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重症+1 出生4天女嬰染克沙奇A16併發腦炎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疾管署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1名未滿月女嬰,出生第4天出現發燒、食慾不振與呼吸急促等症狀,經送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後確診感染克沙奇病毒A16型併發腦炎,目前病況穩定,已順利出院,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播風險仍高,家長與托育機構不可輕忽嬰幼兒重症前兆。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這名女嬰於10月初出生,因早產入住嬰兒室觀察,第4天出現餵奶量減少、心搏過速及發燒情形,血液檢查顯示發炎指數上升,醫師懷疑為腸病毒感染或敗血症,隨即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檢驗結果顯示其咽喉拭子腸病毒RNA陽性,經疾管署實驗室確認感染克沙奇A16型病毒,該病毒目前是社區主要流行株之一。
林詠青補充,個案住院期間曾因併發腦炎出現呼吸中止與血氧下降,經治療後呼吸狀況改善、病情逐漸穩定,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住院時間近三週。疫調顯示,女嬰的2名同住家人在9月底曾感染腸病毒,母親雖於產前無症狀,但產後曾出現疑似感染徵兆,推測可能為周產期母嬰傳播所致。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第43週(10月19日至25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為8478人次,較前一週下降5.7%。近四週社區流行情形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今年累計已有18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8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重症達15例,多數感染伊科病毒11型。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腸病毒全年皆可能流行,特別容易在家庭與托嬰、幼兒園等場所傳播,家長與照顧者應勤洗手、確實清潔環境。準媽媽應避免出入人多或通風不良場所,若產前兩週出現發燒、咳嗽或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醫療院所及托嬰機構應落實訪客管理與感染控制,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
疾管署也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病程發展快,可能出現發燒、活力不佳或喝奶量減少等症狀;5歲以下幼童如有嗜睡、手腳無力、肌抽躍或呼吸急促等前兆,應立即送醫治療。
更多自由時報報導
世界大賽》道奇失誤付出代價!藍鳥逆轉3分砲 4分大局痛擊葛拉斯諾
世界大賽》有神快拜!大谷翔平單場雙響砲+4長打 追平119年神紀錄
世界大賽》不給打!大谷翔平四度遭敬遠 單場8次上壘創史上首見
獨家》震撼!台積電前資深副總羅唯仁傳赴英特爾掌研發
其他人也在看

女嬰染腸病毒重症 疾管署說明 (圖)
衛福部疾管署2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防疫醫師林詠青(右)說明,個案為北部早產女嬰,4天大時有餵奶量少、心搏過速、發燒等狀況,確診為感染腸病毒克沙奇A16型,經治療已出院。
中央社 ・ 1 天前
天剛轉涼又爆腸病毒! 女嬰出生4天中招「呼吸中止、血氧下降」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台天氣剛明顯轉涼,腸病毒威脅依舊在!疾管署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該名北部的未滿月女嬰,出生後第4天就出現相關症狀,立即被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診斷為腦炎,一度有「呼吸中止、血氧下降」等危急情形,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型併發重症,所幸目前病況已穩定,今日出院。而其同住...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腸病毒疫情未歇 再添1新生兒重症
台灣腸病毒疫情持續,疾管署今天(2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今年已累計18例重症,其中8例死亡,疫情為近6年同期最高。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腸病毒疫情傳播風險持續,呼籲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2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北部未滿月女嬰,出生後第四天出現發燒、食慾及活力下降、心跳過快、呼吸急促等症狀,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診斷為腦炎,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型併發重症,目前病況穩定,已辦理出院;由於個案母親在產後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研判可能是母親在周產期感染並傳染給新生兒。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8,478人次,較前一週下降5.7%,整體仍處流行閾值之下,檢出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今年累計18例腸病毒重症,包含8例死亡;在18例重症中,新生兒便占15例,其中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為多,腸病毒疫情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腸病毒感染全年皆可能發生,且易於家庭及人口密集機構內傳播,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務必隨時保持警覺,留意嬰幼兒的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男嬰得腸病毒重症 義大醫團隊守護寶寶健康
