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4大危害黴菌!黑黴菌、青黴菌、麴黴菌⋯這1種超毒「恐致失智」
你有聽過「黴菌毒素」嗎?超全能診所醫療院長王偉全於《萬萬黴想到》一書中,深入解析黴菌毒素對身體的潛在危害,並系統性介紹從環境檢測、身體評估到全面修復的完整處理流程。其中,他特別強調「4D除黴療法」的重要性,包括引流(Drain)、排毒(Detox)、去敏(Desensitize)、掌舵(Drive)4大步驟,協助身體恢復自我調節與修復功能。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要以為黴菌毒素離我們很遠!台灣超級知名的花生醬也在2025年7月底驚傳黃麴毒素超標,衛生局令全面下架。黴菌無處不在,尤其台灣潮濕的環境,更是黴菌繁殖的溫床。我曾買過一盒櫻桃,沒幾天表面便長出白色棉絮,這正是黴菌的蹤跡。
日常4大危害黴菌
黴菌不僅存在於食物,家中的許多角落也暗藏危機,包括浴室、廚房、室內盆栽、隔間夾板、冷氣空調系統,還有一個最容易被忽略、黴菌數量最多的地方,就是洗衣機。不定期清理,可能導致皮膚癢、紅腫。然而,某些黴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更嚴重的威脅。以下是幾種常見且具有健康危害的黴菌及其毒素:
1. 黑黴菌(Stachybotrys)
黑黴菌會產生單端孢菌素(Trichothecenes),這是超強的黴菌毒素,對神經系統有毒性,並會引起鼻腔和腦部的嚴重發炎。吸入黑黴菌孢子後,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呼吸系統:鼻子刺激、鼻塞、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部緊縮感、肺部出血。
中樞神經系統:頭痛、易怒、頭暈、憂鬱、焦慮、腦霧、精神疲勞。
2. 青黴菌(Penicillium)
青黴菌常出現在地毯、家具、壁紙、書籍、紙張、盒子、室內植物、腐壞食物及堆肥中。青黴菌會產生赭麴毒素,中等毒性,但高度致敏。赭麴毒素具有腎毒性、致癌性和免疫抑制作用,某些菌株對小腦和海馬迴有神經毒性,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青黴菌還可能造成肝臟和腎臟損害,並引發慢性鼻炎、鼻竇感染及肺炎,造成血管新生。
3. 麴黴菌(Aspergillus)
麴黴菌常見於花生、花生醬、米、向日葵籽和陳舊書籍中,會產生赭麴毒素和黃麴毒素(Aflatoxins)。這些黴菌毒素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並有致癌性。黃麴毒素最著名的便是會導致肝癌,以及厭食、疲勞、嗜睡、肌肉無力等症狀。
不同的麴黴菌種類產生不同的黃麴毒素,例如A. parasiticus產生黃麴毒素B1、B2、G1和G2,而A. flavus僅產生黃麴毒素B1和B2。黃麴毒素B1是最強的致癌物之一。
另外主要出現於奶製品的黃麴毒素M1(AFM1),是由AFB1代謝產生的一種致癌物,毒性雖然只有AFB1的2-10%,但在人類中,AFM1與致癌性、基因毒性、致突變性和致畸性有關,同時削弱免疫系統。AFM1會增加體內活性氧(ROS)的產生,破壞腸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蛋白,導致嚴重的腸漏症。此外,AFM1還會引起肝臟和腎臟細胞損傷。
麴黴菌在土壤中生活,通過空氣傳播孢子。這些病原菌在土壤和植物殘渣中越冬,並在條件適宜時(高於25度的乾燥天氣)產生新的孢子,這些孢子通過昆蟲或風傳播到新植物上。感染後,病原菌會持續感染作物,並產生黃麴毒素。
4. 毛殼菌(Chaetomium)
毛殼菌會產生球毛殼菌素(Chaetoglobosins),這是一種致癌且致畸胎的黴菌毒素,對胸腺和脾臟、肝臟和腎臟有毒性,亦可造成血管新生。破壞細胞骨架,削弱所有治療反應,也會攻擊生殖系統,造成睪丸精母細胞退化。毛殼菌的菌落最初呈現棉絮狀且為白色,隨著成熟會逐漸轉為灰綠色。這些菌類生長迅速,以含纖維素的材料為食,如紙張、織物和石膏板。
真菌、黴菌、酵母菌的差異
真菌、黴菌和酵母菌這些名詞常常被互換使用,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回想我們高中學過的分類系統,真菌是最上級的統稱,指真核域真菌界,下面包括黴菌、酵母菌和蕈類。真菌細胞具有細胞壁,通常由幾丁質組成。
真菌主要有3種形態:單細胞酵母菌、絲狀黴菌、類酵母真菌(假菌絲形態)。雙形性真菌能夠根據溫度變化產生酵母形態和黴菌形態。在宿主體內(37度)為酵母形態,而在室溫環境或人工培養基中則觀察到黴菌形態,如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真菌是全世界分布範圍最廣的病原體。例如,伏馬鎌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會導致多種植物的維管束枯萎病,也會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類中引起嚴重的全身感染。
對於人類來說,真菌感染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也因此黴菌毒素的危害並不受到傳統醫學的重視。但其實,皮膚、毛髮和指甲的表面真菌感染在全世界都很常見,影響約四分之一的人口。空氣傳播的真菌還能引起不同的呼吸道疾病、鼻竇炎、肺炎,並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可能致命。
