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寶寶誕生數不如以往 台安、國泰醫院僅個位數
新生兒躺在醫院嬰兒床,全身的皮膚紅通通、小小的雙眼緊閉,因為他就在10月10日國慶日凌晨剛剛誕生,正式成為國慶寶寶。
國慶寶寶母親翁于珺說:「寶寶的預產期是10月11日,我原本是一直想說,大家說可能不一定是足月就會生,可能前面38週、39週就會生,結果沒想到他就是自己挑了10月10日,以後他生日大家都放假的感覺。」
回想生產過程,可以說是開心與疲憊共存,這是媽媽翁小姐的第一胎,足月40週之後終於順利生產。
而截至10日下午,國慶寶寶數量也增加中,包含台北長庚2位、林口長庚8位、北市聯醫2位,以及新光4位、台安3位,還有國泰汐止分院1位、新竹分院5位。
新光醫院婦產科高危險妊娠中心主任李維鈞指出,「我剛來新光醫院的時候,我們每個月大概可以生100個到200個左右。目前今年的話平均大概都是70到100個左右,所以大概也是少滿多的。」
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9月出生數為8603人,折合年粗出生率為千分之4.49,相較去年同期減少3189人,而今年前3季出生人數更是較去年同期減少1萬6352人,整體越生越少。
雲林新生兒出生率登全國第一 「生產力」較高縣市有哪些?【圖解】
李維鈞分析,「之前從補助開始的確就是滿多新手爸媽產生,懷孕率有上升滿多的,但整體還是持續下降,有可能就是大家的觀念改變了。」
另外,截至今年9月底台灣人口數是2331萬7031人,已連續21個月負成長,65歲以上人口更達到19.8%,距離超高齡社會20%只差一步,人口問題恐怕短期內還是難解。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國慶寶寶報到 台安醫院已接生3名新生兒
其他人也在看

30多歲產婦備孕1年多 國慶喜迎新生命 (圖)
備孕1年多,30多歲翁姓媽媽(右)10日在新光醫院自然產下國慶寶寶,沒想到寶寶會挑這天誕生,本身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她,更沒想過有天會因此躍上新聞版面。
中央社 ・ 17 小時前國慶寶寶報到 30多歲產婦備孕1年多喜迎新生命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0日電)備孕1年多,30多歲翁姓媽媽今天自然產下國慶寶寶,沒想到寶寶會挑這天誕生,本身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她,更沒想過有一天會這樣躍上新聞版面,並打趣說「可是沒什麼終身優惠」。
中央社 ・ 18 小時前


產房冷清清「國慶寶寶」好少!婦產科名醫嘆:今年新生兒恐不到11萬
今天是雙十國慶,台中茂盛醫院上午迎來3位「國慶寶寶」,中國附醫、林新醫院各4位,台中醫院掛零,國慶寶寶的人數比起往年明顯少很多。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分析,生養小孩經濟壓力大,少子化現象加遽,去年新生兒人數還有13萬多人,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每個月出生的寶寶平均不到9千個,預測今年恐低於11萬人,降幅比去年更大。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國慶添喜 難擋過半女性不想生
昨是雙十國慶,北部各大醫院喜迎多名「國慶寶寶」,新光醫院就誕下4名寶寶,新竹國泰、台北馬偕各有6名,林口長庚更接生8名。不過,台灣少子化仍嚴峻,去年我國女性有子女比率,相較5年前下降3.5%、想生比率下降7.4%,且年齡愈輕愈不想要小孩,15~24歲女性近半數不想生,主因為經濟負擔太重。
中時新聞網 ・ 3 小時前
民眾議員籲北市府將輝達總部留在台北市 (圖)
台北市長蔣萬安(右)9日下午赴台北市議會進行施政報告並備質詢,民眾台北市議員張志豪(前左起)、黃瀞瑩、陳宥丞一起送上養聲聖品,呼籲台北市政府要「大聲喊出來」將輝達台灣總部留在台北市。
中央社 ・ 1 天前
起床第一件事「看舌頭」 醫示警:5症狀恐是「癌變」
