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特朗普放下胡蘿蔔,轉而在烏克蘭問題上對普京舉起大棒
一週前,我有一種強烈的既視感,彷彿陷入《土撥鼠之日》(俄語稱 Dyen Surka)那樣的循環。
當美國揚言要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導彈,以向莫斯科施壓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了電話,結果是宣布兩人將在布達佩斯舉行一場美俄峰會。
去年八月,在美方威脅對俄採取更多制裁的背景下,普京與特朗普的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會晤,結果類似——宣布在阿拉斯加舉行峰會。
真是似曾相識。
不過,這回的「土撥鼠之日」似乎結束了。
阿拉斯加會晤確實舉行了,但準備不足、成果有限。
但布達佩斯峰會取消了。或者說,它幾乎還來不及「啟動」,就被特朗普總統又取消了。
「感覺我們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特朗普告訴記者。
但事情不止於此。
此前,特朗普並未兌現對俄羅斯施加更大壓力的威脅,而是在與克里姆林宮打交道時,寧願以「胡蘿蔔」代替「大棒」。
如今,他暫時收起了胡蘿蔔。
他對俄羅斯兩家主要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與盧克石油公司(Lukoil)實施制裁。
這些措施不太可能迫使普京在戰爭問題上讓步,但反映出特朗普對克里姆林宮拒絕妥協、拒不結束烏克蘭戰爭的挫敗感。
而俄羅斯人,向來不吃「大棒」這一套。
週四,普京告訴記者,美國新制裁是「不友好的行為」,是試圖對俄施壓的手段。他說:「但任何有自尊的國家、任何有自尊的人民,都不會在壓力下作出決定。」
前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則用詞更為激烈。
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美國是我們的敵人,那個多嘴的『和事佬』如今已完全走上與俄羅斯開戰的道路。這些決定,就是對俄羅斯的宣戰行為。」
週四早上的《莫斯科共青團真理報》(Moskovsky Komsomolets)雖然語氣沒那麼激烈,但也頗為不客氣,批評「我們主要談判夥伴的任性與反覆無常」。
那麼,這次到底有何不同?
與先前急於推動第二場峰會不同,這次特朗普明顯更謹慎。
他曾指派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與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接觸,為峰會鋪路,以確定是否值得親赴布達佩斯。
很快可見這並沒什麼意義。當前舉行新一輪峰會,幾乎不可能帶來突破。
俄羅斯強烈反對特朗普提出凍結現有戰線的構想。
克里姆林宮決心至少要完全控制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目前俄軍已奪取並佔領了其中大部分。
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拒絕將仍在烏方控制下的地區交出。
莫斯科原本樂見第二場美俄峰會。
第一次的阿拉斯加會晤,對克里姆林宮而言是一次外交與政治上的勝利。普京在安克雷奇獲得紅毯迎接,象徵俄羅斯重返國際舞台,也凸顯西方孤立莫斯科的努力已然失敗。
過去一週,俄羅斯官媒熱議在歐洲舉行「特朗普—普京峰會」的想法,但這場會議將不包括歐盟。俄羅斯評論員更形容,原定的布達佩斯會晤是對布魯塞爾的一記耳光。
不過,即便真能舉行,俄羅斯輿論也普遍不相信它能帶來莫斯科想要的結果。
部分俄羅斯報紙呼籲軍方繼續戰鬥。
《莫斯科共青團真理報》昨日寫道:「莫斯科沒有任何理由同意停火。」
這並不意味克里姆林宮不想要和平——它想,但只接受「按照自己的條件」的和平。而眼下,這些條件對基輔和華盛頓都不可接受。
這些條件不只關乎領土。莫斯科要求解決所謂烏克蘭戰爭的「根本原因」——一個模糊且涵蓋廣泛的說法,實際上是要求北約停止東擴。
外界普遍認為,俄羅斯仍懷有讓烏克蘭重新回到其勢力範圍的目標。
特朗普是否準備進一步加大對俄壓力?
