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阻塞不是只有喘!惡化心血管風險升高 掌握五大預防行動穩定病程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一名67歲肺阻塞患者曾因急性惡化至急診就醫,不料出院不到一週就在路邊因胸悶氣促昏倒,送醫後經診斷,其肺阻塞已合併心臟衰竭,且肺功能僅剩不到一半,需全面照護介入預防再次惡化。」肺阻塞或稱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根據衛福部113年資料統計,死亡人數超過 6,000 人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4日於「2025 世界肺阻塞日」前,發佈一項涵蓋北、中、南、東15家醫院,共計1,240名肺阻塞風險暨照護普查報告。報告顯示,61%患者有心血管共病;而曾發生急性惡化者,其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4.6倍。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OLD)也於2025年治療指引中首度新增「心肺風險」之概念,指出肺阻塞病患除原本肺部有惡化風險之外, 在急性惡化發生期間及之後,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顯示肺阻塞急性惡化不僅造成肺部負擔,更可能引發心血管嚴重事件或死亡風險。
過半肺阻塞患者伴隨心血管共病 別讓「肺」傷「心」六大風險需關注!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肺阻塞已被WHO列為全球第四大死因 ,近年隨著步入超高齡社會與環境因素影響,「預防惡化」與「共病風險」已成為肺阻塞重要治療課題。在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OLD)於2025年治療指引首度納入「心肺風險」概念之際,學會亦已完成國內逾千位肺阻塞病人之臨床普查,為能快速識別高風險患者,全面檢視六大風險評估,包含呼吸困難、症狀問卷分數偏高、頻繁咳嗽咳痰、心血管共病事件、肺功能較低、中重度惡化,發生肺阻塞惡化者,其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4.6倍。進一步分析發現,曾有肺阻塞惡化史或具其他高風險因子(包含明顯呼吸道症狀如咳、痰、喘、悶,肺功能差、心血管共病、肺阻塞惡化史)的患者,再次發生肺阻塞惡化的風險為低風險族群的8.1倍,凸顯早期識別高風險族群與介入治療的重要性。
健保署持續推動 肺阻塞P4P 方案 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提升照護品質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陳亮妤強調,健保署持續推動「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鼓勵醫療院所建立以病人為中心、連續性的照護模式,提升照護品質並強化病友的自主健康管理能力,113年肺阻塞P4P方案有211家院所參與,照護人數約2.8萬人;鑒於肺阻塞防治之重要性,健保署邀集相關學會專家研議,依據最新GOLD治療指引修正方案內容,於急性惡化發作時加強心血管評估,並簡化品質指標及個案管理資料登錄,以及調升照護費用與獎勵點數,反映醫療團隊的付出,增加挹注約2,500萬元,預計自115年1月1日起實施,期望可以鼓勵醫療院所參與肺阻塞P4P方案,提供正確診斷與治療,進而主動關懷重症與高風險病人,全面提升肺阻塞護涵蓋率。
曾惡化病人心血管風險增4.6倍 五大預防惡化行動助穩定病程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專科醫師蘇剛正說明,從這份風險普查報告來看,肺阻塞急性惡化者對比從未惡化者,心血管事件風險更上升4.6倍;且即使6個月~1年後,風險仍維持高於穩定期族群!面臨包含急診、住院甚至加護病房等危機。蘇剛正醫師補充,肺阻塞常合併其他疾病,對預後有顯著影響,因此需要多元的照護介入做為治療解方,肺阻塞首重「五大抗惡化行動」戒菸、規律使用吸入劑、疫苗接種、肺復原、營養補充,則是讓病人真正走上穩定病程、避免惡化的核心策略,真正做到「先保肺、後護心」,遠離致命風險。另外從這份普查報告中也可看到,完成戒菸的病人與持續吸菸者相比,中重度惡化風險可下降31%,心血管惡化風險降低25%;執行肺復原治療者惡化風險下降17%(但目前執行率僅約1.5成);有接種疫苗者惡化風險下降12%。然而,仍有近四分之一患者出現過瘦問題,需要營養評估以維持活動力,但僅4%曾接受營養評估,顯示降低肺阻塞風險的關鍵,在於提升病識感與持續推廣預防行動,讓病人能更早認識、及早治療。
國健署與胸重學會共推早篩早治 PUMA 問卷與戒菸門診提升疾病識能
國民健康署署長沈靜芬表示,致命的肺阻塞是國健署高度重視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為提高病識感與診斷率,國健署除了將 PUMA(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導入門診與健檢現場之外,也強力推動戒菸計畫與戒菸服務改革。目前全台有近3,0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衛生所及藥局),已涵蓋全國99.5%的鄉鎮市區,透過巡迴醫療可達100%,113年已提供43萬人次戒菸服務,呼應今年胸重學會提出的「五大預防惡化行動」之首-戒菸。期盼在政府與學會的攜手推進下,能盡早實現肺阻塞退出國人十大死因之列。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運動會搭帳棚闖關 環保體驗深植入心
慈濟志工長年深耕校園,高雄市中正高中運動會,邀請志工設立環保教學攤位,增加師生環保知識。志工絞盡腦汁、精心設計,還在攤位上搭起帳棚,要以遊戲闖關方式,讓學生瞭解地球暖化,環保回收刻不容緩。走進帳棚...