「身體其實一直都有在說話,是我們不習慣傾聽」,基因醫師張家銘說,其中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生活化的線索,就是我們每天都會看見的「舌苔」。他說,最好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後,花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確認一下自己的舌苔是否健康,如果有5大症狀,可能是生病了,嚴重的話還可能是癌症或癌前病變。
鏡報 ・ 17 小時前
國慶寶寶熱潮不再?全國少子化問題嚴峻 人口連21月負成長
今(10)天是國慶日,大家喜迎國慶寶寶誕生,但熱潮似乎不再,尤其國內少子化問題依舊嚴峻,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前3季出生數是8.1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1.6萬人。而今年1月到9月,全國總人口共有23
台視新聞網 ・ 19 小時前
臉痛、張口困難?顳顎關節障礙原因多元 「新技術重建」改善生活困擾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牙齒檢查沒有蛀牙、影像檢查骨頭也正常,但臉部依然隱隱作痛,咬東西總覺得不舒服。」這種情況常與顳顎關節障礙(TMD)有關。其並非單一原因造成,常因結構異常(如關節盤移位、咬合不正)、功能使用不當(如磨牙、偏側咀嚼)及心理壓力等因素交互影響,引發耳前疼痛、張口困難、關節聲響、耳鳴、頭頸肩痠痛等症狀。衛福部統計顯示,台灣約有 20~25% 民眾曾出現相關困擾,多數可透過物理治療、藥物或咬合板等保守方式改善;但若已出現結構性破壞、反覆沾黏或末期病變,則可能需要考慮重建手術,以恢復功能並減輕症狀。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廖漢聰醫師 擺脫傳統肋骨移植風險 顳顎關節重建添新利器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廖漢聰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常見的關節置換手術多集中在膝關節與髖關節,而顳顎關節置換手術其實在國外已有2、30年歷史。過去因國內缺乏人工關節代理,因此治療多以使用自體肋骨移植為主,但此方法容易面臨骨頭被吸收及術後功能無法預期等風險。 而目前已有人工顳顎關節植入物獲衛福部核可,臨床可依規使用,可望為更多顳顎關節疾病患者提供新治療選擇。他強調,全人工顳顎關節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獻獎給川普 白宮轉發:川普是和平總統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0日宣布,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為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馬查多(Maria Corina Machad...
聯合新聞網 ・ 1 小時前言語爭執持刀將對方刺成重傷 法官判處1年5個月徒刑
30歲吳姓男子前年10月12日凌晨4點,與一群友人在桃園市桃園區大同路KTV唱歌結束後,在戶外與洪姓男子發生爭執,吳竟拿出長7公分彈簧刀往洪男腹部、背部猛力刺擊,導致洪的肝臟、腎臟受傷,輾轉送往林口長庚醫院緊急手術才救回一命,檢方以殺人未遂罪將吳起訴,桃園地方法院判決出爐,法官認為吳男有悔意,且與對
自由時報 ・ 21 小時前科工館Eye Taiwan近視預防控制週 萬聖節登場
為呼應「健康探索廳」推廣精準健康與視覺照護的宗旨,科工館特別於十月卅一日萬聖節當日,與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部近視防治中心共同舉辦「2025EyeTaiwan萬聖節近視預防控制週」特別活動,以趣味闖關結合護眼教育,傳遞「搗蛋可以,近視不行!」的健康觀念。該活動地點設於北館四樓健康探索廳護眼專區長廊,時間為上午十時至十一時三十分,現場將由高雄長庚醫院吳佩昌主任帶領團隊,邀請科工幼兒園的小朋友化身南瓜勇士與小小魔法師,在充滿萬聖節氛圍的展場中,透過「視力保健闖關」與「光學遊戲」兩大主題單元,體驗護眼科學的樂趣。「視力保健闖關」單元內容包含視力檢測、眼疾模擬遊戲、護眼跳跳挑戰與下課戶外舞等關卡,讓孩子從遊戲中了解近視形成與防治觀念;「光學遊戲」則以凸透鏡、凹面鏡、偏光片等教具設計平易 ...
