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醫師,卻說「開藥是最後手段」!生活型態醫學教父揭長壽祕訣
明明是醫師,卻說「開藥是最後手段」,美國「藍區健康(Blue Zones Health)」首席醫療長戴辛格,是生活型態醫學先驅,他如何重新定義治療?台灣能成為下一個藍區嗎?
假如你走進韋恩.戴辛格(Wayne Dysinger)位在美國加州的診間,他開口詢問的第一句話,絕對不是「哪裡不舒服?」,而是和你聊聊:最近壓力大嗎?睡得好嗎?有運動嗎?
當飲食、壓力或睡眠偏離正軌,醫師與病人一起努力,試著讓身體重新回到平衡,這就是生活型態醫學的精髓。「人類身體非常奇妙,本身就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戴辛格說。
串聯生活型態醫學與藍區:活得更好、更久
10年前,當世界對生活型態醫學還一無所知,戴辛格已經加入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ACLM)。他是創始會員及第3任主席,曾獲頒「先驅獎(Trailblazer Award)」,開創性的貢獻備受肯定。說他是生活型態醫學先鋒、甚至「教父」都不爲過。
翻開他的履歷,是扎扎實實的家醫科與預防醫學醫師背景,曾在醫學院任教、當過預防醫學系主任,並從2015年起開設私人診所,標榜「以人為中心、以生活為優先」。2024年,他成為美國「藍區健康(Blue Zones Health)」首席醫療長,延續生活型態醫學精神,要讓所有人活得更好、更久。

戴辛格接受《康健》越洋專訪,並以越洋連線方式,參與《康健》主辦的「Good Energy 國際大師論壇」。這位生活型態醫學先鋒,如何直球面對外界對生活型態醫學的質疑,甚至期許台灣成為下一個藍區?以下是專訪精彩摘要。
Q1:什麼是生活型態醫學?
生活型態醫學是透過全面性的生活型態改變,幫助個人與社區預防、治療,甚至逆轉慢性病的進程。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營養、運動、壓力管理、社交支持以及環境。
我認為生活型態醫學是第一線療法,因為它的風險較低、成本也較低,是慢性疾病逆轉的起點。藥物和手術等較高風險、高成本的措施,只在病人需要額外資源時,才需要加入。
藥物不是首選,而是最後手段
Q2:生活型態醫學醫師與一般醫師,有什麼不同?
醫療是一個三角形,愈往尖端,風險和成本都愈高,三角形尖端就是藥物與手術,底部則是營養、運動等生活型態。生活型態醫學醫師就是從三角形的底部出發,也就是從生活型態著手,再往上延伸。
我自己也開藥,我並不反對藥物。藥物有它的用途,但也伴隨風險,所以,如果能在不使用藥物的情況下逆轉疾病,那遠比吃藥更好。藥物始終是我的最後手段,而不是首選。
Q3:生活型態醫學與傳統醫學,可以相互合作嗎?
其實傳統醫學界的人同樣相信生活型態醫學,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醫師協會(AMA)會長,也考取了生活型態醫學專科證照。
生活型態醫學醫師在看待病人時,會從他的生活與整體平衡來思考,這與我當年受的傳統醫學訓練截然不同,那時我們被教導要先找出「哪裡壞了」,再去「修好它」。
當然,在某些專科領域,「修復壞掉的地方」仍是必要的。例如骨折,當然要接骨;或是心血管堵塞,就要做繞道手術,這些都屬於修復性的治療,在專科治療中依然非常重要。但在初級照護中,我認為需要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兩者不僅可以合作,這也是醫療體系文化轉變的開端。
Q4:常有人質疑生活型態醫學是否真有科學依據,您都怎麼回應?
其實許多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它們的官方治療指引,首先都是「改善飲食與多運動」,但是過去醫界對此著墨甚少,醫師總是說了兩、三句,就直接跳到藥物。
生活型態醫學的理念是,既然治療應該從生活開始,就要把它做到最好。以我自己的病人來說,其中大約20%的人非常積極,能在短時間內看到疾病逆轉;另有20%的人效果不太明顯;而中間那60%,透過逐步調整,狀況也能慢慢改善,有時能減少藥量,有時甚至能停掉幾種藥。
芬蘭的North Karelia Project、美國的Framingham Study,以及歐洲規模龐大的EPIC Study,這些研究都與生活型態醫學有關,而且都一致顯示:它確實有效。
換句話說,生活型態醫學的科學基礎非常扎實。
Q5:您目前是美國「藍區健康(Blue Zones Health)」首席醫療長,藍區與生活型態醫學,如何相互結合?
藍區的「Power 9」祕訣與生活型態醫學都在講這些事:營養、運動、壓力與睡眠、人際關係。生活型態醫學能為藍區帶來更多科學基礎、醫師參與、臨床實踐;而藍區則能為生活型態醫學提供一個極具魅力的溝通與推廣平台。很多人或許沒聽過生活型態醫學,但都知道藍區。
目前全球有5大藍區,而台灣完全可以成為下一個藍區,只要改變文化,就能做到。
那要怎麼改變呢?我有幾個建議:首先要找到你的「健康同伴」,你可以加入一個團體,和朋友們一起實踐健康生活,另外就是要專注於飲食、運動、壓力與睡眠,以及人際關係這幾個面向。
獻給台灣讀者:回到祖父母的生活方式吧!
