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卷二十四 -宗喀巴大-造 -法尊法- +*法尊*法@ 去何增?笑斜照海天。。。|PChome Online 人新台
2020-07-23 08:15:53| 人1,643| 回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菩提道次第**卷二十四 -宗喀巴大-造 -法尊法- +*法尊*法

14 收藏 0 0 站台

                                                                                       **菩提道次第**卷二十四 

                                                                                          -宗喀巴大-造 -法尊法-

立自宗

第二自宗。若未得我了正,其身一切修行,皆未趣我,故先得我正。又此非唯了知便足,於正修其而察,於所善修。又於我二修,不察住慧思,非以一分便足。

修止之理

修止之理者,於我,若定,不能生毗舍那功德,以此是彼因故。又未彼教障彼故,《解深密云》「世尊,此奢摩他毗舍那,以何因?慈氏,清尸,思所成清正,以其因。」又云「於教不欲,是毗舍那障。」

《那延》,「由生慧,慧」等,如前所引多宣故。彼正生毗舍那之理,初,由多教理察。既已,不以慧思修,唯止住修不能生,故成奢摩他後,正修察修。此有一,初不全不察,然以思之後於正修,察修分心皆是相,不如是修,是分皆是相,及生分而修我,前已破,不道理。又彼一切分皆是,於正修破除者,正亦是分,彼等亦破除。

又弟子著述,彼等一切皆是分,汝於,亦破除。以修破,不破,差故。若不,而教理多察,是於未解我,求通,已得正正修行,所。若真道中,我,次更修已我,成。若修,以修惑由修乃,唯以不能除。此亦相同,前以思已,更修所故。如修所,有猛利常明了固定解等德,可故。

《量》云:「定增益,能害所害故。」此彼二能所害故,如其定解固猛利,增益便受。故於此中,亦增性定解,由多思惟能破及能立故。若不者,於常果生死患,大菩提心及慈悲等,得了解已,不更察,惟念我死而修之,理由等故。故欲引生清定解,惟念我死,利有情成佛,生可愍等,但有誓而非完足,以多理由思惟。如是固猛利性定解,唯有誓亦非完足。由多能立能破中思惟,於下士已宣。

《修次》三篇,皆成就奢摩他後,正修察修。《入中》云:「故瑜伽先破我。」正修修思。瑜伽者,於止得一故,未得止前,非於正不求解故。又後,於般若,察,意由彼次第修後二我。《中心》云:「具慧住定後,於名言所取,彼法有事,以慧如是。」生定之後,察修。

《入中》中,依品修奢摩他,次修般若以正理,修故。又後二度及後二,一切次第皆先修定,次修智慧以次第。又修慧,凡察如所有性,所有性,一切皆是修行次第,莫作。又非但此,大皆如是,故正修定察。如是成就奢摩他後,若修修察,前止失新修,寂止,由止故亦不生,已如前,故修前安住止及新修,修後即於彼而修寂止,故我而能修成止。

《修次中篇》云:「《》云如是善巧失已,一切故,於空性而修瑜伽。如是於空多修已,若於何令心流散令心欣,即於是思自性了解空。又於心亦思了解空,次更思能了解心所有自性,亦知其空。由如是解而能悟入相瑜伽,此要由思先。悟入相,然示非唯舍作意思惟及不以慧推求法性,而能悟入分性。」

此宣,要先推求心散境及散心了空,求察能解空者,亦其空,彼等皆是修空修。由其察了空,乃能悟入相瑜伽,故若不以正理推求先,如和尚,唯散心舍作意,然不能悟入相,或分。故如前,於法以正理,破二我性令,於我理引定解。如是若二我事,破我事能有。

譬如若石女事有,必待先石女,若曾未石女,亦不女而是有。任於何,若先未曾有事,有事分亦不生。相分一切皆,以分有者,皆是妄有事事而有,能遍既所遍亦,《修次第》中作彼故。

如是於有事事定全性引生定解,及安住所,迭次而修,乃能引分智。非於境界全不察,唯作意所能引,以不能故。唯於有,不起分,非是通故。如是唯不分有我非我,唯由修彼於我全故,故於有及於二有不起分,及二我,善分最切要。

於彼

第二。若作是念,於我推求察,是分心,此能生分智相,因果二法故。世尊於此喻而答《迦品》云:「迦,譬如振便有火生,其火生已焚。迦,如是察生慧根,慧生已彼察。」此察生慧。