大愛電視 ・ 1 天前
深蹲、車禍、重物久壓…恐引發橫紋肌溶解症?醬油尿、全身無力都是警訊,及早治療避免腎衰竭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新聞:「工程師請健身教練,深蹲後腿軟,小便如醬油,原來是橫紋肌溶解症」。或是「毒趴上使用多種毒品與酒精,合併橫紋肌溶解症與多重器官衰竭致死。」
幸福熟齡 ・ 1 天前林鐵沿線聲音地景採集 用聽覺重新認識阿里山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5日電)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天公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沿線山村聲音地景採集計畫」成果,從45個聲音據點,留下林鐵沿線自然及人文的聲音,讓民眾從聽覺重新認識阿里山。
中央社 ・ 1 天前


職場壓力不敢說易職業倦怠 說出煩惱帶動心理健康對話
35歲的艾瑪是位能力很強的行銷主管,每天面對緊湊的專案期限和團隊管理壓力,長期的焦慮讓她失眠、體重增加,甚至影響到家庭關係。直到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向公司的心理健康輔導員傾訴,才發現原來許多同事也有類似困擾。美國心理健康協會2024年的調查發現,4分之3的員工同意工作壓力影響了睡眠品質,而這些壓力往往因為不敢開口而持續累積。
NOW健康 ・ 1 天前
黃明志沒出境「人間蒸發」警方找不到人!打給爸爸「喊這9字」掛斷
娛樂中心/巫旻璇報導31歲「護理師女神」謝侑芯上月22日被發現陳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一間飯店浴缸內,原被視為心臟問題猝逝,案情近期急轉直下,馬國警方將案件從意外調整為謀殺方向偵辦。最新消息指出,黃明志交保後至今行蹤不明,其手機關機,截至當地時間下午1時50分,人仍未到案,目前已展開追查行動。
民視 ・ 1 天前
公視董事會新董監事名單延宕 李遠道歉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5日電)公視董事會5月31日任期屆滿,文化部長李遠今天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表示,董監事甄選相關作業去年11月起就啟動,他為名單延宕產出表示道歉,也會繼續努力。
中央社 ・ 1 天前
冬味登場!「賴山嶼」麻辣燙、「台北凱達」冠軍麻油雞,「王品」旗下鍋物聯名台酒一次滿足!
主打「椒香麻辣燙,山野喝鮮湯」的「賴山嶼」,將麻辣燙提升成一種帶著山林氣息的用餐體驗。品牌二號店於11月正式插旗華泰名品城,店內以木質、竹編、植栽與石材打造出純淨自然氛圍,彷彿走入山中茶屋享用熱湯。消費者走進店內,可自由挑選食材,依重量計價,每100克59元,再...
styletc ・ 2 天前
不是含糖飲料!他每天狂喝「這飲品」慘了 醫:終生洗腎
茶和咖啡這兩種飲品在台灣廣受歡迎。然而,隨著研究指出咖啡可能對腎臟有保護作用,有些民眾開始好奇是否可以用茶來替代咖啡。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過去就曾在節目分享專業見解,提醒民眾在選擇飲品時需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地瓜葉是減重、抗炎好幫手? 醫師提醒:「這2類人」不適合多吃
地瓜葉是日常常見的蔬菜之一,中醫師羅珮琳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地瓜葉不僅助通便、低熱量,還含有豐富多酚、花青素與黃酮類,具備潤腸、抗發炎、防癌潛力。不過她也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或需要低鉀飲食者不適合大量食用。
鏡週刊Mirror Media ・ 5 小時前
76歲翁體檢正常卻罹癌!醫揭「5大警訊」:身體早已透支
廖繼鼎醫師日前分享一名76歲患者的案例,一位長者平常生活規律、每天運動,且體檢報告也很正常,怎料,卻在某次手術後突然發高燒、器官衰竭,最後確診癌症。對此,廖繼鼎列出「5大警訊」,認為此狀況並非偶然,而是身體長期透支所致。
鏡報 ・ 7 小時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1 天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22 小時前
黴菌毒素爆表!醫示警「5類人」小心恐致癌 8種排毒法曝光
台灣溫暖又潮濕的氣候是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但如果家中黴菌不及時處理,不僅影響美觀,對人體也有極大的害處,有研究顯示,黴菌毒素和35種癌症息息相關,若想排除黴菌,一定要由體內到環境徹底排除,對此,醫師王偉全就列出8種排毒方法給民眾參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跌倒是我國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防跌首要維持肌力與平衡,除了運動之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不過國人雖然普遍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飲食習慣中卻潛藏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營養師建議,早餐至少應攝取2份蛋白質,譬如200毫升豆漿就是1份蛋白質,搭配雞蛋、豆製品等,補足早餐蛋白質所需。
幸福熟齡 ・ 1 天前
中醫師看診突見病患「耳垂一道溝」 驚喊:小心心血管疾病!
看耳垂就能知道心臟好不好?醫界近年常提到「冠心溝」現象,引發不少網友好奇。中醫師就在社群上分享親身趣事,提醒若耳垂出現一道摺痕,或許要多留意心血管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