醫學上的真菌感染疾病
1. 皮膚黴菌病
由皮膚上的皮癬菌(dermatophytes)或酵母菌所致,常見的有足癬(香港腳)、股癬、體癬和頭癬,通常會引起瘙癢、紅疹和皮膚脫屑。
2. 麴黴菌病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特別常見,包括支氣管肺麴黴菌病(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咳血和呼吸困難)和黴菌性鼻竇炎(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頭痛和嗅覺減退)。麴黴菌孢子會黏附並損害呼吸道上皮,Th1細胞和B細胞有助於清除真菌(Th1細胞對抗微生物;Th2細胞調控過敏反應;B細胞負責製造抗體),但過多的免疫球蛋白IgE可能導致過敏反應。
了解麴黴菌的各種毒性因子及其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黴菌是僅次於塵蟎和花粉的第三大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的原因。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發現,從1980年到1994年,黴菌敏感率增加了3倍。
呼吸過敏疾病患者中,黴菌過敏的比例相當高,特別是在氣喘和過敏性鼻炎患者中。例如,在土耳其的研究中發現呼吸過敏患者中有73%患有外源性氣喘,麴黴菌是最主要的致敏真菌,皮膚測試陽性率高達26%。
3. 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在免疫功能低下時,能引發如口腔念珠菌病、吸入性肺炎和侵襲性念珠菌病等多種感染。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與乳糜瀉(CD)相關,因其細胞壁含有與麩質蛋白質相似的Hwp1蛋白,在感染念珠菌的患者中,部分人的抗麥膠蛋白抗體(AGA)濃度較高 [23]。
意即念珠菌的人容易有麩質敏感;有麩質敏感的人要懷疑念珠菌感染。此外,念珠菌也容易造成多重物質敏感、多發性硬化症、疼痛、關節炎、腫瘤、血管新生。
4.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
常影響肺部和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格特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可在人體內引發嚴重的感染,如肺炎、隱球菌性腦膜腦炎及慢性疾病,特別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這些病原真菌廣泛存在於土壤、腐木和鳥糞中,尤其是鴿糞。
5. 馬拉色菌(Malassezia)
是一種親脂酵母菌,主要的相關疾病為脂漏性皮膚炎、頭皮屑、汗斑、異位性皮膚炎和毛囊炎。不僅是皮膚疾病皮膚疾病,近年來它也被發現與系統性疾病有關,特別是在免疫力低下的個案和新生兒中,例如Malassezia furfur可導致菌血症、肺炎、周邊血管栓塞、心內膜炎、腦膜炎、腹膜炎等。
Malassezia globosa則與「汗過敏」和「膽鹼性蕁麻疹」有關,其MGL_1304蛋白便是一種汗液中的主要過敏原,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釋放組織胺,讓人運動流汗後起疹子,奇癢無比。
黴菌毒素的威脅遠超過黴菌
據此可以發現醫學上的真菌感染主要指「孢子感染疾病」,大多數發生於已有嚴重疾患及免疫低下的人身上,並且經常危及癌症治療、固體器官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新生兒醫學、自體免疫疾病治療、創傷和重症護理。過去幾年,真菌疾病每年造成1.6百萬人死亡。
黴菌孢子吸入後引發的過敏性鼻炎、氣喘、以及過敏性肺炎,但這僅是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是對肥大細胞(mast cells)的活化,持續釋放發炎物質,讓慢性過敏與發炎不斷循環。
黴菌帶來的危害,遠不只是「孢子病」這麼簡單。黴菌碎片(fragments)是黴菌被破壞或乾燥殘留的結構,其大小僅有3微米,能輕易穿透肺部,深入支氣管甚至肺泡。研究顯示,黴菌碎片比完整的孢子更具致敏性,能更強烈地誘發IL-6和IL-8這些發炎物質,還能長時間漂浮於肺部,破壞肺組織。如果長期暴露在這些微小的碎片中,還可能引發類似石棉沉著症的「黴菌間皮瘤」(Mold-othelioma),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胸痛、疲勞、夜間盜汗等症狀。
黴菌孢子進入人體後,除了引發過敏和發炎反應,它們會降低呼吸道黏膜纖毛功能、逃避免疫系統監視,侵入更深層的組織。黴菌受到威脅時會釋放更多的黴菌毒素,進一步壓制免疫系統,持續誘發的神經毒性,並干擾內分泌。
Dr. Jill Crista曾說:人們會為了避免把黴菌毒素吸入更深的地方,而抑制深層呼吸,這是生存的保護機制,所以很多有黴菌毒素的人呼吸都比較短淺。我自己最早治療黴菌毒素後的第一個感受,便是呼吸變深層了,有一種終於可以呼得到氣的感覺!
