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但關鍵的挑戰──認識 AADC 缺乏症(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
AADC 缺乏症是一種罕見但高度侵襲性的遺傳代謝性神經疾病,影響多巴胺與血清素合成,導致嬰幼兒期即出現肌張力低下、運動遲緩與自主神經失調等症狀。診斷依靠腦脊髓液代謝物、血漿酵素活性與基因檢測。傳統支持性治療可改善生活品質,而基因療法 Upstaza™ 的問世,為病患帶來突破性希望。早期診斷與介入,是提升患者生活與減輕家庭負擔的關鍵。
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deficiency, 簡稱 AADC 缺乏症)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遺傳代謝性神經傳導異常疾病,屬於自體隱性遺傳,全球發生率推估約為百萬分之一。然而,根據台灣研究顯示,本地的盛行率相對偏高,與特定基因變異(特別是 IVS6+4A>T 突變)的族群集中有關,凸顯出本土醫療對該疾病的早期識別與治療策略的重要性。
疾病機轉:一個酵素缺陷引發的神經風暴
AADC 為神經傳導物質合成路徑中的關鍵酵素,負責將左旋多巴(L-DOPA)轉換為多巴胺,及 5-羥色氨酸(5-HTP)轉為血清素(Serotonin)。此酵素缺失會導致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等關鍵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障礙,進而導致中樞與周邊神經系統的廣泛異常。
臨床表現:從嬰幼兒期即展現的神經症狀
患者常在出生後數月內出現症狀,典型臨床表徵包括:
嚴重肌張力低下(hypotonia)
運動發展遲緩
自主神經失調症狀(如眼球震顫、出汗過多、流涎、體溫調節異常)
難以控制的哭鬧與睡眠障礙
部分患者伴隨癲癇樣發作或眼球危象(oculogyric crisis)
這些症狀容易與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症或其他神經發育遲緩疾病混淆,導致診斷延誤。
診斷:代謝物檢測與基因分析為關鍵
AADC 缺乏症的診斷倚賴以下關鍵檢測:
腦脊髓液分析(CSF):呈現多巴胺、血清素代謝物(如 HVA, 5-HIAA)低下,伴隨 3-OMD 上升。
血漿 AADC 酵素活性檢測:表現出顯著下降。
基因檢測(DDC 基因突變):確診依據,可發現特定熱點突變。
台灣於 2015 年納入 AADC 為罕見疾病,衛福部亦支持新生兒篩檢與早期基因診斷,顯著提升早期發現率。
治療:從對症支持到基因治療的重大突破
傳統治療主要以支持性療法與對症處置為主,包括:
補充 L-DOPA 或多巴胺激動劑
使用抗膽鹼藥、MAO 抑制劑與維生素 B6
復健與物理治療為生活品質關鍵輔助
然而,基因治療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疾病的治療風景。
重大突破:AVRO-RS1(eladocagene exuparvovec)基因治療
此療法利用 AAV 向量直接將正常 DDC 基因送入腦內紋狀體區域,已於 2022 年獲得歐盟藥品管理局(EMA)核准,商品名為 Upstaza™,為全球第一個針對 AADC 缺乏症的基因療法,治療效果在多項臨床研究中展現顯著改善。
台灣作為亞洲 AADC 臨床研究的重要基地,臺大醫院神經科張玉蛟教授團隊多年來致力研究與推動,使台灣病患有望接軌國際先進療法。
臨床與社會意義:罕見但不可忽視的族群
AADC 雖屬罕病,但病程具高度侵襲性,未治療者多數無法自行坐立,甚至早期死亡。早期診斷與介入不僅有機會改善病患生活品質,更可大幅減輕家庭與社會醫療成本。
此外,罕病政策與新生兒篩檢、基因醫療保險給付機制之建構,也考驗著台灣醫療制度的前瞻性與公平性。
結語:從「診斷困難」走向「希望可期」
AADC 缺乏症從過去的不明病症,到今日的基因定序與精準治療,正是罕病醫學發展的一面縮影。對醫師而言,提升臨床敏感度與正確認識此疾病,對病人家庭而言都是一次希望的轉折點。
未來,隨著新療法的引入與早期篩檢普及,我們或許能將「罕病」轉為「可治可管」,讓更多天生不公平的孩子,有機會活出屬於他們的光亮人生。
參考資料
Lee, H. F., Tsai, C. R., Chi, C. S., et al. (2009). A clinical and molecular study of 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deficiency in Taiwanese patients. Brain & Development, 31(9), 649–656.
