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奶粉成分超複雜!其實是在模仿母乳
撰文=張越評
自懷孕期開始直至老年期的整個生命期中,人體賴以維生的營養素種類都相同,只是因應不同生命期會有不同的生理特性與活動量,但大致來說,該吃的東西都離不開6大類食物。而飲食中除了「奶」而別無其他選擇的,就是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了!
正因為乳品是寶寶6個月大之前唯一能送進嘴裡的食物,嬰兒奶粉的成分因此都被嚴格控管,不得超出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s, CNS)規定範圍,其他營養素添加與用量也都有所限制,所以無論選哪一家嬰兒奶粉,營養內容其實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寶寶熱量建議攝取量:0~6個月每公斤100大卡,7~12個月每公斤90大卡。
而要了解嬰兒奶粉各個成份添加的原因之前,最基礎可以知道的是,如何滿足寶寶成長所需的熱量?其實嬰兒奶粉罐上都會標示有各體重與月齡所相應的水量與湯匙數,可依循標示沖泡奶粉,而哺育母乳則應在前6個月依據寶寶的食量與食慾來給予。
寶寶發展大於6個月時,世界衛生大會全球嬰幼兒餵食策略建議應斟酌添入副食品,讓寶寶練習吞嚥及刺激口腔,並學著接受多元的味覺與氣味來接近他們,觀察寶寶的實際需要即可,一次嘗試一種食物的方式循序漸進,以不添加調味料的食物為原則,一次觀察3~5天寶寶耐受性再陸續加入下一種食物,如果口腔或臀部有紅疹、腹瀉、便秘、嘔吐或情緒不安,都可能是對添加的乳外食品過敏的現象。
嬰兒1歲左右時消化澱粉酶逐漸發展成熟,米麥精等等已經預分解過的食物可能就不再需要,此時應選擇6大類均衡食物,並注意豆魚肉蛋及富含鐵質食材的攝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1歲以上可以開始喝一般鮮奶,但仍建議媽媽哺餵母乳到小朋友2歲或2歲以上,前提不能再讓小朋友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應定時定量,並先吃食物再喝奶,每日1~2次蔬菜、水果、不含糖的牛奶及奶製品等點心補充也具有必要性。
脂肪
2歲前勿以脫脂、低脂取代全脂奶
一般成人的脂肪熱量建議占比不超過總熱量的30%,嬰兒則占40~55%,比成人需要的多,而母乳中脂肪含量正好約有55%,嬰兒奶粉配方則因為考量到寶寶大多有配合副食品攝取的情況,所以添加設定略少為45~50%,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2歲以內小朋友不要以脫脂或低脂奶取代全脂奶,因為腦部神經鞘主要由脂肪與醣類等所合成,缺乏脂肪易阻礙神經系統發展以及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能量攝取不足等情況。
嬰兒奶粉成分表為什麼列了一堆植物油?植物油很好嗎?
母乳中有脂肪酶可幫助寶寶分解脂肪,直至約6~9個月大時,嬰兒體內幫助消化脂肪的膽汁儲存量才能發展的和成人一樣,嬰兒吸收不飽和脂肪酸的能力較佳,母乳脂肪酸中18個碳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約34%為最豐富,其次是16個碳的飽和脂肪酸「棕櫚酸(Palmitic Acid)」約占23%,接續是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牛乳與母乳不同,是以短鏈飽和脂肪酸為主,所以就脂肪酸種類而言,對嬰兒來說並不好吸收,因此嬰兒奶粉大多會先脫脂,再加入帶有長鏈脂肪酸的植物油,讓脂肪酸組成與母乳更貼近,但脂肪酸與甘油的鍵結方式還是有所差異,近期出現的sn-2棕櫚酸等,也是為了仿母乳脂肪酸的鍵結形式而出現。
DHA是什麼神物嗎?每罐嬰兒奶粉都要加!?
DHA(Docosahexaenoic Acid)、EPA(Eicosapentaenoic Acid)、AA(Arachidonic Acid)等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媽媽初乳有相當的占比,是大腦皮層細胞和視網膜細胞的組成要素之一,雖然人體能夠自行利用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合成,但嬰兒合成能力還是不比成人,必須透過攝取而獲得。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皆建議,嬰兒奶粉配方中應添加DHA和AA,但也並非是加得越多就越好,太多反可能導致嬰兒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失調等不良後果,所以實際添加量都有明定規範。
膽鹼、肌醇?PC、PE、PI不神秘
一說到卵磷脂,民眾普偏會聯想到幫助大腦發育或促進乳腺暢通等作用,如果眼尖的民眾應該還會發現,有些奶粉的PC、PE、PI等劑量成分也標示在「卵磷脂」底下,為什麼呢?因為卵磷脂(Lecithin)主要成份磷脂質可依「磷酸基」的不同而被區分為不同的種類,常見的有磷脂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 PC)、磷脂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 Amine, PE)、磷脂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 PI)等。
其中磷脂膽鹼中的膽鹼廣泛存在於食物中,它也是母乳中重要成份之一,更是神經訊息的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前趨物,對於在孕期或出生後的寶寶來說,都是必需攝取的營養素,所以媽媽在懷孕及哺育母乳過程中,就可以開始注重膽鹼的攝取,例如雞蛋、雞肉等。而含有肌醇的磷脂肌醇在細胞傳遞訊息以及脂肪代謝等功能上,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雖然一般不容易缺乏,但在部分嬰兒奶粉中還是會微量添加。
為何寶寶要吃「肉鹼」?與肉粽、鹼粽無關,跟脂肪代謝有關!