比起黴菌,我認為黴菌毒素對人體健康的威脅遠超過黴菌本身,且它是脂溶性的,就像塑化劑一樣難以代謝。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可以殺死黴菌,但不一定能殺死黴菌毒素。
黴菌毒素是黴菌為了擴張、生存時不惜耗費大量自身能量,殺死周圍生物所製造出來生物毒素(biotoxins),它悄然存在於我們的食物、空氣和環境中,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黴菌毒素的意圖是惡意的,是為了傷害或殺死另一個生物,而意圖決定了傷害程度。
可惜黴菌毒素的傷害在主流醫學中尚未得到重視,因為所造成的症狀並不危及性命,而是產生所謂的「亞臨床症狀」,如慢性疲勞、莫名疼痛、關節炎、多重敏感、假性癲癇、自律神經失調等「怪病」,和許多醫學未解症狀。
但其實不是「怪病」,而是黴菌毒素!黴菌毒素有多種毒性,包括致癌性、誘基因突變性(mutagenic)、致畸胎性、干擾荷爾蒙功能、出血性、免疫毒性、腎毒性、肝毒性、腎毒性、皮膚毒性、神經毒性、血液毒性、生殖毒性等,並促進介白素的釋放以及脂質過氧化。
(本文摘自/萬萬黴想到:黴菌毒素竟是過敏、慢性疲勞和疼痛的真兇!/時報出版)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吃花生小心黃麴毒素!毒物專家教正確保存法:開封後必做「這步驟」
水果發霉切掉還能吃嗎?醫揭「致癌毒素」早就整顆都是:通通丟掉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居家4大危害黴菌!黑黴菌、青黴菌、麴黴菌⋯這1種超毒「恐致失智」
其他人也在看

三天兩頭就感冒又聞到臭味 小心黴菌性鼻竇炎
台中一名52歲男子長期受流鼻涕、鼻涕異味困擾,幾乎三天兩頭就感冒,即使到診所拿藥但很容易復發。到醫院就診,醫師以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鼻竇內疑似有黴菌,確診為「黴菌性鼻竇炎」。透過鼻竇內視鏡手
中廣新聞網 ・ 15 小時前
台灣癌症頭號殺手「沒抽菸也罹肺癌」 醫師點名3類人籲定期篩檢防治
近來不少名人因肺腺癌驟逝,引發社會對「最沉默癌王」關注。根據衛福部資料,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癌症)連續43年居首,其中肺癌、肝癌及結腸直腸癌是主要癌症死因前3名。而肺腺癌又是肺癌中最常見類型,患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出現頭暈、咳嗽或神經異常時,往往已屬晚期。
優活健康網 ・ 16 小時前
乳瑪琳、奶油、麵包有反式脂肪?吃多恐致心血管疾病?7大迷思一次看
反式脂肪眾所皆知對人體有害,網路上也許多影片、文章指出烘焙產品、乳瑪琳都有反式脂肪,吃多了會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到底反式脂肪來源是什麼?該如何看含量?《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好食課營養師整理了7個常見的QA迷思,與民眾解密反式脂肪的相關小知識。
優活健康網 ・ 15 小時前NCC被提名委員羅慧雯:NCC應提高透明度及問責性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天(22日)下午繼續審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被提名委員羅慧雯。羅慧雯答詢時,除了認為NCC現有許多法規已過時、需修改,也認為NCC應提升透明度與問責性,重拾民眾的信任。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繼20日審查行政院函送的4名NCC新任委員提名人當中的正、副主委,並於22日上午審查另一名提名委員、政大廣電系所教授黃葳威後,下午接力審查最後一名提名委員、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羅慧雯。 