Q6:身為藍區與生活型態醫學的推動者,您自己怎麼實踐?
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我盡力而為囉!我自己在玩三鐵,所以會做很多練習,像今天早上我游泳將近1個小時,上週日我騎自行車1個半小時、跑步1個半小時。
飲食上,幾乎是純素食,而且盡量不吃盒裝、袋裝的食物。我固定冥想、每天平均睡7~8個小時,也和朋友、家人保持密切聯繫。
Q7:最後,請給台灣民眾一個最重要的建議。
健康掌握在你手裡。這代表要回到你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那個年代的生活,也就是在慢性病流行之前的生活方式:吃天然的食物、保持活動、好好睡覺。
但這好像不只是1個建議。好吧,如果只能選1個建議,我會說:多吃纖維。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纖維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就是豆類,所以,多吃豆子吧!
● 【 康健Good Energy 大師論壇:健康新革命 打造好能量】
疲倦、過重、憂鬱、腦霧、甚至三高、慢性疼痛,可能不是單一器官出問題,而是你的細胞失去「好能量」!
現任白宮健康顧問卡利・明斯(Calley Means)與美國總統川普提名的下一任醫務總監(Surgeon General,為美國公共衛生事務的最高發言人和領導者)、史丹佛醫學博士凱西.明斯(Casey Means)兄妹合著《Good Energy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一書,帶動健康新革命:真正的健康,不是藥物,而是修復並啟動每個人細胞中的「好能量」!
《康健》邀集最強醫療與專家權威,告訴你如何在生活中融入好能量,打造抗病、抗老的Good Energy體質。 限量席次報名,活動詳情由此進>> https://pse.is/88dkrk
延伸閱讀:
其他人也在看
英國財政大臣坦言 考慮加稅、減支
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Rachel Reeves)近日接受外媒訪問時坦言,11月26日提交的秋季預算案可能考慮調漲稅收與削減支出,這代表政府違反不對勞工加稅的承諾。但她重申會維持財政紀律,日常開支須用稅收支應而非舉債。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你適合「德國」嗎?他列7項生活模擬:1個月後仍快樂再移民
根據2024年聯合國統計資料,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移民國家」,一名在德國10年台灣人就在社群分享7項模擬德國生活型態,若執行1個月仍「很快樂」,那麼「德國適合你」;貼文一出部分網友感到訝異,也有在德國生活16年網友分享不同經驗。
鏡報 ・ 1 天前
來新城小農舖 用食材說話、用故事傳情
「來新城小農舖」位於花蓮縣新城鄉新的新城老街,是一間結合在地農產、創意烘焙與生活選物的小店,店名「來新城」不只是地名,更是一種邀請:邀請旅人走進這片純樸土地,重新感受台灣鄉鎮的美好日常。
工商時報 ・ 1 天前法國|總理暫停馬克宏退休金改革計畫
法國總理勒克努(Sebastien Lecornu)宣布暫停退休金改革至2027年大選後,以換取政府生存,等同犧牲總統馬克宏的重要政見。此舉化解左翼議員壓力,社會表示不會在16日不信任投票中倒閣,讓勒克努暫保職位。然而,暫停改革恐終結馬克宏的主要經濟成就,並突顯法國財政困境。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很多人都愛吃!「9地雷食物」超傷血管 心臟科醫:給我錢也不吃
想要避免心血管疾病,除了規律運動、正常作息以外,正確的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心臟科醫師布霍傑(Sanjay Bhojraj)列出9種自己絕對不吃的食物,表示即使生活習慣看似健康,但若飲食選擇錯誤,也容易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不靠意志力!婦改飲食、生活習慣 狂瘦50公斤不復胖
一名家庭主婦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在一年四個月內成功減重50公斤,更令人驚豔的是,她維持理想體重已超過一年未曾復胖。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這位女性的成功關鍵並非依賴意志力,而是建立了穩定的飲食模式與生活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不只有糖!「這調味料」煮菜很常加 恐增加糖尿病風險
現代人飲食精緻,生活習慣改變,尤其調味料的多重使用,讓糖尿病盛行率急遽上升,但選用哪種調味料會增加糖尿病,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專家指出,其實結晶糖不是唯一會造成病徵的因素,過量攝取鹽分,也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獨/男星顏正國肺腺癌病逝!醫揭「這些不好聞的東西」是關鍵
《好小子》系列走紅的台灣資深藝人男星顏正國,本月7日罹患肺腺癌四期病逝,在板橋亞東醫院離世,享年50歲!對此,胸腔外科醫師劉祖豪表示,除了遺傳和抽菸,每天煮飯吸到廢氣、工作環境常吸到異味等也會提高肺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確定11/2上路!假日急症中心「6都14地點」曝光 週日看診最多省600元
