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新主席面對的兩岸難題
本周六,國民將舉行主席選舉。毫無意外,兩岸路線仍是焦點話題。只是,和4年前不同,「九二共識」與「和平協議」都沒有掀起波瀾,而是有無境外勢力介選。至於具體的兩岸政策,各候選人沒有太大差別,只有郝龍斌提出要設立駐北京、上海辦事處,比較特別,可惜投票在即,沒有引起太多討論。
其實,國民派代表長駐大陸早有人提過,畢竟大陸對台灣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建立在地的溝通管道有助加強雙方互信,而且能就近維護在陸台民的權益。事實上,國民與民進目前都有駐美代表,以維繫與美方的長期溝通。民進2016年執政後,仍保留的駐美代表處,國民則在2022年恢復駐美代表處,以免對美遊說被民進壟斷。大陸對台灣的影響更甚於美國,既有駐美代表處,更該有駐陸代表處。
不過,如果沒掌握過去十年國共關係的變化,徒具機構形式也無助改善兩岸關係。不可否認,當前國共關係已和過去截然不同。回顧2005年「連胡會」時,大陸方面「反獨」優於「促統」,其後藉助「國共論壇」和大陸一系列對台開放措施,兩岸經貿互賴加深,為2008年後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奠定基礎。
但自2016年民進再次執政以來,大陸對台政策主軸轉向「促統」,對國民的期待不再是「維持現狀」,而是「推進統一」。相對地,台灣社會的氛圍卻對大陸日益疏離。
接著的香港反送中和新冠疫情,既推升台灣日益升高的反中情結,也催化大陸日益升高的對台敵意,加上大陸在台海頻繁的軍事活動,讓主張和大陸交往對話的國民進退維谷。換個角度看,面對日益尖銳的美中對抗,對靠攏美國的民進政府不可能沒有強力作為。這種期望和現實的落差塑造國共之間相互不滿的氛圍,以致雙方的互信不斷被侵蝕,更難有如當年的合作成果,這是未來的國民主席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其次,重建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看似成為2、3位候選人的共識。的確,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想法正逐漸減少,因而危及國民的社會基礎。但是,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認同塑造已經很難由政治力強制,反而得通過長期的社會教育。
比如,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被認為是白人民族主義還魂,但這看似逆潮流的旗幟能夠號召廣大群眾,實際上是仰賴像柯克這樣的人,和年輕人辯論基督教價值,用行動展現基督教倫理能改變個人生命。正如柯克的遺孀說,「查理是死在信仰的前線,不是死在政治的戰場。」同樣地,要重建中國人認同,需要通過社會教育展現如「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傳統倫理對個人生活的價值,而不是把認同當做政治上區分敵我的工具。
最後,這任主席既然不會是總統候選人,就應該著眼於的制度重建。若沒有穩固組織,再高明的政策或謀略也難以落實。過去筆者與其他學者曾提出「開放國民」的改革倡議,呼籲縮小中常會規模至15人以下,納入縣市長代表和立院三長,將過去的主席一人決策改為集體領導,如此的決策方具備足夠的正當性,也才能贏得全支持。此次幾位候選人都提出要建立集體領導制,希望選後能夠落實。
期盼周六選出的新主席,不會眼高手低,而能埋頭重建制度、調整體質。唯有當國民能做到向內開放、向支持者負責,把全整合成有機的戰鬥體,方可能提出更加進取的兩岸政策,帶領全支持者一起向前走。(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其他人也在看
妄圖「跨國壓迫」 陸委會:政府堅定保護臺灣產業與國人安全
記者郭曉蓓/臺北報導 針對近期福建廈門公安局宣稱對我國軍人員發出懸賞通告,今日官媒威脅懲罰我5家關聯企業,陸委會今(18)日予以嚴厲譴責,並指出此等作
青年日報 ・ 1 天前
盼新主席重啟藍營新章
林肯說過:「若給我6小時砍一棵樹,我會把前4個小時拿來磨利斧頭。」這句話告訴我們,再怎麼急著行動,若準備不足,就難有成效。國民如今正站在分水嶺上,本周六主席選舉,不僅關乎內的權力交替,更是決定未來國民能否重新站回台灣政治中心的關鍵。新任主席一定要從整合內、重塑形象、構築選戰能量三方面同步著力,才能扭轉頹勢、重返執政之路。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2025潮派卦山音樂祭10/18大佛風景區嗨翻開唱
2025台灣設計展人潮吸引機的「潮派音樂祭」,18日起一連兩天,移師到「八卦山大佛風景區」開唱,徵選連自全國10多個新秀獨立樂團前來開唱;縣府將針對演唱會週邊道路實施交通管制,籲請遠來的樂迷們多加利用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員工旅遊「經費不足」墾丁變日本!旅日達人讚爆:好像有點帥 網友見1事卻驚呆了
台灣國旅價格近年來受到民眾質疑,若碰到連續假期、寒暑假、特定節日,飯店更是趁機漲一波,促使許多人逐漸把目標轉向國外。近日有網友分享,公司員工旅遊「因經費不足」,原本的墾丁之旅只好改到日本,引起網友熱議,旅日達人也直言「感覺好像有點帥」。
鏡報 ・ 1 天前

郝龍斌崩盤真相曝光!一個月掉15%支持 媒體人羅友志揭「四關鍵敗因」
(記者蔡函錚/綜合報導)國民主席改選落幕,前立委鄭麗文以黑馬之姿擊敗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意外掀起內震盪。這場 […]
引新聞 ・ 7 小時前
鄭麗文當選魁!民進「兩期盼一提醒」惹火國民 美女發言人「超嗆4字」回應了
[FTNN新聞網]記者莊蕙如/綜合報導國民主席選舉結果剛出爐,藍營新任魁鄭麗文尚未正式展開布局,就迎來民進的「開場警語」。民進發言人吳崢在選後火...
