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院精索靜脈曲張顯微結紮手術 根治疼痛、提升生育力
記者王勇智/臺南報導
32歲林先生多年來飽受左側陰囊反覆脹痛與下腹部悶痛之苦,經臺南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且有精蟲品質不佳的問題;在謝昆霖建議並執行「精索靜脈曲張顯微結紮手術」後,林先生不僅疼痛消失,精蟲活力及數量也在4個月後的追蹤檢查明顯提升,一次手術同時解決他多年的疼痛與生育兩大問題。
謝昆霖指出,精索靜脈曲張發生率大約10到15%,平均每9位男性就有1人有此問題,但多數人沒有症狀因而容易忽略。會就醫的病人主要有3類表現,一是摸到陰囊內不正常鼓脹,嚴重時陰囊上半部外觀看起來凹凸不平,就像「裝了一袋蟲」,讓男性擔憂腫塊病因而就醫。再者,有些男性就醫是因為會陰囊處有反覆疼痛或下墜感,雖然只有2至10%病人會有輕微疼痛感,但有些病人會因反覆發作影響生活而需要進一步治療。最後,有些男性是因不孕問題求診而發現,研究文獻提到約40%的不孕男性會有精索靜脈曲張的問題。
謝昆霖強調,國內外研究已證實,治療精索靜脈曲張能改善精蟲數量、活動力、型態等,進而提高自然懷孕或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因此「精索靜脈曲張顯微結紮手術」在男性不孕治療中佔有關鍵地位。
奇美醫院指出,並非所有病人皆需要進一步治療,除非疼痛發作太頻繁或者程度太嚴重,又或者病人有不孕問題,此時便會建議手術處理。然而臨床上病人聽到「精索靜脈曲張結紮手術」時,常誤以為是「輸精管結紮」而擔心開完刀反而影響生育。
謝昆霖說明,精索為一管狀物,其內包含通往睪丸的動脈、靜脈、淋巴管及輸精管等許多重要構造,但精索大小只有大約一個小拇指寬,因此手術時必須從中精準分離並結紮靜脈(寬度大概只有約0.2到0.3公分),同時不能傷害緊貼的重要動脈及輸精管。因此雖然有腹腔鏡、腹股溝高位結紮等不同手術方式,但目前黃金標準手術是「顯微鏡協助精索靜脈曲張低位結紮手術」,透過手術顯微鏡達到10倍以上放大效果,並搭配顯微專用杜卜勒(Doppler)超音波血流偵測器,能清楚區分血管,挑出每條靜脈徹底截斷,達到最佳效果與最低復發率;並避開重要動脈及淋巴管,減少陰囊水腫等併發症。
奇美醫院統計,3年來謝昆霖總共進行43例精索靜脈曲張顯微結紮手術,其中左側單邊手術16人(37%),雙側手術24人(55%),右側手術則僅3人,這也符合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左側精索靜脈曲張的發生率遠大於右側。手術原因以不孕為主,占33人(77%)。
其中,根據有做精液追蹤者的分析顯示約76%在術後3個月精蟲數量跟活動力有明顯提升。另外因反覆疼痛接受手術的10人中,7人表示術後疼痛已明顯改善不需再就醫,其它3人有2人的疼痛為慢性攝護腺發炎所導致。所有病人在顯微手術下皆未有陰囊水腫等手術併發症。
謝昆霖提醒,精索靜脈曲張男性的疼痛雖然能以藥物暫時緩解症狀,但若疼痛過於頻繁影響生活,或已伴隨不孕問題,建議應考慮手術治療。謝昆霖也強調目前手術可選擇以「顯微鏡輔助低位結紮」進行,其相關改善效果、復發率以及副作用,在研究文獻及奇美醫院經驗中,皆是最佳手術方式。
臺南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治療精索靜脈曲張能改善精蟲數量、活動力等,進而提高自然懷孕或人工生殖的成功率。(臺南奇美醫院提供)
32歲林先生經臺南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執行「精索靜脈曲張顯微結紮手術」後,不僅疼痛消失,精蟲活力及數量也在4個月後的追蹤檢查明顯提升,一次手術同時解決他多年的疼痛與生育兩大問題。(臺南奇美醫院提供)
其他人也在看


臺中榮總結合跨院專家 打造達文西手術深度培訓
