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難資源只有一套──回答雪羊為什麼政府要封山
王士豪/急診醫師,專長為高山醫療,作者曾籌建台灣高山症防護網
最近因為立霧溪邊坡崩塌在太魯閣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進而太魯閣國家公園宣布停止包含南湖大山及合歡山區區的入園許可,引起登山網紅的大鳴大放,以及許多的回響。
許多人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在燕子口的災害,可是遠在南湖大山跟合歡山好像要連帶的「封山」,這個會不會範圍太大了?會不會與「開放山林」政策背道而馳?
事實上,「開放山林」的底氣,「開放山林」能夠這麼成功,能夠讓這麼多人享受登山之美,能夠讓登山網紅如此的大鳴大放為登山客爭取登山民眾最大的權利,那全部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那是因為台灣有完善的基礎救援救災山區救援體系的支持,而且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台灣的國家救援,只要你有合法申請,這個服務是免費的。
其實包含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很辛苦的在台灣所有的高山山屋,建置了加壓艙PAC,讓嚴重高山症的患者,得以獲得即時的救治。這個加壓艙建置計劃,也直接的協助與支持了「開放山林」政策,讓政府至少在高山病這個部分可以減少許多的負擔,可以更有勇氣地「開放山林」。
然而,政府的救難救援及山難救助資源其實是稀缺資源,而資源就只有一套。當立霧溪在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而這個狀況有可能潛在形成巨大的天然災害,需要巨大的救難資源投入的時候,整個運籌帷幄操盤的政府,當然就會把救援救難的資源,優先佈署保留在應對這個堰塞湖可能造成的災害。
我說過了,資源就只有一套,當優先保留佈署在應對這個天然災害的時候,在這個當下,就比較沒辦法把資源保留在應對合歡山區南湖山區的山難救援。特別是這幾天又遇到會連續下雨。
因此,政府備援救難支援的部署有所調整時,這個時候太魯閣園區裡的登山步道暫時關閉,讓救援資源的部署更能專注的保留在可能會產生更大巨大災害的堰塞湖,這個是完全合情合理且合法的。
我衷心感謝登山網紅對登山客權力的極力支持及爭取,我也完全能夠理解,也許登山網紅並沒有參與過這種救難資源的部署的過程,所以會對政府的政策有所誤解。一般民眾由於沒有參與而無法理解所產生的誤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發這個文章的同時,我也要幫登山網紅們緩頰。
我常在講,在政府政策的背後做基礎建設及資源部署的人,真的是無名英雄。他們往往沒有在燦爛鎂光燈下的舞台上讓大家看見,可是確實他們就是負重前行的無名英雄。
我目前剛好在推「旅遊避險」這個概念,剛好目前我也有一個旅遊避險的線上課程。
其實,政府這些無名英雄所做的事,就是在幫「開放山林」政策作旅遊避險。這次暫時的合歡山及南湖大山暫時封山,也是在做避險。
旅遊避險,無所不在。過去政府默默的在做這一塊,現在有些民眾自己也留意到了,當然這些知識及素養也可以透過上課或線上課程來獲得,或是像我今天寫寫文章讓大家理解。
如果沒有這些無名英雄在幫大家做旅遊避險,登山客、登山網紅再怎麼樣大鳴大放,「開放山林」也不會有安全牢靠的救難救援體系作為支持,「開放山林」的政策應該也很難全面落實。
再重複一次,政府的救難救援及山難救助資源是稀缺資源,而資源就只有一套。當立霧溪在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而這個狀況有可能潛在形成巨大的天然災害,需要巨大的救難資源投入的時候。政府一定是優先將救災救難資源的重兵佈署在可能潛在的巨大災害。
真的非常辛苦內政部及太魯閣國家公園及政府救難救援資源部署還有實地執行的辛苦的人員們。您們承擔了最大的責任,並且還要忍耐民眾的罵名。真的非常的謝謝您們。
登山活動,喜愛登山的朋友們,就先暫時忍忍吧。大家就互相理解體諒一下政府吧。當災害平緩之後,資源部署回歸了,大家又可以去爬山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立霧溪堰塞湖水位已淹過路面!太魯閣國家公園緊急封園 秀林鄉明部分地區停班課
骨科權威遭病患猛砍20刀!臟器外露「神經被割斷」血染診間
國軍遭韓媒譏笑是「草莓兵」 退將曝現實:連美軍看了也嚇傻
其他人也在看

燕子口堰塞湖壩頂降挖屢遇險 (圖)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集水區雨量20日未如預期多,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目前用降挖的方式,利用機械到壩頂,僅剩10公尺左右,但是現場環境非常的差,仍有落石,影響進度,預期3、4天,最慢1週處理完。
中央社 ・ 1 天前
太魯閣燕子口大規模崩塌「再現堰塞湖」酋長岩遭淹沒 專家緊急監測中
太管處指出,17日凌晨4時58分,監測儀器記錄到約18秒的震動訊號,研判是大理岩峽谷岩壁突然崩落,導致溪谷受阻並形成天然壩。該區地質活動頻繁,歷史上在1951年花蓮大地震及1998年芭比絲颱風時,均曾出現類似堰塞湖現象,顯示此地岩體結構相當脆弱。事故發生後,監測人員於當...
