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太多睡不少!醫:大腦老化程度多2倍
[NOWnews今日新聞] 10 月連假一波接一波,不少人為了聚餐、追劇或旅遊,犧牲了原本的規律作息,醫師對此表示偶爾短時間打亂生理時鐘,身體通常還能調適,但若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大腦恐怕會「未老先衰」。刊登於國際期刊《EBioMedicine》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睡眠最差的人,其大腦老化程度幾乎是睡眠中等者的兩倍,背後可能與慢性發炎有關。
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醫師表示,這項研究將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的 27,500 名成年人依睡眠品質分為「健康」、「中等」與「不佳」三組,再透過核磁共振(MRI)影像計算出「大腦預測年齡」,並與實際年齡相比,得到所謂的「大腦年齡差距(BAG)」。結果顯示,睡眠品質愈差,BAG 就愈大,也就是大腦比實際年齡更老。
其中,睡眠中等者的 BAG 平均比健康睡眠者高出 0.25 個單位,而睡眠不佳者更飆到 0.46 個單位。也就是說,睡眠品質每下滑一級,大腦老化就會加劇;從中等惡化到不佳,負面影響幾乎翻倍。而這背後的其中一個中介原因,就是慢性發炎。
魏士航醫師形容,長期睡不好,身體就像處於「微火慢燒」的狀態,雖然不像大火有立即危險,卻會持續侵蝕器官,而最敏感、最容易受影響的就是大腦。研究數據也顯示,在睡眠品質中等的人身上,大約 6.81% 的大腦老化可由發炎解釋;而在睡眠不佳的人當中,這個比例更高達 10.42%。
造成身體發炎的因素很多,其中肥胖是不容忽視的主因。肥胖不僅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還會進一步破壞睡眠品質。刊登於《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追蹤近 4 萬人的大型研究就發現,肥胖者的睡眠流失速度,是正常體重者的 5 倍。換句話說,肥胖可能會同時加劇發炎,又讓人愈睡愈少,最終加重大腦老化風險,形成「愈胖愈睡不好、愈睡不好大腦老得更快」的惡性循環。
想要延緩大腦老化?魏士航醫師建議,可以從以下5大方向著手:
1、規律睡眠
成人維持每天 7–9小時高品質睡眠,避免長期熬夜。
2、飲食調整:
少吃高糖、高油脂、超加工食品,多攝取蔬菜、全穀與優質蛋白。
3、規律運動:
每週適度進行有氧與肌力訓練,幫助控制體重並改善睡眠。
4、體重管理:
肥胖會加重發炎、惡化睡眠品質,循序漸進減重能降低風險。
5、穩定代謝:
血糖與體重彼此影響,維持穩定代謝才能避免發炎惡性循環。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光復連假國道湧1.2倍車潮 肇事數日均135件「平均20分鐘內排除」
比暑假還誇張!光復節連假小琉球、墾丁擠爆 遊客:下海要排隊
不只睡不好!睡眠呼吸中止症釀6病風險增 男性小心陽痿
其他人也在看

貝森特預計:中國稀土管制會延後1年實施
[NOWnews今日新聞]美國總統川普預計將在30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美中經貿官員本周末先在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第五輪經貿談判。美方由財政部長貝森特及貿易代表葛里爾領銜,美聯社指出磋商結...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買農產送iPhone 16!冷門抽獎9通路超好達標
[NOWnews今日新聞]農業部農糧署近日舉辦的抽獎活動,推出40多個獎項,最大獎是iPhone16,有網友特別分享這種「冷門抽獎」因參加的人數不多,中獎率相對來說就很高,他自己就曾抽過Dyson的空...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健保費將漲、現金看病有折扣 棄保花費較少?
