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季風來襲!營養師推「薑辣料理」增免疫力抗寒
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各地氣溫下降,特別是北部及東部地區因多雨而顯得濕冷。營養師老辜建議,秋冬季節日照不足,民眾應注重保暖穿著,減少肌膚暴露面積,同時可多攝取含脂肪的小型魚類、青花菜及堅果,並在烹飪時適量添加薑、辣椒等辛香料,有助促進身體免疫力與代謝功能。
老辜在臉書發文指出,天氣轉涼不僅會導致手腳冰冷,也會影響食慾。在穿著方面,他建議採取洋蔥式穿法,特別注重保暖四肢與頸部;飲食上則可隨身攜帶保溫杯,喝些熱飲或含辛香料的熱湯。薑和辣椒中含有薑辣素、辣椒素等活性成分,能輕微提升身體能量消耗,改善末梢循環不良問題,而溫熱的粥品則有助維持水分與體溫穩定。
秋冬季節也是流感好發期,老辜建議民眾可多食用含脂肪的小型魚類或日曬香菇,攝取維生素D以維持身體免疫力平衡。此外,每天攝取足量的奇異果、柑橘、青花菜,以及堅果和全穀類食物,有助縮短感冒病程,並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
老辜進一步解釋,人體在低溫環境下會啟動產熱機制,燃燒能量以維持體溫,基礎代謝也會略微上升,因此天冷時部分人會感到更加飢餓。然而,這種短期能量消耗的幅度和時間會因基因、年齡、性別或體脂率而有所不同,他提醒民眾仍應以均衡飲食、適當運動與充足睡眠為主要調節方式,避免過度補充營養而攝取過多熱量。
延伸閱讀
MLB/山本由伸完投勝!4局後無敵星星 道奇世界大賽扳回一城
美智庫批賴清德為「魯莽領袖」 蔡正元回應冷冰冰的現實
醫示警「居家6大常見致癌物」 吸進體內最難避免!
其他人也在看

番茄每天吃1顆,降血壓、抗發炎、護攝護腺!「這樣吃」效果翻倍 醫大推
「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這句老話,其實背後藏著真相!在營養師與心臟科醫師眼中,番茄絕對不是普通蔬果,而是幫助穩定血壓、抗發炎、減緩老化的重要食療幫手。炎炎夏日,正是吃番茄的好時機,一碗番茄沙拉或一杯冰番茄汁,不只能解渴消暑,更能為全身健康加上一道盾牌。 吃番茄 血壓更穩、發炎更少 根據《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在2024年的研究指出,在7056名高心血管風險長者中發現,每日攝取110克以上番茄者,其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每週不到一次者低了36%。不只如此,血壓數值(特別是舒張壓)也有明顯下降,尤其對一級高血壓患者幫助顯著。此外,《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在2022年的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攝取番茄製品能顯著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TNF-α濃度,對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發炎問題,如肥胖、心血管病、胰島素阻抗等具有潛在益處。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總結,番茄不只是「補充維他命」,更是「降低發炎、守住血壓」的超級幫手! 連泌尿科醫師也愛番茄? 攝護腺保健的天然好幫手 番茄不只是「心臟科醫師的寶貝」,它也是許多泌尿科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驚!94%腎臟病人不自知 醫師提醒三症狀是警訊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腎臟內科鄧子聰醫師看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腎臟病是近代社會中最常見且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殺手」之一,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5年的統計結果,有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台人愛喝手搖!專家曝「1類飲品」是腫瘤細胞養分 罹大腸癌風險增
