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沸騰陷危機〉海廢微塑膠能養出傳播風險的微生物,造成人類食安嚴重威脅、加劇改變世界各國極端氣候型態
壹、全球沸騰與極端氣候悄然增強毀滅性熱浪,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儼然已是一場全球性人類危機
2024年7月9日中國中央氣象台稱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發佈高溫預警:湖南北部和東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大部及福建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溫37~39℃,局部地區可達40℃以上,上海當地氣溫接近40°C,異常天氣導致公路鋼筋變形拱起,連居住當地的非洲人表示「上海熱過非洲」!當地媒體採訪到一位在上海居住的盧安達男子,他說對於這幾天上海的高溫「不太習慣」,家鄉此時的氣溫也只有27℃左右,對上海的高溫氣候難以忍受。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2023年報告指稱,2022年中國因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估計可能多達50,900人,比2021年翻一番。
圖左:2024年7月9日中國中央氣象台發佈高溫黄色預警區,白天達35~36℃高溫,局部地區可達40℃以上。(圖/中國氣象台);圖右:來自盧旺達的男子接受媒體訪問,表示不習慣上海的高溫,稱這個時候家鄉大概只27°C左右,最熱的時候也不過30°C。(圖/網路翻拍)
2011年8月30日美國氣象局資料顯示,南加州帕姆戴以及蘭卡斯特的高溫達約41.6℃,刷新當地的高溫記錄;2021年6月美國西北部又遭歷史性熱浪,除奧勒岡創下破記錄的46℃高溫,熱浪更在奧勒岡州與華盛頓州奪走約200人的寶貴生命。2025年6月23日~7月2日短短10天熱浪席捲歐洲,導致超過2,300人死亡;2025年9月2日雷暴引發美國北加州野火,20多處火場在強風助燃下蔓延,燒毀超過5,261公頃的林地,並燒毀淘金熱時期礦區聚落小鎮華人營(Chinese Camp)遺跡,19世紀中期曾有成千上萬華工在此定居。
2025年夏天野火肆虐西班牙與葡萄牙,若沒有氣候變遷類似火災前高強度的熱浪,平均每2,500年才會出現一次;然而在今天全球沸騰摧殘下,每13年就可能發生一次。近年全球多數地區同遭高溫致命襲擊,已強烈提醒人們氣候變遷是一場全球性危機,「悄然毀滅性」的熱浪致命程度增加,然而卻仍被各界忽視,無疑將對人類日益嚴重的健康構成直接威脅與生命危機。
貳、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天候鞭笞現象增加,美國加州野火季不再僅出現於夏季
2025年1月8日晚間美國加州洛杉磯出現郡史上最慘重野火逼近好萊塢,超過10萬人撤離,不少好萊塢名人也被迫打包逃難。在強風、低濕度及缺水等近乎完美的風暴下,導致大火難以撲滅。美國南加州大洛杉磯區,是僅次於紐約的第2大人口集中地,知名的電影重鎮好萊塢即位於此,然而這座天使之城,近年卻頻遭野火肆虐,截至1月19日已有約1/2台北市大小的面積被野火吞噬,上萬棟建築被燒毀,被稱為美國最美公路之一的太平洋海岸公路,沿途都被燒得焦黑的房子。氣候變遷導致氣溫上升且降雨減少,讓加州野火季拉得更長,現在連冬季都燒不停,過往到了11月,野火發生的機率會隨著冬雨來臨而降低,但2025年1月8日開始,這場野火發生前3個月加州冬天異常乾旱,累積雨量只有平均值的2%,《華盛頓郵報》指出,多年來加州天氣一直在暴雨和極度乾燥間擺蕩,而極端天候條件即為這次肆虐洛杉磯冬天野火創造條件。