或許會。
但也不排除有那麼一天,我們又會醒來,發現自己重新陷入「土撥鼠之日」。
《莫斯科共青團真理報》在布達佩斯峰會宣布後曾評論道:「在前往布達佩斯的幾週裡,特朗普會被歐洲的電話與訪問拉走。然後普京又會把他拉回我們這邊。」
其他人也在看



內憂外患!台南爆今年首2例本土登革熱 跨局處動員孳清「斑蚊足跡」
台南市衛生局20日宣布出現今年首2例本土型登革熱,2名確診者足跡分散在南區與北區,地方近日強力動員孳清工作,每天數十人沿足跡巡視髒亂點,避免病毒隨斑蚊向外擴散。
中時新聞網 ・ 20 小時前
孫燕姿恩師突發腦出血!緊急送醫開刀 林俊傑留言關心
59歲新加坡音樂製作人李偲菘和兄長李偉菘,創作多張經典專輯,是眾多著名歌星的幕後推手。23日,李偉菘透露弟弟李偲菘腦出血,所幸開刀治療後已無大礙。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NBA/賈奈特驚涉撲克牌賭局!名人堂球星又中箭面臨調查
NBA非法賭博醜聞延燒,隨著拓荒者主帥畢拉普斯(Chauncey Billups)與熱火後衛洛齊爾(Terry Rozier)雙雙遭捕後,據最新外電報導,退役名人堂球星賈奈特也被指涉及由黑手支持的非法撲克賭局。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WTT倫敦球星挑戰賽 鄭怡靜傷癒攜林昀儒晉混雙8強
(中央社記者陳容琛台北23日電)在英國舉行的WTT倫敦球星挑戰賽,傷癒復出的台灣一姐鄭怡靜,今天與「國民金孫」林昀儒搭檔混雙,兩人在首輪以3比1擊敗馮耀恩、曾尖這對新加坡組合,闖過頭關晉級8強。
中央社 ・ 1 天前越籍移工疑口角衝突釀命案 台中警逮捕涉案男偵辦
(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24日電)台中市大雅區1處移工宿舍,今天凌晨發生疑似口角互毆事件,其中1人遭打傷後送醫不治,遺體經檢方相驗後發現受有刀傷,警方循線逮捕涉案的男子,全案朝傷害致死方向偵辦。
中央社 ・ 20 小時前
鏟子超人注意!醫示警1隱形傷害: 為社會出力也要保護自己
長時間彎腰鏟土、擦地或整理貨架,將造成下背部與肩膀肌肉反覆受拉扯。臨床上常見下背痛、間關節旋轉肌部分撕裂傷、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合併韌帶或半月板受傷的患者,甚至造成椎間盤突出,時間一久過慢性病痛,多數肇因為「長期姿勢不當」或「重複使力」導致。陳建宏表示,骨科...
CTWANT ・ 1 天前
Honda 小改款 HR-V RS 動感升級!無限 Mugen 加持展現熱血本田魂
Honda 日前在日本為 Vezel(台灣稱 HR-V)追加 RS 全新車型,針對外觀、內裝及底盤採用專屬運動化設計,當地售價為 374.88~396.88 萬日圓起,約台幣 76~80 萬元,而身為 Honda 御用改裝品牌的「無限 Mugen」也同步推出 Vezel RS 專屬空力套件,進一步展現更加熱血的本田魂動感氣勢。
自由時報汽車頻道 ・ 4 小時前
註銷車輛僥倖停路邊 監理站一查還欠五萬元 當場遭拖吊再追繳稅費
彰化監理站與彰化縣交通警察隊二十二日執行勤務時發現有可疑車輛,經查核發現該車輛已逾檢註銷,卻仍停放道路旁,影響用路人行車安全,且積欠違規、燃料費金額達五萬九千餘元,當場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二條摯單舉發,除拖吊移置車輛,扣繳註銷牌照,將再追繳使用期間之稅費等。彰化監理站站長黃建興今(二十三)日表示,車輛如已吊扣、繳銷、報停、吊銷、註銷等情形,勿將車輛於道路停車置放,否則將面臨新臺幣三六00元以上一0八00元以下罰鍰,違規車輛將被當場移置保管,還將追繳使用期間之稅費。彰化監理站提醒,車輛如經註銷牌照,應儘速至公路監理機關繳回號牌不可再繼續行駛;若還要繼續使用,汽、機車牌照須滿六個月,且經公路主管機關檢驗合格後,始得請領牌照,才能再行駛道路。車主如欲查詢牌照狀態,可透過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于朦朧遺體恐被燒毀!北京寶格麗酒店突宣布改建 網瘋猜:銷毀證據