外科醫師訓練越來越不容易!現代手術講求精準與微創,傷口更小、容錯率更低,主治醫師往往不敢讓學員實際上刀,年輕外科醫師缺乏練習機會。為強化臨床訓練、提升教學品質,臺中榮總自10/27起舉辦為期6天的「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培訓課程」,其中5天結合跨院專家、特別規劃國內少見的大體深度實作訓練,並首次開設夜間課程,讓臨床醫師兼顧工作與進修。臺中榮總達文西手術中心周佳滿執行長指出,過去醫學生多靠影片、書籍學習,缺乏實際操作經驗,面對真實手術時手足無措,甚至因此打退堂鼓。雖然虛擬實境可協助模擬訓練,但仍難取代真實操作的臨場感與手感,或將醫師送往國外培訓。學習環境壓力大、訓練時間長、成本高,再加上責任風險重,讓外科越來越難吸引新血。外科醫師還須面對精準醫療與微創手術趨勢,達文西手術重要性與日俱增。透過大體訓練,醫師能在安全、真實的環境中練習,熟悉器官構造與手術步驟,不但強化臨床判斷,也確保手術品質與技術傳承。臺中榮總此次實作課程幫助外科醫師快速銜接臨床需求,讓學習更有效率。本次課程在臺中榮總傅雲慶院長與陳適安名譽院長支持下舉辦,內容包括基礎動物實驗、模擬器教學與多專科大體實作。師資包括臺中榮總外科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拜登罹患攝護腺癌擴散骨骼 Gleason 9分屬高風險癌!醫師詳解預後與治療方向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美國前總統拜登被診斷出高風險攝護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以為排尿問題,PSA 檢測是重要篩檢工具。醫師提醒男性定期檢查、早期診斷,可控制病情並延長存活期。美國現年 82 歲的前總統拜登,近日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根據其辦公室聲明,拜登因出現泌尿道症狀惡化前往就醫,經檢查後確診,格里森分級(Gleason grading system)高達 9 分,屬於高度侵襲性癌症。目前其家人與醫療團隊正在評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攝護腺癌:男性老化常見癌症之一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第 5 大常見癌症,根據衛福部癌登資料顯示,好發於 65 歲以上男性。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僅有頻尿、夜尿或排尿困難等輕微表現,常被誤以為是攝護腺肥大而延誤診斷。PSA(攝護腺特異抗原)血液檢測與直腸指診(DRE)是最主要的初步篩檢方式,若 PSA 升高或觸診異常,醫師會進一步安排影像與切片檢查確診。Gleason 分級 9 分代表什麼?格里森分級是評估攝護腺癌細胞惡性度的重要指標,分數介於 6 到 10 分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8 小時前
6旬婦偶爾「滴滴答答…」無痛血尿 竟是輸尿管長5公分大腫瘤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67歲的林女士,身體一向健康,近期卻無預警出現間歇性的無痛血尿,原本以為只是小問題,沒想到至醫院檢查後,竟發現左側輸尿管末端長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並造成腎水腫情形,確診為輸尿管泌尿上皮癌後。醫師警告,泌尿上皮癌症狀並不明顯,如出現血尿應快就醫診斷,以免癌症擴散。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許竣凱表示,輸尿管是連接腎...