為解決大型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11月起將於六都試辦設置「假日急症中心(UCC)」。健保署補充,目前六都共鎖定14個地點,多為地區醫院及聯合診所,由基層診所醫師輪值,民眾假日若遇發燒、簡單傷口等5種不適;UCC部分負擔費用只收新台幣150元,相較於醫學中心的急診750元,民眾最多可省下600元。(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42歲女減重51kg!只靠「3個基本原則」1年多就變苗條:身體年齡回春到27
衛福部彰化醫院近日分享激勵人心的減重案例,42歲個管師吳雅婷在400多天內成功減去51公斤,從原本104公斤瘦到53公斤,不僅身材明顯改變,連身體年齡也從69歲回春到27歲,驚人轉變讓鄰居差點認不出她。
姊妹淘 ・ 1 天前
「猛健樂」能瘦掉四分之一個自己?費用、副作用、復胖率一次看
近期減重藥物「猛健樂」在台灣引發關注,被醫師譽為目前最有效的減重藥物之一,持續使用68週,約31%的人可以瘦下四分之一個自己。但仍有副作用,包含噁心、腹瀉、嘔吐、食慾下降,而且目前價格昂貴,停藥後一年的復胖率可達一半,醫師建議要維持減重效果,需搭配正確飲食和建立運動習慣。
鏡報 ・ 14 小時前
倒頭就睡竟藏隱患! 醫:7成人陷缺氧危機、掙扎整夜
許多人羨慕「倒頭就睡」的能力,認為這是睡眠品質良好的表現,但重症醫師黃軒提醒,秒睡可能是健康警訊。他指出,研究發現秒睡族群中有七成患有呼吸中止症,表面上睡得快,實際上整夜都在缺氧中掙扎。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趁醫生媽接電話…12歲女兒闖手術室「替病人開頭骨」!離譜醫療事故曝光
奧地利格拉茲(Graz)曾發生一起離譜的醫療事故,一名神經外科醫生在為一名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緊急開刀時,竟讓她12歲的女兒進入手術室旁觀,還讓女兒協助操作鑽病患的顱骨。事件經匿名檢舉曝光後頓時引起熱議,不過這名女醫生及參與手術的同事均否認違法行為,全案仍待調查釐清。
鏡報 ・ 13 小時前
顏正國肺腺癌過世!醫揭「沉默殺手」肺癌初期3症狀,身體出現1狀況快就醫
癌症已連續42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其中肺癌更因早期幾乎無症狀而被稱為「沉默殺手」。隨著《好小子》男星顏正國因肺腺癌病逝,享年50歲的消息傳出,再次喚起民眾對這項疾病的關注。醫師提醒,肺癌最大的特
食尚玩家 ・ 19 小時前
10大食物超傷腎!害糖尿病、變胖 醫揭排行:第一名是「國民宵夜」
許多人愛吃泡麵、手搖飲,恐對腎臟造成傷害。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10種超加工食品」超級傷腎,包括泡麵、加工肉品、手搖飲、低糖飲品等,超加工食品的鹽分高,大量的鈉會提高血壓,正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之一,且普遍營養品質低,熱量高、纖維少,長期食用容易變胖,造成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影響腎臟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34歲就開始!斷崖式衰老3階段 營養師:多吃「4食物」防腦老化
老化雖無法避免,但可透過飲食和習慣延緩。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斷崖式衰老三大階段」,分別是34歲、60歲、78歲,最初從外表出現衰老痕跡,最終恐導致大腦與器官加速衰老,甚至與失智相關。她建議,平時多補充「Omega-3好油脂、深色蔬果、優質蛋白質、B群與葉酸」,有助於延緩大腦老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黃小玫不敵罕見癌症辭世!「燒腫癢汗咳瘦」是淋巴癌警訊
創作歌手黃小玫年僅34歲,因罹患罕見「NK/T細胞淋巴癌」不敵病魔辭世。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顧問級主治醫師吳金和表示,淋巴癌有6大警訊,可用口訣「燒腫癢汗咳瘦」記憶。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名醫肝癌晚期奮戰17年 每天早餐吃「蔬果汁、雜糧飲、水煮蛋」
北醫名譽教授韓柏檉罹患第四期肝癌,經過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治療後,搭配自身研發的抗癌飲食方案,成功抗癌至今已17年。他分享抗癌關鍵在於每日攝取特定早餐組合,包含蔬果汁、全穀雜糧飲,以及水煮蛋。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不能只靠「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揭3招飲食法控血糖
農糧署今(16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許多人為了控制血糖,嘗試透過「煮飯少加水」來達到效果,但這樣的作法並非萬靈丹。該署說明,米飯在烹煮時的加水量確實會影響澱粉結構,進而改變血糖反應:若水量較多,澱粉會完全糊化,較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使升糖指數(Glycemic In...
CTWANT ・ 14 小時前
11月以後週日輕症別衝急診!「假日急症中心」看診最多省600元
為解決大醫院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長石崇良過去拋出「假日急症中心(UCC)」,專門處理輕症病人。健保署今(16)日宣布,UCC將於11月2日試行,六都已申請14個地點,並規劃僅在週日開診,服務時間從上午8點至晚間12點,UCC部分負擔僅收150元,至於掛號費則由各地衛生局協調統一。
太報 ・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