《修次中篇》云:「彼由如是以慧察,若瑜伽不法自性,悟入分定,一切法自性性。若不修以慧察法自性,唯一修舍作意,不能所有分,不能自性性,慧光故。如世尊,察生如智火,分,如木出之火。」

若不者,有漏道,亦不有漏道生,亦生而得果,因果二法不相似故,如是白生青芽,火生,女生男,有彼等因果不相似。又分智,是已二我境空我,生彼故思我之境,通彼而善修。彼亦是分,然是分智之因,如前所引《三摩地王》云:「若於法我。」

《修次下篇》云:「此修是分性,然是如理作意自性,故能出生分智,此智者依彼修。」若作是念,《般若》若於色等空我行,亦是相行,故察空不道理。如是等,是於空有,非取空,前已。若不者,即彼云:「菩摩,若行般若波蜜多,修般若波蜜多,如是察如是思惟,何般若波蜜多,即此般若波蜜多,是所有,若何法,若不可得,是名般若波蜜多耶,若如是察如是思惟。」

此正修般若度,察。《般若心》如何行甚深般若波蜜多,答:「照五自性皆空。」《》亦云:「若黑白法,慧析不可得,於世慧度。」此以慧察法,微不可得慧度。如此等察,云何相。

若不,不察法,有何道理。若如和尚,一切分皆生死,念分教授及修行分等,一切皆是,破彼邪前已。故於法不,是彼。又如於以蛇起苦,了知蛇如心所,能非方便,於境,以正因定知,修彼,乃能除分,非唯之心,便能除。

又受,若非可破故。心,若不了知彼境,其心云何能知,以,唯由有所境故。又如所境,非誓便能成立,必待清能成教理。如是立已,,次不分而住是我所,故分以慧察先,非不分便足。

知如《修次下篇》云:「故正法中,凡念及作意,知皆以察先。何以故,由察乃能念,能作意,非能。」又云。「毗舍那,以察而性。」《》、《解深密》等,皆如是。如《》云「毗舍那善思故,了性悟入相。」

《楞伽》云:「大慧,以慧推察,乃不分自相共相,名一切法性。」若不察者,世尊如是彼彼中,宣多察,皆相。故理我慧下劣,精微少,未能周遍求多,然佛世尊多,故一切不彼。如是,色乃至一切智心皆不住者,不有可住境。若不者,於六度等亦如是,亦不住六度等,不而安住者,亦如前。

要先了解彼等,凡宣,如是住及分,知一切皆以破除境自性,或性察先。故不可思,超心境等,是破除增上慢,唯以思便能得甚深空,示彼唯,人思。又破除,於甚深妄有非理思惟,故作彼,知非破以正慧如理察。

如《修次下篇》云:「如是若彼彼中思等,若有思,唯以思能真,彼彼中破如是增上慢故,示法唯各。又了知,是破除非理思惟,非破除正察。若不者,多教理。」

多教者,如《迦品》云:「迦,云何中道察法?迦,若於法察我,及有情,命,,士夫,特伽,意生,儒童,迦,是名中道察法如是等悉皆相。

《修次初篇》云「《入分陀尼》云,由作意色等相。此中密意,以慧察可得,名作意,非全不作意。如想定伏作意,非能除始色等著。」此所造,此陀尼中,亦然解。於大乘,除猛及著,造解二之外,更。

印藏智者,亦定依止此二所解二一,故此二派一之,各如,善求。依父子求之理,如前。若著行,於真二取,一切本空,然於愚夫似,如其所境,名遍,於依他上以正教理,破除一切其二,名成,於此得固定解。次安住彼之上,修止住及修察。若得如斯解,正修之不住於,唯不分亦非修空。彼宗正之理,及於已,修止,合修。

《般若波蜜多教授》中,最明,故。若善解此宗,能如而正修,亦希有。大乘,下至略甚深,其多,然未者,亦不少,於未中引已,於未引。如是大行品,知亦。若甚深或大,於一分,不如是便足,故多,於示道德相,密意云「善一切乘。」

略修要   

第三略修要。若如前,已得了者,於能生我我所,我我所事,如前自性,以慧察,次於彼起定解,修,持心不散慧思。,若由多故,住分少,多修止令生住分。若由多修止力,住分增盛不察,若不察,於真不生固猛利定解。若未生彼,不能害定解品增益我,故多修察,令其止二分平均。