健保費即將漲價,加上部分醫院診所會對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提供現金折扣,許多民眾已在考慮是否放棄投保醫療險。專家警告,健康是不...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天前
鼾聲如雷恐非小事 睡眠呼吸中止症暗藏猝死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40歲男性上班族,身高170公分、體重逾120公斤,BMI高達41.3,夜裡打呼聲如雷,甚至被自己的鼾聲驚醒,常出現快要窒息的感覺,一度誤以為被鬼壓床。長期睡不好導致精神不濟、血壓升高、情緒低落。 起初他在心臟內科治療高血壓但控制不佳,轉診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就診。經睡眠檢測發現,每小時呼吸中止高達80次、每次超過10秒,屬極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減重並配合正壓呼吸器治療後,呼吸中止指數降至5以下,睡眠品質與情緒皆明顯改善。 勿將疲累歸於生活壓力 留意有潛藏疾病 耳鼻喉科主任徐欣健醫師指出,許多人以為疲累只是生活壓力造成,卻忽略背後可能潛藏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若長期未治療,除睡眠品質下降,也會引發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是現代人不可輕忽的健康警訊。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廣 嚴重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睡眠中反覆出現呼吸暫停與重啟的狀況,導致血氧下降、睡眠中斷,進而影響全身健康。患者常出現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喉嚨乾、記憶力衰退及情緒不穩等問題。 徐欣健醫師表示,若長期未治療,將增加腦血管及心血管病變風險,中風與心肌梗塞機率比一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去日本別太嗨!2026年起退稅規則變了 明年開始「先付再退」
(記者張芸瑄/綜合報導)赴日旅遊向來是不少台灣民眾的首選行程,藥妝、家電、伴手禮等免稅商品更是掃貨重點。不過, […]
引新聞 ・ 6 小時前
史上最強腹肌訓練!李小龍絕技:「龍旗」怎麼做?動作步驟、訓練好處與常見錯誤一次看 | Women's Health
想練出李小龍般的鋼鐵腹肌?「龍旗(Dragon Flag)」是最經典的核心訓練動作之一。本文帶你從基礎教學、進階變化到常見錯誤修正,一次掌握龍旗的正確做法與訓練重點。
Women's Health美力圈 ・ 18 小時前
褪黑激素作用被低估!不只失眠才用 藥師:還能抗氧化增強免疫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在臨床門診中,許多患者會有個疑問:「吃褪黑激素幫助睡眠嗎?」事實上,褪黑激素的功能遠不止於「讓人入睡」。藥師洪正憲表示,這是一種由大腦松果體分泌的激素,主要在夜間分泌達到高峰,負責調節生理時鐘與晝夜節律。 隨著年齡增長或作息不規律,褪黑激素分泌量會逐漸下降,導致睡眠品質變差。褪黑激素同時參與多項身體防護機制,包括抗氧化、免疫調節、情緒穩定與代謝平衡,其重要性被遠遠低估。 抗氧化與保護心血管健康 也能調節免疫系統 褪黑激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物,能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氧化壓力。這項特性使它在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與老化相關的慢性疾病中,展現潛在的保護作用。 此外,洪正憲藥師指出,它能調節免疫系統活性,協助身體在面對發炎反應時維持平衡,也有研究顯示與心血管健康、血糖控制及眼部疾病(例如白內障)相關。這些研究結果指出,褪黑激素不僅是「睡眠激素」,更是身體維持穩定狀態的重要調節者。 生活習慣不規律 造成褪黑激素分泌失衡 現代人生活作息紊亂、長期暴露於藍光環境,是導致褪黑激素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洪正憲藥師提到,許多人即使在夜間仍長時間滑手機、加班或
健康醫療網 ・ 2 小時前
周五迎萬聖節!小孟老師曝「萬聖節禁忌」3星座偏財運強
萬聖節周五(31日)將迎來萬聖節,不少民眾絞盡腦汁,只為營造節慶氣氛,對此命理專家小孟老師也特別分享「3星座偏財運強」,並指出萬聖節禁忌,提醒民眾要多加留意。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1 小時前