中國男星于朦朧墜樓身亡,案情至今疑點重重。網友更挖出疑似「四站路徑」中最新比對證明,竟是從啟皓藝術館真的可以直通北京寶格麗酒店的「于朦朧死亡通道」,讓整件事再度升溫。而英國靈媒Ty William日前透露,惡人們想燒掉于朦朧的遺體,以此來銷滅證據。同時網友發現被認為寶格麗酒店近期突宣布改建,將停車位及外部圍牆全數拆除,讓人不禁聯想其中的關聯性。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泰王太后詩麗吉辭世 總理取消出席東協峰會
(中央社記者李宗憲曼谷25日專電)泰國王太后詩麗吉昨晚辭世,享壽93歲。總理阿努廷上午召開內閣會議,並取消出席在大馬舉行的東協領袖峰會。另外,泰王宣布王室成員及宮廷官員展開為期一年的哀悼期,多家電視台和媒體網站已以黑白色調呈現以表哀悼。
中央社 ・ 2 小時前
日本秋田再傳熊襲人!4人遭攻擊1死 專家警告:野熊行為進入「新階段」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呂洪瑋/綜合報導日本近期頻傳「野熊襲人」事件,今(24)日上午秋田縣東成瀨村再度發生悲劇,4名民眾在田間遭熊攻擊,臉部與頭部重傷送...
FTNN新聞網 ・ 15 小時前
四中全會創紀錄開除14名高官籍,軍隊中委只出不進留下諸多疑問
全會缺席人數讓人吃驚,誰被開除、誰升任?哪些職位還未安排?這些信息顯示,習近平的「反腐」似乎還沒有完成。
BBC NEWS 中文 ・ 1 天前
川普開放烏克蘭遠程飛彈攻擊!普丁警告:若打進俄羅斯境內將「遭受毀滅性報復」
[FTNN新聞網]記者張書翰/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近日宣布,對俄國兩大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Rosneft)和路克石油(Lukoil)進行制裁,俄羅斯...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防非洲豬瘟「補邊境管制漏洞」 關務署、食藥署各執一詞
國內爆發7年來首宗疑似非洲豬瘟疫情,財政部關務署昨天表示將建請食藥署修法調整輸入限制,但食藥署今日發表聲明,認為「內容物」才是防疫重點。此爭議源於有報導指出中國大陸食品螺螄粉、魔芋爽等產品在台灣隨處可見,質疑邊境管制可能出現漏洞。
中天新聞網 ・ 22 小時前
台中疑爆非洲豬瘟 媒體人怒批藍白「這件事」
【論壇中心/綜合報導】台中市梧棲一家養豬場,遭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反應,恐成為台灣防疫非洲豬瘟的破口,讓7年的防疫可能毀於一旦,有網友挖出今年1月,農業部防檢署曾苦求立法院國民、民眾不要刪掉非洲豬瘟防疫宣導預算,卻仍被狂砍6成,現在藍白立委也遭抨擊是「害了台灣」。
民視 ・ 7 小時前
中國「北極絲路」首航成功背後的區域政治信號
近年來北極正日益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中國在極地等「戰略新邊疆」地帶的行動頻頻成為新焦點。專家稱換,北極已成為區域政治的新戰場。
BBC NEWS 中文 ・ 21 小時前
69歲「百熊獵人」扯出熊腸逃命 宛如特種部隊的熊有多恐怖?
有一種工作,薪水就跟一般的打工族差不多,卻要賭上自己的性命,這種工作能招到員工嗎?這份工作就是日本的獵人,日本熊害事件越來越頻繁,更有多起「吃人熊」案例出現,但守護城鎮的獵人,仍然感到自己的工作價值,並未受到政府機關的尊重,許多資深獵熊老將受訪分享,在獵熊過程經歷的危險瞬間,以及獵熊需要具備的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希望能得到合理的待遇,否則,隨著日本獵人數量驟減,未來將沒有人到前線扣下扳機。
太報 ・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