台大經濟系畢業的羅慧雯報告時指出,她在攻讀政大新聞所碩士和日本京都大學經濟學博士期間,主要使用媒體經濟學研究有線電視市場的競爭和經營管理,核心關懷則是「管制」,包括國家能不能管以及如何管,同時關注台灣電視產業發展當中的國家與資本關係;回台任教後也持續關注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台灣影視產業發展。 羅慧雯進一步指出,她在2016年起擔任公共電視董事的6年期間,深刻體認傳統媒體受到的數位化衝擊;近10年更參與許多NCC的委託研究案,對NCC的政策與法案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她說:『(原音)例如在2、3年前,我擔任NCC委託的「新聞媒體議價法」研究案的共同主持人,帶領了產業調查團隊深入研究台灣各新聞台的經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

新垣結衣結束14年巧克力代言 24歲新生代女星出口夏希接棒
日本女星新垣結衣結束與明治「Meltykiss」長達14年的合作,10月21日由品牌宣布換上新生代女演員出口夏希接棒。這支陪伴冬天多年的巧克力廣告,對許多觀眾來說早已成為入冬的習慣,消息一出網友們表示「冬天少了她就不像冬天!」
簡立言|Yahoo名人娛樂特派記者 ・ 14 小時前台灣邊緣鬼進軍法國 「夜官巡場」讓巴黎齊喊有喔
(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22日專電)以嘉義民雄鬼屋為故事起點,揉合二二八事件邊緣野史,台灣小說「夜官巡場」近日推出法文譯本。作家張嘉祥與其樂團「裝咖人」20日受邀赴法,以文學與音樂導讀新書。當歌詞唱出傳統殯葬儀式的「囝孫有有孝無?」,巴黎讀者齊聲以台語回應「有喔!」。
中央社 ・ 17 小時前川普斥報導不實 否認美允烏克蘭用長程飛彈打俄
(中央社華盛頓2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今天表示,有關美國同意烏克蘭使用長程飛彈深入打擊俄羅斯境內的新聞報導不實,並強調美國「與那些飛彈無關」。
中央社 ・ 16 小時前
認了花20萬閃兵!魔術師蔣昊曝慘烈代價:以為能逃的最後全都回來
演藝圈「閃兵案」持續延燒,陳柏霖、修杰楷、坤達、Energy書偉及棒棒堂小杰日前相繼遭拘提,坦承以偽造高血壓方式逃避兵役。輿論熱議之際,魔術師蔣昊今(10/23)日發文自曝,當年為了追求夢想「花20萬元閃兵」,靠「吃胖30公斤」從現役改判替代役,坦言如今後悔莫及,「我也曾經以為這樣很聰明,但我錯了。」
太報 ・ 13 小時前
41歲男遭尾隨5公里「攔車遭槍殺」 三嫌旅館落網
新莊一起汽車攔車糾紛竟演變成駭人聽聞的槍擊命案!41歲的李姓男子在返家途中,遭人尾隨長達5公里後被攔車理論,沒想到竟慘遭後座張姓嫌犯開槍射擊,送醫後仍不治。警方在案發當晚於三重區汽車旅館逮捕3名涉案嫌犯,初步了解被害人與嫌犯疑似為同一家汽車美容店的股東,目前正積極調查雙方糾紛原因。究竟他們之間有什麼恩怨情仇?警方能否順利偵破此案,讓死者家屬得到公道呢?我們將持續追蹤報導!
TVBS新聞網 ・ 12 小時前
挑戰「朗神」又一紀錄 大谷入圍銀棒獎有望4度獲獎
道奇投打「二刀流」大谷翔平(Shohei Ohtani),今天再度入圍年度「銀棒獎」(Silver Slugger Award)入圍名單,道奇隊共4人入選,大谷有望挑戰3連霸、第4度獲獎。得獎者將於11月6日公布。
太報 ・ 14 小時前
壯男洗澡揪左側陰囊異常鼓脹 竟是精索靜脈曲張、精蟲品質不佳
32歲男子多年來飽受左側陰囊反覆脹痛與下腹部悶痛之苦,但僅靠吃止痛藥止痛,未就醫檢查,直到某天洗澡時摸到左側陰囊內有異常腫塊鼓脹,擔心是惡性腫瘤,才趕緊求診,經身體理學檢查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不孕門診檢查也發現精蟲品質不佳,經精索靜脈曲張顯微結紥手術,術後不僅疼痛消失,4個月後精蟲活力與數量也明
自由時報 ・ 15 小時前
朴春還好嗎?告梁鉉錫訴狀刪了再傳又刪! 公司:全力協助恢復健康
韓國女團2NE1成員朴春(Bom)昨(22日)無預警喊告前東家YG娛樂總製作人梁鉉錫,讓現屬的D-Nation娛樂都說「掌控不了她」,隨著網友質疑聲浪不斷,朴春很快刪除曬出訴訟狀的貼文,沒想到今凌晨又再次上傳同份告訴狀,甚至未遮蔽疑似她本人手機號碼的部分,讓外界更加擔心她的精神狀況!