左旋肉鹼在脂肪氧化產生熱量的作用中,扮演了「載貨卡車」的角色,攜帶著脂肪酸在細胞膜內外穿梭以幫助能量代謝,因為在母乳中含量比牛乳豐富,嬰兒左旋肉鹼合成能力又比較弱,所以大多在嬰兒奶粉配方中都會看見肉鹼的出現。
醣類
只懂乳糖不耐就遜了!乳糖還可以保護寶寶腸道健康!
乳糖在母乳醣類中約占90%,平均濃度是所有哺乳動物之最,它在嬰兒的小腸中不僅可以幫助鈣質與鐵質的吸收、促進嬰兒腦部發育等,最重要的是,乳糖酶是所有雙醣酶中最晚成熟的一種,因此在嬰兒時期,有些乳糖會因為尚未被完全分解而能進入到小腸的末端或大腸中,成為腸道中比菲德氏菌等益菌的成長養分,益菌代謝產生的醋酸等酸性物質,便可進一步抑制喜好鹼性環境的壞菌生長,保護腸胃道不受病菌侵犯。除此之外,剩餘10%大多為寡醣類,還有許多含氮多醣類等,皆被視作益菌生(Prebiotics),在腸道中成為益菌的養分。
蛋白質
「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是母乳與奶粉最大的不同
母乳蛋白質組成也是與牛乳最主要不同之處,母乳蛋白質有約40%來自酪蛋白、60%為乳清蛋白,牛乳則為80%酪蛋白、20%乳清蛋白,嬰兒奶粉調配因此會藉提高乳清蛋白的比例來貼近母乳組成。
母乳的乳清蛋白中又以α乳白蛋白(α-lactalbumin)為主,牛乳乳清蛋白則是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為主,β乳球蛋白同時也是寶寶喝嬰兒奶粉容易產生過敏現象的原因之一,因此「水解」、去β乳球蛋白等等特殊需求的嬰兒奶粉開始研發推出。
這200顆蛋白質 是媽媽開的特效藥
瞧瞧嬰兒奶粉營養成分,琳琅滿目的奇文怪字IgG、乳鐵蛋白、甲型乳蛋白⋯⋯,暈了嗎?那是媽媽血漿中帶有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乳房細胞也會分泌IgA、IgD、IgE等免疫球蛋白質,此外乳鐵蛋白、T細胞、B細胞、中性球、巨噬細胞、表皮細胞、溶體素等等,也都是具有增強抵抗力的相關因子,母乳中初步估計已多達200餘種。
牛磺酸?寶寶也要喝蠻牛!?才不是
嬰兒轉換甲硫胺酸成為半胱胺酸的酵素不發達,因此母乳中的胺基酸組成有個特色便是半胱胺酸含量比甲硫胺酸高,以補足嬰兒體內半胱胺酸的不足,此外母乳中半胱胺酸的延伸物牛磺酸含量也較為豐富,對寶寶腦部與眼睛發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維生素
初乳β-carotene 寶寶吃的紅蘿蔔
維生素A和視力發展、調節免疫系統有關,初乳中的乙型胡蘿蔔素(β-carotene)含量較豐富,對寶寶視覺神經發展有所助益。
母乳維生素C豐富 減緩寶寶貧血現象
維他命C能抗氧化以及幫助寶寶吸收鐵質,但牛乳的維生素C就比較不足。
羊奶易缺乏葉酸 選購留意營養標示
純素食的母乳哺育媽媽須留意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是否補充B12、B9(葉酸),此外,若寶寶只攝取羊奶也容易會缺乏葉酸,進而影響神經系統發育,雖然一般嬰兒、幼兒羊奶粉都有額外添加,但仍建議要主動留意標示。
礦物質
鈣、磷不是越多越好
相較於母乳,牛乳所含鈣質是母乳4倍、磷則為母乳的6倍之多,蛋白質含量也有母乳的3倍,喝下去容易對嬰兒腎臟造成負擔,嬰兒配方中的鈣磷比因此皆要依照規定調整。
添加副食品時 可加強鐵質攝取
母乳鐵消化吸收率有49%(因為含有乳醣、維生素C等協助),而牛乳消化吸收率則約10%,嬰兒奶粉吸收率4%,嬰兒奶粉因此通常須額外添加鐵,以補足吸收率表現上的缺失,不過6個月大、體重約增長到出生2倍重之前,嬰兒鐵儲存量大抵都是足夠的,6個月後就是開始留意選取富含鐵質、維生素C等等食材的時刻。
其他添加:
核苷酸
核苷酸是染色體DNA、RNA主要成份,在體內可提高T細胞成熟與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增強免疫功能,還有對一些疫苗的抗體反應、腸道成熟及腹瀉後的修復,雖說如此,核苷酸添加的效果仍需更進一步證實。
檸檬酸「酸化」奶粉
檸檬酸添加嘗試為了預酸化奶粉,因為寶寶初期的腸胃機能可能還不能產生太強的胃酸,因此有些奶粉配方添入酸度調節劑,如檸檬酸等等,就像食物還沒有送進嘴裡之前,就有胃酸幫你預先消化,氫氧化鈉、碳酸氫鈉、碳酸鈉、氫氧化鉀、碳酸氫鉀、碳酸鉀、氫氧化鈣、L(+)乳酸、檸檬酸、檸檬酸二氫鈉、檸檬酸鈉、檸檬酸鉀,都在此酸度調節劑之列。
延伸閱讀
無乳糖牛奶 全球乳業新勢力正崛起
食品史上的2月12日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三鹿集團破產
奶粉、鮮奶誰比較營養?乳粉含量低代表營養價值差?
其他人也在看

以為很健康!38歲女愛吃「這類食物」確診乳癌 醫曝風險恐增6成