Hwu, W. L., et al. (2012). Gene therapy for 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deficiency.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4(134), 134ra61.
EMA. (2022). Upstaza™ (eladocagene exuparvovec) – first gene therapy for AADC deficiency.
台灣衛福部罕見疾病資訊網:https://www.tfrd.org.tw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罕見但關鍵的挑戰──認識 AADC 缺乏症(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
其他人也在看

心衰照護更精準!奇美醫合作美國心臟學會 3策略提升病人安全
奇美醫學中心與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再度合作,雙方今(29)天簽署「品質改善計畫(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s)」協議,透過「臨床實證」、「跨專業整合」與「AI智慧醫療」等3大策略並進,提升台灣心臟衰竭的照護品質,以及
自由時報 ・ 1 天前乳癌病友協會5倡議盼保工作權 每3年最長2年病假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9日電)台灣乳癌好發45到64歲壯年時期,乳癌病友協會表示,許多癌友因需定期請假、有重大傷病卡等因素,即使治療有望仍職涯受阻,提出5項倡議盼保障工作權,包括每3年最長有2年病假。
中央社 ・ 1 天前敬老傳愛.樂齡綻放 「苗栗樂齡好」系列影片第二部感動上映
為迎接富有長壽「久久」寓意的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苗栗縣政府特別搭配節日推出「苗栗樂齡好」系列影片第二部〈看到自己的改變〉,延續去年由山腳國小、頭份國小及頭屋國同推出的首集影片,持續以影像記錄各中心的故事,透過學習的收穫與改變,展現長者的自信與成長,呈現「苗栗樂齡好」的在地魅力與教育成果。一一四年影片由卓蘭鎮樂齡學習中心(豐田國小)、後龍鎮樂齡學習中心(同光國小)及南庄鄉樂齡學習中心(南庄國小)共同拍攝,學員們分享參與課程後的心得與成長,不僅學習新知、提升生活能力,更促進了人際互動,讓每天都充滿活力與正向能量。卓蘭鎮樂齡學習中心以「樂齡養生學習」及「舞動樂齡人生」課程為亮點,結合在地文化、自然生態與生活體驗,帶領長輩們以旅遊的方式學習,並培養觀察力與生活美學;舞蹈課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罹患乳癌能做愛嗎?當癌症遇上親密關係,該如何走下去?ft 張金堅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近年來乳癌治療成效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病友能夠長期存活,但同時也面臨治療後生活品質的挑戰,在乳癌防治月的這個月份,我們特別來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聊一聊,乳癌病友『性健康』這個議題,想請張教授談談您的觀察與建議。 https://apple.co/3WZtn8r https://bit.ly/47e9G2R https://bit.ly/3X7bfJP https://bit.ly/47hLHjq https://bit.ly/4nqWgFq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家族沒人有乳癌,我應該也沒事吧?常喝豆漿、吃豆乾容易得乳癌?沒檢查沒事,一檢查就罹癌? .死亡率高、惡性強,三陰性乳癌病友看見曙光!ft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 侯明鋒理事長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年輕就要存骨本 專家教你「存骨5招」抵抗骨質疏鬆用一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依據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近兩成自述罹患骨質疏鬆。國民健康署提醒,骨質疏鬆初期無明顯症狀,但骨折風險高且會影響生活品質,預防應從年輕開始,並分享「存骨5招」: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限酒、適度日曬及維持理想體重,及早存骨本,預防骨折。