就是固定輸出。但病人的狀態會因服藥、活動、睡眠不同而改變,固定電流容易太多或太少。
戴春暉指出:「電量不足,症狀壓不住;電量過多,可能口齒不清、麻木,甚至複視。」
最新的可適性深腦刺激(adaptive DBS, aDBS)就能解決這問題。它能即時讀取腦內訊號,自動調整刺激強度:
藥效不足 → 自動加強
藥效發揮 → 自動降低
睡眠時 → 電流降到最低
清醒活動時 → 電流依需求提升
這樣的「智慧調控」讓刺激量「剛剛好」。戴春暉指出,2025年 aDBS 已通過美國 FDA 核准,研究顯示能減少副作用、省電延長電池壽命,療效甚至比傳統 DBS 更穩定。
台灣何時能用?需要注意什麼?
目前歐美已經上市,台灣則預計還需要 2–3 年以上。若病患未來想選擇 aDBS,需要在第一次植入腦部電極手術時,就選擇具備「感知功能」的醫材。之後,待衛福部與 NCC 完成相關核可程序,才有機會透過軟體更新啟用這項新功能。戴春暉也期望,接受DBS治療的患者未來都有機會搭上這班「智慧列車」。
健保與自費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巴金森氏症病人接受傳統DBS手術所需的全套特材,健保皆有給付。不過,aDBS屬於較新的技術,其脈衝產生器具備智慧感知與動態調控功能,目前在台灣仍屬於自費項目。
這意味著,若病患選擇 aDBS,除了手術費用之外,機器與相關耗材需要自行負擔,金額可能比傳統DBS高出許多。
DBS對不同巴金森氏症症狀的效果差異
震顫型:效果最佳,手術後常能「馬上止抖」,但耗電較快。
僵硬、動作遲緩型:改善顯著,特別是夜間僵硬大幅減少。
中軸症狀(步態不穩、姿勢不良、吞嚥障礙):效果有限,差異因人而異。
年輕型患者效果更佳
年輕型巴金森氏症患者,因共病少、體能佳,手術效果通常比典型 60 歲以上發病的患者更好,也能維持得更久。
運動才是最好的藥
雖然 DBS 與 aDBS 是高科技治療,但戴春暉強調,規律運動才是最好的藥。
「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己,再先進的科技與藥物,都比不上患者自己願意動起來。保持獨立、行動自如,生活品質才不會被拉低。勇敢面對問題、努力維持運動,治療才能真正幫助你。」
文/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R基金會)、編輯/楊依嘉、圖/巫俊郡
更多Heho健康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本胃癌率是台灣4倍!醫揭「1習慣」釀禍:韓國也中鏢
日本是公認的長壽國,但他們的胃癌發生率,竟是台灣的4倍,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提到,飲食重鹹容易傷胃,例如日本人與韓國人都愛的醬菜,除了傷害胃黏膜外,也會讓幽門螺旋桿菌活得比較好,甚至促使致癌物亞硝胺形成。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5 小時前
進口菜農藥超標!民眾慶幸沒買 菜販曝:其實天天都在吃
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公布,一批農藥殘留超標的進口蔬菜名單,不少消費者看完後慶幸只買台灣青菜,不過菜販廖炯程卻提醒,這類進口蔬菜往往並非直接上桌,而是以加工型態進入日常飲食,民眾以為沒吃,其實每天都可能吃到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日本醫急勸:1健康飲品會毒害肝臟、傷害如「導彈」!這些食物最好少碰
喝酒對肝臟不好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不過日本肝臟專科醫師指出,除了酒精之外,還有1類飲品是「隱形殺手」,會在不知不覺間形成脂肪肝,卻常被誤以為是健康之選。 近年,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開
健康2.0 ・ 1 天前
隱形殺手!沒腹痛、排便異常 「這症狀持續」恐已患大腸癌
口臭不僅是口腔問題!研究發現「S. moorei細菌」不只藏在嘴裡,還可能進入腸道並促進大腸癌生成。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口臭久治不癒、伴隨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務必盡快檢查腸胃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吃錯比沒吃慘!台灣人愛「亂補B群」 醫:助長癌細胞繁殖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癌症發生率已連續多年高居亞洲第一。內科醫師方識欽提醒,許多人熱衷補充保健品,以為「多吃就能更健康」,但事實上「吃錯比不吃還糟」。他指出,不少人把保健品當成萬靈丹,卻忽略了身體真正需要的基礎營養,更警告維他命B12若攝取過量,恐助長癌細胞繁殖,呼籲民眾別讓補品成為健康殺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橄欖油不能拿來炒菜?醫揭橄欖油「2大錯誤用法」 不注意效果都沒了