鏡報 ・ 15 小時前
乳癌偏愛「這6種女人」 醫示警:更年期前後更要當心!
乳癌早期常無明顯疼痛症狀,醫師黃軒指出,許多患者發現腫塊時病情可能已進入進階階段。他強調,乳癌初期若能及早發現、腫瘤小於2公分,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但若已發生轉移,預後則會大幅惡化,因此不應因「不痛」而掉以輕心。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吃了非洲豬瘟會怎麼樣?營養師解答4大疑問
[NOWnews今日新聞]今(22)日傳出台中市出現非洲豬瘟案例,農業部上午在農業部一樓大廳舉辦「疑似法定動物傳染病說明記者會」,部分民眾擔心會吃到瘟豬肉,對此,營養師宋明樺在臉書發文指出,非洲豬瘟對...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台東7連霸議員驟逝!疑大腸鏡切息肉 醫揭大腸鏡「2種息肉」千萬別亂切!
寫下台東政壇7次參選、7次全勝傳奇的前台東縣議員黃瑞華,驚傳於已於10/11病逝,享壽73歲。 這位才剛在3年前告別28年政壇生涯、期許要當個「快樂老人」的政壇長青樹驟然離世,據傳,他是因為進行
健康2.0 ・ 1 天前
比含糖飲料更恐怖!每天喝「1無糖飲料」 脂肪肝風險增60%
代糖飲料真的比較健康嗎?近日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含糖飲料早就被認為會引發新陳代謝的問題,但最新研究顯示,代糖飲料雖然沒有糖分,但還是可能會損害肝臟代謝,甚至風險還會比含糖飲料高。
鏡報 ・ 1 天前
台灣首例非洲豬瘟!「越南重組病毒株」疑源頭 專家警告:勿使用來路不明疫苗
[Newtalk新聞] 農業部今 (22)日針對台中養豬場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召開記者會,證實這是我國首例本土豬隻確診,並向全國民眾及養豬戶信心喊話,強調防疫是全民的責任。農業部指出,台灣養豬產業的生物安全機制其實做得很好,此刻唯一的方式就是「啟動並落實生物安全的機制來對抗這一次的戰役」。農業部特別提醒,目前全世界尚無有效疫苗能抵抗非洲豬瘟,切勿相信坊間任何不明來源的疫苗。 農業部表示,雖然目前為「疑似案例」,已啟動最高防疫措施,包含撲殺該場豬隻、清查上下游關聯場,並宣布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專家指出,非洲豬瘟僅感染豬隻,不會傳染給人,經屠宰衛生檢查合格的豬肉可安心食用,並將調動冷凍豬肉穩定市場供應。 農業部杜文珍次長表示,雖然此次在國內養豬場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為事實,但依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AH)規定,首發案例需進行病毒分離確診,然而為確保防疫時效,已立即撲殺該場豬隻並清除,並進行上下游關聯場檢測,初步結果均為陰性,仍需密切追蹤。 農業部指出,全台禁運禁宰5天是為進行疫情調查,確保豬隻活動路徑掌握;全面禁止廚餘養豬是阻斷病毒傳播的關鍵措施。由於廚餘系統是高風險傳播
新頭殼 ・ 1 天前
蔡璧名辭世!曾罹患子宮頸癌 靠「改變習慣」抗癌成功
台大教授、作家蔡璧名於10月21日安詳辭世,享壽60歲。蔡璧名曾於2007年罹患子宮頸癌第3期,她從此改掉熬夜的壞習慣,並保持情緒平穩,成功戰勝癌症。蔡璧名的離世引發各界關注,也讓子宮頸癌防治再度成為焦點。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韓國人氣女星自創1分鐘入眠法,醫師認證有效!光想一個畫面就能睡著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輾轉反側、遲遲無法入睡?日前韓國人氣女星IU(李知恩)主演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大受好評,而IU也曾自創1分鐘入眠法引發網友熱議。這項看似簡單的技巧,竟獲得精神科醫師的認可。
健康2.0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