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中心梁哲翰主任也提供許多骨鬆衛教,讓民眾能獲得更保骨的正確知識。 骨質疏鬆初期無症狀 造成骨折會影響生活品質與家庭負擔 梁哲翰主任表示,骨質疏鬆症就是骨質流失,骨頭變空洞了,空空的骨質讓骨骼變得脆弱、容易斷裂,也可能出現駝背或因為走路跌倒而骨折,特別容易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心臟病的重要健康問題,一旦跌倒或輕微碰撞,就可能導致骨折,不僅會帶來疼痛和行動不便,還可能需要住院、手術,甚至長期臥床,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增加家庭與社會的照顧負擔。 國民健康署也表示,骨質疏鬆症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又稱為「沉默的疾病」,多數人往往在輕微跌倒或碰撞後發生骨折時,才發現自己罹患此病。一旦骨折,不僅死亡風險顯著增加,對個人與家庭造成的衝擊更是沉重負擔。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日本房市熱度升溫 成台人海外置產首選
隨著日本觀光回溫,房市熱度明顯升溫,加上文化貼近,成為不少台人海外置產首選,但跨國購屋仍有語言、稅務與管理挑戰。專家提醒,購屋前應充分了解制度,才能保障投資安全。
TVBS新聞網 ・ 16 小時前
輕熟女滿臉痘? 「光動力治療」大幅改善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33歲的林小姐,臉部出現多處疼痛的紅色丘疹及膿皰,開始不以為意,然而病灶卻逐漸增多且惡化。後續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陳麒亘門診就診,進而發現肝臟酵素異常,進一步安排肝功能治療後,以「光動力治療」及口服A酸治療,持續改善症狀。 痤瘡成因先天後天都有 形態多樣分布臉、胸、背 陳麒亘醫師說明,痤瘡的病理複雜,常提及為毛囊過度角質化、毛囊皮脂腺內微生物過度繁殖、皮脂分泌過多、先天和後天免疫的發炎機制四大因素。常見的高風險族群包括有痤瘡家族史、青春期族群、BMI偏高或油性肌膚等。 痤瘡的病灶形態多樣,常見有黑頭粉刺(開放性粉刺)、白頭粉刺(密閉性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等,最常出現在臉部,也可能發生在前胸與上背。 痤瘡分五級 依嚴重程度治療及用藥 病灶可能會伴隨疼痛或搔癢等不適感,甚至留下疤痕或色素沉澱。根據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痤瘡臨床指引,痤瘡分為五級,從第0級無病灶最輕微,到第4級非常嚴重的痤瘡,醫師會依據病灶型態與分布來判斷嚴重程度。 陳麒亘醫師表示,上述患者針對較嚴重的病灶進行痘痘針治療,並使用外用A酸及口服抗生素,但改善效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拉拉山桃農勇抗乳癌 皮下注射可兼顧治療與工作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30日電)來自拉拉山50歲阿芬(化名),靠種植水蜜桃維生,去年被診斷HER2乳癌,頻繁往返醫院、耗費整天治療令她萌生放棄念頭,經醫師建議改採皮下注射療法,對抗病魔不用放棄工作。
中央社 ・ 8 小時前
重組大腦神經迴路!限制誘發動作療法助中風患者重拾手部功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中風是台灣主要的致殘原因之一,許多患者因偏癱導致手部動作受限,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為提升中風後的復健成效,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積極推廣「限制誘發動作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協助患者有效改善手部功能,重拾自信與獨立生活。 以限制健側肢體來誘發患側肢體動作 研究發現有顯著進步 限制誘發動作療法是一項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復健技術,其核心概念為暫時限制患者健側肢體的使用,藉此誘發患側肢體進行反覆且有目的性的動作訓練。透過密集練習與功能性任務活動,可大幅增加患側肢體的使用頻率,促進腦部神經迴路的重組與功能恢復。 治療患者以日常活動自主能力最高 三至六個月持續手部功能持續提升 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限制誘發動作療法治療的中風患者,不僅在上肢肌力、靈活度與協調性方面有顯著進步,也能在穿衣、進食、拿取物品等日常活動中展現更高的自主性。南投醫院近年推行此療法的成果顯示,多數患者在完成治療後三至六個月內,仍能持續維持並進一步提升手部功能。 限制誘發動作療法需由專業治療師執行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南投醫院復
