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四*修持之境行果(三)
前面的修行段是要先欲界,我平常在打的世界,一直在是非、好,勾心角或是名利堆打....,叫做“ 欲界”,修行人就是要些,才能心入修。你要放得下,才能心修初到四,入到些於“色界”的世界。
以呼吸,呼吸是於初到四,它是要“色界”面的一目所,包括地、水、火、,其中一所,就是“、伺”,找一目、妥的柱子,可以把心在上面,叫做“所”。如果以出入息,那是以哪一界所?是以界所,是於色界,“空”才是色界。所“色界”,就是有有;“空”才是。“”就是空、大,它有有?有啊!因此“界 ”是於色界。
初到四,就是在出入息上,是以界所,叫做“依色界”。如果我的知力在身作,察在身上面,是於哪一界?身方面是於地界。有的修行法,用一盆水或是一些火,然後作一注,就是水界或是火界。但是最便的是界,不用花什,也不需要什,而且走到哪就能到哪,最便的就是出入息。
以色界的地、水、火、所而入修、定的世界,就是入“色界 ”的世界。所以“色界”就是初到四。再要入到“色界”,必要放下原 “色界”的世界,候你的所要有一,你定一目,住心猿意的目,叫做你的所。若在是在“色界”方面作知,就法跳色界的空。
有了“四”就能入“五定”。所“五定”就是空定。/“六定 ”就是定。/“七定”就是所有定。/“八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九定”就是空定,入些有、的色世界的境。
所“空”,色界--地、水、火、,些是有有的,如果以此所,都是有限制的。所以必要放下 “色界”,才能入到“色界”的世界。入到“色界”-就是有的世界。若是不超越地、水、火、,就法入。六界面的地、水、火、,於前面的“色界”,“空”“”於“色界”,入到“空定”,放下“色界”的所,然後做一,候你的心便溶入到“空”。
修行、、面入“空”,如果你能定,一可以入到“空定”,你看自己的心量是,能涵容有,就是入了“空”。所“”是感到你的心量,、,能涵容一切。前面段是“空”,是去感“空”的,後面段是感到心量的,不再有小心眼,是很明的比,心量的即是“”。
你能到“空”、“”,然後再修下去,到什都可以放下,一切就是生,很安住在每一下,使所有,也有什值得、抓取的,而不是消悲!能很的面一切,入到 “所”,身心都是在定的情。修中“四八定”的定之後,再下去,到“非想非非想定”,你的心是越越明、越越微, “四八定”是你的心入越平、越的世界,事上你的各欲望、欲求都有了,很安的入世界。
平常都起心念,且平常的想,是有欲望、欲求的去想、去、去想像、去造作、去作意,都是有想的。但是到此段,是一“非想非非想”,何“非想”?何“非非想”?是修入的一世界,因外都很、很安,都安住在一下,可似一的世界面,此心很微、很的一境。而“非想”不是有粗的念,“非非想”也不是有念,就是似有若,不是真的有,但又不是主起那些念,候是有念,只是它很微、很微,即是入“四八定”的世界,行者以後若有因,可以去一下。
如果再坐下去,就入到第九定的“定”,“定”“想受 ”,“、伺、喜、”都是一受,“五定”到“八定”的段,不是有想,是有微的念、有想,是由想所成,是有意念去作意的,是透有法、有努力、有造作。所以就有受,後面入到微,是一有意念、有想,才能入到那的定世界,而“空定”有候叫做“空想”,“定”有候叫做“想”,是“非想”,但是“非非想”是入到最微的深定,不是有念。“定”有另一名叫做“想受”,也就是起心念停止了,你的受也都停止了,入到很深的一定,叫做“第九定-定”。
入到甚深的定境界,是想受已,但不是完全有,只是它非常的微,如果完全有,生命就不存在了,只是它非常微。但在微的情之下,知方面正常人比起,乎是有,然而又不是死寂,然在“想受”的情之下,生命力是存在,就入到“定”的境。
有的人以入到定,就是最、就是涅寂、就是涅世界了,但然入“定 ”,是透“有法”修成的,表面上看起,好像是入、涅的世界,事上有有“”入呢?事只是透“有法”的修持,入到一很深定的面而已,那候好像都有作,但那乎都很微弱、很微弱,些都是有微的我存在。
因“四八定”,不是就有我,是有!修四八定不要放目的,不是要求深定。再深的定,心的苦、心的不安,是存在的!使再熟、再精通些四八定,是用! 所以修得四八定不是以修些目,而是一方面你解什叫做“欲界”?什叫做 “色界”?什叫做“色界”?些是於“色界”的。你之後,才能“出三界”。
我所的“三界”,就是“自我”所的幻世界,只要“自我”有死,都是在“三界”面,不是在“欲界”面打,不然就是入修行之後,就是在定、相面,然後求神通、求感,都是在色界色界、欲界面打。佛陀就是要我去看到三界,“自我 ”不管怎逃、怎害、怎躲,只要有解以前,很害的“自我”都是存在,要在三界面打。
很多修行人都很容易停留在“色界”“色界”面,界不容易突破,於“五上分 ”。就算已到三果的人,在世界迷,都很去超越,以修、定、相、喜、而迷,“五上分”,便是三果到四果的修道者所要破除的!