FTNN新聞網 ・ 10 小時前
不滿鄭麗文當選?趙少康發表千字文:得票數最低、千萬不要出花樣扯後退
前國民立委鄭麗文當選新任國民主席,政治效應才剛開始發酵,力挺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的戰鬥藍發起人趙少康對於鄭當選似乎仍不接受,他今(19)天表示,這屆的國民主席的主要任務是只要穩住當前局勢就好,平穩過渡到2026、2028。千萬不要出花樣扯後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國民主席開票大勢已定?鄭麗文得票率過半一路領先郝龍斌得票33%
[FTNN新聞網]記者孫偉倫/台北報導國民主席改選於今日進行投開票,根據中央開票資訊顯示,開票結果由候選人鄭麗文一路保持領先。本次選舉人數共有331,145...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國民主席選舉 陳文茜選前感性表態挺郝
國民主席選舉今(18日)登場,內出現「世代交替」之爭,形勢看好鄭麗文,起步較晚的郝龍斌緊追在後。近來疾病纏身,政治歷練豐富、熟識鄭麗文的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昨晚臉書發文,細數郝龍斌的人格特質與優點,感性的表達力挺郝龍斌之意。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藍營民調鄭麗文領先? 趙少康轟「不可取」朱立倫很生氣
國民主席選舉選前之夜流傳一份藍營內部最新民調,指候選人鄭麗文支持度32.4%,郝龍斌21.6%,羅智強11.7%。對此,媒體人趙少康今天(18日)投票時指出,選前之夜用這種方法混淆視聽、增加自己氣勢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軍系支持成鄭麗文勝選關鍵 蔡育輝:親中路線恐引內分裂
國民主席由鄭麗文當選,台南國民團發言人蔡育輝表示,鄭麗文能夠勝出,是因為軍系人多,不代表大家對她路線認同。蔡育輝說,鄭麗文獲前黃復興部員支持當選,路線很明顯往親中靠攏,能夠勝出是因為軍系人多,不代表大家對她的路線認同。蔡育輝強調,自身就是本土派,「我就不支持她!」「反攻大陸是不可能,我們希望
自由時報 ・ 23 小時前
藍營新魁出爐!郝龍斌致賀鄭麗文 籲員「做這事」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國民主席選舉今(18)日登場,全台約有33萬名員可行使權利,由於天氣晴朗,投票率超過5成,意即有逾16.5萬員出門投票。下午4時開票後,候選人鄭麗文的票數一路領先,成功當選下一任主席。稍早,候選人郝龍斌也發話恭喜鄭麗文,並親自致電祝賀,盼所有的員可以支持新任主席,「一起為國民的未來而努力。」
民視 ・ 23 小時前
國民主席選情冷!郝龍斌本命區北市投票率「不到四成」
國民主席選舉今(18日)投票,當中候選人、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本命區的台北市投票率並不高,北市國民部初步估計不到4成。國民主席候選人包括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國民立委羅智強、前立委鄭麗文、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國大代表蔡志弘,以及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根據國民中央部開票統計,4點開票迄今鄭麗文票數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國民選主席:不意外的牛椆內戰爭
[FTNN新聞網]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史上最令人看不透的國民主席選舉終於落幕,過程雖然驚濤駭浪,但鄭麗文出線並不意外,在選前聲勢...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鄭麗文沒打通張亞中電話 黃國昌聯繫上了
即時中心/顏一軒、謝宛錚報導前立委鄭麗文在國民主席之戰中,獲得6萬5122票,得票率為50.15%,順利當選新任主席,不過,她昨(18)日在勝選之夜發表感言時,自曝沒打通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的電話,只能透過留言方式致意。對此,民眾主席黃國昌今(19)日受訪時表示,他有向除了前國代蔡志弘以外的其餘5名候選人致意;黃同時盛讚這次國民選舉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民主風範,期許未來能與鄭準主席共推聯合政府的理念。
民視 ・ 8 小時前
影/王世堅開金口:郝龍斌會「從從容容」選上國民主席
國民主席選舉今(18)日投票,候選人郝龍斌引用綠委王世堅爆紅的質詢語,表示他會「從從容容」當選。王世堅今日出席活動,媒體聯訪時對此回應,「從從容容」是郝龍斌的優點,看好郝龍斌當選。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國民主席選舉日!鄭麗文穿國旗裝投票 喊話對選情很有信心
即時中心/顏一軒、魏熙芸報導國民主席選舉今(18)日登場,全台約有33萬名員將於8時至16時,在全國383個投票所投下手中一票,投票率粗估約55%,開票結果預料將於18時左右出爐。候選人鄭麗文稍早現身穿著一身亮眼的國旗裝,現身台北市第四區部投票,她受訪時表示,這是自己2個月以來最早睡的一天,「睡得很好、精神抖擻」,待會將在家裡看開票,而且對選情非常有信心。
民視 ・ 1 天前
自民與維新會明簽協議 日媒:高市早苗成首位女首相「幾成定局」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自民與日本維新會已初步達成聯合執政協議,雙方將於20日正式簽署協議,報導認為,高市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幾乎「已成定局」。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