飲料店幾乎是台灣街頭的標配,許多民眾經過時,可能會順手買一杯來喝。但要當心了,含糖飲料中的成分「高果糖玉米糖漿」若攝取過多,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體重增加、腰圍增寬、糖尿病,甚至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水腫不是因喝太多水!醫揭3大元凶「增加肌肉量」是關鍵
水腫常被誤認為是喝太多水所致,但敏盛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榮堅指出,水腫的主要原因其實是代謝與循環功能不佳,與脂肪過多、缺乏運動及飲食中鈉含量過高等因素密切相關,而非單純因為水分攝取過多。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肝膽名醫減肥18公斤!成功逆轉高血壓、高血糖、脂肪肝祕訣
每個人都有減肥經驗,就連醫師也不例外!肝膽腸胃科醫師梁程超曾出現健康警訊,身高173公分的他,體重曾高達84公斤,中度脂肪肝、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上身,最後靠著運動、飲食控制,減重18公斤,成功逆轉
健康2.0 ・ 13 小時前
海苔豆皮蛋餅/沒有澱粉的蛋餅 早餐一樣豐富美味 擅用這1食材替代麵粉
周末起得晚,早餐經常和午餐一起吃,歐美稱為Brunch,問題是,豐盛的食物在短短的時間內,一口氣全數下腹,營養師大喊不健康,只能偶一為之。怎樣能做出澱粉少一點的早餐呢?可以先試試這款由生機飲食專家王明
健康2.0 ・ 1 天前
「空腹運動」瘦更快?錯!恐儲存更多脂肪,想減重、年過50更要吃「這個」:15克增肌減脂更有效
理想狀況下,你的日常飲食已經夠均衡(就像前一章提到的),所以隨時都能出門健身或進行輕量運動。但如果你要進行高強度、長時間或高負荷的訓練,那就需要在運動前「加滿燃料箱」。
幸福熟齡 ・ 1 天前鯖魚、秋刀魚...6種魚恐藏毒!想預防組織胺中毒,食藥署教1招毒性降九成
吃魚後全身發癢、臉紅或肚子不舒服?小心,可能是組織胺中毒!鮪魚、鯖魚、秋刀魚等魚類,如果鮮度不佳,可能引發中毒。快來看看怎麼吃得安心,遠離中毒風險!症狀像過敏!這些魚保存不當,恐釀組織胺中毒鮪魚、鯖魚、鰹魚等魚類因含血合肉較多,游離組胺酸含量相對較高,一旦保存不當(貯放在高於15~20℃ 的環境中)......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冬粉熱量低卻踩雷?營養師曝「3吃法」超NG 小心高血壓上身
天氣開始轉涼,最適合吃火鍋、薑母鴨、麻油雞等等,其中「冬粉」是常見配料,不過有許多人會將其取代白飯,因為相較之下熱量較低。對此,營養師指出,冬粉經常讓人覺得「熱量低、吃不胖、最健康」,但若料理成涼拌、麻辣的口味,恐怕會吃進更多的鈉,增加罹患高血壓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別以為冬粉最健康!營養師曝光NG吃法 恐會增加高血壓風險
台灣有不少料理都含有冬粉,也有人會因為冬粉熱量低,將其取代白飯!不過營養師「老辜」就指出,冬粉會讓人誤會是減肥好夥伴,但調理方式的不同,反而會攝取更多鈉,增加高血壓風險。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3 小時前
吃起來不鹹但超傷腎!醫點名「7大食物」鈉含量超高:吐司竟上榜
你有沒有曾經過吃了一個正餐或點心後,感覺不是很鹹,但吃完之後口渴更、重頭腦昏沉沉想睡覺、鞋子變緊了、拼命跑廁所⋯小心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踩中高鈉地雷,導致身體進入高滲透壓高血鈉狀態。《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業診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7大隱藏版高鈉食物」,幫助民眾避開高鈉地雷。
優活健康網 ・ 2 天前
台灣黑豆新發現!最新研究公開「黑豆1部位」護腸又護腦 9項專利力證效果
壓力大、睡不好、腸胃亂,可能也連帶影響大腦健康。嘉義基督教醫院與中興大學從台灣黑豆種皮中找出關鍵成分,有助腸道菌叢平衡與腦部基因表現調節,並取得9項專利。 醫學結合農科!黑豆種皮開啟腦與腸健康研
健康2.0 ・ 1 天前
堅果開封該常溫還冷藏保存?專家揭正確保存3步驟:多做1事延緩氧化
堅果含不飽和脂肪酸,但這類脂肪酸與空氣、光線或高溫接觸後,容易發生氧化反應,產生「油耗味」與自由基,這不僅影響口感與風味,還可能影響健康。你知道「混合堅果」的正確保存方法嗎?開封後到底該放在常溫還是冰箱冷藏才好?《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日本專欄「栄養士食堂」詳細說明混合堅果的正確保存方式。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遠離肺腺癌必吃3大類食物 營養師教你從飲食抗發炎