要想破除些五上分,就要能去看到它的“味”在哪?然後又再去看到它的“患”在哪?才能“ ”!如果有四八定的境界,就不能知道它的“味”在哪,不知道它的“患”在哪了!要“出三界”就是要去些境界,知道它的“味”“患”在哪,才能“”,也才能放得下三界的微迷,能出入自在、真解!
修四八定的主要目的有三:1.色界是什、色界是什。2.助心澄,以便身心外、宇宙人生的相行如正。3.心澄,有助於反、照,而、除慢、果。
所以要知道修四八定,定只是工具,修定是程,如果迷在定、支、相、境上面,就容易再落入“世法”的定,如此迷下去,十年、二十年,很有可能都浸泡在面!有候一直迷失在定、相上面而生我慢,都不知道啊!
要清楚修行不是在相上面求得什,定是助心能下,然後去法。返照心的,把心的,一一去除。所以定是一工具,助我法,助我照而、果!
阿佛陀:什“一切受悉皆是苦,此有何?”
佛陀就回答:“我以一切行常故,一切行易法故,所有受悉皆是苦。又,阿!我以行次寂故,以行次止息故,一切受悉皆是苦”
阿就:世尊述更清楚一。
佛陀告阿:初正受,言寂!第二正受,寂!.....
“正受”就是正在入那一受、世界,“初正受”就是入初的定面是“言寂”,才能入初。“二正受,寂”,“寂”就是“、伺寂”、“ 、伺放下”,舍、伺支,然後入二。入三是“喜心寂”,放下“喜支”。 “第三正受,喜心寂”,剩下“”“一心”。“第四正受,出入息寂”,“出入息寂”就是“”下,剩下“一心 ”,候你的心是持在一相定、平和的境界。
因你的身心很定、很柔,呼吸很自然的微,初、二下,它慢慢的微,到後面四,是“出入息寂”,呼吸的率很慢很慢、似有若,叫做四的“出入息寂”。“五定”的候,才出入息,算是 “色界”,到很微的情,入四是於“色界”。
“空正受,色想寂”“色想寂”就是入“五定”的 “空定”,是於“色界”,你要超越前面的“色界”,把 “色界”的所依放下,才能入到“空定”。所“色想寂”,就是 “色界”的所依,你要放下,才能入到“色界”,再後面的就以此推了。放下前面的 “空定”,才能入到“定”;放下“定”,才能入“所有”;放下“所有”,才能入到“非想非非想”,然後再超越,就再入“深定”,入“定”。
“想受正受,想受寂,是名次行寂!”後面的“次行止息”都是一,“我以行次寂故,以行次止息故,一切受悉皆是苦!”重就是一句,什“一切受、一切行”,然後 “一切受悉皆是苦”呢?因有完全三界!有生!
已“欲界”,入“色界”、“色界”了,但是“一切受悉皆是苦”!重要的是有看到味、患、!有出、有入!有迎、有拒!你入各定-初到四、五定到八定,因境界面,有很多很迷人的世界,入到殊的受,心便升起迎、拒之心,就想要抓住,希望境能永留住!
於是有的人得在一月前,有一次打坐之,入很舒服的受,然而一月就很懊,什?因他在奇怪“月以,怎都有那一受?”一直在想一月前的境界能再出,於是就在那祈求,在那等待,在那期待,但是越等、越等不到,那境界又有再出,於是那苦、不安就出。
一切都於我的心行,都要用心去做、去修。些境界都是用“有法”修而到的,所『一切有法,如幻泡影!』有入就一定有出,入在殊的定境界,一有入、有出。修若是常常期求所要的境界,他不到,或是看那念,又常常在干,於是又在起嗔、又在排斥,果就不在那拉扯。/span>
一切受都是苦!各的定境界,都是入各受,因都是有法,都是有入、有出,都是常生,但又法保持不迎不拒之心,想要求什的境界。如果有得到什的境界之後,你是一,又希望能久保有它、又怕它失去,於是那苦就一直跟在後面。
-待-!

修行上主要的有十,前五五下分,後五五上分。
五下分又五下分,分身、戒取、疑(三),加上欲、恚。除五下分,就得三果成阿那含,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
五上分又五上分,色界、色界、掉、慢、明。除五上分,阿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