台灣新生報 ・ 10 小時前
超神!台中媽媽自然產 隔8年再生國慶寶寶
今(10)日雙十國慶,台中市童綜合醫院也接二連三地喜迎國慶寶寶的到來,讓產房與嬰兒室都熱鬧非凡,一共誕生4名國慶寶寶。今日5點22分37歲樊姓媽媽自然產生下3222公克重的小壯丁,是媽媽的第二胎,特別的是樊媽媽8年前也是自然產下國慶女寶寶,8年後的今天又再自然產下了國慶男寶寶,不僅湊成了一個好字,而
自由時報 ・ 17 小時前
從國慶寶寶看少子化!名醫:數量比去年慘...「今年新生兒恐低於11萬」
今天出生的國慶寶寶有多少?北部多家醫院統計,今天至少共20位國慶寶寶誕生,新光醫院共4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共10位、台北馬偕5名、汐止國泰1名等。不過,名醫指出,少子化加劇,去年新生兒數還有13萬多,預測今年恐低於11萬人,降幅較去年更大。
中天新聞網 ・ 16 小時前
惡臭血水滴下樓揭雙屍案 父成白骨女兒劍橋博士、疑餓死成腐屍
新加坡本週因一起雙屍案沸沸揚揚,盛港一戶人家發現客廳天花板滴下惡臭紅色液體,報警發現樓上一對父女身亡,父親已成白骨,女兒則為腐屍,疑似父親死後不願出門活活餓死。女兒昔日同窗今天(10/9)指她是學霸,為劍橋博士曾在法國研究,不料竟是如此結局。
太報 ・ 1 天前
郭子乾模仿兩大政治天王逗樂全場 卻藏不住親友罹病輕生的悲傷
「黃斑部病變」衛教大使郭子乾今(9)日現身衛教記者會時透露,他母親的一位朋友罹患此病後,出現分不清白天與黑夜、食慾不振、對生活失去興趣等症狀,最終不幸走上自殺一途。也因此,當岳母被診斷出相同疾病時,他格外關心與重視。
太報 ・ 1 天前
台灣連6年「生不如死」 名醫示警:今年新生兒恐低於11萬
今天是國慶日,在出生率逐年下降之際,搶生國慶寶寶情景已不復見,生殖醫學權威李茂盛預測,今年出生人數恐低於11萬人,比去年降幅更大,去年新生兒數還有13萬多,第6年的「生不如死」將令人觸目驚心。他分析說,房價和物價高、生養小孩經濟壓力大,均是少子化主因。
中時新聞網 ・ 16 小時前黃斑部病變逾7成單眼發起 難發現
當視線出現扭曲、變形,視野中央有模糊黑影時,小心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根據研究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五十歲以上人口失明的主因。且逾七成患者是由單眼發起,平時難以察覺,部分患者就醫時視力早已受損嚴重。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醫師提醒,民眾每天可花十秒進行「睜一眼、閉一眼」的自我檢查,利用家中的磁磚線條或阿姆斯勒方格表,留意是否有線條扭曲或中心黑影。此外,建議民眾可透過一年一次的定期眼底篩檢,及早發現潛在的黃斑部病變風險,為自己的視力健康把關。根據台灣眼科醫學會研究顯示,台灣每十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位,約二十四萬人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和濕性兩類型;其中,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眼底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滲漏血液與液體,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郭子乾岳母「黃斑部病變」右眼失明!眼科醫警吿:千萬別以為只是老花
看東西視線扭曲、變形,視野中央出現模糊黑影,別以為只是眼花!眼科醫師提醒,這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全台65歲以上長者約每10人就有1人罹病,更是50歲以上族群的失明主因。擔任衛教大使的藝人郭子乾以照護者身份分享自身經驗,岳母因黃斑部病變而導致右眼失明,左眼僅剩模糊視力,日常行動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呼籲民眾善用1招自測視力是否健康。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