高纖飲食助延緩老化,研究顯示:全穀、水果與蔬菜,可提升銀髮族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保持消化道健康成為長壽的重要關鍵。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水果、蔬菜和全穀物中的膳食纖維,不僅有助於腸道順暢,還可能降低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風險,幫助銀髮族延緩老化。 該研究發表於《老年學雜誌A輯:生物科學與醫學》,研究團隊分析了1600名50歲以上成人的膳食習慣與健康數據。結果顯示,攝取更多全穀、麵包、水果纖維的人,患高血壓、糖尿病、認知障礙、憂鬱症及功能障礙的風險明顯降低。副教授巴米尼·戈皮納斯指出,在10年的追蹤中,膳食纖維攝取量最高的人,長壽且健康的可能性比低纖維者高出近80%。 膳食纖維可分為可溶性與不可溶性兩類。可溶性纖維能溶於水形成凝膠,有助降低膽固醇與血糖,常見於燕麥、豆類、蘋果、胡蘿蔔及柑橘類水果中;不可溶性纖維則無法溶於水,可促進消化液在腸道中循環,維持排便順暢。 研究還指出,攝取膳食纖維的人更可能延緩整體老化,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此外,高纖飲食也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女性甚至可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專家建議,為了攝取足夠纖維,應多吃全穀物、新鮮水果、蔬菜,以及豆類與豌豆等豆科植物;盡量避免加工食品、白麵包及義大利麵,因為精製過
常春月刊 ・ 15 小時前
黃國昌狗仔帳房曝光!律師批他這舉反顯心虛
[NOWnews今日新聞]《鏡週刊》今(28)日爆料,掌管凱思國際金流與人事的核心人物,竟是黃國昌的麻吉、永豐銀行前總座張晉源的祕書李光昕,她不但是張晉源的女密友,黃國昌還曾為她召開記者會,砲轟永豐金...
今日新聞NOWNEWS ・ 15 小時前

手腳5徵兆是癌症警訊!手指變化恐是肺癌 1症狀死亡率高14倍
四肢變化可能是癌症訊號!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從突然出現的堅硬腫塊、指尖變形的杵狀指、持續性疼痛,到不明原因的血栓形成及活動障礙,這些看似尋常的症狀實則可能是腫瘤侵襲的早期跡象。若這些症狀持
健康2.0 ・ 1 天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一起吃飯也可能「吃到罹癌」?醫揭「這1習慣」最易傳染 超多人中招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日常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 可望大幅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除菌治療保「胃」健康 落實5招護胃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之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侵入性之上消化道內
常春月刊 ・ 7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1 小時前
台灣人一半過重,越南人卻不容易胖!醫曝「4關鍵習慣」:減重不是要節食
越南被譽為「亞洲最瘦國家」之一,原因在於當地人習慣享用原型食物,也鮮少飲用甜飲與攝取加工食品,再加上飯湯比例均勻、份量剛好,因此大部分越南人的身材都相當苗條。不過,肥胖專科醫師安欣瑜表示,越南近幾年來卻成為東南亞肥胖上升最快國家之一,為此也分析箇中原因:「減重並不只是要求節食,而是要『吃得像越南人』。」
鏡報 ・ 6 小時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17 小時前
75歲劉曉慶「凍齡美腿」驚呆年輕人!背影辣到認不出 大魚大肉照吃+運動養生秘訣曝光
「這背影說25歲我都信!」75歲的劉曉慶近日在《一路繁花2》中的側影截圖瘋傳,緊實的線條、挺拔的體態完全看不出已屆古稀之年,一雙美腿更令網友驚呼「太神了」。而這份「逆齡體態」的關鍵,其實藏在她的餐桌與運動習慣裡。
姊妹淘 ・ 6 小時前
55歲巡佐主動脈剝離猝逝!醫曝「7大前兆」:高血壓小心了
高雄一名55歲陳姓巡佐,2天前在家休假疑「主動脈剝離」身體不適,緊急送醫仍不治。醫師表示,主動脈是人體內最大條的血管,一旦剝離就會可能造成大出血,死亡率以每小時1%的速率增加,48小時內致死率高達50%!主動脈剝離有7大前兆,包括突發性嚴重胸痛、背部疼痛、呼吸困難、心悸、頭暈、噁心、嘔吐等,而長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危險因子。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