乳癌持續是國內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衛福部數據,我國婦女乳癌發生高峰落在45至69歲,每十萬名婦女約有188至194人確診。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乳癌標準化發生率為69.1、死亡率為12.0(每十萬人口),換算下來,平均每天有31名婦女確診乳癌、6人因乳癌失去性命,藝人朱俐靜、李玟也都因乳癌病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18 小時前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橄欖油不能拿來炒菜?醫揭橄欖油「2大錯誤用法」 不注意效果都沒了
從炒菜到拌沙拉,油脂天天吃,卻鮮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挑對、用對。你以為只要用橄欖油就等於吃得健康嗎?事實上,吃錯方式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腸道發炎、好菌流失! 油吃對能顧腸又降膽固醇!醫點名「橄欖油」
健康2.0 ・ 1 天前
入秋養生這樣吃!中醫揭「4種水果」潤肺護喉又顧腸胃
近期天氣逐漸明顯轉涼,入夜後更是明顯,不少人紛紛出現喉嚨乾、便秘等症狀,中醫師推薦4種秋天水果,不僅能止咳化痰、改善便秘,還能提升免疫力,邀請民眾一起顧好健康、迎接舒心的秋天。
鏡報 ・ 1 天前
這種糖有助對抗膀胱癌!4水果含甘露糖 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近日一項刊登在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發現,天然甘露糖竟能讓膀胱癌細胞走向崩潰、自我毀滅。這項研究首度完整揭開甘露
健康2.0 ・ 21 小時前
「平民人蔘」白蘿蔔減肥、防癌又解毒!營養師揭7大功效 2種人別吃多
白蘿蔔不僅是減肥聖品,更是冬季養生的代表蔬菜。營養師指出,白蘿蔔能幫助肝臟解毒、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具有抗發炎、防癌潛力,被譽為「平民人蔘」。但別以為人人都適合吃,若是脾胃虛弱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吃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隱形殺手!沒腹痛、排便異常 「這症狀持續」恐已患大腸癌
口臭不僅是口腔問題!研究發現「S. moorei細菌」不只藏在嘴裡,還可能進入腸道並促進大腸癌生成。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口臭久治不癒、伴隨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務必盡快檢查腸胃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營養師狂推的櫛瓜料理!抗氧化、調解血壓、修復細胞 跟著吃健康又美味
台灣市場越來越常見到櫛瓜的蹤影,除了營養價值逐漸受到重視,更是輕食族的首選,也是一種兼具美味與健康的蔬菜。營養師廖欣儀認為,櫛瓜不只好吃,更富含多種營養素,是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選擇。 櫛瓜屬
健康2.0 ・ 21 小時前
早餐只吃水果? 營養師示警「這6種水果」空腹吃易胃痛、血糖飆
有些人早餐只吃水果,不論是為了減重或是單純食量小,營養師蔡濰安在粉絲團《濰濰營養師 認真生活》提醒,只吃水果當早餐也沒有不行,只是要注意某些水果比較不適合空腹吃。 1、鳳梨:鳳梨裡面的鳳梨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然而,若空腹吃鳳梨對胃黏膜產生刺激,有些人會引發胃不適或胃灼熱感。2、荔枝:空腹吃荔枝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過多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3、柿子:柿子也是含醣較高容易導致血糖快速升高的水果,因此不建議空腹吃,另一方面若是未成熟的柿子更是不能。未成熟的柿子有較多的單寧酸容易與胃液融合出現胃脹、胃痛。相信大家應該遇過水果切下去或是咬下去的時候才發現還沒有熟的情況,建議大家某些水果沒熟還是先不吃了。4、木瓜:與鳳梨一樣的道理,木瓜也有木瓜酵素適合飯後吃,尤其是正餐吃較多肉類的,飯後可以來點鳳梨、木瓜幫助消化。5、甘蔗: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台灣就已經開始種植甘蔗作為蔗糖的主要原料,再強調一次:「甘蔗是蔗糖的主要原料」可見甘蔗也是糖分高的水果。空腹吃容易血糖飆升。也會促進胃酸分泌。6、檸檬:說到檸檬應該不會有人直接啃檸檬,但是會做成檸檬水每天早上來一杯,