從炒菜到拌沙拉,油脂天天吃,卻鮮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挑對、用對。你以為只要用橄欖油就等於吃得健康嗎?事實上,吃錯方式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腸道發炎、好菌流失! 油吃對能顧腸又降膽固醇!醫點名「橄欖油」
健康2.0 ・ 1 天前
486先生「1習慣」害頸椎險斷掉!醫驚喊:現代人的通病
「486先生」陳延昶表示,他之前因長期低頭工作,導致頸椎第3、4節嚴重變形,醫師告訴他,一旦跌倒,恐致頸椎斷掉,讓他驚覺長期低頭看電腦螢幕、滑手機的危險。神經外科醫師徐至貝表示,現代人常每天低頭滑手機好幾個小時,長期會造成頸椎過度負擔,「當頭前傾斜45度時,頸椎承受的重量達頭重量的5倍,導致頸椎非常容易受損及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喝咖啡是好還是壞?哪種咖啡豆最健康?醫曝各大研究 咖啡最好的喝法
喝咖啡是好還是壞?歷年來各大期刊曾經刊登不少有關咖啡的研究,結果有的研究顯示喝咖啡會保護心血管,有些則說咖啡會增加認知障礙風險,這到底怎麼回事?醫師分享最完整、最健康的咖啡喝法。 每天喝咖啡越多
健康2.0 ・ 8 小時前
你也中招?這5種飲食「最傷腎」 醫師警告:腎臟病初期「完全沒感覺」!
腎臟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病因引起的結果。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性腎病變就是長期血壓過高導致腎血管受損、腎小球硬化,另外則是慢性腎絲球腎炎、藥物與中草藥傷腎,及泌尿道阻塞或結石。醫師指出過鹹的食物,意味著鈉含量太多,會導致高血壓 及血管硬化,造成腎功能損害。
TVBS新聞網 ・ 1 天前放屁頻繁別輕忽!27歲北京女確診大腸癌 醫示警:2種氣味要當心
放屁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理現象,但若次數明顯增加、氣味異常,就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大陸一名27歲女子近日發現自己一天放屁超過20次,還出現腹痛與腹瀉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功能差,直到家人勸她就醫,才發現自己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這種糖有助對抗膀胱癌!4水果含甘露糖 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近日一項刊登在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發現,天然甘露糖竟能讓膀胱癌細胞走向崩潰、自我毀滅。這項研究首度完整揭開甘露
健康2.0 ・ 8 小時前
愛咬冰塊恐是身體在求救!5症狀暗藏警訊要小心
許多人習慣在炎夏嚼食冰塊消暑,但這個看似無害的動作,背後可能隱藏著重要的健康警訊。藥師陳雨亭鄭重提醒,對冰塊的強烈渴望,恐是身體「缺鐵」的求救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平民人蔘」白蘿蔔減肥、防癌又解毒!營養師揭7大功效 2種人別吃多
白蘿蔔不僅是減肥聖品,更是冬季養生的代表蔬菜。營養師指出,白蘿蔔能幫助肝臟解毒、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具有抗發炎、防癌潛力,被譽為「平民人蔘」。但別以為人人都適合吃,若是脾胃虛弱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吃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日本糖尿病名醫不吃低脂優格!優格也別配水果一起吃
你以為低脂優格更健康?其實可能讓你吃進更多隱形糖分,搞壞腸道環境。日本糖尿病名醫山田悟教你如何吃優格,才真的有益健康。 低脂優格幾乎添加水果、糖 日本北里大學北里研究所醫院副院長暨糖尿病中心主
健康2.0 ・ 1 天前
上班族「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單純壓力?醫揭年輕女性隱患:元凶是缺鐵!
24歲小美近半年來經常感到疲倦、專注力下降,甚至情緒低落,夜間難以入眠,還合併不寧腿症狀與異食癖(愛啃冰塊),她原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求診後才發現真正的元兇是「缺鐵」,而且血紅素檢查數值正常,屬於「非貧血性缺鐵」,因此長期被忽略。
姊妹淘 ・ 5 小時前

營養師狂推的櫛瓜料理!抗氧化、調解血壓、修復細胞 跟著吃健康又美味
台灣市場越來越常見到櫛瓜的蹤影,除了營養價值逐漸受到重視,更是輕食族的首選,也是一種兼具美味與健康的蔬菜。營養師廖欣儀認為,櫛瓜不只好吃,更富含多種營養素,是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選擇。 櫛瓜屬
健康2.0 ・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