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摩什
唐六祖惠能大(大)
【妙行住分第四】
次。菩提。菩於法。所住。行於布施。所不住色布施。不住香味法布施。菩提。菩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次者。前起後之。菩於法者。一切空有之法也。所住者。一切之法。所住著也。法云。十方土中。惟有一乘法。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言心外。即有法。遂生著。住於法相。此同生之解也。行於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除我人生者四相。妄相。取憎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破一切著。外即利益一切生。菩布施。皆住。不有我。能施人。不有他。受施者。不中。有物可施。三皆空。住所住。清行施。不己乏。中望恩。不求果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不住色布施者。智慧性。照一切皆空也。梵名檀波蜜。此名布施。不住者。清也。梵名尸波蜜。此名持戒。二乘之人。意色起。遂向中分。喜。悲哀。欲此而取。名之戒。菩可。色若是有。是生。色既本空。何起。若能如是悟者。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在六中。六不能染。在在。心常清。不住香者。色清也。梵云。羼提波蜜。此名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著。欲行。故名忍辱。正是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忍亦忍。辱亦辱。是自性清。不生起之心。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生性。如性。所分也。梵名耶波蜜。此名精。了知舌根本空。不住味故云。受食。如服。或好或弱。不可生憎也。不住者。心取也。菩提可取。外可。梵名。波蜜。此名定。二乘之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色身既本。何曾有。又云了即生。不住分。一切法。本所。六祖云。一切法。皆心生。心所生。法所住。不住法者。照身心法相空也。梵名般若波蜜。此名智慧。法意。意。此是妄。金三昧云。所境界非我本。二乘之人。分相。皆是妄。本又何可得也。菩了知本。究竟。故外分。云。本是一精明。分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合。眼色合。耳合。鼻香合。身合。意法合。中生六。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然。清菩如是布施者。除一切憎之心也。然本性。皆是妄。有何可。云。一切有。如如幻。一切。是魔是。夫性之人。十二中。凡遇逆境界。心即安然。不境所。一任於我。我既不受言。返自己。所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火炬。欲天。徒自疲困。不可得。故古德云。心境。能幽。流得性。喜。不住於相者。非但色是相。一切分。皆心相。如是之相。皆因而生。知一切分。皆如幻。遇即施。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相。法相既本。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
菩提。於意云何。方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南西北方。四上下。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菩住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菩提。菩但如所教住。
不也。世尊者。菩提空我思量之。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悟。心能所。即我人生者四相。更有可思量。但如所教住者。乃人。依佛教。住所住。必得悟入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