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之究相   
 
      初慧,是要依最究竟、最的智慧目,所以於慧的真相如何,必先有概括的了解,否因果不相,即法到理想的果。在所指的智慧,是菩的分到佛的而的。大乘佛法所宣示的慧,曾加以:般若不是外道的生(此生彼)智慧,也不是二乘的偏真智慧;然泛的意,偏真智生智,也有些相於慧的成分,但不能成大乘的究竟慧。真的大乘智慧,其究相,可四方面去:
 
一、信智一如: 到智慧,非信心全不相。按一般,一在的修行者,最初必以信心智慧,而後更以智慧助信心,者相相成,互,最後到信智一如, 即是真智慧的成就。在法中,初或重信心(信行人),或重慧解(法行人);但到悟,都能得四信──於佛法僧三及戒中,得了清真信 心,也即是得真智慧,成就智,即是小乘的信智一如。大乘的文殊利,是大智慧的表徵,他不但示法法性之甚深,而且特重菩提心,起大乘信心,所以文殊佛之。依大乘正信,修文殊智,而悟菩提,是大乘法的信智一如。
 
二、悲智交融:者的偏真智慧,不能完全契合佛教真,即因偏重理性的生活,慈悲心不,所以在得究竟解之後,就以大,度生,功德事了。菩的智慧,才是真般若,因菩在底悟法性,即具有深切的愍心,大的悲行。慈悲越大,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慈悲越大,真正的智慧,是悲智交融的。大乘:悲心悲行不足,而急求智,大多入小乘深坑,失掉大乘悲智合一的般若本,障佛道的修。
 
三、定慧均衡: 修大乘法,如偏重定而定慧弱,或偏重智慧而慧定弱,都不能深法性,成就如慧。分、抉的慧力,而定力不,如中之,光明而 不定,容易息。如阿尊者,多第一,但到佛入涅,仍未阿果,就因重於多智慧,而定力不足。反之,如定功太深而慧力薄弱,也非佛法正 道。因深定中,可以引一寂、微妙的特殊,使身心充了自在、安、清快、妙之感。在美妙的受用中,易於陶醉足,反而障智慧的趣。 所以常:一般最深定境反而不能慧相,法悟。:七地菩「名等定慧地」,定慧平等,才得生法忍。到此深入生,是不退失大乘的 了。
 
四、理智平等:真智慧前,即法性深理。名言分,有能智、所理,但在入法界差中,是超越能所的,所以真智慧,理智平等,二。如中:「有如外智,有智外如」。
 
       以上四,是智慧有的容。其中信智一如、定慧均衡、理智平等,可通二乘偏慧,唯悲智交融是大乘不共般若的特。大乘般若,非抽象智慧分,亦非偏枯的理性,而是有信、有慈悲、寂、明了,充了宗教生命的。所以能契悟法性的大乘慧,都含得慈悲、精等德性。依 般若慧,真理,能得法身,是大乘佛法的通。法身,即白法所成身,或白法所依身,都是不法性而具足功德的。所以佛菩提,或成究 竟智,皆以智慧中心,而含得一切清善法。我於慧的修,既要了解智慧的特性,又得知道真智慧必其他功德相。如:般若行,行 般若。在修的程中,信、慈悲,以及定等等,也要同修集,才能般若真慧。
 
《摩般若波蜜》卷22〈73 三善品〉:「
 
菩提白佛言:「世尊!菩摩若不供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得婆若不?」
 
佛告菩提:「菩摩供佛、善根、得真知,一切智尚得;何不供佛、不善根、不得真知?」
 
菩提白佛言:「世尊!菩摩供佛、善根、得真知。何以故不能得一切智?」
 
佛告菩提:「是菩摩方便力,不佛方便力,所善根不具足,不常善知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