一名出生不久的男嬰因腸病毒重症導致多重併發症,歷經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及腸胃道出血等重重關卡,在義大醫療跨科團隊日夜不懈的照護與搶救下,成功脫離險境、康復出院。義大醫院新生兒科劉賢冠醫師說明,這是近年少見且病程兇猛的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病毒除攻擊肝臟外,更引發類「噬血癥候群」的免疫風暴,造成全身血球下降與器官功能衰竭,治療難度極高;這次能讓寶寶平安康復,是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從新生兒加護病房團隊的日夜守護,到感染科、心臟科、腎臟科、肝膽腸胃科、血液腫瘤科、神經科、放射科及小兒外科等多專科通力合作,每一步都以專業與默契守住希望。即使在進行手術時,麻醉與外科團隊也在高風險下全力以赴,為寶寶爭取生機。經過漫長治療與悉心照護,寶寶的肝腎功能逐漸恢復,從依賴鼻胃管餵食到能自行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未滿月女嬰染腸病毒併發腦炎!重症、死亡皆創6年新高
疾管署今(28)日公布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女嬰,出生後第4天即出現發燒、食慾及活力下降等症狀,經確診為克沙奇病毒A16型感染併發腦炎。今年腸病毒重症累計18例,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8例不幸死亡。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腸病毒還沒進入流行期,重症已17例創6年同期新高、8例死亡,這族群最危險
腸病毒尚未進入流行期,今年累計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卻已來到17例,其中有8例死亡,為6年同期最高。專家提醒,目前社區中腸病毒仍有傳播風險,家長與托育機構應加強防疫措施,掌握重症前兆並落實正確停課標準。
今周刊 ・ 1 天前
59歲坣娜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8 小時前
坣娜疑胰臟癌離世 50歲後新診斷糖尿病恐為唯一警訊
歌手坣娜疑似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其惡性度高且診斷困難,林相宏醫師指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發現胰臟癌的唯一機會,尤其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需特別留意。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台灣人一半過重,越南人卻不容易胖!醫曝「4關鍵習慣」:減重不是要節食
越南被譽為「亞洲最瘦國家」之一,原因在於當地人習慣享用原型食物,也鮮少飲用甜飲與攝取加工食品,再加上飯湯比例均勻、份量剛好,因此大部分越南人的身材都相當苗條。不過,肥胖專科醫師安欣瑜表示,越南近幾年來卻成為東南亞肥胖上升最快國家之一,為此也分析箇中原因:「減重並不只是要求節食,而是要『吃得像越南人』。」
鏡報 ・ 1 天前
范姜彥豐痛訴「被戴綠帽」出現手抖、心悸...精神科醫師揭6大警訊:恐是PTSD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何宜蓁/綜合報導男星范姜彥豐29日控訴妻子粿粿婚內出軌王子(邱勝翊),自曝在得知真相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心悸等身心不適。對此,...
FTNN新聞網 ・ 2 小時前
癌症年奪5.3萬命!醫揭「癌前9警訊」:老是睡不飽慘了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一年就奪走5.3萬條人命。醫師黃軒表示,事實上,在人未確診罹癌之前,就會出現9大現象,例如長期疲倦、咳嗽2週不癒、長期胃灼熱、腹脹不退(尤其女性)、夜間腹痛等9大現象,因此,每次莫名疲倦、咳嗽治不好、持續胃灼熱,都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的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性健康殺手紅斑性狼瘡 妳該懂「千面」自體免疫疾病
資深女歌手坣娜今年十月病逝,她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也讓許多人開始關注這個疾病,而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特別的是它幾乎專找女性下手全球9成患者都是女性,特別集中在15到44歲的階段。
NOW健康 ・ 3 小時前
港星許紹雄癌逝!「8症狀」是腎臟癌警訊 醫:發現多已中後期
港星許紹雄28日凌晨因腎臟癌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享壽76歲。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王彥傑、董世祥醫師提到,腎臟癌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好發於55歲到75歲之間,且早期沒有任何症狀,但隨著腫瘤逐漸變大,恐出現血尿、腰痛及腹部腫塊等症狀,還會合併疲倦、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貧血、發燒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一起吃飯也可能「吃到罹癌」?醫揭「這1習慣」最易傳染 超多人中招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日常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 可望大幅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除菌治療保「胃」健康 落實5招護胃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之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侵入性之上消化道內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最惡肺癌轉移等於沒救?66歲翁靠這招治療 腫瘤全消失、5年無復發
小細胞肺癌被譽為「肺癌中的惡霸」,因惡性高、進展快且預後極差,一旦擴散幾乎無法手術,傳統治療也難敵復發風險。然而,一名轉移期病患接受免疫合併化療後,腫瘤竟完全消失,至今五年未復發,這不僅打破醫療預期,
健康2.0 ・ 5 小時前
血壓藥要白天吃還是晚上吃?最新研究揭露真相 醫師教你這樣用藥最好
最新研究揭示,高血壓藥物的服用時間,並不影響治療效果!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指出,該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早晨或睡前服用降壓藥,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影響並無顯著差異,患者可依個人習慣選擇最適合的服
健康2.0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