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新冠疫情將升溫,11/12 再增 Novavax JN.1 疫苗供應!12 歲以上可選接種廠牌
新冠疫情雖仍處低點波動,但疾管署今(4)日指出,上週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略升 2%,預期秋冬季節來臨,疫情將會升溫,呼籲高風險民眾儘早接種疫苗。考量民眾不同需求,疾管署宣布,除既有莫德納 LP.8.1 疫苗,將於 11 月 12 日起再新增提供 Novavax JN.1 疫苗,滿 12 歲以上且未接種的公費對象可擇一廠牌接種;滿 6 個月以上至 11 歲的公費對象則可接種莫德納 LP.8.1 疫苗。
依據疾管署監測國內呼吸道傳染病情形,今年第 44 週(10/26-11/1)新冠門診門急診就診計 1,398 人次,較前一週略升。近 7 日(10/28-11/3)新增 6 例本土病例,均未接種本土疫苗;另 1 死亡病例為 65 歲以上且具潛在病史。
新冠重症風險仍高,20 多歲女病情未見好轉
新冠重症、死亡機率是流感 2 倍,防疫醫師林詠青分享,一名 20 多歲、患有免疫低下疾病的南部女性,上次接種新冠疫苗已是 2022 年,今年 10 月底出現發燒、呼吸困難,急診就醫經新冠快篩、PCR 陽性確診;另抽血發現發炎指數上升、胸部 X 光呈肺炎表現,研判為新冠重症併發肺炎,現已收治加護病房一週,但病情未有改善。其 3 名同住家人無不適症狀,可能屬於社區感染。
目前國內近四週檢出變異株以 NB.1.8.1 為主,鄰近地區如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也是如此;國際上則以西太平洋、歐洲、非洲區署新冠病毒陽性率增加,前往這類地區的民眾須多加注意。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接種疫苗是降低新冠感染、重症最有效的方式,且接種後 2 種才會產生完整保護力,呼籲高風險民眾儘早接種。
疫苗接種點遍布全台,民眾可線上查詢預約
今年 10 月 1 日公費新冠疫苗開打至今,已累計 106 萬接種人次,為去年同期 1.2 倍。為滿足民眾多元疫苗接種需求,曾淑慧指出,除既有莫德納 mRNA 疫苗,11 月 12 日起疾管署再提供 Novavax JN.1 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兩者皆經食藥署和核可為安全、有效,符合公費資格的民眾可依適應症選擇。
今年約有 4,400 餘家接種合約院所,另全聯、大全聯及家樂福亦於指定門市及時段設置疫苗接種站,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頁「114 年左流右新健康安心疫苗接種專區」、疾管家或 1922 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詢問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
文/周佩怡、圖/Emily
其他人也在看

憲兵中士缺錢加入神祕「臥龍會」 看劇寫心得拿30萬遭起訴
前憲兵中士許姓男子,去年因想買手機尋找民間貸款,被情治單位吸收,加入神祕組織「臥龍會」,被要求交付個人兵籍資料及營區照片,還應要求看完台劇《零日攻擊》撰寫反戰心得,最終獲得30萬元報酬。台北地檢署調查後,認為許男違反軍人忠誠義務,涉犯《國安法》及《貪污治罪條例》等罪,今偵結依法起訴。
鏡新聞 ・ 1 天前
20多歲女染新冠住加護 Novavax疫苗11/12開打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4日電)國內COVID-19疫情微幅上升,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表示,新增重症中,有20多歲免疫低下女性10月底發燒、呼吸困難,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另Novavax疫苗預計11月12日起開打。
中央社 ・ 1 天前
普發一萬元怎麼「嗶」最划算?LINE Pay最高30%回饋、iPASS一卡通等優惠一次看
行政院普發一萬元已於11月5日起開放分流登記。台灣多家電子支付平台與銀行已搶先推出一系列回饋活動,鼓勵民眾將現金存入帳戶並於指定通路使用,享受「放大」效益。《Yahoo股市》整理各大支付平台回饋重點,包括LINE Pay、iPASS一卡通、全盈支付與全支付,涵蓋餐飲、旅遊、交通及繳稅等多元場景,最高可享30%回饋。
Yahoo奇摩股市 ・ 1 天前
11月了「新北」還爆本土登革熱! 6旬婦四症狀齊發、感染源不明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11月了北台灣還爆本土登革熱!疾管署今(5)日公布,新北市出現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在汐止區的60多歲女性,因為旅遊史跟活動史主要在住家附近,判定與其他縣市個案都沒有關係,屬於散發個案,就醫檢出登革病毒第一型,目前人已回到家中休養。疾管署強調,往年經驗,即使11月、12月都還可能出現登革熱個案,民眾不能掉以輕心。...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上週類流感門診破10萬人次 12月疫情可能再達高峰