如《修次下篇》云:「若多毗舍那,智慧增上,由奢摩他力微劣故,如中令心,不能明了真,故於修正奢摩他。若正奢摩他力增上,如睡眠人,不能明了真,故於修智慧。」

加行行及未修,如何行,知如同下士。如是修我,沉掉生起如何了知,沉掉修念正知,得沉掉,平等等舍任,功用等,知同前奢摩他所,《般若波蜜多教授》,於所修境,修奢摩他令起安。又於彼境,察修毗舍那引安。各修已次乃。若如此,非定一座修止,是亦可分修。此中要者,明如何增益,破其,彼相品,自性空。於此空上引起猛利定解,而修空性。若於我及明,全未破修空,於二我毫所,故先如「有鬼,西送俑」,。

上述此等唯粗概要,其正修微得失,更近知及自修而了知,故不。如是修法,是依先道次教授,略增,如博朵瓦瓶云:「有於思之,正理性,修唯修分,如是非真治,修空故。是故修亦以起一等,修何即察,亦略分住,此修能治,弟子所,欲行到彼岸法,彼即修慧方便。又先修人空,次法如是。」

亦云:「由何能空,如猛,法性,弟子名月,依彼教授,能法性。」其引法,如所造《中教授》先修察,次住所之而修。此戒宗。又如前《入中》,《中心》,寂天等,意趣皆。慈氏。著,亦多宣。住持彼宗倒寂,於般若波蜜多教授中,解尤。故修毗舍那法,猛著派所,典教授皆相。

由修故毗舍那成就之量

第四修成就之量。如是慧修,乃至未生前安,是名毗舍那,生安已乃是真毗舍那。安相生起道理,俱如前。又奢摩他先得未失,亦有由彼所引安,故非略有安便足。若云何,修察,若由自力能引安,此後乃名毗舍那。所有性及如所有性,二毗舍那,得限皆同。

如《解深密》云:「世尊,若菩乃至未得身心安,於如所思所有法,三摩地所行影相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名何等?慈氏,非毗舍那,是毗舍那解相作意。」

《般若波蜜多教授》云:「彼由得身心安所依止,即於如所善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解察,乃至未生身心安,是名毗舍那所有作意。若生起,即名毗舍那。」

此於所有性成奢摩他,毗舍那及等,如所有性相同。若由自力能引安,亦能引心一境性,故由慧思自力而能引生心一境性,是由已成正奢摩他所有功德。如是善成奢摩他者,由修察亦能助伴正奢摩他,故不凡修察,住分。

又成不成如所有止修修毗舍那,由是否於一我正,得清了解彼而修,而判,非能判。由何等不能判,修故,心境二相粗分皆,如空,心具了澄差,如不久住。意所外相皆如虹或如薄,久住彼相。

又於意起一切所取境界,注心察皆不忍趣。又彼先粗相外境,色等上,如是。次修,心了等相亦,於彼住心皆不堪住,有彼等境相起,然非得,通二真正。

又彼境,杳茫,亦全不能立通中所如幻之,以於正心未趣向久修住分,皆有如是境相故。如幻之要如前,依止二量乃能起,一性理智定解,二遮名言量成。色等境於意前,薄似虹霓者,是所著之相,及而甚明二相聚合。此定解中。全性真定解故,是所破自性,二一,假名自性故。

若不者,彼即是中所如幻妄,如虹霓薄之事,不於彼起分,有自性,以於彼事所起定解,即是定解境性故。又凡取其事,不於彼引性解,以取彼事即是妄有自性故。是故色等如是,微薄澄等相,非能破之境,故亦非是如幻之。若已先得清正未忘失者,容如幻,前已。

善知阿若所道次中,於引生空解道理,曾作是:「先修特伽我,次於法我,若念正知持而修,若太久,念知,沉掉利益小,故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座之中各分四座,一夜中修十六座,尚明了感之,即止息。

由如是修修未久,然日速逝,是心相。若久修未度,是未心,持心微,自一生似睡眠,次能一座上午等。生定能具四相,一分,住定,息出入皆不知。息及思至微,二明了,秋季午空界明了。三澄,澄如杯中,注以水置日光下。四微,住前三相之中,外法如毛端了了可。如是分智,然若待分智,此自性仍是分,名倒。