健康醫療網 ・ 13 小時前【公告】可成114年第三季合併財務報告提報董事會召開日期
日 期:2025年10月29日公司名稱:可成(2474)主 旨:可成114年第三季合併財務報告提報董事會召開日期發言人:侯乃鳳說 明:1.董事會召集通知日:114/10/292.董事會預計召開日期:114/11/063.預計提報董事會或經董事會決議之財務報告或年度自結財務資訊年季:114年第三季合併財務報告4.其他應敘明事項:無。
中央社財經 ・ 1 天前
連吃烤肉出事了!三酸甘油脂飆破800 引爆急性胰臟炎
一名50多歲男性在連續幾天享用烤肉大餐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與嘔吐症狀,緊急就醫檢查發現三酸甘油脂數值飆升至800 mg/dL,確診為急性胰臟炎而緊急住院。醫師追查後發現,患者近日頻繁食用五花肉、梅花豬等油脂含量高的肉類,再加上烤肉時常搭配的甜味醬料與含糖飲料,導致血脂急速上升而引發胰臟發炎。
NOW健康 ・ 1 天前
重陽養生新方式!精油助長者舒緩關節疼痛、促進食慾、改善睡眠
重陽節將至,除了登高、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外,長者健康與舒適也成為關注焦點。傳說東漢時的桓景因遵循神醫費長房建議,登高、佩戴茱萸、飲菊花酒而避災,後世九月九日因此形成敬老與養生的習俗,現代醫療與保健觀念,則更強調長者的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品質。 芳療師陳美智表示,隨著年紀增長,長者常出現關節疼痛、食慾不振、睡眠品質下降等問題,推薦使用精油作為輔助保健方式。 舒緩關節疼痛——薑精油薑精油可改善風濕或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不適。建議將6滴薑精油加入10ml荷荷巴油,每日早晚塗抹膝蓋及膝後,並搭配熱毛巾熱敷3分鐘,可有效減緩關節僵硬。 改善食慾不振——茴香精油茴香精油具有八角與甘草香氣,有助腸胃蠕動與消化,還可舒緩腰痛及心悸。使用方式為將8滴精油加入10ml荷荷巴油,每日早晚塗抹腹部、胸口及後腰,幫助腸胃健康。 幫助睡眠——桔葉精油桔葉精油香氣帶淡苦味,有助入睡並延長深層睡眠時間,亦可緩解緊張與焦慮。建議將8滴桔葉精油加入10ml荷荷巴油,睡前塗抹於胸口、脖子、額頭及太陽穴,改善睡眠品質。 安心定神——橙花精油橙花精油被譽為「定心丸」,可緩解低落情緒、憂鬱與緊張,亦適用於失眠。建議將4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腸病毒重症男嬰「百日搶命」 母哽咽:謝謝你們沒有放棄
根據疾管署資料,今年腸病毒重症累計18例,其中8例不幸死亡,皆為近6年同期最高。重症確定病例中,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最多。一名出生僅數周的男嬰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出現低血糖與肝功能異常,隨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生命岌岌可危,醫療團隊透過免疫球蛋白治療與多科合作搶救,終於讓男嬰奇蹟般康復出院。男嬰母親哽咽地感謝醫療團隊,說道:「謝謝你們沒有放棄,讓奇蹟發生。」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59歲坣娜傳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23 小時前
日本人胰臟癌發生率高!醫揭「1飲食習慣」釀禍
歌手坣娜罹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胰臟癌再度受到關注。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胰臟癌是國人癌症死因的第7名,而以鄰近的日本來看,其飲食雖常被認為養生,不過數據顯示,日本胰臟癌發生率也很高,主要與飲食有關,其「甜食」大多特別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男性注意!「攝護腺癌」有3大明顯症狀
[NOWnews今日新聞]攝護腺癌為我國男性發生率第三位的癌症,死亡率居第六。國民健康署提醒男性民眾,應留意身體異常徵兆,倘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早期診斷與治...
今日新聞NOWNEWS ・ 1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