2025年1月9日刊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顯示,氣溫升高和乾旱導致植物和土壤中水分流失,造成暴雨與乾旱間擺蕩的趨勢正在全球增長。研究發現,自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所謂「天候鞭笞」(weather whiplash)現象從31%增至66%。「天候鞭笞」是指2種極端和相反的氣候之間快速轉變,例如從乾旱或火災到洪水,從嚴寒和大雪到熱浪,不斷來回反復出現猶如被鞭打。大氣層在正常情況下就像一塊海綿,吸收陸地和海洋中的水分,再以雨或雪的形式降下。但隨氣候增暖,大氣海綿的作用呈倍數增長,吸收更多水分。全球均溫每上升1℃,大氣中水蒸氣含量就會增加7%。科學界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種現象是導致極端降雨的原因,例如2024年9月26日海倫4級颶風(Hurricane Helene)侵襲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降雨,造成至少64人喪生後,9月27日雖減弱為熱帶性氣旋,但仍持續在美國許多州帶來豪雨,引發大規模洪水。
研究首席作者史文指出,美國南加州正經歷天候鞭笞,2022~2023年冬天的雨季非常潮濕,促成灌木叢生長,但隨2024年夏季天氣變得炎熱乾燥,草和灌木叢很快就乾枯。他說:「植被與灌木叢為可能的火災提供大量燃料,現在不但被烘乾,1月還遭遇大風天氣且沒下雨。」史文說,洛杉磯野火情況恐隨氣溫變暖而惡化,地球每增暖1℃,這種乾濕劇烈擺盪就會更形極端。倫敦帝國學院葛蘭森研究所(Grantham Institute)所長霍斯金斯(Brian Hoskins)雖未參與該研究,但也發文表示:「從目前洛杉磯野火造成的破壞來看,降雨與蒸發間波動的急遽變化確能產生巨大影響。」
參、極端氣候讓日本逐步走向夏、冬兩季國家,春、秋季變得短暫稍縱即逝
日本原是個4季分明國家,每季都有當季的迷人之處,春季有盛開的粉色櫻花,為日本在國際上被公認的象徵。每年最早在1月時,即可在沖繩發現櫻花,最遲則在5月,還可在北海道欣賞櫻花典雅的模樣;雨季從6月開始,此時即代表夏季來臨,而7月的大部分時間以及8月的一部分時間則以炎熱潮濕的天氣著稱。9~11月為秋季,有優美的秋葉和涼爽的天氣。12~3月為冬季,寒風冷冽持續至2月,且靄靄白雪覆蓋大地,尤其東北和北海道的最北端區域更是銀霜遍地。
然而2023年日本則經歷長達數個月的高溫,往年過了9月後氣溫就會轉涼,楓葉也會跟著轉紅,然而2023年因夏季時間拉長沒有了秋天,冬天緊接著就來了。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 Times)以及三重大學氣象學家立花義裕教授等專家都示警,日本正逐步走向「2季國家」,只剩夏季與冬季,春季及秋季將極為短暫稍縱即逝。立花義裕教授表示:「未來日本一年將有約一半時間是夏天,再加上短暫的秋天和春天最後才是冬天,如此一來就不再是4季而僅剩2季。」
肆、台灣氣候已成五季?晚秋仍會有怪颱擾台?過去經驗已不再可靠?
2024年11月台灣自有氣象記錄66年以來,首度在11月出現「四颱共存」,台灣先後受到3個超強颱風接力登陸,也是16年來首次1年內有3個颱風登陸,且造成災情嚴重,3個颱風原本都以強颱接近台灣,唯山陀兒登陸前減弱為中颱,氣候變遷導致3個颱風路徑都稱得上怪颱,不同以往颱風生成後直撲台灣而來,而且颱風警報發佈在晚秋,在台灣實屬罕見,若依據歷史經驗,會讓預報員感覺過去預報經驗乃不再可靠?
