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別輕忽,延誤五年存活率狂降「9成→2成」!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大腸癌不再是絕症」
提問:進入夏季後,很多人都會有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的問題,請問這些症狀是否會跟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混淆?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彭上軒醫師接受我們的訪談。
彭上軒醫師:大家好,我是彭上軒醫師。
劉育志醫師:進入夏季後,很多人都會有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的問題,請問這些症狀是否會跟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混淆?
彭上軒醫師:氣溫炎熱的關係,食物保存問題常常會導致民眾朋友會遇到腹瀉、噁心、嘔吐等等的問題。這些如果和大腸癌有直接關聯的話,通常都是比較晚期的症狀。常見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包含,第一是排便習慣的改變,第二是直腸出血或者是直腸的腫塊。再來就是可能會有腹痛、體重減輕等等的症狀。如果有上述這些症狀,當然就是建議第一時間就醫。
劉育志醫師:請問大腸直腸癌在不同分期的存活率?
彭上軒醫師:大腸直腸癌在早期,比如第一、二期,當腫瘤還在腸道內,還沒有侵犯到附近的淋巴結,甚至遠端轉移的時候,五年存活率是高達九成。當侵犯到淋巴結的時候,五年存活率就來到七成左右。如果今天是不幸發現的時間較晚,或者是復發有產生轉移等等的情況的時候,就是算第四期。第四期的存活,雖然說五年存活率是大約兩成左右,但是透過藥物的治療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品質,進而提升存活率。
延伸閱讀:
他腹脹3天沒排便,驚見5公分腫瘤阻塞腸道!為何健康無家族史仍罹癌?醫點名5因素:發病年齡下降余苑綺直腸癌病逝享年39歲 抗癌8年仍不敵病魔...余天、李亞萍悲泣:「她不會痛了」
劉育志醫師:請問第一期到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的主力治療為何?
彭上軒醫師:早期的大腸癌包含一到三期,主力的治療是手術。一般在手術完之後,會接受輔助性的藥物治療來降低復發的風險,進而改善病患的存活。甚至在特殊的狀況會先考慮做藥物的治療,之後再轉介到治癒性的手術。在第四期的大腸癌跟第四期的直腸癌,病患已經發生遠端轉移或是無法再做局部的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的情況時,藥物治療目的是希望控制腫瘤,甚至有些病患可以透過很好的藥物治療,腫瘤在達到最好的反應的時候,再轉介到治癒性的手術。
劉育志醫師:請問基因檢測在大腸直腸癌治療前扮演什麼角色?
彭上軒醫師: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前,我們會將病患的腫瘤做相關的基因檢測,是因為這樣可以選用合適的標靶藥物,提升腫瘤縮小的機會、提升控制的時間跟改善存活。
劉育志醫師:請問目前最關鍵的基因檢測項目有哪些?
彭上軒醫師:第一個是RAS基因,有突變或是沒有突變,也是攸關到標靶藥物的選用,甚至它的順序如何選,是可以提升病患存活率最大的機會。第二個基因則是BRAF基因。第三個則是MMR, MMR中文的全名是錯位修補機制。
劉育志醫師:請問單株抗體標靶可為患者帶來哪些好處?
彭上軒醫師:單株抗體有分成兩類,一類是EGFR單株抗體,另外一類是VEGF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加上化療,可以大大的提升腫瘤縮小的機會,延長存活的時間,也可以延長控制的時間。甚至在有些病患腫瘤縮小到一定的深度的時候,可以橋接到治癒性的手術。
劉育志醫師:請問在使用藥物縮小腫瘤之後,再接續進行手術會有何優勢?
彭上軒醫師:透過藥物治療,腫瘤達到最小的狀況,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多專科團隊的討論,來看看病患是否合適做治癒性的手術,一併將原發以及轉移處的腫瘤做切除,達到長期的存活。
彭上軒醫師:我曾經遇到一位病患, 原發的腫瘤在他起初發病的時候已經先做切除了。轉移處的腫瘤在透過藥物治療達到最小、最深的時候,我們讓他去接受肝臟轉移相關的治療,包含動脈的栓塞,或者是肝臟的切除。這位病患目前是服用口服的藥物來做維持性的治療。所以第一線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加上化學治療,再橋接這些治癒性的手術之後,是有辦法讓病患達到長期的存活,只靠維持性的口服藥物,也可以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彭上軒醫師:目前國健署有將部分民眾納入篩檢的條件,比如45歲到74歲的民眾是可以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的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異常,將會轉介相關的專科再做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如果是40到44歲有家族史,或者是具有癌症基因相關遺傳的話,也建議在40到44歲提早做篩檢。
劉育志醫師:感謝彭醫師接受我們的訪談,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彭上軒醫師:掰掰。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潘迎紫76歲誰相信?練出二頭肌、凍齡養生訣:運動不是為漂亮!醫認證做足這件事「真的不顯老」
存錢一輩子,退休後卻捨不得花?揭3個花錢心魔:留給子孫或活太久…老黑:人只能活一次,後悔不能重來
七旬翁血糖值飆300,服中藥3月降到正常值!中醫師大推「1藥膳」有效降血糖:全家大小都能吃
其他人也在看