CTWANT ・ 1 天前不是不讓你去 太魯閣封山被罵翻 專家提避險考量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邊坡17日發生坍塌,導致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不僅宣布封園,也一併停發南湖大山、合歡山入園許可,一度引發山友不滿,認為下游地區的燕子口有狀況,為何一併管制上游?高山醫學專家王士豪認為,封山不是因為山區有危險,而是「出了事沒人可以救你」。
中時新聞網 ・ 18 小時前
堰塞湖封山掀討論 高山醫學專家力挺「決策合理」:資源就只有一套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水位持續上升,內政部17日宣布全區封園,知名登山作家雪羊批評完全不符比例原則,他認為,海拔300公尺的崩塌,卻封閉3000公尺的高山,就像小腳指被蛇咬到,便急著截肢雙腿,「荒謬到難以言喻」。對此,高山醫學專家王士豪今天(10/20)表示,救難救援及山難救助資源只有一套,暫時封山是為「開放山林」旅遊避險,決策合理。
太報 ・ 1 天前
挺雪羊批封山 王婉諭:如果又走回「先禁國家」老路,非常可惜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堰塞湖封園,連帶南湖大山及合歡山區封山連日引起討論,內政部表示,主要是考量崩塌預估土石量龐大、地震頻繁,以及交通動線不穩定等因素。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說,自己是一個常常帶著孩子上山下海的人,深知山林的美好與風險。希望未來政府做任何決定,要有邏輯,要用專業、理性的態度來管理山林,針對真正有風險的區域進行管制,而不是用粗糙的一刀切來敷衍了事。但多數網友認為,料敵從嚴,覺得這樣決策沒問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燕子口73年來3次形成堰塞湖 太管處籲:尊重山脾氣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邊坡17日清晨發生大規模崩塌,立霧溪遭到堵塞形成堰塞湖。根據東華大學團隊研究發現,這已是燕子口第3次形成堰塞湖,太管處呼籲應學會尊重山的脾氣。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危機未解 燕子口堰塞湖降挖引流2/太魯閣預防性封園遭作家砲轟 村民嘆:住不慣想回家
燕子口堰塞湖維持紅色警戒,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也因此預防性封閉。但有作家指出,這作法太奇怪了。為了三百公尺的堰塞湖,封閉毫無關聯的三千公尺高山,難道只為了展示中央的救災決心嗎?但今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強調,這是經過評估後才採取的措施,就怕這幾天大雨形成二次災害。不過也有不少村民直呼,在收容所待了兩天真的住不慣,實在好想回家。
鏡新聞 ・ 1 天前
燕子口堰塞湖水位一度逼近壩頂2米 林保署擬降挖10公尺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湖水持續穩定從公路溢流、壩體滲流,不過花蓮昨天晚間突然降下大雨,水位一度距壩頂只剩2米高,後來因為雨停又降至近3米。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預計採階段性降挖壩頂10公尺讓水穩定溢流,不過考量周邊工作環境險峻,無法估計完工時間,會儘速在安全的前提下處理。
中時新聞網 ・ 19 小時前燕子口堰塞湖水位距離壩頂僅2.94公尺 持續推進降挖
花蓮燕子口堰塞湖危機尚未解除,林保署花蓮分署署長黃群策指出,立霧溪上游昨日雨量約39毫米,燕子口堰塞湖水位原距離壩頂4.8公尺,一度上升至剩2公尺多,停雨後降至2.94公尺,面對可能的豪雨仍要謹慎。黃群策強調,目前希望能加速它的溢流,這樣即便雨下到下游,水位抬升也不至於造成河岸兩旁聚落或設施的損失,
自由時報 ・ 18 小時前
中央協調所最慢22日轉型 將成立9大編組協助重建