一名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觀察台灣的天氣變化非常大,尤其是11月中旬至隔年2月應該是天冷穿厚衣的季節,但有時熱到不得不穿短袖,氣溫有時飆高後又突然急降,這樣的天氣型態尤以北部最明顯,讓他直呼根本是「一年五季」,台灣季節更替原有明顯春、夏、秋和冬等4季,但在北部除原有的4季外,該名外國人觀察,11月中旬是秋天,緊接著到2月初期間,3個月內春、夏、秋、冬交互輪替,讓他差點崩潰,其貼文引發不少人感到驚訝,許多旅居台灣的老外分享自身感受,指在冬天還能在戶外泳池游泳,感覺真棒,也有本地台灣人留言笑喊「天氣是台灣的秘密武器。」
圖左:2024年1月18日本應是台灣冬天,一位旅居台灣生活的外國人感覺困惑,冷锋到時氣溫還保有27℃,1月冬天氣溫時常29℃,許多人還穿短裙短袖 。(圖/網路)
圖右:2024年11月12日衛星雲圖清晰可見4個颱風,分別為銀杏、桔梗、天兔及萬宜,分佈範圍從越南東部,橫跨到太平洋上的美國屬地關島。(圖/中央氣象署)
伍、全球海洋微塑膠無處不在,從珠穆朗瑪峰到馬里亞納海溝,甚至大氣對流層內都存在塑膠的蹤影,弱化海洋吸碳、固碳及製造氧氣調適氣候變遷的重要推手
2021年刊登於《有害物質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的研究指稱,大量攝取微塑膠可能危害人體細胞,而人類每年可能吃下3.9~5.2萬個微塑膠顆粒;可見塑膠污染已從海、陸、空各個層面危害您我的健康。2022年2月2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6次評估報告警告:健康的海洋是調適氣候變遷的重要推手,海洋不僅具吸碳與固碳的能力,也是製造氧氣的關鍵角色。
2023年6月6日世界環境日屆50週年,依據UNEP調查,估計每年約1,000萬~2,000萬公噸塑膠進入海洋,僅約5%會被風浪打上岸,94%會留在海底變成海底垃圾,僅約1%會漂浮到海面上,塑膠廢棄物被分解成微塑膠,隨洋流散佈到全球。2025年刊載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顯示,採集全球1,885個站,從地表到約6,800公尺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深海生物體內也都檢測到微塑膠,甚至飄散於地球大氣對流層,因此微塑膠能影響甚至改變地球的碳循環和氣候。
圖左:根據UNEP的調查,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膠垃圾,但回收率不足10%,導致大量塑膠廢棄物流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其他自然環境等無法分解。(圖/UNEP) 圖右:法國庇里牛斯山的南日比戈爾天文台(Pic du Midi Observatory),採集海拔2,877公尺的空氣樣本,受當地氣候和環境影響有限,因此被稱為「乾淨站」(clean station)。(圖/維基百科)
陸、全球多數國家氣候傳統上分成四季,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部分地區實際已增為「六季」
2025年8月1日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聯合約克大學等多所大學研究團隊,共同研究結果指出,根據分析近幾10年的衛星影像、氣象資料以及各地的通報記錄,提議在地球原有的4季分類,額外再增加霧霾與海洋垃圾2季,以符合現今地球真實自然環境變化規律。近數年內霧霾與海洋垃圾的現象展現出驚人的年度周期性,地理分布也十分固定,幾乎可以直接進行預測,完全符合人類對「季節」的定義。其中,霧霾多發生在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台灣、東南亞、印度與北美地區,主要與中國燃燒煤炭、工業廢氣排放及建築塵土等有關,因含有大量重金屬、硫化物或氮氧化物形成的有毒懸浮微粒 PM 2.5 ,對人體呼吸系統可能造成傷害;南亞與東南亞霧霾則與當地大規模農業開墾、火耕、節慶與工業發展等有關,而北美地區則主要與美國、加拿大地區發生森林野火產生的懸浮微粒有關。
至於該報告指稱海洋垃圾季,則主要出現在印尼、菲律賓、泰國以及美國東岸等地。以印尼觀光勝地峇里島為例,當地在每年的12月至隔年3月期間受到季風的影響,會有巨量塑膠垃圾被推上海岸線,形成一種可完全預測的「垃圾海洋季節」。
柒、台灣多處河川、出海口海洋微型塑膠污染嚴重,隱藏著國人食安威脅,每個人都難以倖免,不能再視而不見
2017~2018年間,在39名熱情公民科學家的幫助,加上考取海洋大學碩士班前已有過許多環境工作經驗的邱靖淳參與東海岸鯨豚調查船,以及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發起環繞全臺灣海域,調查運用專業設備蝠網,2018年全台灣只有兩個蝠網,採集海洋表層漂浮微粒的《黑潮島航》計畫,收集978筆有效資料,航行距離累計達5,455公里,可將臺灣的海岸線繞行4圈半之多。總共目擊4,660件垃圾,透過航程距離加上左右視線範圍得到的「調查面積」,可以算出每取樣區的海漂垃圾平均密度,另有記錄21筆海漂垃圾帶,利用地理資訊系統方法,呈現出第一張「臺灣海漂垃圾地圖」鬼蝠魟收集到的塑膠碎片或微粒則用於實驗室做詳細分析,並利用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FTIR) 分析塑膠成分,以計算海洋表面塑膠垃圾的空間分佈、含量和比例。
