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Energy國際大師論壇》告別吃藥吃到老!以「療癒」取代「治療」,啟動身體最強好能量
修復細胞產生好能量,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根本。《康健》舉辦「Good Energy國際大師論壇」,從醫療、健身到生活飲食等面向,全方位重塑生活型態,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想恢復健康,就一定需「藥」?全球熱銷近百萬冊《Good Energy 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一書給出不同觀點:真健康不需仰賴藥物,而是靠身體修復並啟動細胞「好能量」,打造健康好體質。
由《康健》雜誌主辦的「Good Energy國際大師論壇」,邀請到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致詞、美國「藍區健康」首席醫療長韋恩.戴辛格(Wayne Dysinger)線上演講,更特別的是超慢跑達人徐棟英全場超慢跑20分鐘完成演講,傳授正確的超慢跑姿勢和知識,莊廣和堂第四代傳人莊美如也帶著她的三胞胎子女,和全場來賓一起做毛巾操,是一場高價值的峰值體驗。
講者包括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敦御診所院長李浩誠、《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林頌凱、可爾姿台灣區執行長林宏遠、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劉博仁等,剖析現代人常見的健康挑戰,和如何實踐強代謝好能量。
健保在台將成兆元產業,民眾真有因此變更健康?
本次論壇旨在打造好能量,創造健康新革命。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健保開辦至今已30年,明年預算將突破1兆元。不過,全台民眾平均餘命約為81歲,但值得警惕的是,這80年中約有十分之一是不健康的歲月。
「邁入超高齡社會,要響應的是總統提出的『健康台灣』,不是『健保台灣』。」他感嘆。希望民眾著重預防保健,改變營養、壓力管理、睡眠、運動等生活習慣,就能有餘裕享受更健康的人生。
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表示,當今醫療現場面對慢性病常是吃藥吃到老,甚至吃到「進棺材的那天才是停藥的那天」。其中健保太方便是導致醫師開藥快、開藥多、難減藥的主因,但藥吃多了,病卻不見得好得了。
慢性病就是生活習慣病,改變生活習慣即有可能逆轉?
石崇良及林宏榮皆點出,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有可能逆轉。「透過營養、身體活動、修復、睡眠、壓力管理、避免危害物質及社會連結等方法,就能達到預防、緩解,甚至是逆轉的目標。」林宏榮說。
美國藍區健康首席醫療長韋恩.戴辛格(Wayne Dysinger)也表示,面對生活習慣病, 一般醫學注重於「治療」,醫師接受的訓練就是開藥,但這不只風險高,成本也高。相較起來,注重全方位生活型態改變的「生活型態醫學」,則注重於「療癒」。藉由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再針對日常營養、運動、睡眠等方法調整,不僅風險與成本皆較低,也能更順利地讓身體回到健康平衡的狀態。
吃好吃、有好友、勤運動,讓人找回健康好能量
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是關鍵。林宏榮強調,在健康吃、勤運動、好好睡、不煩惱、有朋友、拒成癮等6大生活型態醫學策略中,吃的比重就佔了70%。因此,如果能吃得好,身體就有機會把吸收的能量用得好,並獲得健康。莊廣和堂第四代傳人莊美如建議飲食應該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
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則表示,吸收食物的「腸道」是眾多疾病的第一現場,也是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的關鍵。因此應避免吃加工食品、少油糖及煎烤、植物蔬食佔80%、多吃原型食物,以及每日來一杯含有蔬果、堅果、五顏六色、連皮帶籽的精力湯。
追求健康,人際關係不可偏廢。戴辛格認為,個人擁有好品質的人際關係,例如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擁有歸屬感或信仰等,同樣是維持健康的基礎。
運動更有助於遠離疾病。Curves可爾姿台灣區執行長林宏遠表示,歐美國家普遍認為運動很重要。經調查,約有20%的民眾願意為使用健身房付費,反觀台灣僅有5%。除了運動風氣較不興盛,台灣過往教育也以升學主義為主,體育課容易被挪作其他學科課使用。不過,由於超高齡社會來臨及預防勝於治療觀念興起,也讓台灣的運動風氣有了正向的轉變。
林宏遠指出運動分年齡,愈年輕更應該有規律運動;中年族群則應有效運動,掌握暖身、有氧、肌力、緩和及伸展;長輩則應著重肌力訓練,維持肌肉質量,避免肌少症造成跌倒等風險。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林頌凱指出,建議從個人平常有在做的運動開始,只要自己開心、沒有造成傷害、可以持續就可以從事。
「運動就像情人一樣,沒有最完美的,只有最適合的。」林宏遠補充。
健康代謝力是細胞創造好能量的基石。論壇從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醫學出發,點出通往健康的大門不在藥物使用,而是在於個人的日常習慣。能吃好、睡好、動好、心情好,充分維持細胞好能量,開啟身體自癒力,做自己健康的主人,達到預防甚至逆轉慢性病的效果。
•《康健》28天代謝覺醒生活挑戰營 11/28啟動強代謝
收藏了無數健康文章、追蹤專家總在實踐的最後一哩路卡關? 這次除了知識,給您「做到」的力量。
由營養師、奧運隊醫、睡眠、正念、毒物、心理頂尖專家,針對生活型態醫學的六大支柱:營養、運動、睡眠、紓壓修心、避免危害性物質、正向社會連結,規劃推出的「生活挑戰營」,搭配獨家設計的「行動工具包」,讓您在社群的陪伴下,養成終身受益的健康新習慣。>> https://pse.is/8aj24z
延伸閱讀:
其他人也在看

女子吃胃藥「姨媽遲到一個月」 藥師:荷爾蒙被改變了!