「好小子」顏正國、藝人坣娜都因罹患肺腺癌病逝,再度讓國人對於肺癌這項疾病相當關注。根據衛福部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報告,癌症蟬聯43年十大死因榜首,肺癌更連續多年高居癌症死亡率首位。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民眾,若想遠離肺腺癌,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和保養外,吃對食物也能避免癌症找上門。
聯合新聞網 ・ 23 小時前
全球74%死亡竟是慢性發炎惹的禍?醫曝腸道發炎警訊 出現這症狀別輕忽
發胖、失眠小心是慢性發炎惹的禍!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很多患者走進門診,抱怨的都是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如消化不良、腹脹、體重增加、失眠;但深入檢查後,往往發現是體內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致。 三高
健康2.0 ・ 1 天前
「9成死亡率」肺炎重創馮淬帆健康 醫:飯後勿平躺、側臥睡姿防嗆咳
演員馮淬帆11月1日傳出逝世消息,享壽81歲。馮淬帆在電影《最佳損友》中飾演的牛頭帆,一句經典台詞「香蕉你個芭樂」讓人津津樂道。馮淬帆近年反覆因肺炎感染住院,根據衛福部數據,65歲以上的老人因肺炎致死的比例高達90%。胸腔科陳育萱醫師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訓中曾發表「肺炎對老人健康影響」的文章,她建議老人採側臥睡姿,可預防吸入性肺炎。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秋冬特別疲倦恐貧血警訊!女性與素食者是高危險群
秋冬季節容易感到疲倦、頭暈或氣喘,許多人以為只是體力不足或睡眠不佳,實際上可能是貧血警訊。洪淩真醫師表示,貧血是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濃度下降,導致氧氣運送能力減弱,使身體組織缺氧,女性與素食者應特別提高警覺。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營養師曝「6大抗癌飲食」!吃錯增罹癌率 飽和脂肪別碰
癌症連36年居台灣10大死因之首,平均每4分58秒就有1人罹癌,且罹患年齡逐漸下修至20、30歲年輕族群!專家強調,良好飲食習慣是預防疾病與抗癌的重要關鍵,建議民眾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減少加工食品,以維持身體健康機能。營養師江欣樺提出抗癌飲食策略,包括維持健康體重、多攝取植物性食物和高纖飲食,並減少加工肉品、高溫烹調食物的攝入。專家們一致認為:「病從口入,健康也從口入」,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抗癌之路的第一步!
TVBS新聞網 ・ 1 天前從膝蓋壞掉到養出一身肌肉!年近6旬的營養師靠2招,幫自己和腎友重啟人生
身形嬌小的營養師陳淑子,白袍底下是一身肌肉。從腎臟營養到運動營養,她用自己的故事鼓勵人們,健身增肌減脂永遠不嫌晚,對腎臟病友,更絕非不可能。 152公分、44公斤,穿著白袍的陳淑子看起來身形嬌小,弱不禁風,但褪下白袍,從肩膀到手臂,線條鮮明、凹凸有致的肌肉線條常讓人驚嘆:「好壯!」陳淑子笑說:「肌肉練起來,就是讓人穿衣顯瘦,脫衣有肉。」 演講場合上,陳淑子分享如何透過正確的營養搭配,達到最佳運動效果的案例,簡報秀出,個案短短在20週內,體脂率從27%降至20%,現在持續維持在18.5%,還練出漂亮的背肌。 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這位個案就是陳淑子自己。很難想像,眼前知性、外貌清秀的營養學博士竟有著「運動魂」,渾身盡是健美肌肉,更叫人訝異的是,她已年近6旬。 她受傷後重啟人生,親身實驗運動營養 這幾年全球颳起運動風,約8、9年前,國內開始有人談運動營養,大多是運動背景出身,雖然結論和建議大抵正確,但陳淑子發現,往往所闡述的機轉和原理似是而非,於是專精腎臟營養30多年、擁有完整深厚生化學訓練的她,決定重讀相關文獻,傳授正確運動營養知識。 陳淑子不僅下功夫學習,更「以身試法」。從學生時期就
康健雜誌 ・ 1 天前