2020年海保署委託工研院正式調查海底垃圾,樣區以東北角和東海岸為主,垃圾密度最高的地點是花蓮石梯坪,換算下來每平方公里就有高達24,048件垃圾,大部分為當地的生活垃圾與漁網具,並非外來漂流沉積的垃圾,截至2021年9月,已完成清除了8處海域,共41公噸的垃圾量。
圖左:國際上多採用鬼蝠魟的外觀設計蝠網,收集並移除海洋中的塑膠微粒與碎片等。(圖/NOAA News Archive);圖右:2021年目視海漂調查結果,以東北角的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145件最高。(圖/海保署)
2025年3月12日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在台灣多處河川及出海口調查野生牡蠣體內檢測到微塑膠,許瑞峯副教授指出海中的微塑膠就像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這些微型塑膠不只在沙灘我們看得到的地方,它可能充斥在不同的環境介質,如包含在生物體裡面。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投身海廢研究多年,曾造訪東沙群島多達57次,他說東北季風過後,來自周邊國家的塑膠垃圾,保麗龍、漁具各類廢棄物堆積在岸上,主要來源國就是中國及越南,約占47.5~63.7%。鄭明修說:「東沙島算是一個比較位北邊,所以它在承受北方來的垃圾。海漂垃圾相當嚴重,第一名占最多的,當然就是保麗龍,第二名寶特瓶,這2者加起來竟占60%,球鞋、塑膠還有很細的漁具、塑膠、浮球就是漁業上要讓漁網漂浮起來的浮具等等。」鄭明修進一步說:「我們最擔心的食安問題是,這些塑化劑經年累月,經過風吹日曬雨淋,然後它又再分解成奈米級的話,就會透過我們人體的血液,呼吸道這邊進入人的身體內,所以食安問題是相當嚴重的。」減少海廢,就能避免微塑膠進入人體的風險,海洋汙染隱藏著對食安的威脅,每個人都難以倖免,不能再視而不見。
2025年8月15日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何攖寧副教授表示,塑膠進入海洋後會迅速形成一個「海洋塑膠生物圈」,在塑膠表面,微生物、藻類與無脊椎動物會附著生長,發出類似食物的氣味,導致海龜等誤食。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塑膠表面成為病原菌的溫床,提供了一個讓細菌交換抗藥性基因平台,進一步增加環境與公衛風險。
結語
地球大部分地區原有傳統四季,已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正逐漸消失或改變,人類日常生活因而受影響,如夏日炎熱且熱浪不斷、野火季延長與擴大範圍,甚至影響降水造成全球各地水災、旱災頻繁與加劇。減少塑膠進入海洋不只是減少對海洋生物的傷害,也是保護人類的健康和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措施。近年全球多數地區同遭高溫襲擊,強烈提醒人們,氣候變遷是一場全球性危機,然而卻仍被各界忽視,將成為對人類日益嚴重的健康直接威脅與生命危機。
作者張泉湧/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歷任飛航服務總台主任氣象員、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圖解大氣科學》第四版、網路《全球沸騰危機與轉機》專欄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及《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等書
其他人也在看


新颱風最快週末生成!最新路經出爐 週末低溫恐探17度以下
連2波東北季風影響台灣!氣象粉專「天氣風險」表示,明天水氣會比今天少,雨區縮減至「大台北、宜蘭、花蓮」,週四天氣明顯轉晴,不過週五迎來更強東北季風,到週末以及下週一、二白天高溫預估只剩下21至23度左右,夜晚清晨空曠地區低溫可能會降到17度或更低,市區低溫也將有機會挑戰20度以下。此外,週末開始到下週應該又會有新的熱帶低壓或颱風出現,預報資料看起來往西經過菲律賓進入南海的機會較高。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今晨冷剩18.9℃ 下一波更強!這天降溫「中南部也有感」
【江宜潔/綜合報導】近日受東北季風影響,北台灣連日遭雨襲、明顯降溫,其中今(27)日清晨平地最低溫為新北石門18.9℃,不過專家表示,下一波更強冷高壓即將於11月初南下,屆時不僅北部及東北部低溫下探一字頭,就連中南部早晚也會有感轉涼,還請民眾注意保暖及溫差。
壹蘋新聞網 ・ 1 天前
太魯閣堰塞湖滲流擴大!泥石流奔洩「恐潰決」 下游河道全面淨空
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驚傳滲流擴大!林業保育署與花蓮縣府立即發布緊急通報,要求下游河道淨空,所有人員與機具全面撤離。現場可見滾滾泥流夾帶著大小石塊持續往下沖刷,水流湍急情況相當危險。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壩體破壞或潰決其實是持續降壩引流的預期結果」,目前堰塞湖水位已於50分鐘內降低9公分,相關單位將持續嚴密監測評估情況。花蓮縣政府也強調,台8線175.5公里靳珩隧道西口以東至魯丹橋路段,仍為高風險地帶,嚴禁民眾靠近!