《辨中》云:「倒。」《如辨中》,生修空性,其最善者,亦立倒,故未生所相,若修前正,是名修我之。若未能修正之,有四相不能立修了,是故是否修如所有,如前所。如修彼故,後如幻亦如前,了知。

法 

第三止法。如前成就止量所,若先未得止二法,可,必先得止二法。此初得毗舍那即得,其中道理,依先得奢摩他故,修正察。於此中亦生力等四作意。若生起,如前所第四作意即成,此修察之後,修安住,若得住相如前奢摩他所得,成。

如《地》云:「何言奢摩他毗舍那,二和合平等俱,由此名道?答:若有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三摩多,彼用如是三摩地所依止。於法中修增上慧,彼於由法故。任道功用。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舍那清白,奢摩他柔受,此名奢摩他毗舍那,二和合平等俱,由此名奢摩他毗舍那,道。」

《修次下篇》云:「若由其沉掉平等俱,任故,於真心最明了,功用而修等舍,知是名成就奢摩他毗舍那,道。」何故彼名道?答:由未得止之前,唯以慧修察力,不能引生分住,止修修必各功用修,得二品已,即以慧察之力,便能引生正奢摩他,故名。此中察,即是毗舍那。後安住即奢摩他,其殊者空性。

《般若波蜜多教授》云:「是之後,即有分影像,若此心缺,作意相,二品,名道。其奢摩他毗舍那,是名,具足更互而。」

缺者,察後不修分住,即由修,便能引生分住。二品者,分影相正奢摩他,及有分影相毗舍那,二品俱,然非同,即修作意相而。若,前成就奢摩他後,即由慧修察能引住分,不相?答:若未成就奢摩他前,察修止相,定不能成正奢摩他。若已得奢摩他後,如是修正奢摩他答可得成,前文如是差,故不相。又成就毗舍那,其前由察修,有能引注一趣,前亦思彼。

今此宣毗舍那未成之前,以察修不能引生分者,除彼例外,意取其前未能成。其未成奢摩他前。察之後修止相,不能成就正奢摩他。若已成就奢摩他後,毗舍那未成之前,察自力不能引安住注一趣,故以察察,即由察而能引得住者,要得毗舍那乃有,故亦此建立。是故唯於未分住,兼能察我空,如小游安水,不止。如是止之理,如彼等清典所而知,增益,非可信。由此等而修止,尚可分多差,然恐文繁故不多述。

今略道之,於最初道之根本,即是近知道理,故於彼上善修。次於暇身,若起真取心要欲,彼策令修行,生彼故修暇。次若未求法心,於後世不能生猛利希求,故勤修人身常,不能久住,死後流趣道理。由生真心念畏,便能信三功德,安住皈依不共律其。

次於果由多引固深忍信解,是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十不善,相趣四力之道。如是善修下士法已,多思惟,若若生死患,於生死令心舍。次生死何因生,及自性,起真之欲,便於真能解生死三道,能引定解,特於所受解戒,勤修。

如是善中士法已,作意思惟,如自落三有苦海,生皆,勤修慈悲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若此心,其六度行二次第等,皆如基而建。若相中,略能生起菩提心相,如受勤,心。次菩所有大行,善知止,生猛利修欲。此心已,如法受行心律,六度成熟自身,四等成熟有情,尤勤猛舍命防根本罪,中下犯及作,亦勤防莫令有染。

若有犯,勤出。次特最後二度,故善巧修法引正定。又於相生清常二我,得彼已,住上善知清修法而修,即於如是般若立止名,非後二波蜜多,而有。故是正受菩律,彼中分出。此若能修下下,於上上增欲得心,上上而於下下欲修行,是最切要。若於前者全所有,修心住解,至宗要,故於道引生定解。

修彼等,亦利令心平等,於引修道知,敬心微劣,一切善法根本,故勤修依之法,如是若心不修行,修暇,若著法修常,趣患以主要。若漫所受佛制,自思惟是於果定解劣弱,以修果主。若於生死缺少患,求解心成言,故思惟生死患。若凡所作,皆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大乘根本,故多修心及因。若受佛子所有律,行而相猛利,以理智,破相心一切所,而於如空如幻空性,修其心。若於善心不安住散奴,正修安住一趣,是先已宣者。以彼例,其未者亦了知。

