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迸裂, 285*254*130cm, 1994
......................大地之歌, 245*456*80cm, 1996
..............................羽化, 92*73cm, 2001
■走向空,返平面
到了一九九四年的〈迸裂〉,一排山倒海、不可抑遏之行面上出,幸婉以一根木棍之抗衡,持起整面。九六年的〈大地之歌No.1〉如巨浪拍岸一般的席而下,件同都令人血,同年的〈林〉,像高山流水一般地流淌,相兼而意味深,著水墨精神全然不墨,是幸婉合媒材水墨互融一的致。二○○一年的〈羽化〉略能到不失生的,而那是折後,立返回平面,繁向的果。
一九九二至九三年,幸婉直接以布料色、作,用撕、剪、、的技法,布料化身音符,成了一曲。一系列作品,多何色的合,看起然理性律,刻意保留的撕剪痕、布幅的,穿梭在色的墨刷痕……等,透露出伏的不安,在〈色景〉、〈直斜〉、〈的〉、〈言〉等作品中可以找到印。
之後她加入了物皮毛、衣、麻、木材、拾得物……等,她多次旅行埃及和其他地方的相,同反映她理面的需求,如衣物布料浸泡在料中,使其僵挺、易於塑型,也面得以不向多度的空展。
......................色景, 215*242cm, 1992
......................言, 184*463cm, 1992
■回材料的本精神性
值得一提的是,幸婉使用材料的容和理的方式,或多或少引人想到洲「」(Arte Povera)和「支架面」(Supports / Surfaces)的主(四)。
「」凸材料背後的政治和其性格,大量用或「低」的材,到喻史和正的目的,或不是幸婉所著意的,然而,平等看待材料,材料自身,是一致的,只是她一步予其生命能量,使其能她的精神意志,明者同流之中有分疏。
而「支架面」看待所的「」,不只是布上的景物、色,更不向源追溯,包括起些西的布本身,乃至成布的、,成框架的木,以及承受它的面和四周的空,都是形成作品的本性要素,主解了看待的,同也作的自由。在幸婉一九九○年代以降的作品中,特是突破框架的布料裱,物皮、布料、衣物而成的立作品至著。
......................幸婉在金山的工作室, 美加州, 1995
■入空的性探索
在跨越一九七○、八○、九○年代到二○○○年代,三十多年的作程中,幸婉因助、旅行的,作空常移於海外,不突破(有形形的)框架,平面到立,又立回平面些是呼著她每一作段所面的外在境在需求。形式上的自由,展她作一作者日益立的主性,既能得心手地使用材料,同也予材料高度的自主性,使其自身如被灌注了生命,展出精神性的面貌。
即便幸婉後有些作品予人空置的印象,但她所注的始是性的(五),不是作品的立化,或打破框界,或充量,些其都可以幸婉意解力度所的努力,其中包括如何每一根和每一色的表更自然、更有生命,甚至更具爆力。
幸婉使用材料的方式度是值得立出一的,不只在合媒材的作品中她多性的材料,上的水墨何不是另一媒材的探索,而她的探出了一些新意,同予水墨合媒材新的可能。
仔探究幸婉一路延展的作,我每一折之的是有而多的,正如「林」所揭示的物不居的律,大自然有多不可的可能性,仍有一定的在秩序,有可循。
而循著幸婉的作品,我彷也走了一片起伏的繁茂林,林中有路,只要意用心/放心察每一肌理、每一的褶,就看到交於林子外的,不只是幸婉敏於物材料的作,更是她一生境遇的心景。而循著幸婉的作品,我彷也走了一片起伏的繁茂林,林中有路,只要意用心/放心察每一肌理、每一的褶,就看到交於林子外的,不只是幸婉敏於物材料的作,更是她一生境遇的心景。
解:
一,幸婉在二○○○~二○○二年接受我的期,曾特指出〈林〉是她十分喜的代表作之一,她:「……我除了突破框,也物延伸到空,像是一材料的演出,用到布料、皮革和索等,材料材料之看似和,是相互的。件作品如果能在原作它的空展出,你看到它著光、空等化的因素而不同,就像具有生命一般。」
二,「林」出南朝宋《世新文》:「郭景云:『林,川停流。』阮孚云:『泓瑟,不可言,每此文,神超形越。』」此即魏南北朝所盛行的玄言,不著一理意味地揭示一哲命自然物是於不居的中。若幸婉此作品之精神涵和形式格,此命相照,堪默契。
三,〈作中的悠者幸婉〉,整理/江敏甄,二○○四,五月,No.140。
四,家英德先生曾在一九九七年文述「原形的探求到大地之歌」一展的作品,文中幸婉的系列合媒材作品提出此一。〈材料中的精神性看幸婉近作〉,《家》,一九九七,三月,No.262。
五,二○○四年末,我在行程中旅居法三十多年的家彭墀先生面,及幸婉生前在巴黎活的情形,他提及曾在看幸婉一九九○年代中後期走向空的浮雕式作品後,好奇地她,是否有意跨足到空置的域,幸婉告他,自己最不能忘情的始是,之所以有立造型出,究是了理面空的。
____end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