TVBS新聞網 ・ 4 小時前
越晚雨越大!氣象粉專:11/1冷高壓到「低溫剩18度」
今(27)日受東北季風增強影響,桃園以北及基宜地區有短暫陣雨,午後各山區易有降雨情形。臉書氣象粉專「氣象報馬仔」指出,11/1晚間起一波冷高壓南壓,全台都有明顯降溫訊號,北部、東北部低溫降至18度,中南部早晚也會明顯轉涼,提醒民眾做好防寒準備。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入秋最冷要來了!2地區炸雨低溫20度「入夜雨擴大又猛」 本週降雨熱區曝
東北季風影響,中央氣象署針對4縣市發布大雨特報,今(27)日臺北市山區及基隆北海岸、新北市汐止、宜蘭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山區請慎防坍方及落石。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下班、放學注意!氣象署警示「入夜後雨量增多」 恐降豪雨地區曝
即時中心/高睿鴻報導受東北季風影響,台灣多處迎風面地區天氣不穩,氣象署預報科長劉宇其今(27)早說明,從今晚起至明天,位處迎風面的基隆、台北、宜蘭皆會出現明顯降雨,甚至可能局部豪雨,民眾應特別注意。西部地區今早雲層較薄、甚至可透光,但晚上之後水氣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劉宇其表示,各地降雨從今晚以後,均會出現增加的趨勢。溫度方面,今日至後天北部、宜蘭全天氣溫都偏低,可能僅22至23度,清晨甚至更涼。
民視 ・ 1 天前
台中「露天曬廚餘」畫面太驚人!彭啟明:台中挖一個洞造成環境污染
台中市梧棲區一家廚餘養豬場近日爆發全台首例本土豬隻非洲豬瘟(ASF)確診案例,食安危機震撼全台。農業部立刻宣布,目前暫時全面禁止用廚餘養豬15天,防堵疫情擴散。大量的廚餘該何去何從?近日民進台中市議員何文海就爆出,市府將廚餘載到文山掩埋場曝曬,環境部長彭啓明26日派員前往文山掩埋場查看發現是「是掩埋場堆肥」,坦言「台中挖一個洞造成環境污染」,建議不堆肥、直接餘掩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週末氣溫暴跌「迎入秋最冷」!氣象署:本週2時段雨最猛
中央氣象署表示,未來一週有2波東北季風,今(27)晚至明天,基隆、台北及宜蘭留意局部大雨,山區以北要注意豪雨等級。週五至週日(31日至11月2日)又迎來第二波東北季風,北部及東半部水氣增多,週日溫度可能下探至20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今雨區擴大!這天冷空氣殺到「低溫剩1字頭」 本週降雨熱區曝光
受到東北季風影響,中央氣象署針對4縣市發布大雨特報,今(28)日基隆北海岸及大臺北、宜蘭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瞬間大雨,連日降雨,山區請慎防坍方、落石及溪水暴漲。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明天雨彈炸「這2地」 週末氣溫遽降「1字頭」、日夜溫差大
即時中心/徐子為報導未來1週台灣天氣受東北季風影響,氣溫較涼。氣象署預報,北部及宜蘭近日可能降至20度,明(28)天需留意局部豪雨,中南部日夜溫差多達10度;另外,這週五將會有新一波東北季風報到,北部及宜蘭氣溫下探「1字頭」,中南部日夜溫差可達9度。
民視 ・ 1 天前
東北季風接力襲台!北台豪雨狂掃「氣溫溜滑梯」低溫下探1字頭
(記者許皓庭/綜合報導)東北季風再度南下,全台氣溫與降雨雙雙轉變。中央氣象署今(28日)指出,受東北季風及華南 […]
引新聞 ・ 16 小時前

東北季風持續發威!北部低溫驟降至19度 未來一週天氣一次看
[Newtalk新聞] 近日東北季風影響,北東降溫降雨,氣象署指出,未來一週持續受東北季風影響,明(29)日北部及宜蘭持續濕涼低溫20度,預計30日可短暫回溫至29度,但很快31日起新一波東北季風再度增強,各地再度降溫,預計11月3、4日會下探到19度,另外下週有熱帶擾動將形成,但實際情況仍需觀察。 氣象署指出,明日東北季風持續影響,北部及宜蘭天氣仍為持續濕涼天氣,低溫約20至25度,有局部較大雨勢機會,桃園以北、花東地區、竹苗山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30日後東北季風減弱,北部及宜蘭氣溫回升,台北市白天回升至28、29度。 31日起再有一波較強的東北季風報到,北部及宜蘭又開始降溫,其中11月3、4日北部下探19度,中南部21至23度,花東21至23度,白天北部及宜蘭約22至25度,中南部31、32度。另外,張承傳指出,關島一帶仍是低壓帶,下週有熱帶擾動形成機會,但各系統路徑預測差異性仍大,有的預測西進南海,有的預估北轉,會持續觀察。查看原文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50至64歲公費對象注意!流感、新冠疫苗11/1開放第二階段接種連2波