之,莫令遍於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     

已上士道次第中菩行,如何慧性毗舍那之法。

特於金乘道理 

第二特金乘法。如是善修密共道,其後疑入密咒,以彼密道法最希,速能二故。若入彼者,如《道炬》,先以敬奉教行等,令喜。前所尤上,然是於能具咒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其次先以清部能熟灌,成熟身心。次了知守,所受三昧耶律。若根本罪犯染著,可重受,然於相,生道功德最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著。

又力莫犯粗罪,有犯,亦勤修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若彼者,如,危屋故。《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犯戒,能成就咒。」此全上中下品三等成就。上瑜伽,若不守三昧耶,下劣灌不知真,此三修成就,故若不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漂咒理之外。

若能如是三昧耶,及律而修咒道,先修堪依部所,生起次第尊。以咒道中不共所,於界平俗庸常分,能彼者,亦即能外器身及受用,殊事生次第故。如是善庸常分,一切中得佛菩加持,速能福聚,堪次第法器。其次修堪依部所次第,初次第,唯修後道一分者,非彼部及造彼所,故持上瑜伽道二次宗要。

此中唯就彼等名,略示入咒方隅,於咒道次第,知。能如是,即是修一切咒宗要之道,令得暇身具足利,能於自他增佛教。

能央佛目 如善一切法 能令智者生喜 由修如斯理 

知初佛妙音尊 善依故是彼力 故善真 彼智者持

南洲中 名幡幢照趣 猛著 此菩提道次第 

生希 故是教授大王 千流故 亦名吉祥善海

此由然大智者 光明雪山中 此方佛道眼 故多未瞑 

次如知教 宗要悉亡 即此妙道久衰微 欲增教故

佛所法理 由一善士夫 乘於大乘往佛位 正所修道次第

此文言非太 一切要不具 少慧且易解 我以教理正引出

佛子正行通 我乃愚中最愚 故此所有失 如知前悔

於此策勤有集 二如空 成王而引 蔽慧目生

未至佛位一切生 妙音哀受 得教次第 正行道令佛

如是所解道中要 大悲引善方便 除遣生冥意 住持佛教法

教大未普及 遍於是方 由大悲我意 光如是利藏

佛菩微妙 所成菩提道次第 解意德 令修持佛事 

善道除 人非人 一切生中不舍 佛所真道

若我於最乘 如理勤修十法行 大力助伴 吉祥德海遍十方 

一切佛扼要,猛著二道,能住一切智地位士法,三士所修一切次第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依哦姓具慧般若摩,彼之精善三藏,正行法,拔生,教,戒大,及因前代持律中,所持伏。(精然)彼之智悲教功德,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如幢,第一律嗉堪布吉祥,希求者,先曾。後因精善密典,珍三,荷教能比,善二大善知,摩依吉殷勤。系至尊士空(空幢)若,巴及哦瓦所道次。

又至尊士,(名法依)博朵瓦霞惹瓦及博朵瓦授巴道次等。《教授根本道炬》中,唯除示三士相,文易解故未全引。以大(具慧般若)及卓巴父子所著《道次》本,多道次要,道分易於受持,次第安布紊。雪山聚中道大,於量教才畏,如理正行深,能佛菩喜,最希有摩,至尊士瓦等,(童慧)戴彼尊足。多修行者宗喀生,善慧名吉祥,著於惹珍阿若子崖下福吉祥。   

                                                                                    菩提道次第卷二十四

民二十三年古冬月十五日,於重山世界佛苑藏教理院,又本文前六卷系在藏地,次後五卷是在仰光及船上,其後十三卷在本院,民二十四年六月校改一次。 -法尊法-

       

                                     

                                        ~*法尊*法~

 法尊(1902年-1980年12月14日),俗名庚公,藏名桑帕(藏:,威利:blo bzang cho 'phags,THL:Lobsang Chöpak),法名妙,字法尊,男,河北人,中代佛教僧人,、佛家,被「代玄奘」,任中佛院院。

清光28年(1902年)生於河北深南周堡村。因家到保定投做皮鞋,因患病,成,遂定出家僧。1920年春末於五台山玉皇(即今普化寺)出家(一慈寺)。因大勇、,刻苦深受大勇法。隔年冬在北京法源寺受戒,後至南京山隆昌寺研律及天台教。  1922年大勇法作推人,得入太法主的武昌佛院。1923年冬,大勇由日本「密」回,在佛院授文殊修法,法尊亦。後,大勇日本密法不如西藏殊,意率前往西藏法。  1924年夏,法尊入大勇的「佛教藏文院」,藏文。  1925年夏「留藏法」出藏,武、宜昌、重,後到山,雅安翻越大相到康定。然因西藏守疑法有政治作用(康藏界)阻於西康。