一名女性在服用腸胃藥後,發現月經竟然延遲了整整一個月。藥師洪正憲經評估後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使用含有Domperidone成分的胃藥所導致,這種藥物會阻斷多巴胺對垂體的作用,可能使泌乳素升高,進而抑制荷爾蒙分泌,影響女性月經週期。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假日傷病免跑急診!「假日輕急症中心」11月上路,全台13據點一次看
健保署預告,假日輕急症中心(UCC)將於11月試辦上路,全台共設立13處據點,讓輕症、急症患者能在假日就醫。UCC的醫療科別有哪些?醫療費用怎麼算?該如何分辨病情屬於輕症或重症? 台灣人動不動就掛急診,不完全是因為不懂醫療分級、濫用醫療資源,更可能是資訊不足、醫療制度設計造成的。 根據《康健雜誌》報導,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醫改會調查結果顯示,近6成民眾假日跑急診,是因為不知道哪裡有診所能看病;另有26%則是難以判斷病情是否嚴重。此外,國內假日診所平均開診率僅16.7%,求醫無門的輕症患者通常只能去急診。 假日輕急症中心的設立,正能補上這塊缺口,讓輕症患者能有更清楚、更方便的就醫選擇。 什麼是假日輕急症中心?涵蓋科別有哪些? 健保署公布,為落實醫療分級、紓解急診壅塞的問題,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期間,將試辦假日輕急症中心,在週日及國定假日上午8時~晚上24時收治病患,讓輕急症病人可即時獲得醫療照護,把急診醫療資源留給病況緊急的重症病人。 假日輕急症中心除了設置急診,同時段也會開放內(兒)科系、外(骨)科系。此外,耳鼻喉科、眼科可視需求評估設置,亦可採
康健雜誌 ・ 1 天前
登革熱四型病毒全在台南現身 感染源皆來自東南亞
雖然已進入秋天,登革熱疫情仍有新增病例,台南市今年迄今出現3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及16例境外移入病例,台南市政府衛生局今天(30日)表示,登革熱四型病毒全在台南病例現身,感染源都來自東南亞;台南市登革熱防治中心已製作3例本土病例風險地圖,監測高風險地點。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1 天前
歌手坣娜病逝驚傳胰臟癌 「癌王」惡名再受關注:莫名體重下降恐藏警訊
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即使近年癌症整體治療有長足進步,胰臟癌仍是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其五年存活率不到 5%,發生率幾乎等同死亡率。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診斷常落後、復發率高,使得胰臟癌成為極端凶險的癌症選項。 歌手坣娜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原先坊間謠傳她因紅斑性狼瘡過世,後經媒體與家屬透露,真正死因為胰臟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治醫師梁程超表示,胰臟癌致病原因不明,但有相關研究歸納出某些因素會增加風險,國健署調查顯示,胰臟癌發生率男大於女,與基因及飲食習慣有關。 1.年齡:好發於60歲以上的年長者,也有少數的病人在40歲以下罹患胰臟癌,男性得到胰臟癌的風險高於女性。 2抽菸者:抽菸者罹患胰臟癌機率比常人高出2~3倍;戒菸後需要20年才能將風險降低到與一般人相等。 3.酗酒者:在男性一般的急性及慢性胰臟炎大多為喝酒引起。 4.肥胖者:常攝取高動物脂肪食品且肥胖者,罹患胰臟癌風險較高。 5.糖尿病:如果糖尿病病人平日血糖控制佳,卻突然莫名飆升,要小心可能是胰臟癌的警訊;也要特別留意年過50歲以上血糖突然飆高,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之前也沒有高血糖問題,卻突然得了糖尿病,應盡速到醫院檢查。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日本民宿竟成大型垃圾場…屋內「真實情況」曝光!