流感持續延燒,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總計10萬6829人次,新增63例流感併發重症,以及9例死亡。當中,1名流感重症特殊個案是年紀只有3歲的北部女童,今(2025)年尚未接種疫苗,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病,篩檢確認為A型流感。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Novavax疫苗預計11/12開打 (圖)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言人曾淑慧(左)4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微幅上升,另Novavax疫苗已到貨,預計12日起可提供12歲以上、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接種。
中央社 ・ 1 天前
不是含糖飲料!他每天狂喝「這飲品」慘了 醫:終生洗腎
茶和咖啡這兩種飲品在台灣廣受歡迎。然而,隨著研究指出咖啡可能對腎臟有保護作用,有些民眾開始好奇是否可以用茶來替代咖啡。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過去就曾在節目分享專業見解,提醒民眾在選擇飲品時需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地瓜葉超強功效!防癌、抗發炎又助排便 醫:2吃法恐傷身
地瓜葉低卡高纖,是排便及減重的好幫手。醫師指出,地瓜葉裡頭的多酚與花青素能抑制多種癌細胞增殖,因此想要抗發炎或預防癌症,地瓜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地瓜葉為涼性,不宜涼拌或生食,很多人會用來打精力湯,記得葉菜最好要熟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股民「補充保費」收定了! 石崇良:謝謝高股息、 高股利者貢獻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擬明年啟動修法,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首當其衝就是存股族、定存族以及包租公們,480萬人荷包恐大失血,消息曝光一天,網路上滿滿民怨反彈,怒批政府是土匪搶錢,拿中產階級開刀。拋出政策的衛福部長石崇良今(6)日中午臨時召開記者會,親上火線,強調改革是為了健保的付費公平性,健保是全民最大的資產,「謝謝高股息、...
匯流新聞網 ・ 1 小時前
地瓜葉是減重、抗炎好幫手? 醫師提醒:「這2類人」不適合多吃
地瓜葉是日常常見的蔬菜之一,中醫師羅珮琳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地瓜葉不僅助通便、低熱量,還含有豐富多酚、花青素與黃酮類,具備潤腸、抗發炎、防癌潛力。不過她也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或需要低鉀飲食者不適合大量食用。
鏡週刊Mirror Media ・ 6 小時前
70歲呂良偉「生理年齡」才39歲!早晚餐這樣吃,輕鬆甩開老態
70歲香港男星呂良偉不僅身價百億,外表也超級凍齡,堪稱高富帥!他日前秀出檢測報告,生理年齡竟然僅39.9歲。他曾分享自己的養生祕方,除了勤練深蹲和氣功,也會吃煎毛豆,並且吃玉米、木耳幫助排便。
健康2.0 ・ 6 小時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1 天前
黴菌毒素爆表!醫示警「5類人」小心恐致癌 8種排毒法曝光
台灣溫暖又潮濕的氣候是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但如果家中黴菌不及時處理,不僅影響美觀,對人體也有極大的害處,有研究顯示,黴菌毒素和35種癌症息息相關,若想排除黴菌,一定要由體內到環境徹底排除,對此,醫師王偉全就列出8種排毒方法給民眾參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23 小時前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跌倒是我國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防跌首要維持肌力與平衡,除了運動之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不過國人雖然普遍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飲食習慣中卻潛藏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營養師建議,早餐至少應攝取2份蛋白質,譬如200毫升豆漿就是1份蛋白質,搭配雞蛋、豆製品等,補足早餐蛋白質所需。
幸福熟齡 ・ 1 天前
中醫師看診突見病患「耳垂一道溝」 驚喊:小心心血管疾病!
看耳垂就能知道心臟好不好?醫界近年常提到「冠心溝」現象,引發不少網友好奇。中醫師就在社群上分享親身趣事,提醒若耳垂出現一道摺痕,或許要多留意心血管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熱血環島每天騎車8小時 23歲男慘淪「腳不舉」全因一事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3歲的林先生,日前熱血騎重機環島,整整8天,每天騎車7到8小時以上,沒想到順利返家之後,卻忽然間右腳無力,右腳尖無法抬高,走路時感到乏力,但並沒有腰痠背痛的現象,經診所醫師建議至醫院進一步安排神經傳導暨肌電圖檢查,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收治病人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檢查發現,林先生右...
匯流新聞網 ・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