常春月刊 ・ 1 天前
486先生「1習慣」害頸椎險斷掉!醫驚喊:現代人的通病
「486先生」陳延昶表示,他之前因長期低頭工作,導致頸椎第3、4節嚴重變形,醫師告訴他,一旦跌倒,恐致頸椎斷掉,讓他驚覺長期低頭看電腦螢幕、滑手機的危險。神經外科醫師徐至貝表示,現代人常每天低頭滑手機好幾個小時,長期會造成頸椎過度負擔,「當頭前傾斜45度時,頸椎承受的重量達頭重量的5倍,導致頸椎非常容易受損及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胃脹氣、打嗝竟是癌症找上門!35歲女罹胃癌擴散全腹腔
一名35歲女性因胃脹氣、打嗝等症狀拖延就醫,最終確診為胃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整個腹腔。醫師提醒,約15%的胃癌發生在年輕族群,特別是分化不良型胃癌更易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4大高風險族群應提早進行胃癌篩檢。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放屁頻繁別輕忽!27歲北京女確診大腸癌 醫示警:2種氣味要當心
放屁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理現象,但若次數明顯增加、氣味異常,就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大陸一名27歲女子近日發現自己一天放屁超過20次,還出現腹痛與腹瀉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功能差,直到家人勸她就醫,才發現自己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平民人參」白蘿蔔含硫化物可防癌!脾胃虛弱者需慎食
隨著白蘿蔔產季到來,營養師林俐岑指出,白蘿蔔具有協助肝臟解毒、降低血脂血糖等多重功效,甚至能減緩癌症發生機率,堪稱「平民人參」。不過她也提醒,脾胃虛弱及甲狀腺功能異常者應避免過量攝取。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愛咬冰塊恐是身體在求救!5症狀暗藏警訊要小心
許多人習慣在炎夏嚼食冰塊消暑,但這個看似無害的動作,背後可能隱藏著重要的健康警訊。藥師陳雨亭鄭重提醒,對冰塊的強烈渴望,恐是身體「缺鐵」的求救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本人靠「這豆」長壽!醫讚:降血脂、護腸道、不生病
日本以長壽聞名,納豆是其長壽飲食的一部份。醫師劉博仁表示,納豆是以黃豆為原料,經過納豆菌發酵而成,經冷藏熟成,豆子會黏稠化並產生黏液,能平衡腸道菌相、促進排便、提升免疫力,且能保護血管健康、幫助鈣質回到骨骼中,降低骨折發生率。部分研究指出,它也能降低膽固醇、血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搭雲霄飛車後腎結石排出!男驚喜「黑點掉出」醫:勿模仿
一名大陸男子在日本環球影城搭乘雲霄飛車後,竟意外排出了0.5公分的腎結石!專家解釋,雲霄飛車產生的震動與體位變化,可能形成物理性刺激幫助結石排出,但強調這只是小機率的偶然事件。醫師提醒,0.5公分以下的結石雖然自行排出機率較高,但如果表面過於粗糙尖銳,反而可能刮傷尿道,建議民眾切勿模仿,應尋求正規醫療協助,以免造成腎功能受損的嚴重後果!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女性更容易失智!阿茲海默症風險激增 研究:大腦發炎基因是男性2倍
台灣失智症人口持續攀升,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約7.99%,其中阿茲海默症佔比高達56.88%,是最常見的失智類型。隨著人口老化,預估2030年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人口將接近68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明顯高於男性,最新研究揭示,這並非僅因壽命較長,而是源於生物學上的基因差異。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