飲食清淡、不喝酒罹大腸癌!醫點日常3習慣惹禍:大家常忽略
癌症長年來是國人10大死因榜首,其中大腸癌因為早期沒有明顯徵狀,更容易讓人忽略。有報導就指出,雖然大眾大部分認為大腸癌的原因是飲食,但是有三個日常習慣恐也是養成大腸癌的警鐘,分別是久坐、早餐缺乏膳食纖維、經常憋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2時間點散步降低大腸癌!這運動避免大腸息肉復發 防腸癌最佳運動是它
每天散步有助身體健康,研究更發現,2個時間點散步可降低大腸癌風險!德國研究發現,上午8點和下午6點左右活動的人,罹癌風險降低10%。醫師表示,其實運動本身就能降低大腸癌,切除過大顆息肉者,只要有運動,
健康2.0 ・ 1 天前

中風搶救力拚「黃金一小時」 彰基示警27%人延誤就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中風搶救的關鍵是「時間」,不過,彰化基督教醫院今(29)日指出,據統計,約27%的病人因送醫延遲而錯過黃金期,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嘴角歪斜、口齒不清、單側無力等中風警訊時,應立即撥打119,越早治療、後遺症越輕。 世界中風日今年的主題強調「認識徵兆、立即行動」。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張尚文...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蘋果什麼時候吃最好?一天可以吃多少?營養師揭「正確食用時機」
蘋果因其高營養價值而廣受推崇,甚至有「一天一顆,醫生遠離我」的說法。蘋果富含多種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像是多酚、膳食纖維和鉀等,那麼,何時食用蘋果能更有效地攝取其營養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專家指出,每天建議攝取1顆蘋果,若要有效地吸收蘋果的營養,最佳食用時機是早上,可有效補充身體能量。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感謝象迷! 中信證明發2000份雞排「全台10據點」要符合1條件
MLB世界大賽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但中華職棒台灣大賽則是已經有結果,G5昨天(10/27)前開打,樂天桃猿靠著林泓育關鍵超前兩分砲,終場9比7擊敗兄弟,系列賽4比1霸氣封王,更奪下樂天企業接手以來首冠。為了熱血球迷,中國信託證券也感謝象迷一路相挺,宣布明天(10/29)將在全台分公司送象迷免費雞排,每家限量200份,但有限定1條件,請象迷特別注意。
太報 ・ 1 天前
沒有胸悶痛!60歲男起床腸胃不適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某些心肌梗塞的表現可能為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及消化不良等,這些都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徵兆。醫師劉中平指出,近日一名60出頭的男子因起床後頻繁嘔吐而急忙就醫,檢查結果顯示其心臟已受損,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轉送急診進行治療。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外界關注2026台北市長人選 綠委:民進人才濟濟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29日電)民進2026台北市長人選布局受關注,外傳罷團力挺民進立委沈伯洋。民進立委吳思瑤今天說,沈伯洋的戰場在國會,應該沒有參選台北市長意願;立委王世堅說,沈伯洋是好人選,民進人才濟濟,包括民進秘書長徐國勇、立委莊瑞雄、前立委高嘉瑜,都是全方位全能型的人選。
中央社 ・ 1 天前

假日急症中心將上路 包紮到X光一站搞定 (圖)
衛福部長石崇良(圖)29日表示,六都13個假日急症中心11月2日起上路,早班與晚班各設2個診間,每個診間皆提供內科、兒科、骨科與外科服務;從包紮到X光,盼有效分流輕症個案、減輕醫學中心急診壓力。
中央社 ・ 23 小時前
超派阿北!鬼切反嗆「剛剛在叭三小」 機車攔路想輸贏不成竟躺地耍賴
新北市三重區今(29日)發生一起行車糾紛,73歲陳姓機車騎士,因從路旁竄出,遭34歲張姓汽車駕駛鳴按喇叭,竟然心生不滿,直接將機車擋在張男車前攔住去路,並下車要與對方理論,警方到場後,雙方皆表示不提出告訴,但陳姓老翁行為已違反交通法規,最高可處3萬6000元罰鍰。
鏡報 ・ 22 小時前
賴總統出席「百大醫言堂」上線啟動典禮(3) (圖)
由慈月基金會與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共同製作的「百大醫言堂」29日在台北舉行上線啟動典禮,總統賴清德(後右11)與衛福部長石崇良(後左9)等知名醫師與會合影。
中央社 ・ 1 天前亞太資通訊科技大賽12月舉行 林宜敬:展現台灣實力
(中央社記者趙敏雅台北29日電)亞太資通訊科技聯盟大賽(APICTA Awards)12月在高雄舉行,數發部長林宜敬今天表示,台灣已是資通訊強國,這次企業團隊作品涵蓋人工智慧(AI)應用、數位轉型等,具備印太市場落地合作服務可能性,相信台灣代表隊將展現科技實力,將榮耀留在台灣。
中央社 ・ 20 小時前

59歲坣娜傳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