國際中心/翁莉婷報導近年來不少人出國旅遊時都會提前預訂好住宿,隨著Airbnb訂房網站流行,讓旅行者通過網路能夠快速搜尋和預訂世界各地優惠民宿,深受大眾喜愛,因此越來越多房東會透過平台出租閒置房源。近日1名日本房東在社群平台X上傳多張民宿照片,痛批客人在退房後把屋內弄得杯盤狼藉並堆滿吃剩的食物。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議論。
民視 ・ 15 小時前
年輕女性缺鐵性貧血當心癌症警訊 高市聯醫推動SHARE溝通模式提升早期診斷成效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34歲女性因腹痛就醫發現缺鐵性貧血,不到3個月確診大腸癌;44歲女性嚴重貧血卻拒絕
台灣好報 ・ 1 天前
桃園假日就醫不再難!4處UCC輕急症中心11/2上線
為解決民眾假日就醫困難問題,並有效分流輕症病患,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積極配合衛生福利部政策,自 11月2日 起開辦假日輕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桃園市共設置4處據點,分別為龜山大明醫院、龍潭敏盛醫院、大園敏盛醫院及中壢中美醫院,提供民眾於假日可即時獲得適切醫療照護的新選擇。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試管嬰兒補助最高35萬、流感新冠疫苗2階段開打!衛福部11月6新制一次看
衛福部新制上路。11月起衛生福利部將有多項攸關民眾的新制實施,除了近日健保署宣布11月起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CC)六都試辦開設13處,以緩解急診壅塞外,包括「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未滿39歲生三胎最高補助新台幣35萬元;公費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第二階段開打,開放50至64歲無慢性病成人也能打。(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榮町文化節・秋拾祭圓滿落幕 中華日式風情席捲中正區 民眾直呼「明年還要來!」
(記者張芸瑄/綜合報導)2025「榮町文化節・秋拾祭」於10月4日至6日在中華錢櫃前廣場盛大登場,為期三天的活 […]
引新聞 ・ 1 天前
驚!94%腎臟病人不自知 醫師提醒三症狀是警訊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腎臟內科鄧子聰醫師看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腎臟病是近代社會中最常見且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殺手」之一,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5年的統計結果,有
好醫師新聞網 ・ 10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9歲坣娜傳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番茄每天吃1顆,降血壓、抗發炎、護攝護腺!「這樣吃」效果翻倍 醫大推
「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這句老話,其實背後藏著真相!在營養師與心臟科醫師眼中,番茄絕對不是普通蔬果,而是幫助穩定血壓、抗發炎、減緩老化的重要食療幫手。炎炎夏日,正是吃番茄的好時機,一碗番茄沙拉或一杯冰番茄汁,不只能解渴消暑,更能為全身健康加上一道盾牌。 吃番茄 血壓更穩、發炎更少 根據《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在2024年的研究指出,在7056名高心血管風險長者中發現,每日攝取110克以上番茄者,其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每週不到一次者低了36%。不只如此,血壓數值(特別是舒張壓)也有明顯下降,尤其對一級高血壓患者幫助顯著。此外,《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在2022年的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攝取番茄製品能顯著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TNF-α濃度,對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發炎問題,如肥胖、心血管病、胰島素阻抗等具有潛在益處。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總結,番茄不只是「補充維他命」,更是「降低發炎、守住血壓」的超級幫手! 連泌尿科醫師也愛番茄? 攝護腺保健的天然好幫手 番茄不只是「心臟科醫師的寶貝」,它也是許多泌尿科
常春月刊 ・ 19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1 天前
坣娜罹「癌王」胰臟癌病逝 醫師示警這三類食物少碰:易誘發
歌手坣娜昨日(10/29)傳出病逝,享年59歲,具知情人士指出,坣娜生前飽受重大車禍後遺症和紅斑性狼瘡所苦,不過最終是因胰臟癌辭世。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其惡性度高,令人聞之色變,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過去也曾在臉書發文提醒,愛吃「甜食、高油、精緻澱粉」3類食物,是胰臟癌高危險族群。
太報 ・ 1 天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3 天前
57歲還能這麼瘦!徐曉晰靠9種「吃不胖食物」天天開吃身材照樣超好!
【吃不胖也能吃飽的9種食物】她平常不刻意節食,而是選擇對身體有益、又不容易胖的天然食材。像是花椰菜,一碗不到30大卡,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能幫助代謝、促進腸胃蠕動。洋蔥則含有抗氧化物槲皮素,能降膽固醇、穩定血糖。豆腐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飽足感強又低熱量;...
styletc ・ 2 天前
中國愛滋病疫情拉警報!感染者高發省份出爐:第6名新疆就已破10萬人
根據中國國家疾管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愛滋病毒感染者高發省份人數排名」再次引發社會關注。2024年,全國愛滋病(HIV/AIDS)感染者中,四川省以約17.47萬例居首,成為中國感染人數最多的地區;其次為廣西(12.32萬)與重慶(11.6萬)。整體來看,西南地區依舊是疫情最為集中的熱區。(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飲食清淡、不喝酒罹大腸癌!醫點日常3習慣惹禍:大家常忽略
癌症長年來是國人10大死因榜首,其中大腸癌因為早期沒有明顯徵狀,更容易讓人忽略。有報導就指出,雖然大眾大部分認為大腸癌的原因是飲食,但是有三個日常習慣恐也是養成大腸癌的警鐘,分別是久坐、早餐缺乏膳食纖維、經常憋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坣娜疑胰臟癌離世 50歲後新診斷糖尿病恐為唯一警訊
歌手坣娜疑似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其惡性度高且診斷困難,林相宏醫師指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發現胰臟癌的唯一機會,尤其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需特別留意。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