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二
【答章】
。真妄二心。行相各。如何融得入法性之宗。答。但了妄念生。即是真心不。此不之外。更毫法可得。所以古真妄交之云。夫真妄者。若三性。成是真。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分同真。染分妄。妄者。情有即是理。妄真也。理即是情有。真妄也。若染分依他妄者。生性。妄真也。性成。真妄也。若俗真妄者。真妄本。居然交。真妄皆真。本一味。故知真妄常交。亦不真妄之相。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真之妄。妄非妄而。如水波而非水。性凝停。波水而非波。洪涌。不存不泯。性相然。一一融通。重重交。障。用相收。入宗中。自然法。故先德云。然其真妄所以交者。不一心。故原集云。一切凡根本。悉是一法界心。性光。各各。本不名佛。亦不名生。祗以此心妙自在。不守自性。迷悟之。成凡之事。又。而不失自性。常非妄。常。不可破。唯是一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二。未曾。祗中。凡定。本未曾悟。故始。若修即。故有。然始。亦不。竟平等。
:,真心、妄心,二者有所不同,如何可以去妄真,融於法性。
答:但了妄念本不生,即是真心不(法性)。
接著引用古德之,一切法可以三性。一、成性。二、依他起性。三、所性。
所既是妄心(中生有)。依他起性(生性),可真可妄(妄心既真,依妄妄)。不生妄心即是成性。
由上述可知,真妄皆真,本一味(上述三性,若能了知,妄心本不生,妄心本是中生有,而不再中生有,全是真,全一味)。
又,真妄交,不真妄之相。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真心本不染,而不真染之相,真染之相,本不)故(性相)不存不泯,性相然(有性有相)一一融通,入宗中。
原集云:一切凡根本,悉是一法界心,性光,各各,本不名佛,亦不名生(佛菩生,皆同一真心)。
只以此心,……不守自性,迷悟之,成凡之事(真心不守自性,而,而有凡有,有生有菩)。此是不守自性。
又,,而不失自性,常非妄,常,不可破,唯是一心(不而或不,而有凡,菩生,皆同一心)此是不失自性。故,此一心,常具二(真如生,真如),未曾缺。
又,中凡定,本未曾悟(本是,不再,故本未曾悟),故始(本有,故本有始)。若修即,故有(修後,了知本空,而有),然始,亦不,竟平等(究竟而,根本而,本有始,本有不,根本平等,竟平等)。
由上面述可知,佛菩生,本皆同一真心理。因真心不守自性,而,而有六道。如能悟,妄念不生,真心不,一切境而不,即是道,即是悟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