新頭殼 ・ 7 小時前
東北季風影響!「4縣市」大雨特報 本週濕涼降雨熱區曝
中央氣象署發布大雨特報,東北季風影響,今天(27日)臺北市山區及基隆北海岸、新北市(汐止)、宜蘭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山區請慎防坍方及落石。 氣象署表示今天受東北季風影響,桃園以北及東半部地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東北季風配合南方水氣北上!北部東北部防豪雨 氣象專家點出新颱風可能生成時間
[Newtalk新聞] 東北季風配合南方水氣北上,大台北今日再度轉回下雨天氣,今天溫度偏涼,天氣風險公司分析師吳聖宇指出,隨著中高層西風短波波槽逐漸往長江下游移動,配合底層較強東北季風,以及中高層沿著太平洋高壓邊緣自南海北上的水氣,自昨晚開始在南海北部到台灣附近逐漸有雲雨帶建立的情況。他也特別點出未來幾天在南海到菲律賓東南方海面陸續會有熱帶擾動活動的機會,又會有新的熱帶低壓或颱風出現。 吳聖宇指出,這波雨勢除了原本就一直有降雨的北部、宜蘭到花蓮一帶持續降雨之外,中部地區昨晚到今天清晨也陸續開始下起雨來,其中在大台北到宜蘭地區因為是底層東北季風的迎風面,地形的配合搭配上述天氣系統以及水氣增多等等條件,累積的雨量就比較明顯, 吳聖宇提到,今天中高層短波槽會逐漸東移進入黃海,要到深夜至明天才會繼續往日本方向東移出去,持續帶動南海北部的水氣往台灣方向移動,因此今天一整天受到短波槽相關的雲雨帶通過配合底層仍強的東北季風共同影響,中部、北部、東半部都將是有陣雨或短暫陣雨的天氣型態,雨勢沒有特別強,但是降雨的時間較長,尤其是在大台北、宜蘭以及中北部山區一帶,一整天累積下來的雨量應該也不小,不少地方這
新頭殼 ・ 17 小時前
北部、東北部雨紛紛!今晚雨區擴大 週四氣溫回升僅一天
其中,雙北、基隆及宜蘭地區都是本週降雨的熱區,平地或山區都有降雨的機會,降雨強度介於大雨至豪雨等級之間為主;中南部則以午後山區會有局部短暫零星的陣雨發生機會較高。氣象署表示,今日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東北部氣溫偏涼,中南部早晚涼,各地低溫21至24度,中南...
CTWANT ・ 1 天前
還沒下完!4縣市慎防大雨 氣象家專提醒:「這兩區」為本週降雨熱區
[FTNN新聞網]記者陳宣穎/綜合報導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台灣各地天氣持續陰冷,中央氣象署今(27)日清晨對臺北市山區、基隆北海岸、新北市(汐止)及宜蘭地區...
FTNN新聞網 ・ 1 天前非洲豬瘟疫情披露6天中市才急拉封鎖線 專家:解封後才是考驗
台中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清消後仍在2處檢出陽性反應,22日公布該場為國內疫情首例後,中市府27日在政委陳時中要求才拉封鎖線控管人流,專家今(28日)指出,該案場有高濃度病毒,已隨踩踏擴散到環境,認為解禁後才是考驗,尤其依他國案例,爆發首例後,後續擴散多因人為活動、車輛傳播。
自由時報 ・ 15 小時前
東北季風持續影響!4縣市大雨特報 10/30稍回溫
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氣象署今(27)日凌晨3時25分針對4縣市發布大雨特報,台北市山區及基隆北海岸、新北市(汐止)、宜蘭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山區請慎防坍方及落石。一週內東北季風接連影響,明(28)日同時有華南雲系東移。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