即時中心/潘柏廷、謝宛錚報導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導致大量溪水猛灌下游的光復鄉,使得當地遭到嚴重受創,為此,中央前進協調所駐花蓮協助重建家園至今快一個月,最慢將在本(10)月22日退場;同時,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行政院政委季連成今(20)日透露未來會轉型為「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復原重建中央協調會報」並編9大編組、派遣10位在花蓮,進而協助災區進行短中長期重建復原工作。
民視 ・ 1 天前
雪羊道歉仍難止罵聲 她給建議:拍影片並表達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立場
雪羊對此表示,從沒想過會被台派炎上到這個程度,不過用詞過當確實也是問題,該道歉就道歉,謝謝大家的批評指教,他都收到了。 至於他的政治立場與國家態度,就不用多說了,「我一直以來的言行與我未來的言行會自證一切,我會繼續站在環境山林的角度說話的」。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危機未解 燕子口堰塞湖降挖引流1/18秒震動釀燕子口堰塞湖 專家:若豪雨地震恐有新形成
馬太鞍溪堰塞湖危機都還沒徹底解除,這兩天,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又出現新的堰塞湖!位置就在燕子口。根據監測影像顯示,上週五清晨出現短短 18 秒的震動,就導致整片岩石崩落,河川的水流到這裡後被攔住。現在,下游的部落和村里都在持續警戒。有水利背景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更提醒,花蓮山區土石明顯鬆軟,任何豪雨或地震,都可能再形成新的一座堰塞湖。
鏡新聞 ・ 1 天前
18秒震動崩堵!燕子口堰塞湖「曾發生2次」 打卡地標酋長岩傳埋水下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17日清晨發生大規模岩崩,大量岩石18秒內崩落形成天然壩體,導致立霧溪被堵成堰塞湖,還傳出地標「酋長岩」消失在湖水下。對此,太魯閣國家公園粉專發文表示,此處過去曾有2次形成堰塞湖,太管處保育研究科長陳顧淋則澄清,酋長岩目前還沒有被水淹沒。
太報 ・ 1 天前

台灣獼猴闖淡水攤商搶香蕉 議員促建「猴出沒」熱區地圖
新北市淡水區近來接連傳出台灣獼猴出沒,不僅闖入水果攤搶香蕉,還在社區圍欄、巷弄間穿梭,引起居民恐慌。議員陳偉杰21日質詢指出,市府應正視人猴互動頻繁的趨勢,建立更完善的監測與通報機制,並建置新北市野生動物出沒熱區地圖及資料庫。農業局長諶錫輝說,未來會將獼猴納入社區宣導的考量,逐步建立相關地圖,有效減少人猴衝突。
中時新聞網 ・ 13 小時前
燕子口堰塞湖危機 鐵公路備戰
在太魯閣立霧溪中的燕子口堰塞湖,雖然目前沒有造成任何災害,卻對於上下游的居民帶來生活和生計上的麻煩。有些地方因為在警戒範圍被撤離,而有些以觀光財為收入來源的居民正在煩惱生計。依據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
大愛電視 ・ 1 天前

豪雨放假淡水都沒!藍議員親回「出不出門自己決定」炎上 網怒「要你有屁用」
受到風神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這兩天為台灣帶來明顯的降雨,昨一早(20日)台北就可以感受到強烈雨勢,有民眾在Threads抱怨淡水每每強風大雨都沒放假,批評議員沒作為,沒想國民市議員陳偉杰竟回嗆「出不出門自己決定,不是什麼都推給政府」。
鏡報 ・ 20 小時前
市道105工程二度流標!新北工務局:11月中重新招標
市道105工程招標本月第二度流標,新北市議員陳偉杰今(20)日在議會質詢時要求工務局就工程進度、預算調整進行說明。工務局表示,已對工程發包預算進行通盤調整,將於11月中重新招標。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