1926年春法尊法朗法前往跑山,依止慈大,同接了宗喀巴的《比丘戒》、《菩戒》及《菩提道次第略》等著作。1927年春行至藏甘孜,守所阻,停於甘孜札迦寺近札迦大,又研《因明入》、《》、《辨了不了》等,修菩提心的修持教授及藏密法。法尊法始翻宗喀巴的《起》略加解,摘了《宗喀巴大》及《阿底尊者》;曾在《海潮音》上表。  1929年,大勇法於甘孜扎迦寺(Dzagyal)世。此後,由法尊法率「留藏法」西行。  1930年春到昌都近安格西 Jampel Rolpai Lodro (1888-1936),受金法中四十多法。夏季明知,秋後藏,冬季抵拉。 

1931年後依止安格西,重要的西藏佛教典《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因明》、《金》、《五次第》及《入中》等。同《菩提道次第》,同年太法藏教理院。  1933年冬初拉,在印度、尼泊、甸仰光等地朝佛陀。  1934年夏新加坡、香港抵上海,到波阿育王寺、雪寺,太法,仲秋武回重,任藏教理院教工作兼管理院。  1935年夏赴成都,先阿旺堪布翻,宗喀巴大的《起》。秋季再度藏,冬季到拉。

1936年依止法王法,藏文《菩提道次第》及《密宗道略》成文出版。秋後往印度海路回,回《藏文大藏》等。回藏教理院後,翻和教。1937年秋後太法在藏教理院,翻《密宗道次第》。  抗日期,主持藏教理院工作,往成都重,法,著藏有。  1949年,《大毗婆沙》藏完。  1950年-1956年 1950年至北京主持菩提,加第一人大文件和《法》藏本的核事宜,藏、藏字典若干。  1955年佛教百科全撰稿十篇。  1956年秋,中佛院成立後,任佛院副院,兼授佛教程。授程有《比丘》、《入中》及《俱舍》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佛院解散後,被打成黑,加力。 1972年,解除黑名,恢自由。  1980年秋出任中佛院院。同年12月14日於北京寺示寂之晨,手不停,法忘身,者感泣。 1980年12月14日寂於北京寺。世79,戒59。建骨塔於五台山宗寺。 

著 法尊法述等身,把藏佛教密理(大多以格派主),首次系地翻成文流,介西藏佛教相著述120部(篇)

                               

台: 幻羽
TOP
全文
ubao msn snddm index pchome yahoo rakuten mypaper meadowduck bidyahoo youbao zxmzxm asda bnvcg cvbfg dfscv mmhjk xxddc yybgb zznbn ccubao uaitu acv GXCV ET GDG YH FG BCVB FJFH CBRE CBC GDG ET54 WRWR RWER WREW WRWER RWER SDG EW SF DSFSF fbbs ubao fhd dfg ewr dg df ewwr ewwr et ruyut utut dfg fgd gdfgt etg dfgt dfgd ert4 gd fgg wr 235 wer3 we vsdf sdf gdf ert xcv sdf rwer hfd dfg cvb rwf afb dfh jgh bmn lgh rty gfds cxv xcv xcs vdas fdf fgd cv sdf tert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dende5 dende denden denden2 denden21 fenfen9 fenf619 fen619 fenfe9 fe619 sdf sdf sdf sdf sdf zhazh90 zhazh0 zhaa50 zha90 zh590 zho zhoz zhozh zhozho zhozho2 lislis lls95 lili95 lils5 liss9 sdf0ty987 sdft876 sdft9876 sdf09876 sd0t9876 sdf0ty98 sdf0976 sdf0ty986 sdf0ty96 sdf0t76 sdf0876 df0ty98 sf0t876 sd0ty76 sdy76 sdf76 sdf0t76 sdf0ty9 sdf0ty98 sdf0ty987 sdf0ty98 sdf6676 sdf876 sd876 sd876 sdf6 sdf6 sdf9876 sdf0t sdf06 sdf0ty9776 sdf0ty9776 sdf0ty76 sdf8876 sdf0t sd6 sdf06 s688876 sd688 sdf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