匯流新聞網 ・ 12 小時前
59歲坣娜傳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17 小時前
日本人胰臟癌發生率高!醫揭「1飲食習慣」釀禍
歌手坣娜罹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胰臟癌再度受到關注。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胰臟癌是國人癌症死因的第7名,而以鄰近的日本來看,其飲食雖常被認為養生,不過數據顯示,日本胰臟癌發生率也很高,主要與飲食有關,其「甜食」大多特別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中國愛滋病疫情拉警報!感染者高發省份出爐:第6名新疆就已破10萬人
根據中國國家疾管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愛滋病毒感染者高發省份人數排名」再次引發社會關注。2024年,全國愛滋病(HIV/AIDS)感染者中,四川省以約17.47萬例居首,成為中國感染人數最多的地區;其次為廣西(12.32萬)與重慶(11.6萬)。整體來看,西南地區依舊是疫情最為集中的熱區。(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中國10歲男童術後「消化系統被無故切除」 母崩潰求真相:靠注射營養液維生
山東菏澤一名12歲男童小燁(化名)原本健康活潑,卻因10歲時一場意外和一次手術,從此改變了一生。2023年10月26日,小燁在校園和同學玩耍時撞傷肚子,經醫院檢查竟被診斷出腹腔腫瘤,後續又於手術過程中切除胰腺、十二指腸、大部分胃與小腸。孩子母親崩貴表示,如今孩子無法正常進食,只能依靠靜脈注射營養液維生。
太報 ・ 7 小時前
癌症年奪5.3萬命!醫揭「癌前9警訊」:老是睡不飽慘了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一年就奪走5.3萬條人命。醫師黃軒表示,事實上,在人未確診罹癌之前,就會出現9大現象,例如長期疲倦、咳嗽2週不癒、長期胃灼熱、腹脹不退(尤其女性)、夜間腹痛等9大現象,因此,每次莫名疲倦、咳嗽治不好、持續胃灼熱,都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的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同樣有潔癖「強迫症、強迫人格大不同」 醫師舉例一比就懂
許多人追求環境整潔,但當清潔成為焦慮來源並影響日常生活時,可能已超出單純潔癖的範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指出,所謂的「潔癖」有時實際上是強迫症或強迫人格的表現,這兩種狀況雖名稱相似,但在心理狀態與治療方向上有顯著差異。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比手抖更早出現!研究曝「1動作」變慢 8.8年後得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疾病,一般會聯想到手抖的症狀,但醫師黃軒表示,德國最新研究發現,轉身這一動作若變慢,竟能提前8.8年預測預測巴金森氏症,可在轉患者明顯手抖前,就反映出神經系統異常,若能早期發現,有助於延緩疾病惡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上任2個月」石崇良大刀闊斧改革 醫界驚:同仁安全帶請繫緊!
衛福部長石崇良自上任至今近二個月,短短一個多月內推出多項醫療改革措施,包括假日急症中心(UCC)、到落實分級醫療,提高未經轉診至醫學中心的就醫費用,被醫界喻為少見的「行動派部長」。台灣基進秘書長及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欣岱29日也發文表示,這些一口氣提出的議題讓人感到驚訝,並呼籲醫療同仁「安全帶請繫緊!」。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糖尿病非絕症! 醫建議3招積極控糖 生活也能與常人無異
台中49歲林姓男子,近來常感到口渴,體重也莫名減輕,就醫檢查才發現血糖高達600mg/dl,糖化血色素更是超過13%,確診糖尿病急性症狀住院治療,讓他相當沮喪;另一位52歲張姓女子,有糖尿病家族史,近日也檢查出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超標,擔心將與併發症為伍,所幸兩人經由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與按時服藥,都
自由時報 ・ 7 小時前
57歲還能這麼瘦!徐曉晰靠9種「吃不胖食物」天天開吃身材照樣超好!
【吃不胖也能吃飽的9種食物】她平常不刻意節食,而是選擇對身體有益、又不容易胖的天然食材。像是花椰菜,一碗不到30大卡,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能幫助代謝、促進腸胃蠕動。洋蔥則含有抗氧化物槲皮素,能降膽固醇、穩定血糖。豆腐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飽足感強又低熱量;...
styletc ・ 1 天前
飲食清淡、不喝酒罹大腸癌!醫點日常3習慣惹禍:大家常忽略
癌症長年來是國人10大死因榜首,其中大腸癌因為早期沒有明顯徵狀,更容易讓人忽略。有報導就指出,雖然大眾大部分認為大腸癌的原因是飲食,但是有三個日常習慣恐也是養成大腸癌的警鐘,分別是久坐、早餐缺乏膳食纖維、經常憋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逝⋯「9成患者1年內死亡」腹痛要注意 醫示警7大高風險族群
歌手坣娜(本名蔡宜樺)於16日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坣娜約在2、3年前確診胰臟癌,病情惡化迅速。事實上,胰臟癌有「癌王」之稱,醫師提醒,高達85%的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無法開刀,而9成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會死亡。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有7大族群是高風險,要特別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